陈独秀与新青年
- 格式:ppt
- 大小:933.59 KB
- 文档页数:5
陈独秀与《新青年》——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
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郑州二模作文题)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发表于1915年9月,是他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
文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强调青年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百弊丛生。
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那么先生当时对青年提出的六条希望在当代是否仍有意义?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条论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之青年“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百余年前,山河血染,身处烟尘之变、民族危亡时的先辈如是寄语青年。
现如今,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先辈提出的希望仍是颠扑不破的至理灼言,愿承先辈之炬火,做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新青年。
时光荏苒,日月换天。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奔腾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可为”之世。
塞缪尔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
”是的,承先辈之炬火,不断进取,方为青年之本色!进取之青年,如初升之朝阳,堪当时代之大任。
我们看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青年一代正驭浪而行。
从“天圆地方”的猜想,到如今卫星地图的普及;从嫦娥奔月的诗意传说,到如今自己有能力建成空间站;从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到如今蛟龙探海、神舟飞天,无数代青年怀拳拳报国之心,行进取之事,方有如今之盛世中华。
试想,若非青年的进取精神,又何来全面小康的重大成果?何来东方大国的迅速崛起?退隐之青年,若夕阳迟暮,注定为时代所淘汰。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新时代·新青年——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
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
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
“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
”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714602210155 姜鹏一、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自我救赎人们常常从整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角度来评判五四运动。
这导致了对这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复杂事件简单化的观点,因为这一事件是不能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的。
随着旧政治结构和农业经济迅速解体和新的本国工商业的兴起,士绅、地主、官僚为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传统联盟开始崩溃,并由一个新形成的联盟取而代之。
由此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开始了反叛。
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帝活动得到了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
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变革中,知识分子首先开始在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对现状的反叛。
我们可以将这种变革称之为革命或背叛。
在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个时期的人们像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样对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着如此的渴望;在这个时期,新的标准开始形成,整个知识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
而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工具,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创办从1915年冬到1917年夏,两次帝制运动使全国陷入骚乱之中,旧派官僚和士绅忙着准备即位复辟和宣扬儒家信条;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中散播着“天子重归”的谣言;新建的民国遭受着外侵的国耻和内政的阴谋,整个中国又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带回了他们救亡图存的新观念,这其中就包括1915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
同年秋天,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
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基本改变之后,中国才有解脱军阀桎梏的可能”。
正如陈在创刊号的首篇《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那旧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本志同人,实在是惭愧得很;对于吾国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无限悲观。
社会上非难本志的人,约分为二种:一是爱护本志的,一是反对本志的。
第一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原有几分赞成;惟看见本志上偶然指斥那世界公认的废物,便不必细说理由,措词又未装出绅士的腔调,恐怕本志因此在社会上减了信用。
像这种反对,本志同人,是应该感谢他们的好意。
这第二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是根本上立在反对的地位了。
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社会上最反对的,是钱玄同先生废汉文的主张。
钱先生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道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我以为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反对钱先生。
)他只因为自古以来汉文的书籍,几乎每本每叶每行,都带着反对德、赛两先生的臭味;又碰着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个国粹,闭口一个古说,不啻声明汉学是德、赛两先生天造地设的对头;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被陈独秀“警醒起来”的新青年集结于建党伟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12名代表,7人先后留学:留学日本大学的董必武、留学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李汉俊、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和日本第一高等学校(今东京大学)的李达、一大后留学列宁学院的陈潭秋与刘仁静,以及一大后获京都帝国大学(今京都大学)经济学学士并之前留学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今鹿儿岛大学)的周佛海(后叛党叛国)、一大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的陈公博(后叛党叛国)。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篇提出三个“历史不会忘记”,其中之一是“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陈独秀一生五度出洋,均为东渡扶桑,其中四度为留学。
正因为负笈东瀛,以师欧确立救国的思想基础,以办刊奠定革命的社会基础,以结社夯实建党的人才基础,陈独秀才得以让历史铭记。
“近时敌鼾卧榻,谋堕神州,俄营满蒙,法伺黔贵,德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之利权”,如是“时事日非,不堪设想”(《扬子江形势论略》)。
出生并成长于扬子江畔的陈独秀“越思越想,悲从中来”,遂断言,“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执意“去到各国,查看一番”(《说国家》),以谋救国强国之道。
陈独秀就此推出《扬子江形势论略》(1897年)。
作为其人生第一本专著,该书受益于日本学人的《扬子江流域现势论》与《最近扬子江之大势》,且效仿康梁献策。
由康梁文章,自幼“读八股,讲旧学”且“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的陈独秀,“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继而钟情于阅览《励学译编》(The Translatory Magazine ),并热衷于捐资与代售。
陈独秀新青年的标准材料作文800字早在百年之前,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定义新青年标准的铿锵之言。
跨越百年,这些声音仍在21世纪的中国上空回响。
循此引领,吾辈青年当强壮自体与心灵,内顾个性发展,外顾国家兴衰,于新时代担任好新青年之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种论调:中国已经走向新时代了,旧时的青年标准不再适合当代青年,而当代青年只需遵循现代思维方式而活。
此言谬矣!时光已飞逝百年,但青年的朝气,青年的韧性,青年的勇气何曾改变?时代可以变化,但青年的特性不会变化,那么青年的标准就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
难道智能机器取代繁重的劳动,新青年就无需体格强健以摆脱病痛?难道国家权力不断下放,新青年就可以以权谋私损人肥己?难道新时代个性张扬,新青年就“圈地自萌”,不再关注共同体之命运?难道人权保障不断进步,新青年就能够精致利己,难管洪水滔天?……既然这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我们即可由此总结:无论何时,新青年都不会变质,新青年的标准也不会变质。
在此回荡百年的标准之下,作为“青年”这一宏大团体的一份子,我们正应踔厉奋发,将青年之身份加以“新”的光荣头衔。
排挤对手的内卷达不到这个终点,消极放弃的躺平也难企及此等高度。
因为新青年的强健,不专靠学识,不取决于口号。
培养强健体魄的,只有适时而持久的锻炼;凝铸光明之心理的,只有对贪欲的摒弃;发展完善之个性的,只有多元的经历;贡献辽阔之国家的,只有心中的深情;自力创造幸福,只靠不依不附的日常品性培养;不使个人凌驾国家利益之上的,只为小我与大我关系认识。
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有放弃,会有一丝的不坚定闪过。
可一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城市可靠的人;一群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强盛屹立的国。
唯有更多青年完成向新青年的转变,中国的当下才能顺利过渡,中国的将来才熠熠生辉。
新青年创刊及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
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
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1918年与李大别等合办《每周评论》。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1915 年盛夏,闷热的天气几乎使人们透不过气来。
5 月9 日政府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准备接受最后通牒,签订中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南满、东蒙、山东的“条约”和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期延长的“换文”(即二十一条)以来,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议集会、抵制日货运动,在大总统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遭到镇压。
不久,报纸上又登出政府聘请的宪法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的言论。
紧跟着,那位因写了《君宪救国论》而被袁世凯誉为“旷代逸才”的杨度,联络总统府顾问孙毓筠、国学大师刘师培等发起组织“筹安会”,以筹划“一国之治安”为名,发表鼓吹帝制文章,掀起关于国体问题的争论,并且配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要员,四处组织请愿团。
一时间,帝制风潮沸沸扬扬,政治空气的热度不断上升。
筹安君子们热得发昏,一心想黄袍加身的袁大总统烧得发昏,而那些追求民主的真正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则气得发昏!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1879 年生于安徽怀宁(即现在的安庆)。
因家乡附近有一坐独秀山挺拔屹立,后来他写文章时一度使用“独秀”、“独秀山民”的笔名,久而久之,“独秀”反而成为人们熟知的名字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强烈感受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不堪,以及列强势力威逼压迫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他奋起投入反清斗争,办报纸,结交名士,组织革命团体,联络同志进行活动,并数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有时不得不流亡国外。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目睹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杀民主斗士宋教仁,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步步走向独裁,而多数国民浑然不知不觉,甚至附和专制、拥护复辟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1914 年11 月,他在日本协助著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指出真正的爱国应该认识国家的目的和形势,爱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而不应该盲目地以忠君思想去“爱”滥用国家威权,残民误国的“恶政府”。
|RADIO &TV JOURNAL2020.02新闻与传播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面对国家危亡,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道路不断进行探索。
一批积极“参与”政治,用“文章救国”的青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理想与抱负。
而作为将这些新青年们凝聚起来的一个特殊阵地,《新青年》上的新闻观点不断发展,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上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多达130余篇,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在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与进步1879年,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
最初,陈独秀追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
1897年,年仅18岁的陈独秀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完《扬子江形式论略》,介绍了东晋到明清的历史故事,总结历代兵家用兵之得失,并全面总结了扬子江的重要战略定位和使命,忧国忧民,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但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显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揭示出守旧势力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反对任何政治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革命派应运而起。
1901年到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反帝爱国,启迪民智,发挥着“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功能。
到1902年,陈独秀开始由维新派向革命派思想转变。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陷入了悲观与彷徨,但他的报刊舆论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二、《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一)新旧思潮之争:宣扬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同之道”。
可以说,早期的《新青年》定位就不在政治,而是关注青年思想教育的一份杂志,其主要目的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努力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拯救中华民族。
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摘要: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
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而形成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他密切关注着我国青年的现状,认识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培养教育青年以及推动青年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以自己独具远见的思想和才华创办了《新青年》,吸引了一代青年并对其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陈独秀青年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大大增强。
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国际环境对陈独秀以及我国青年思想的启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方面,我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在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陈独秀产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青年所特有的革命热情,在领导青年运动的过程中总结了青年运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思想。
二、陈独秀青年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青年是人生最宝贵时期,是人类社会“新鲜活泼”之群体。
在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不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青年存在价值的高度评价。
他在《敬告青年》中,用最生动的比喻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不仅如此,他还从进化论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青年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指出青年对于社会就像是人身上新鲜活泼的细胞,“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忘”。
新青年每一卷内容概括引言概述《新青年》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之作,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
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思想解放、文学创新的平台。
本文将对《新青年》每一卷的内容进行概括,深入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内涵和影响。
正文内容1. 第一卷:综合阐释1.1 思想解放《新青年》第一卷主要围绕着思想解放展开,提倡个体解放,倡导自由思考。
陈独秀在第一卷中详细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强调思想不受束缚的重要性。
1.2 文学创新该卷强调文学的新思潮,提倡文学创新。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注重文学的表现形式,提出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1.3 青年责任第一卷中,陈独秀呼吁青年要有责任感,要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应当积极参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第二卷:思想深化与社会变革2.1 革命思想深化《新青年》第二卷在思想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陈独秀在这一阶段提出了更为激进的革命思想,强调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2.2 批判封建制度第二卷中,陈独秀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废除封建思想和制度,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平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2.3 社会主义倾向这一卷开始表现出社会主义的倾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呼吁对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入思考。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3. 第三卷:文学与政治3.1 文学为政治服务第三卷突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服务。
陈独秀提出文学应当是服务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的工具,推动社会进步。
3.2 民主制度倡导在这一卷中,陈独秀进一步倡导民主制度,主张建立起一个真正公平、民主的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权利的广泛分配。
3.3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第三卷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儒家思想是束缚社会发展的桎梏,需要通过彻底的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 第四卷:全面阐述革命理念4.1 革命的全面性《新青年》第四卷更加全面地阐述了革命的理念。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袁世凯加紧复辟。
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
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
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
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