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正式版)
- 格式:ppt
- 大小:10.75 MB
- 文档页数:25
柏拉图(历史⼈物)—搜狗百科唯⼼主义柏拉图是西⽅客观唯⼼主义的创始⼈,其哲学体系博⼤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它由现象所组成,⽽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任何⼀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个关于⾃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和⼤⾃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匹马,⽽是称任何⼀种马。
⽽“马”的含义本⾝独⽴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个著名的洞⽳⽐喻来解释理念论:有⼀群囚犯在⼀个洞⽳中,他们⼿脚都被捆绑,⾝体也⽆法转⾝,只能背对着洞⼝。
他们⾯前有⼀堵⽩墙,他们⾝后燃烧着⼀堆⽕。
在那⾯⽩墙上他们看到了⾃⼰以及⾝后到⽕堆之间事物的影⼦,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个⼈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
他第⼀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并试图向其他⼈解释,那些影⼦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柏拉图名言英文原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句子大全、名言大全、语录大全、格言大全、说说大全、诗句大全、签名大全、口号大全、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mplete sentences, famous sayings, quotations, aphorisms, sayings, poems, signatures, slogans, blessings,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柏拉图名言英文原版柏拉图名言英文原版1、都是那些天真的成份,都是那些对你的爱太深。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中,教育问题很重要“理想国”共十章,第一、二两章讨论公道正义的问题。
因为在柏拉图的理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 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指出了教育工作的目标。
从第二章后半开始, 连续几章谈论教育问题。
约略加以划分, 第二章后半和第三章为一组, 讨论卫国者的教育, 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
第五章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
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一组, 讨沦哲学家的培养, 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
第四章谈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 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诸德的意义。
这几章都属论述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余第八、九两章谈论政体, 第十章淡论艺术, 和教育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足见“理想国”包含着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全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世界正从其“黄金时代”走向衰落,天灾与人祸造成当时希腊经济崩溃,政局动荡,道德沦丧。
文明的失落、辉煌不再,使得“城邦重建”成了公元前4世纪的人主要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思维上的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要么让哲学家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要么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建立一个“没有堕落、没有贫穷、没有暴虐、也没有战争的社会”,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因为只有“爱智”的哲学家才能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行”,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建立一个“辅助者、生意人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的正义的城邦,而“哲学家”的造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于是,在柏拉图看来,重建城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构成有形事物的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永恒不变的。
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
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 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作为西方早期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更是为西方学人推崇,研究者甚众且成果颇丰。
本文拟从教育思想方面,评析柏拉图在该书中的有关论述,并探讨今日西方教育思想之成因.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时期, 他目睹了当时雅典的内忧外患。
身处乱世,历经动荡,他一度想从政的理想幻灭了,但是他仍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计划纲要,试图找到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式,以挽救希腊城邦的颓势。
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写作了《理想国》.在书中,他呼吁必须“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这一点,他深具自信,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柏拉图展幵论证的起点范畴是“正义"和“不正义"。
在他看来,“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了节制、勇敢、智慧等品质,这样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
而国家和个人是相类似的,国家分成三部分(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个人也相应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
“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而“不正义”则是指国家中的三种人、个人心灵中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之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一切的邪恶,正就是三者的混淆和迷失”。
简言之,“正义”是柏拉图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则,在每个人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形成有秩序、和谐的城邦。
而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最大可能地接近正义的标准,接近理想状态,就必须依靠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们爱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目录第一讲柏拉图(Plato)和他的时代 (2)古代希腊/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雅典城邦的由来/雅典的早期岁月/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典/改革家梭伦/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克里斯迪尼推行新政/希波战争和雅典的黄金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以后的事/柏拉图生平/柏拉图的青年时代/求学/游历/第一次叙拉古之行/阿卡德米学园/第二次叙拉古之行/第三次叙拉古之行/柏拉图的最后生涯/柏拉图的历史成就/后柏拉图主义者/附录:古代雅典的传统教育古希腊的著名神祗卡德摩斯的屠龙故事第二讲苏格拉底和他的难题 (9)色诺芬/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其人/家庭生活/苏格拉底的军旅生涯/反智者派的先锋/智者派/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第三讲苏格拉底的申辩 (11)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公理的尺度/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在监狱中/苏格拉底最后的时光/苏格拉底和他的命运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 (14)柏拉图的理论/知识与意见/理念论的责难/知识的纯化/柏拉图的辩证法/关于相对概念的研究/“存在”与“非有”第五讲柏拉图的认知论 (16)知识和知觉/获得知识——回忆/认知的悖论/认识的源泉/意识与知识的各种区分/有限度精神与无限度精神第六讲柏拉图的乌托邦 (18)斯巴达/战士/性爱与婚姻/理想国/四主德/关于金属人的神话/理想国的教育/卫国者的生活/洞穴理论/“善”与哲学治国者的重要意义/《法律篇》/城邦的建设与土地分配/财富的分配/社会体系/城邦的极权主义本质第七讲柏拉图的灵魂论 (24)灵魂不死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灵魂的存在/灵魂的解脱/灵魂的形态/灵魂的马车/附录:狄奥尼索斯教(Dionysus)和俄耳甫斯教(Orpheus)狄奥根尼·拉尔修的故事第八讲柏拉图的美学论 (27)什么是美/美的和谐说/形体之美与心灵之美/善——美的理念极端/美的感染力/关于艺术再现的责难第九讲柏拉图的性爱论 (29)古希腊的性爱观/柏拉图式的恋爱/《会饮篇》/天上的爱与地上的爱/阴阳人与另一半理论/爱情来自善的本原/爱情的共相/精神的生殖力/附录:古希腊人的性爱观卡洛斯与普赛克的故事第十讲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论 (32)宇宙的创造/元素和动物/古希腊人的元素说和图形说/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现实中的“亚特兰蒂斯”——克里特文明第一讲柏拉图(Plato)和他的时代柏拉图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开创一脉思想的人物,他的学说带动了后来包括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这样的大哲学家在内的一大批虔诚的追随者,他所创立的哲学模式和政治模式称为后代基督教神学体系和欧洲社会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后形成西方历史上唯心主义脉络的“柏拉图路线”(列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