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
电负性知识点总结电负性是化学中用来描述原子或化合物对电子的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化学反应和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中,电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电负性的定义、性质、周期表上的分布和应用为主线,系统总结电负性的相关知识点。
一、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是一个描述原子或化合物对电子的亲和力的物理量。
正式的定义是:一个原子吸引其上电子的能力的相对度量。
通常来说,原子的电负性取决于其核的电荷数和电子排布在轨道中的情况。
电负性的大小决定了化学键的极性和物质的性质。
二、电负性的性质1. 电负性的大小在国际上,通常采用电负性最高的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0作为基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则根据相对氟元素的吸电子能力来确定。
一般来说,电负性越大的元素,其吸引电子的能力也越强。
2. 电负性的变化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元素的周期和族别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来说,越往右和上方的元素,其电负性越大;越往左和下方的元素,其电负性则越小。
3. 化合物的电负性化合物的电负性是由组成化合物的原子的电负性来决定的。
如果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那么它们形成的化合物就会具有明显的极性。
三、电负性的周期表分布1. 周期性根据周期表来看,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元素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原子的电负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惰性气体)除外。
2. 组内性在同一族别内,原子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惰性气体除外,它们是周期表上电负性最小的几个元素。
四、电负性的应用1. 化学键的类型根据化合物中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大于1.7时,它们之间的键被认为是离子键;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介于0.5到1.7之间时,它们之间形成的是极性共价键;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小于0.5时,它们之间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
2. 分子极性根据分子中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可以确定分子的极性。
具有极性共价键的分子通常是极性分子,而具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则是非极性分子。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与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有序排列的化学元素集合,它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元素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基础框架。
其中,元素的电负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在描述元素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有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的概念、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电负性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电负性的概念电负性是描述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对于与之结合形成分子或产生化学键时的亲和力的一种度量。
它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由化学家林德罗-保罗-因数表达。
电负性值一般在0至4之间,数值越大,原子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越强,电负性值最高的元素是氟,为4.0。
二、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 化学键的形式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元素之间形成离子键,如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结合,金属元素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
电负性差异较小的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如氢气、氧气和水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共享电子。
2. 元素反应活性电负性高的元素往往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电负性低的元素往往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因此,在反应中,电负性高的元素更容易氧化,而电负性低的元素更容易还原。
3. 化学反应速率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之间的反应速率通常较快,因为电负性高的元素能够更强烈地吸引电子,促使反应发生。
反之,电负性差异小的元素之间的反应速率较慢,因为共享电子更稳定。
三、电负性的应用1. 预测化学键的类型根据元素的电负性差异可以预测化学键的类型。
当两个元素的电负性差异大于1.7时,它们往往形成离子键;当两个元素的电负性差异小于1.7但大于0.5时,它们往往形成极性共价键;当两个元素的电负性差异小于0.5时,它们往往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 预测化学反应活性通过比较元素的电负性值,可以预测在化学反应中哪些元素更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负性高的元素更容易被还原,而电负性低的元素更容易被氧化。
3. 解释元素的物理性质元素的电负性与其物理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
什么是电负性
电负性
原子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吸引电子称为阴离子的倾向;另一类具有放出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
将原子吸引电子成为阴离子的强弱程度用数值来表示,这就是电负性。
电负性越大的原子,越容易吸引电子,带负电荷。
电负性的强弱顺序
各元素的电负性数值如下面的元素周期表所示。
越靠近元素周期表右上方的元素,越容易成为负离子。
按照下表所示,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离子,其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如下:
Na < Li < H < C < N= Cl < O < F
也就是说,碳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非常弱,且除去锂(Li)和钠(Na)等金属原子外,比碳的能力还弱的,就仅剩下氢元素了。
化学高考电负性知识点总结化学高考电负性知识点总结电负性是用来描述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在高考化学中,电负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电负性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解析。
一、电负性的概念和含义1. 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是一个量化描述元素吸引共价键中电子能力的物理量。
常用的电负性量表是由林德尔(Pauling)提出的,该量表将最电负元素(氟)的电负性定义为4.0,然后按照一定规则对其他元素进行排序。
2. 电负性的含义: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获取电子的能力,即元素对共价键中电子的吸引能力。
电负性大的元素倾向于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电负性小的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二、电负性的趋势和规律1. 周期表中的电负性:沿着周期表向右和向上,电负性逐渐增加。
原因:原子半径的缩小和核电荷的增加使得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增强,电子云向外层扩散的难度加大,电子云的密度增加,电负性增强。
2. 主族元素之间的电负性:随着电荷数的增大,同一个周期中的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
3. 电负性的数值差异:根据电负性表,同一化合价的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值为0.4-0.5时为共价键,差值大于1.7时为离子键,差值介于0.4-1.7之间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共价和离子性混合。
三、电负性与化学性质的关系1. 共价键的极性: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电负性差异小的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 分子极性:分子的极性主要由分子中各原子的电负性差异所决定。
当一个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相互抵消时,整个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当一个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不能完全抵消时,整个分子为极性分子。
四、电负性和化学反应的方向性1. 电负性差异和反应活性: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如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更加稳定,反应活性较低。
而电负性差异小的元素,如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由于电负性接近,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电负性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如果你对有机化学背景下的电负性感兴趣,你可以在页面底部找相关链接。
什么是电负性定义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
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
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
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
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注意: 上边的示意图表示的是电子在平均意义上的位置。
电子实际上存在于分子轨域当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
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
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
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
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
电负性本页解释何谓电负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元素电负性差异对成键造成的影响、极性键和极性分子的意义。
什么是电负性定义电负性是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倾向的量化(相对标度);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成键电子对的倾向就愈强。
鲍林标度(Pauling scale)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负性标度。
其标度值的范围从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F)——标度值为3.98,到电负性最弱的元素钫(Fr)——标度值为0.7。
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原子成键会发生什么?如下图,原子A和原子B之间存在一个成键。
当然除了这个成键以外,每个原子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原子之间存在着成键——不过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如果原子的电负性相同,那么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也相同。
因而电子出现在两个原子附近的概率相等,电子在平均意义上会出现在两个原子间的正中。
此类成键,A 和B通常为同一种原子,例如H2分子或Cl2分子。
注意: 上边的示意图表示的是电子在平均意义上的位置。
电子实际上存在于分子轨域当中,并且其位置在不断的变换。
此类成键被看作是"纯粹" 的共价键——电子均匀的为两个原子所共享。
如果B的电负性稍强于A呢?B对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会比A稍强一些。
这意味着在成键的B端电子密度会更高一些,因此略微带负电。
同时,A 端(有点缺乏电子)略微带正电。
图中,"" (读做"delta") 的意思为"略微的","+" 表示"略微带正电"。
什么是极性键?我们用极性键一词形容成键两端电荷不均匀分布的共价键——换一句话说就是成键的一端略微带正电荷而另一端略微带负电荷。
大多数共价键为此类成键。
HCl中的氢—氯成键以及水分子中的氢—氧成键皆为典型的极性键。
如果B的电负性远远超过了A呢?电子对会被吸引到成键的B端。
A失去了它对成键电子对的控制权,而B 完全控制住了这两个电子。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以描述元素或化合物中原子对电子的亲合力和吸引力。
它是一个无单位的相对值,用来比较不同元素或化合物中原子的电子亲和力。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是一个递增的趋势。
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要高于金属元素,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和接受电子。
电负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化学家保罗·卢瑟福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引入。
他定义电负性为原子吸引和保持共价键中电子的能力。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是共享的,但不同元素的原子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可能不同,电负性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差异的。
具体来说,电负性高的原子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大,能够更强烈地吸引共享电子,形成偏向于它的电负性较高的一侧。
相对而言,电负性低的原子则对共享电子的吸引力较弱。
通过考察化学键的特性和某些分子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负性对化学反应和化学结构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电负性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1. 极性共价键:当两个不同电负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会偏向电负性较高的一方。
这种不均匀分布使得共价键具有极性,其中一个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另一个带有部分负电荷。
这样的共价键被称为极性共价键。
2. 极性分子:由于共价键极性的存在,一些分子整体上也会有极性。
例如,水(H2O)分子中氧原子的电负性高于氢原子,使得氧-氢键带有部分负电荷,而氧原子周围则带有部分正电荷。
这使得水分子整体上呈现出极性。
3. 电负性差异与键的属性: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共价键的性质。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时,共价键更倾向于离子键,其中电子从电负性较低的原子转移到电负性较高的原子,形成正负电离子间的吸引力。
反之,当电负性差异较小时,共价键则更趋向于纯共价键,电子对在两个原子之间共享。
4. 电负性与反应性:电负性也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在一些化学反应中,较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往往更容易接受电子,而较电负性较弱的原子更容易丢失电子。
电负性定义电负性:分子由阴、阳两种不同的电荷,形成电中性。
电荷在移动时,其电场的强度和方向都随之改变,电荷的这种特性叫做电负性。
电负性:物质原子核所带电荷数,称为原子的电负性。
电负性是由元素本身的原子结构决定的。
当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原子即可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该原子就会显电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来说,原子的电负性基本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能力越强,得到电子能力越弱,它的电负性也就越大。
在常温下,同一周期元素的电负性从左至右呈现减小趋势,同一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对于同一个原子,电负性一般不超过1。
(一)对于正电荷的理解1、对正电荷的定义2、在水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只有一种,其数目等于离子的电荷数。
离子的电荷与离子的大小及所带电荷的多少有关,在化合物中以及不同离子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电中性。
离子的电荷用电子表示,电子数目等于离子的电荷数。
3、离子的电荷量,又称为电负性,它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离子的电荷量是指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用e表示,即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量是e。
离子的电荷量是相对的,相对原子的电荷量来说,它是很小的。
通常把1个原子所带的电荷数看作是1。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4、常见的正离子有铵根离子NH4+、硫氰酸根离子SO42-、亚铁离子Fe3+等。
(二)对于负电荷的理解负电荷分布在矿物晶体里,主要集中在阴离子和阳离子之间,而且这些电荷密度也是相对较高的。
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还有另一种电荷分布。
有人认为,这些电荷是由成对的、不相连接的电子组成的。
负电荷如果沿着矿物晶体的对角线排列起来,就好像分开的几条无限长的狭缝。
其实,这些负电荷并不是分开的无限长的电子,而是它们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许多空隙,类似于道路上的公路。
所以,阴离子或阳离子与相邻的离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在生活中,人体的各部分含有正负不同的电荷,在发生摩擦时,总是一些正电荷把另一些负电荷从对方身上吸引过来,因此,在人体的正极附近,电荷比较集中,我们称为“带正电”,而负极附近,电荷比较集中,我们称为“带负电”。
Inductive Effects
Electronegativity
编辑本段
电负性在周期表内的递变规律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
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
因此,电负性大得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3.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
氟的电负性最大(
4.0),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编辑本段
电负性的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
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绝对电负性概念
电负性概念:
电负性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
元素电负性的值是个相对的量,它没有单位。
电负性大的元素吸引电子能力强,反之就弱。
同周期主族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元素电负性的概念最先是由鲍林(LinnsPauling,1901—1994)于1932年在研究化学键性质时提出来的。
他指定电负性最大的氟的值为4.O,然后根据键能推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的数值。
后来又有人作了更精确的计算,对鲍林的电负性值作了修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934年,马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采用电离能(I)和电子亲和势(EA)结合的方法求出电负性。
1957年,阿莱-罗周(Allred -Rochow)又根据原子的有效核电荷(z*)对成键电子的静电引力算出一套电负性数据XAR.他们所用公式是XAR=0.359z*/r20.744,式中r是原子的共价半径(10-10米)。
元素的原子在不同分子中的价态、所带电荷量以及相应轨道杂化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因此每一元素的电负性实际表现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元素电负性大小可以判别化合物分子中键的性质。
两种元素的电负性差值(XA—XB)越大,形成键的极性越强。
电负性鲍林标度电负性表电负性的定义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
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
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
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
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
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
计算方法首先需要说明,电负性是相对值,所以没有单位。
而且电负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即采用不同的标度),因而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所以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
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负性计算方法有3种:① L.C.鲍林提出的标度。
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1.0,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
常见元素的电负性变化氟〉氧〉氮= 氯〉溴〉碘= 硫= 碳铝>铍>镁>锂=钙>钠>钾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氢 2.1 锂1.0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4.0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1.81 锗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从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来看,它与地理环境有关,具体如下:
1、在陆地地区,电负性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减少,使大气压力升高,导致海拔越高,电负性便会越高;
2、电负性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夏季电负性水平较高,冬季电负性水平较低,这是由于夏季的尘埃较多,雨水较少,无水分的空气会造成电负性更高,而冬季的尘埃较少,雨水较多,有水分的空气会降低电负性;
3、地形皱褶起伏越高,电负性便越低,一般而言,谷地和河谷的电负性会比山地和悬崖小,因为谷地没有太多的尘埃,而悬崖却有很多的尘埃,多少会影响电负性的水平;
4、电负性会随着污染物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污染物有静电作用,所以比较污染的地方的电负性更高;
5、电负性会随着雨量的增加而减少,由于雨水可以带走尘埃和污染物,从而降低空气的电负性;
6、电负性会随着植物净化作用的增加而减少,因为植物可以吸收污染物,使空气变得更清洁,空气中电负性自然也会降低;
7、电负性会随着管道输水系统层面的升高而增加,管道中的空气因为比较受潮,因此气体中电负性会高于干燥空气。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与地理环境有关,可以从海拔、季节、地形、污染物、雨量、植物净化作用和管道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和调控电负性水平。
【课题】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
1、叫键合电子;我们用电负性描述。
2、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他们既有性又有性。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电离能?它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2、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变化有什么规律?
【思考与交流】
1、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体现了什么性质?阅读教材p20页表
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的非金属性与氯的非金属性哪个强?
2、电负性.
⑴概念:电负性是原子在化学键中对键合电子____能力的标度,常用符号x表示。
x为相对值,无单位。
由图1-23可见,的电负性最大;的电负性最小;H的电负性为,s区金属电负性大多数小于。
⑵x变化规律:同周期,x左右__ ___;同族,x上下__ ___。
⑶应用:①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一般,金属的x__ ___,非金属
的x_ ___。
②判断化学键类型。
一般认为如果两种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种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Δx___ __成离子键,Δx__ ____成共价键。
③对角线规则
元素周期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相近,性质相似。
【科学探究】
1、根据数据制作的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的方法制作IA、VIIA元
素的电负性变化图。
3、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示例
【归纳与总结】
1、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2、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的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Li、Mg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分别为Li2O、MgO,Be(OH)2、Al(OH)3均为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均为弱酸,由此可以看出对角线规则的合理性。
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电负性均为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数值相差不大,故性质相似.)
4、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趋势),电负性逐渐增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
渐减小。
【例题】
1、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下列关于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
B.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
C.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
D.电负性越小,非金属性越强
2、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与Y形成化合物是,X可以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于Y对应的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3、根据对角线规则,下列物质的性质具有相似性的是()
A、硼和硅
B、铝和铁
C、铍和铝
D、铜和金
【练习】
1、x、y为两种元素的原子,x的阴离子与y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由此可知()
A.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的电负性大于y的电负性
C.x的氧化性大于y的氧化性 D.x的第一电离能大于y 的第一电离能2、元素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的是()
A.Na > K > Rb B.N > P > As
C.O > S > Cl D.Si > P > Cl
3、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Mg(OH)2<Al(OH)3
B.第一电离能:Na<Mg<Al
C.电负性:Na>Mg>Al
D.还原性:Na>Mg>Al
4、下列用核电荷数表示出的各组元素,有相似性质的是
A.19和55 B.6和14 C.16和17 D.12和24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元素的化合价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性质。
下面给出14种元素的
是。
(2)(2)判断下列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M3N2BeCL2AlCl3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