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及其制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11
LCD制作工艺资料LCD(液晶显示器)制作工艺是指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整个过程,包括液晶面板制作、封装和组装等环节。
下面是LCD制作工艺的详细介绍。
液晶面板制作是制造液晶显示器的核心环节之一、该工艺涉及到玻璃基板的处理、涂布、曝光和切割等多个步骤。
首先,将两块玻璃基板清洗干净,然后在一个玻璃基板上涂上透明导电层,这一层用于导电并控制液晶的电流。
接着,在导电层上涂布一层薄膜晶体管(TFT)的材料,这一层用于控制液晶的颜色和亮度。
此外,还需要用光刻技术将TFT的模式曝光到涂有光刻胶的基板上,并使用化学液品去除多余的胶层。
最后,使用激光或刀具将两块基板切割成适当的尺寸和形状。
封装是指将液晶面板和其他电子元件封装成一个完整的显示器模块的过程。
这一工艺步骤包括背光模组的制作、面板封装和测试等环节。
首先,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照明,以确保显示器能够正常显示图像。
背光模组的制作主要涉及光源、反射板和光导板等元件的组装和安装。
接着,将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组装在一起,并进行胶粘剂固化,以保证模块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最后,对组装完成的模块进行电学和光学的测试,确保显示效果和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组装是将封装好的液晶模块与电路板、外壳等其他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最终的液晶显示器产品。
该工艺步骤包括电路板的组装、驱动芯片的焊接和整机测试等环节。
首先,将电路板组装到显示器壳体中,以实现信号和电源的连接。
然后,焊接驱动芯片和其他集成电路,以实现液晶显示的电流和信号控制。
最后,对整机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检查,包括显示效果、驱动能力、输入输出等方面的测试,以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和质量的稳定性。
总结而言,液晶显示器制作工艺包括液晶面板制作、封装和组装等多个环节。
液晶面板制作是核心环节,包括玻璃基板处理、涂布、曝光和切割等步骤。
封装是将液晶面板和其他电子元件封装成模块的过程,包括背光模组的制作、面板的组装和测试。
组装是将封装好的液晶模块与电路板和外壳等其他部件组装成最终的产品。
液晶显示器工艺流程
《液晶显示器工艺流程》
液晶显示器作为一种主流的显示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中。
它的制造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工艺流程的复杂过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液晶显示器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基板的制备。
液晶显示器的基板通常采用玻璃基板,需要进行切割和打磨等工艺步骤,以确保基板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接下来是涂布工艺。
在基板上要涂覆一层透明导电膜层和液晶分子排布层,这一过程需要高精密度的设备进行控制,确保涂布的均匀性和薄度。
然后是光刻和腐蚀工艺。
这一工艺用于在液晶层上形成各种图案和结构,需要利用光刻技术和化学腐蚀技术,确保所形成的结构精确度和清晰度。
接下来是液晶填充工艺。
这一工艺需要将液晶材料填充到液晶层之间的空隙中,并确保液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最后是封装工艺。
封装是将基板和液晶层组装在一起,并封装在一个密闭的外壳中,保护显示器的内部结构,同时确保显示效果和品质。
以上就是液晶显示器的工艺流程,每一个工艺环节都需要依靠高精密度的设备和技术,确保制造出高质量的液晶显示器产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液晶显示器的工艺流程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液晶显示器制造过程大体可分为20多道工序。
这些工序又可分为ITO图形蚀刻、取向排列、空盒制作、液晶灌注、贴偏光片和成品检测6个阶段。
下面按顺序具体介绍液晶显示器的的制造过程。
1、PR预清洗Ø清洗指去除吸附在玻璃外表的各种有害杂质或油污。
清洗方法是利用各种化学溶剂〔KOH〕和有机溶剂与吸附在玻璃外表上的杂质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响和溶解作用,或以磨刷喷洗等物理措施,使杂质从玻璃外表脱落,然后用大量的去离子水〔DI水〕冲洗,从而获得洁净的玻璃外表。
Ø枯燥因经过清洗后的玻璃,外表沾有水或有机溶剂等清洗液。
这样会对后续工序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后续涂光刻胶时会产生浮胶、钻蚀、图形不清晰等不良。
因此,清洗后的玻璃必须经过枯燥处理。
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烘干法,它是利用高温烘烤,使玻璃外表的水分汽化变为水蒸气而除去的过程。
此方法省时又省力。
但是如果水的纯度不高,空气净化度不够或枯燥机温度不够,玻璃外表残存的水分虽经汽化变为水蒸气,但在玻璃外表还会留下水珠,这种水珠将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产品质量。
玻璃清洗洁净度不够之改善对策,适当参加少许KOH溶液,改变KOH浓度,经常擦拭风切口、喷洗等处,亦可调整清洗机传动速度,将传速减慢。
2、PR涂布光刻是种图形复印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综合性的精细外表加工技术。
光刻的目的就是按照产品设计要求,在导电玻璃外表均匀涂上一层感光胶。
①光刻胶的配制光刻胶的性能与光刻胶的配比有关.配比的选择原如此是既要使光刻胶具有良好的抗蚀能力,又要有较高的分辩率.但两者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达到.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光刻对象和要求,选取不同的配比。
光刻胶的配配制应在暗室〔洁净度较高的房间〕中进展。
用量筒按调配比例将原胶与溶剂分别量好,再将溶剂倒入原胶,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混合。
通常刚配制好的光刻胶中必然还存在少量固态物质微粒未能完全溶解,为把这局部未能溶解的固态物质微粒滤除,我们一般采用自然沉淀法进展过滤。
LCD基础知识及制造工艺流程介绍LC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运用液晶技术显示图像的平面显示设备。
它由一系列的液晶层、玻璃基板、导线及亮度调节膜等组成,能够实现高清晰度和低功耗的图像显示。
下面将介绍LCD的基础知识以及制造工艺流程。
一、LCD的基础知识1.液晶层:液晶是一种类似于液体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液晶分为向列型液晶和向量型液晶两种。
其中,向列型液晶具有电流传输性能,可用于显示器制造。
液晶层通常由两块玻璃基板夹层组成。
2.基板:LCD的基板通常由玻璃或塑料材料制成。
它是液晶显示器的结构支撑物,上面附着有液晶材料,起到固定液晶和导线的作用。
3.导线:液晶显示器中的导线用于传输电信号,驱动液晶层完成图像的显示。
导线通常由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制成,通过在基板上形成通道和窗口的方法实现。
4.亮度调节膜:亮度调节膜用于控制液晶层的透光度,实现图像亮度的调节。
它通常由聚合物、薄膜材料或金属制成。
二、LCD的制造工艺流程1.基板生产:使用特制的玻璃或塑料材料制造基板,通过磨削、抛光和清洗等步骤形成平整的表面。
2.导线制作:将透明导电材料(如铟锡氧化物)涂布在基板上,然后通过光刻技术制作出导线的图案。
这包括涂覆光刻胶、曝光、显影和洗涤等步骤。
3.形成储存电容:在导线制作完成后,在基板上制作出储存电容的结构。
这通常通过在导线上涂覆并定位特定的电介质材料,然后用导线封装住这种材料。
4.液晶层制作:将液晶材料涂布在基板上,并进行取向处理。
液晶材料的涂布可以通过刮板涂布或滚涂等方法完成。
5.封装背光模块:将背光源(通常是冷阴极荧光灯或LED)和光学片封装在一起,形成背光模块。
6.封装前端制程:在液晶层基板中制造出色彩滤光片、液晶层与色彩滤光板的层间空气封闭结构,同时加工出液晶层之间分隔固体极板和液晶层封装胶。
7.封装:将两块形成互相关系的液晶层基板合并在一起,使用封装剂将其密封。
8.后端制程:液晶显示器的后端制程包括模组组装、封装测试、调试和包装等步骤。
lcd生产工艺流程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液晶显示器的简称,是一种利用液晶材料来显示图像的平面显示技术。
下面是LCD生产的工艺流程:1. 玻璃基板制备:首先需要准备两片大型的玻璃基板,一片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正面(TFT面板),另一片作为背面(色彩滤光片面板)。
2. 制作TFT面板:在TFT面板上,首先需要通过薄膜沉积工艺,在玻璃基板上涂覆一层透明导电层(通常是氧化铟锡层),用于传输电流。
然后在导电层上,使用光刻和薄膜沉积等工艺,依次制作薄膜晶体管(TFT)和电路结构。
3. 制作色彩滤光片面板:在色彩滤光片面板上,首先需要将一层有机色彩滤光片涂覆在玻璃基板上。
然后通过光刻等工艺,制作出三原色(红、绿、蓝)的像素点阵。
4. 液晶填充:将两个制作好的玻璃基板中间加上一层液晶材料,并进行密封。
液晶材料是由两层平行的玻璃基板包裹,基板上都有导电层和透明导电物体。
在液晶层内部,每个像素点都有一个类似液态的晶体,有正常、液态、正常三种状态,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来控制液晶的状态。
5. 封装:将液晶显示结构加热至封装温度,然后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焊接等工艺,将两个玻璃基板粘合在一起,并在侧面密封,防止液晶材料泄漏。
6. 模组制作:将封装好的液晶显示结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液晶模组,加入背光源、控制电路和接口等元件。
7. 调试和测试:对液晶模组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和质量符合要求。
8. 封装和组装:将调试好的液晶模组封装在塑料外壳中,并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包括安装支架、接口线等。
9. 最后测试和质量控制:对成品进行最后的测试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10. 出厂:最后,通过包装和运输等工序,将产品出厂,并投放市场。
以上是LCD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涵盖了从原材料制备到成品生产的过程。
该流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技术要求,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LCD产品。
1、 偏光片:偏光片有一个固定的偏光轴。
偏光片的作用是只允许振动方向与其偏光轴方向相同的光通过,而振动方向与偏光轴垂直的光将被其吸收。
这样,当自 然光通过液晶盒的入射偏光片(称为起偏器)后,只剩下振动方向与起偏器偏光轴相同的光,即成为线性偏振光。
2、 ITO 玻璃:在平整的玻璃基板上镀了一层氧化铟锡层。
3、 液晶:具有类似晶体的各向异性的液态物质。
4、 取向层:液晶盒中玻璃片内侧的整个显示区覆盖着一层有机物聚酰亚胺取向薄层,这个取向层经用毛绒布定向摩擦,在薄层上会形成数纳米宽的细沟槽,从而 会使长棒型的液晶分子沿沟槽平行排列。
而上下两片玻璃的取向层是相互垂直的。
故在液晶层中间的液晶分子是逐渐扭曲的。
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的工作原理 如下图:上图表示了在正交偏光片之间设置 TN 排列液晶盒时的电光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光经过偏光片(检偏)后出射垂直振动方向的偏振光,经过 90度扭曲时,偏振方向亦顺着液晶旋转了 90度。
故无外加电压时光能透过,图 5-2-2(a ),而在施加一定电压时,由于液晶分子发生了偏转,分子长轴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 ,光的工艺流程 一、LCD 显示基本结构和原理: TN—取向层液晶层_过渡电极电极_--- 偏光片 ——口 °玻璃基板: ---- 电极封接框玻璃 偏光片偏光片 偏光片旋光性消失,光被遮断,图 5-2-2 (b )o 如果把电极制作成图形,即实现了显示。
但如果在平行偏光片之间设置 TN 排列液晶盒,则光的透过与遮断关系就恰好与上述情形相反。
这种 TN 效应已成为目前正在广泛普及的TN 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工作原理并获得实际应用,可以用于实现白色背景上黑色图案或者黑色背景上白色图案的显示。
二、工艺流程简介:液晶显示器主要由ITO 导电玻璃、液晶、偏光片、封接材料(边框胶) 、导电胶、取向层、衬垫料等组成。
液晶显示器制造工艺流程就是这些材料的加工和组合过程。
液晶显示器制造全部过程大体分为 40多道工序,其中实际 TN-LCD 制程有20多道工序。
液晶顯示器及其製程簡介液晶材料具有流動的特性,因此只需外加很微小的力量,液晶分子即運動而產生不同的排列狀況,如圖1以最常見普遍的向列型液晶為例,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於液晶的光軸與其分子軸相當一致,由此產生光學效果,而如果我們將液晶一開始就適當的安排其排列方向,那麼當加於液晶的電場移除消失時,液晶分子會因為其本身的彈性及黏性,而十分迅速的回復原來未加電場前的狀態。
(A)未加電場前(B)加電場後圖1 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此產生光學效果LCD顯示器技術集合材料、光學、機械及電學等科技,在製程檢測方面,亦可見到各式各樣的作法[1-5]。
目前液晶基本上皆是由人工合成,故在液晶分子的特性上可做較為理想的設計,而直接改善LCD顯示的品質。
由圖2中可清楚看出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
電極OFF狀態電極ON狀態圖2 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近幾年由於電子產業與半導體科技的發展,液晶顯示器應用了液晶原理與半導體製程,在品質及價位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在色彩呈現方面直逼CRT映像管,因此在近年來出現供不應求的跡象,1995年時還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到了1996年由於筆記型電腦與個人數位助理(PDA)需求量大增,因此開始廣為流行,從1997年以後許多液晶顯示器製造商訂單應接不瑕的情況看來,液晶顯示器已成為近年的顯示器主流。
LCD製造流程是以TN及STN製程為基礎,其全線為自動化生產流程,此生產線有一中央控制室可監控生產流程[6],如圖3所示。
概述如下:圖3 LCD製造流程1.裝片、清洗、塗佈光阻劑、曝光製造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原料為液晶、導電玻璃和偏光片。
導電玻璃是在高品質的平板玻璃表面真空蒸鍍上一層ITO膜而成,亦即玻璃基板上面有具導電性的金屬氧化物薄膜。
當整片含有ITO膜的玻璃基板進入生產線後,首先先清洗玻璃板,然後在將光阻劑塗佈在玻璃基板上,再利用客戶訂好的所需要的圖形,如下圖4的方式,將已塗佈光阻劑的玻璃基板加以曝光。
LCD基本原理和制造过程介绍LC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利用液晶分子的光学性质实现图像显示的平板显示设备。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电场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定向,从而控制光的透射和反射,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下面将从液晶的基本理论、制造过程以及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液晶的基本原理:液晶分子是一种有机分子,具有两个特殊的性质:一是双折射性,即光线在液晶分子中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向有关,从而可以引起偏振光的转动;二是有序性,液晶分子可以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在液晶显示器中,一般使用的是向列较为齐次的液晶,即其中一个方向上液晶分子的定向基本上相同。
液晶分子在没有外加电场时呈现等向性,即光无法穿过液晶分子。
而当施加外加电场时,液晶分子的定向会发生改变,光线可以通过液晶分子。
这是因为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定向会改变,使得液晶分子均匀排列,形成了称为向列的结构。
在向列结构下,光线能够较为容易地穿过液晶分子。
二、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基质制备、电极制备、液晶填充和封装等工序。
1.基质制备:液晶显示器的基质是用于填充液晶分子的片状材料,一般是由非晶硅或玻璃等材料制成。
基质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光学透过性和机械稳定性。
2.电极制备:液晶显示器中的电极一般使用透明导电膜,常用的材料有锡镀导热玻璃和氧化铟锡等。
电极的制备一般采用光刻技术,通过特定的光罩制作。
3.液晶填充:液晶填充是制造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步骤之一、该步骤是将液晶分子注入到两张基质之间的空隙中,并通过特定的工艺控制液晶分子的定向。
填充液晶分子时需要注意排除气泡和保持填充均匀。
4.封装:液晶显示器的封装是将基质与电极通过一定的封装材料进行密封。
封装材料一般为有机胶或硅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
三、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液晶分子的电光效应和光学旋转效应。
其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步:1.偏振光的产生: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发出的是自然光,经过偏振片的过滤后变成了线偏振光。
工艺流程一、LCD 显示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般TN型液晶显示器结构如图所示。
1、偏光片:偏光片有一个固定的偏光轴.偏光片的作用是只允许振动方向与其偏光轴方向相同的光通过,而振动方向与偏光轴垂直的光将被其吸收.这样,当自然光通过液晶盒的入射偏光片(称为起偏器)后,只剩下振动方向与起偏器偏光轴相同的光,即成为线性偏振光。
2、ITO 玻璃:在平整的玻璃基板上镀了一层氧化铟锡层。
3、液晶:具有类似晶体的各向异性的液态物质。
4、取向层:液晶盒中玻璃片内侧的整个显示区覆盖着一层有机物聚酰亚胺取向薄层,这个取向层经用毛绒布定向摩擦,在薄层上会形成数纳米宽的细沟槽,从而会使长棒型的液晶分子沿沟槽平行排列.而上下两片玻璃的取向层是相互垂直的。
故在液晶层中间的液晶分子是逐渐扭曲的。
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的工作原理 如下图:排列盒无外加电压()排列盒有外加电压()上图表示了在正交偏光片之间设置TN 排列液晶盒时的电光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光经过偏光片(检偏)后出射垂直振动方向的偏振光,经过90度扭曲时,偏振方向亦顺着液晶旋转了90度。
故无外加电压时光能透过,图5-2—2(a),而在施加一定电压时,由于液晶分子发生了偏转,分子长轴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光的旋光性消失,光被遮断,图5—2-2(b)。
如果把电极制作成图形,即实现了显示。
但如果在平行偏光片之间设置TN排列液晶盒,则光的透过与遮断关系就恰好与上述情形相反。
这种TN效应已成为目前正在广泛普及的TN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工作原理并获得实际应用,可以用于实现白色背景上黑色图案或者黑色背景上白色图案的显示。
二、工艺流程简介:液晶显示器主要由ITO导电玻璃、液晶、偏光片、封接材料(边框胶)、导电胶、取向层、衬垫料等组成。
液晶显示器制造工艺流程就是这些材料的加工和组合过程。
液晶显示器制造全部过程大体分为40多道工序,其中实际TN—LCD制程有20多道工序。
实际STN—LCD制程有30多道工序。
LCD制造工艺流程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液晶显示器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的显示技术。
LCD制造工艺流程可以简单分为六大步骤:基板制备、导电及栅极制备、液晶材料填充、封装、模组制备和组装测试。
一、基板制备1.玻璃基板准备:使用特种玻璃片制作成圆形或矩形的底座。
这些玻璃片将成为液晶分子的基质。
2.清洗:用酸、碱和去离子水等溶液对玻璃基板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
3.涂覆:将光学薄膜涂覆在玻璃表面,以提高光学透明度和反射率。
二、导电及栅极制备1.导电层制作:在玻璃基板上溅射或喷涂一层透明导电层(通常为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锡锌)。
2.刻蚀:使用光刻技术在导电层上制作触摸和驱动电极。
3.栅极层制作:在玻璃基板上溅射或喷涂一层低温氧化硅(SiOx)或其他绝缘材料,用于隔离栅极和导电层。
4.刻蚀:使用光刻技术在绝缘层上制作栅极电极。
三、液晶材料填充1.在两片玻璃基板上的栅极电极上均匀涂覆一层聚合物,以形成液晶分子定向的基准面。
2.制作液晶间距:使用小玻璃珠或者薄膜作为间距标准,将两片基板固定在一起,形成液晶显示器的夹层结构。
3.注液:通过特殊装置将液晶材料注入夹层结构中,填充液晶间距,然后封口。
四、封装1.导电胶片制作:制备导电胶片,此胶片具有接触电极和连接电源的功能。
2.连接导电胶片:将导电胶片粘贴在液晶显示器的边缘区域上,与栅极电极和驱动电极连接。
3.封装结构制作:使用封装材料将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面板和底座固定在一起,并确保显示器的稳定工作。
五、模组制备1.背光模块制作:制作光源模块,常用的包括冷阴影式背光模块和LED背光模块。
2.声音模块制作:如果需要,可以制作声音模块,用于播放声音或发出警报。
3.灰度控制器制作:制作液晶显示器的灰度控制器,用于调节显示屏的亮度和对比度。
六、组装测试1.组件安装:将模组组件安装到设备的框架中。
2.电气连接:将电气连接器连接到液晶显示器的导电胶片和驱动电路上。
液晶显示器生产工艺液晶显示器生产工艺是指将各种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液晶显示器的过程。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工艺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制备基板。
液晶显示器的基板通常是玻璃板或塑料板。
在制备基板的过程中,首先选取合适的原材料,经过磨削、抛光和清洗等工艺处理,制备成平整的基板。
第二步是涂覆液晶材料。
液晶材料通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涂覆的方式将其均匀地覆盖在基板上。
涂覆液晶材料的过程需要控制好涂布厚度和均匀性,以保证显示效果的稳定性。
第三步是制备电极。
液晶显示器的电极通常由透明导电薄膜(TCO)制成。
在制备电极的过程中,首先在基板上沉积一层导电薄膜,然后通过光刻和蚀刻等工艺步骤,将导电薄膜制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第四步是填充液晶材料。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在两个基板之间注入液晶材料。
这一步骤需要将两个基板正确地对准,并通过一些特殊的工艺方法将液晶材料注入到两个基板之间的空隙中。
第五步是封装。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将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材料进行封装,以防止材料的泄漏或挥发。
这一步骤通常通过加热和压力的方式进行,将两个基板牢固地密封在一起。
第六步是偏光装置的制备。
在液晶显示器中,需要将光线进行偏振,以确保显示效果的清晰度和亮度。
制备偏光装置的过程通常包括涂布和拉伸等步骤,以形成所需要的光学性能。
第七步是组装和封装。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将各个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液晶显示器。
组装和封装的过程通常包括连接电路、焊接和固定等工艺步骤,以确保液晶显示器的功能和稳定性。
最后一步是测试和质量控制。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制成的液晶显示器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
这些测试包括检测屏幕的亮度、色彩准确性、显示效果等指标,以确保液晶显示器达到质量标准。
总之,液晶显示器的生产工艺包括制备基板、涂覆液晶材料、制备电极、填充液晶材料、封装、制备偏光装置、组装和封装、测试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液晶顯示器及其製程簡介
液晶材料具有流動的特性,因此只需外加很微小的力量,液晶分子即運動而產生不同的排列狀況,如圖1以最常見普遍的向列型液晶為例,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於液晶的光軸與其分子軸相當一致,由此產生光學效果,而如果我們將液晶一開始就適當的安排其排列方向,那麼當加於液晶的電場移除消失時,液晶分子會因為其本身的彈性及黏性,而十分迅速的回復原來未加電場前的狀態。
(A)未加電場前(B)加電場後
圖1 藉著電場作用造成液晶分子轉向,由此產生光學效果
LCD顯示器技術集合材料、光學、機械及電學等科技,在製程檢測方面,亦可見到各式各樣的作法[1-5]。
目前液晶基本上皆是由人工合成,故在液晶分子的特性上可做較為理想的設計,而直接改善LCD顯示的品質。
由圖2中可清楚看出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
電極OFF狀態
電極ON狀態
圖2 LCD的顯示原理以及其基本架構
近幾年由於電子產業與半導體科技的發展,液晶顯示器應用了液晶原理與半導體製程,在品質及價位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在色彩呈現方面直逼CRT映像管,因此在近年來出現供不應求的跡象,1995年時還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到了1996年由於筆記型電腦與個人數位助理(PDA)需求量大增,因此開始廣為流行,從1997年以後許多液晶顯示器製造商訂單應接不瑕的情況看來,液晶顯示器已成為近年的顯示器主流。
LCD製造流程是以TN及STN製程為基礎,其全線為自動化生產流程,此生產線有一中央控制室可監控生產流程[6],如圖3所示。
概述如下:
圖3 LCD製造流程
1.裝片、清洗、塗佈光阻劑、曝光
製造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原料為液晶、導電玻璃和偏光片。
導電玻璃是在高品質的平板玻璃表面真空蒸鍍上一層ITO膜而成,亦即玻璃基板上面有具導電性的金
屬氧化物薄膜。
當整片含有ITO膜的玻璃基板進入生產線後,首先先清洗玻璃板,然後在將光阻劑塗佈在玻璃基板上,再利用客戶訂好的所需要的圖形,如下圖4的方式,將已塗佈光阻劑的玻璃基板加以曝光。
圖4 顯影.蝕刻.清洗
在曝光之後對已曝光之基板做顯影的工作,顯影過程中不需要的光阻膜將被去掉,而蝕刻時,所需要的圖形會被光阻膜保護不受到蝕刻,而藉此去除不需要的ITO膜。
ITO膜蝕刻之後,將會作抽樣的顯微鏡檢查,以確定其蝕刻圖案之正確性。
2.塗佈配向膜
再次清洗基板後,即進行塗佈配向膜,配向膜塗佈時其配向方式是以棉刷依一定方向刷過,如圖5,配向膜可將液晶未加電場前分子做定位的工作,一般前後兩片LCD基板上的配向膜需互成九十度,藉此將液晶分子依序旋轉,如圖6 (A)(B),另外也有以蒸鍍的方式配向,不過成本較高。
圖5 .配向膜塗佈
圖6(A) .配向膜塗佈時前後基板配向膜差九十度
圖6(B)貼近基板之液晶分子順著配向槽排列
3.固膜、清洗、印框
配向膜固化後再次清洗基板,接著將對基板做印框,印膠框的目的是為了之後兩片基板將重疊貼合,而其內可注入液晶,如圖7(A)(B)為自動上膠框的情形。
圖7(A) 上膠框的情形之一
圖7(B)
上膠框的情形之二
圖8(A)為打上膠框後的形式,其中樹脂膠框範圍為LCD基板上每個液晶顯示器板最後裁割的單位,而基板四角公、母十字標線旁有墨點,是為了兩片LCD 基板貼合時當作定位的標準(圖8(B))。
圖8(A)打上膠框後的形式
圖8(B)墨點是為了兩片LCD基板貼合時當作定位的標準
4. 微細墊片(SPACERS)塗佈
圖9 SPACERS自動噴撒裝置
圖9為微細墊片自動噴撒裝置示意圖,而微細墊片的用意則是為了使兩片LCD基板組合後中間有足夠的空間灌入液晶。
SPACERS在噴撒之後需作人工檢測,每一種不同型號之LCD基板都有一種特定的規格,而SPACERS在每1mm 平方中需要60-180顆SPACERS,但人工檢測過於耗時以及效率過低,故目前可利用數位影像處理幫助人眼做自動檢測[5],圖10為其自動檢測之系統佈置圖。
圖10 SPACERS自動檢測之系統佈置
圖11(A)SPACERS檢測位置
圖11(A)為SPACERS檢測的九個在LCD基板上的位置。
而SPACERS塗佈完成顯微實體圖如圖11(B)。
圖11(B)SPACERS塗佈完成顯微實體圖(200X)
5. 組合
圖12(A)(B)為LCD基板自動組合示意圖,其中下LCD基板進入組合機時,底部吸盤會將其利用真空吸住,等到上LCD基板進入後控制吸盤轉動或移動來準確定位且組合。
圖12(A) LCD基板組合間隙
圖12(B) LCD基板組合裝置
圖13為LCD基板組合對位的情形,利用先前曝光及打框時所留下的記號作為定位標準,利用兩組顯微CCD找到LCD基板上兩對定位記號,其中公十字記號需完全在母十字框中才表示定位準確。
圖13 LCD基板組合對位的情形
6.固化、小切割
當LCD基板貼合後,將對LCD基板上之各個單位以鑽石刀頭對玻璃板作切割,顯示板的大小是依其產品不同而有單位大小不同之分,故其自動化切割時,必須依不同之LCD基板型號做可程式處理,如圖14。
圖14 自動化切割
7.灌入液晶
圖15 灌入液晶
圖15為LCD顯示板灌入液晶的製程,將中空的LCD顯示板放入一真空的密封箱中,藉著基座的固定將小切割後的LCD顯示板固定住,再由下方的海綿提供液晶,由於密封箱抽成真空,如圖16,因此藉著彈簧活動機構將海綿往上頂再釋放空氣進入箱中時,藉著毛細現象,液晶將完全吸入LCD板中間,完成灌液晶的動作。
圖16 LCD灌入液晶的製程
8.封口.固化
圖17 在LCD顯示板開口處加上封口
LCD顯示板灌入液晶後在其開口處加上封口以防止液晶外漏,見圖17。
9. 清洗、目檢、電測、清洗
LCD顯示板封口後,利用偏光板目檢LCD板是否厚薄不均,或是內部液晶分佈不均,如圖18(A),當然這個步驟也可以用機器視覺識別系統來作。
電檢則是利用液晶板上之PIN腳加以導電,觀察LCD之顯示情形,加以判斷LCD板是否運作正常,如圖18(B)。
圖18(A) 以偏光板目檢LCD板
圖18(B) 電檢
10.貼偏光片.終檢包裝.入庫
圖19 將偏光片貼在液晶顯示器上下兩面
最後如圖19,將偏極方向相差九十度的偏光片貼在LCD板的上下兩面,如此完成了液晶顯示器的成品。
目前有許多廠商正在積極開發色彩檢驗校正的機器視覺系統,以進一步評估液晶顯示器成品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