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与养生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中国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皇家之家”。
历史上,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地,皇帝们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注重保持健康和长寿。
在故宫里,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古代皇帝的养生之道,探索他们的健康秘诀,这些养生文化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饮食养生故宫的养生文化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代皇帝非常注重饮食的医养作用。
他们往往选择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
例如,清朝皇帝乾隆曾推崇花茶,在饮茶的过程中享受茶叶中的营养物质。
而康熙皇帝则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皇帝们的身体非常有益。
此外,古代皇帝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搭配,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养生效果。
2. 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古代皇帝长寿的重要保障。
他们通常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康熙皇帝热衷于骑马,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
雍正皇帝则喜欢打羽毛球,这是一项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除了传统的运动方式,古代皇帝还喜欢参与一些园艺活动,如种花种草、养鱼养鸟,这些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给他们带来愉悦。
3. 中草药疗法古代皇帝在养生过程中广泛采用中草药疗法。
故宫里有丰富的药草园,供皇帝们取药。
中草药疗法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乾隆皇帝喜欢服用人参,人参被视为滋补肾气、延缓衰老的良药。
康熙皇帝则常常以当归、三七等药材炖汤,以滋补气血。
这些药材被认为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皇帝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4. 心灵养生在古代,皇帝们的心灵养生同样重要。
他们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康熙皇帝喜欢阅读,他热衷于研究历史和文学著作,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乾隆皇帝则喜欢书法和绘画,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调整身心状态。
此外,皇帝们还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观看京剧、饮酒作乐等,这些活动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
让学生欣赏京剧有很多好处,以下是其中一些:
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欣赏京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提高审美能力:京剧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通过欣赏京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3. 培养艺术素养:京剧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素养,通过欣赏京剧,学生可以学习到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4. 增强民族自豪感: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欣赏京剧,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5. 促进身心健康:京剧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需要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欣赏京剧,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让学生欣赏京剧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身心健康等。
因此,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欣赏京剧,让学生受益于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话剧皇后”朱琳的养生之道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11期北京人民藝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被誉为“中国话剧皇后”的朱琳1923年出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2015年逝于北京,享年92岁。
朱琳自幼跟随母亲和姐姐系统学习京剧演唱和表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还在读中学的朱琳在淮阴加入了由地下党领导和组建的长虹剧社。
次年,考入武汉艺术专科学校的朱琳便在武昌参加了在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下成立的抗敌演剧队第二队,这一年她才15岁。
从此,朱琳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先后参演《雷雨》《钦差大臣》《蔡文姬》《贵妇还乡》等话剧,塑造了鲁侍萍、蔡文姬、武则天等50多个经典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被誉为北京人艺舞台上的“一代大青衣”。
曾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曾任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北京市剧协常务理事。
朱琳是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自老伴、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刁光覃先生1992年去世后,为了不打扰孩子们,一直单独生活。
但她从不凑合,每天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老年人注重饮食、规律生活最重要。
”朱琳认为,人上了岁数,胃肠消化功能都有些弱化,因此在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上要注意,不能给胃口增加太多的负担,更不能因为吃得不合适造成腹泻,“老年人是最禁不住泻肚的”。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少食多餐,一天吃四到五顿饭。
“这样虽然麻烦点,但对身体有好处,小麻烦换来大安逸,总比生了病往医院跑省时省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朱琳始终坚持的一条养生原则。
“常年演戏,我养成了晚睡的习惯,不过我早晨起的晚,每天至少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
”年龄大了,有时候遇到点什么事,睡眠不太好,她就赶紧按照医生的建议,小剂量的服用点安神药带一带,确保已经形成的睡眠规律不被改变。
朱琳也非常注意生活细节的保养和锻炼。
平日里,她每天坚持早晚两次刷牙,而且每次不少于3分钟。
“医生说不低于3分钟对保护牙齿才有效!”除此之外,她每天还用淡盐水漱口,她说这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保护嗓子的好方法,所以她的声音一直充满磁性。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美学思想古代中国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孕育地,也是众多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发源地。
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对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文学艺术1. 诗词诗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色、生命、情感以及社会时代的认识,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诗词艺术。
从最早的《诗经》到唐代的杜甫、李白、白居易,再到宋代的苏轼,每一个流派都是具有深刻意义和不同艺术特点的瑰宝。
2.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情感为线索,通过对宝玉和黛玉之间情感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的相对和谐,这是中国小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清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想象力的丰富性。
3. 戏曲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完成的。
它们以词曲、音乐、舞蹈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传达着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的感性理解。
京剧、豫剧和昆曲等民族剧种是最负盛名的。
二、美学思想1. 养生之道古代中国的养生之道是从“道德行为”和“食谱养生”两方面进行的,它们都深深地融入了美学思想中。
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顺应水火”,秉持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来修养人体。
此外,饮食文化也是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熬制浓汤和本地菜肴这样的传统交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美学中国古代乐器有“箫、琴、瑶琴、筑、磬”等五种。
音乐美学是文化、思想和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乐器的制造、演奏和乐曲的创作都与这种相互关系紧密相连。
《诗经》中的许多诗都有音乐效果,古代的音乐艺术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经验和音乐美学。
3. 艺术审美古代中国人提倡“和谐的审美”,强调修养自己,使自己和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达到完美统一。
古代绘画的描绘是以意象为基础,通过画面所传达的感性乐趣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传统的对自然环境的赏识与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使得我们从古代的艺术品中,发现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审美觉醒。
艺术促进健康艺术使人青春常驻,热爱艺术就会热爱生活。
听一首好歌,看一场好戏,会使人感到愉快,容光焕发,精神振奋。
艺术不仅改善人的情绪,还使人变得年轻,艺术家往往比一般同龄人显得年轻,除了注意打扮、保养外,正是艺术使其年轻。
曲艺家骆玉笙在74岁时把《四世同堂》主题歌唱得那样富有感染力;京剧演员赵松樵老人81岁时还粉墨登台,为人献艺,这都说明艺术那是养生的良好方法。
艺术使人有美的感受,一幅山水画会吸引人去享受身临其境的美感,使人忘却忧愁烦恼,改善人的情绪。
老年人身心易于疲劳,如能听听相声,看看喜剧,捧腹大笑,既能解除疲劳,又能排除烦恼。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会使人的情感得到适当的满足,是有益于健康的。
音乐可以延年益寿有人统计美国35名已故著名交响乐指挥的年龄,发现其平均寿命在73.4岁(当时美国男人的平均寿命在68.5岁),在这些指挥中最高年龄者为96岁,大部分人是80岁。
音乐可激发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使人进入美好境界,使人精神振奋。
音乐还可以治病,特别是对治疗忧郁型和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有独特的疗效。
还有人利用音乐给老人治疗中风,方法是:开始让病人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优雅抒情乐曲,当病人感到轻松、病情稳定后,再播放贝多芬等人的雄壮乐曲。
有的乐曲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有的乐曲使人得到鼓舞。
健康的歌曲、进行曲、交响曲等不同体裁的乐曲,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有的老人喜欢听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的乐曲,有的老人喜欢听过去鼓舞士气的乐曲,每个人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爱好。
有一位喜欢唱歌的老人财物被抢,房屋被烧,经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还走到哪里唱到哪里。
她说:“唱歌使我心情舒畅。
”唱歌可以引起平滑肌的振动,增强心、肝、肾等功能,还可以通过声带振动,扩张肺,增强肺活量。
还有一位百岁老人喜欢京戏,会唱会演,梅兰芳的京剧唱片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困难时光。
他说,听京戏就精神抖擞,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是因为他对京戏有兴趣。
一个人对面临的事物感兴趣时,新陈代谢功能会加强,不感到疲倦和。
谈古说今健康长寿“忍、宽、乐”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人生文/玲珑1918年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舞台上.有一位杂耍魔术艺人,他登台时穿一件宽大的长袍,两腿中间藏好一个布袋.所有的道具都在里面。
他在台上表演翻 跟头.翻一个跟头手里多出一个鱼缸,再翻一个跟头 鱼缸里有了水.又一个跟头装满水的鱼缸里变出了不停游动的金鱼。
这还不算完,最后翻一个跟头.居然 变出一个小孩儿,这小孩儿站在台上就咿咿呀呀,似 模似样地唱起京剧来。
这个小孩儿就是曰后大红大紫 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而变戏法儿的正是她 的养父骆彩武。
骆玉笙(1914-2002)自幼学艺骆玉笙生于1914年,2002年辞世,享年88岁高龄。
据她回忆,十几岁时养父母才告诉她,她是不到 半岁的时候被抱养的,只知道她大概出生在上海郊区 某地.具体地点不详。
养父骆彩武是天津人,会变戏法儿、拉京胡,还会说相声,是恩绪的徒弟(恩绪是马三立先生的外祖父)。
4岁开始,骆玉 笙就作为养父戏法节目的"道具".开始登台。
她自幼嗓音独特,没有一般的童音,反 而有点像成年男性的"大嗓"。
7岁时, 已随养父母从上海来到汉口的骆玉笙开始正式学习京剧.9岁时已开始登台演出.曾与红极一时的女 老生孟小冬同台还得到了孟 小冬的认可夸赞。
12岁那年.骆彩武一家又流落到南京,正是在这里.骆玉笙开始 接触到更多的北方曲艺表演形式,其中就有后来伴随她一生的京韵大鼓。
从小跟着养父出入各种演出后台, 对于各种戏曲、曲艺形式耳濡目染.这也为她曰后独创一派打下了基础。
据骆玉笙晚年回忆:"我就是唱着长大的。
”虽然京剧唱得不错,但由于骆玉笙个子比较矮. 能搭戏的青衣演员不好找。
同时骆玉笙性格比较刚强.在演出场所不擅与观众"应酬".逐渐失去了很多演出 机会。
要吃饭.要寻找安身立命的出路的她毅然决 然放弃京剧,改唱大鼓。
1931年,骆玉笙的养父去世之后.她正式改唱京韵大鼓,并在1934年拜一代鼓王刘宝全的弦师"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学习刘(刘宝全)派大鼓曲目.并开始用艺名"小彩舞"登台。
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例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经典的例子可以体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第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影响非常深远。
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孔子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但以终日,言以及之,义以动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与自由,追求与天地自然合一。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养生、求道、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强调追求虚无和无为而治,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佛教文化。
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但在中国发展起来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佛教提倡的慈悲、舍己、放下执着等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释迦牟尼佛的“三维四法印”,强调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是苦、一切皆是无我、一切法皆是空,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第四,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书法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欣赏。
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递和表现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五,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剧强调“文化选角,武术表演,唱腔艺术”三大要素,以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京剧既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不断创新和发展,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六,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茶以其清香和养生的效果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茶道文化强调品味茶的过程中的静心体验,以及尊重茶的自然、和谐和平衡的价值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大师梅兰芳的养生三法
导语:梅兰芳大师的养生三法:一是清早调养呼吸,二是看鸽练眼神,三是挥杆练臂力。
放鸽子让自己更早起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的
梅兰芳大师的养生三法:一是清早调养呼吸,二是看鸽练眼神,三是挥杆练臂力。
放鸽子让自己更早起
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年轻时就喜爱养鸽子。
他发现,养鸽子有许多益处:
其一,养鸽需早起开笼放鸽,能够让人呼吸新鲜空气,对肺部自然有益处。
其二,可以练眼睛。
梅兰芳原来眼晴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太灵活,这对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个很大的生理缺陷。
而养鸽放飞时,需要随时追随观看鸽子飞翔的情况。
就这样,梅兰芳通过几年的养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眼睛锻炼成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俊眼了。
其三,养鸽时,为了引飞鸽子,还需不断地挥舞一根长竹竿,这样无形中锻炼了胳膊,增强了臂力。
由于养鸽对人有许多益处,梅兰芳养鸽的兴趣十分浓厚,每搬迁一处新住所,他首先要为鸽子搭个舒适的新窝。
哪只鸽子生病了,梅兰芳比谁都焦急。
养牵牛花用来励志
梅先生22岁那年,一个夏天的清晨,他去齐如山先生家办事,一进院,就被齐先生宅院中那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吸引住了。
齐先生告诉他,每天是牵牛花最早吹响破晓的小喇叭。
齐先生培养和欣赏牵牛花,。
养生圈启迪百岁上将吕正操的养生之道■陆雨【摘要】开国上将吕正操一生的经历可谓十分传奇,先后参加过西安事变、热河战役以及百团大战。
戎马倥偬,历尽磨难,能够寿高106岁,将军自己总结道:“我的长寿秘诀,就是网球,桥牌,读书。
”【关键词】吕正操;兴趣;养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7位开国上将中,曾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17岁时,跟随少帅张学良,得其赏识成为一名少校副官。
西安事变后又顺应时势,果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成长为抗日名将,驰骋冀中,威震原野。
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担任铁道部部长和铁道兵政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就是享年106岁的寿星吕正操将军。
谈及养生之道,吕将军曾经自己总结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网球,桥牌,读书。
”诗书养心胸襟坦荡博览群书是吕将军的第一大爱好。
在他家里,各种各样的书籍随处可见。
书房的书架上,《中国事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书籍一应俱全,赫然在目。
甚至就连卧室的床头和客厅的沙发上也摆满书籍,以便他在睡前和休息时随手翻阅。
就在100岁生日那天,吕老也是在阅读当中度过的。
不同的是,那天将军醉心其中的是自己刚刚出版的回忆录。
吕老还是一名业余诗人。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每当激情奔涌、灵感来袭的时候,他就会提笔写出一行行优美的诗句。
他还经常向人们提起特殊时期自己被关押,因为没有纸而用纸烟盒写诗的情景。
正是由于平时长期坚持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才让吕老在博闻强记、勤学善思之中,形成了宠辱不惊、静如止水的坦荡胸襟。
而良好的心态,对他晚年的健康体魄来说,自然就成了最为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痴迷网球坚持锻炼作为军人,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完全就是“家常便饭”。
吕正操也不例外,有所不同的是,有一种运动让他“如痴如醉”,那就是打网球。
这不仅在亲友当中人人皆知,即使在网球界也是有一定名气。
为此,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少年时代的吕正操就在张学良青年会的活动当中接触并喜欢上了打网球。
名人养生◎练功就是养生梅葆玖先生对京剧与养生的关系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
他认为:“所谓养生,不光是锻炼身体、吃好喝好,精神上的修炼才是精髓,而京剧就可以帮助人们修炼。
”眼神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梅葆玖常常练习上下左右转眼珠,或是在一间黑屋里看香头。
而他的父亲梅兰芳先生,本来眼睛近视,为了练就旦角顾盼生辉的眼神,他开始养鸽子。
从看到一群飞翔的鸽子,到把飞翔中每一只鸽子都看清,眼睛的对焦能力会越来越强,眼神自然也就明亮有神了。
除了眼神的训练,京剧的其他基本功,如拳法、步法都是很好的养生功。
◎兴趣广泛梅葆玖先生的兴趣特别广泛,什么都喜欢。
汽车、音响,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
在艺术上除了演戏之外,弹唱歌舞、交响乐、歌剧都喜欢,自己也会跳舞,这些都来源于父亲梅兰芳的培养。
◎喜欢运动如今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方式,大多是散散步遛遛弯,但梅葆玖却喜欢骑自行车和开汽车。
国家规定60岁以上老人的驾照每年都要年审,梅葆玖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定,到医院检查视力、听力和心脏功能等,所有指标都没有问题。
不仅是汽车,只要是驾驶和机械有关的,梅葆玖都喜欢。
梅葆玖在香港有个老朋友,自己有家用飞机,四五十岁时梅葆玖跟他飞上天,还亲自开了一会儿飞机。
有一次坐国航的一架747飞机回北京,驾驶员知道他喜欢航模,就让梅葆玖坐在驾驶室机长的位置拍照留念,“回头给别人一看,我改行了。
”梅葆玖幽默地说。
◎顺其自然在生活饮食上,“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梅葆玖除了吃玉米油有点过敏其他都可以,喜欢的就多吃一点,不喜欢的就少吃,保证营养的同时,别吃太油腻的就行了。
他说:“作为京剧演员,当然要有一定的忌口,辣的、甜的、酸的都不能多吃。
辣的容易让嗓子发干;甜的东西吃多了会让嗓子发腻;酸的会收缩声带。
不过一点不吃也没必要,比如吃饺子时总要蘸点醋。
”平时他也没有严格的睡眠时间,根据工作需要,早起晚起都可以。
他说:“晚睡一样能休息好,不过是把生物钟往后挪了一点。
名人养生一代名伶梅兰芳的养生秘诀--> 虽然现在养生的方法是那么多,但是小编觉得最好的还是学习名人是怎样养生的。
说起,梅兰芳相信没有人是不知道他是是谁的,他是一代名伶,是最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他不但在艺术家上有杰出的成就,同时,在保养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秘方,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今养生的。
一代名伶梅兰芳的养生秘诀梅兰芳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杰出的男旦演员,一直到老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体态、较好的容颜以及动人的嗓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回成为每个人都羡慕的养生高手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梅兰芳老师在生活中是如何保养的。
核桃粥是他的美容食疗方,历代医书中对核桃美肤作用都极为推崇,称其能“通经络,润血脉,黑须发,常服皮肉细腻光润”。
核桃不仅是驻颜美肤的佳品,而且是温肾益肺定喘之良药。
《济生方》中就有“人参胡桃汤”,用人参10克,核桃仁30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最宜肺肾不足引起的咳喘不已、睡卧不宁。
梅兰芳大师原本就有一副好嗓子,即使是年老后,嗓音也依然甜润动人。
为了保护嗓子,梅兰芳主张要多食鲜奶、鸡蛋、蔬菜和水果。
他还有一个护嗓秘诀——石斛水。
石斛的药性十分平和,且无毒副作用,煎煮代茶饮,有很好的保护声带的作用。
眼科的常用药石斛明目丸就有平肝清热、滋阴明目的功效。
梅兰芳家里曾经还特地找来一位专门烹制淮阳菜的厨师。
制作淮扬菜,是非常精细的,品种也非常的多,口味较清淡,它大多是以原汁原味为主。
梅兰芳老师对这非常的喜欢,觉得淮阳菜既能保持菜肴的本色,又能保留菜肴的营养,经常吃也不会觉得讨厌。
因为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三怕”饮食习惯一是坚决不喝酒,怕呛坏嗓子;二是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红烧肉之类太油腻的食物,怕生痰;三是演出前后不吃冷饮,特别是刚唱完戏不吃冷饮,声带经过激烈震荡的“热嗓子”就不会变成“哑嗓子”。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举办文化饮食娱乐交流会。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文化、饮食、娱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分享,旨在增进彼此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饮食、娱乐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传承其精神。
如:孝道、礼仪、诚信、爱国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2. 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勇于创新,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二、饮食:美食与养生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美食与养生之道。
1. 美食:品味中华美食文化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特色美食琳琅满目。
我们要品味各地美食,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如: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都是我国美食的代表。
2. 养生:关注饮食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关注。
我们要学会科学饮食,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三、娱乐:欢乐与和谐娱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在我国,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娱乐,也有现代娱乐。
1. 传统娱乐:传承民间艺术我们要传承民间艺术,如:京剧、昆曲、杂技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艺术形式。
2. 现代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现代娱乐形式多样,如:电影、电视剧、网络直播等,我们要在享受现代娱乐的同时,关注其内容,倡导健康、向上的娱乐风尚。
龙源期刊网
京剧艺术与养生之道
作者:琪东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02期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演唱京剧能带来青春活力,具有养生之妙用。
我们知道,气乃人之根本,气足则血盛,无气则无力。
演唱京剧最讲究换气和用力,这本身就是对人体内精、气、神的培植,以增强真气运行,使之调整阴阳,方达气力充足。
演唱京剧需一呼一吸,在气功中称之为虚实阴阳,吸为纳(阴),呼为吐(阳),唱腔中所需的长呼短吸的气口,正是气功所说的“功”力。
演唱京剧,讲的是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法),借鼻音而串脑后音引起共鸣,这就必然牵动丹田之气,由会阴穴升经肾俞穴,穿玉枕直冲百会穴回上齿龈。
这一升一降正是气功所说的“周天”运行,能使任、督两脉自然贯通,有助于脉搏频率和人体内部功能的调整,有益于人体健康。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悦耳的音乐,通过感官传到大脑,能使人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可以对人的大脑和躯体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京剧艺术中不同的唱腔板式和曲调,刚柔相济和阴阳虚实的变幻能使人飘然欲仙,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选段,由武场打击乐引出管弦乐队前奏曲,把听众引入茫茫的林海雪原。
京胡进入管弦乐曲后奏出“二黄·导板”:“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这句高昂的“汉”字托腔,气势磅礴,展示了未出场的杨子荣形象。
紧接着马舞引出杨子荣唱“二黄·回龙”及“原板”唱腔,倾诉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的热爱。
最后一句“捣匪巢定叫他地覆天翻”,又以“翻”字托腔结束,使观众无不受剧情和音乐的感染。
此时观众已完全融入剧情,排除了杂念与烦恼,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京剧艺术是在文人荟萃的京都发展起来的,其唱词简练,词汇丰富,要求合辙押韵,讲究四声(平上去入)、五音(唇齿牙舌喉),上口(中州湖广)字声,念分韵白、京白、方言等几种语言法,韵味近乎吟诵。
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步身法)、服装、脸谱无不完备,吐字要求字音准确、疾徐有致、抑扬顿挫、感情层次分明,行腔要求“行如滚珠,托入云中”,使闻者清心悦耳。
此外,京剧的表演方式体现着传统太极的演变模式,无论舞台上的圆场、台步、云手和身段,都是大圆圈套小圆圈无处不圆的变化,每一招式都包含着太极八卦阴阳变幻的内涵。
京剧声韵的五声,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与宫、商、角、微、羽及阴阳五行的生克相互联系。
《医宗金鉴》所载的五声理论及五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产生万物”等理法,对进一步探讨京剧艺术的养生奥秘有着更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