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传》知识点随文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56 KB
- 文档页数:3
杨察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杨察传》是一篇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文章,以下是对其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实词“察,字隐甫”中“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以博学强记闻”中“闻”:闻名,出名。
“擢第”中“擢”:提拔,提升。
“累迁右正言”中“累迁”:多次升迁。
“知制诰”中“知”:主持,掌管。
“察辞曰”中“辞”:推辞。
“丁父忧”中“丁忧”:遭逢父母丧事。
“服除”中“服除”: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权判吏部铨”中“权”:暂代官职。
“察所当予夺,人无异词”中“异词”:不同的意见。
2、虚词“以”:常见用法有“因为”“凭借”“用”等。
如“以博学强记闻”中“以”表凭借。
“之”:有代词、助词等用法。
如“察所当予夺,人无异词”中“之”为助词,无实义。
“于”:可表“在”“对于”等。
如“累迁右正言,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以本官兼侍读学士”中“于”表在。
二、词类活用1、“察,字隐甫,以博学强记闻”中“闻”,动词用作名词,意为“名声”。
2、“察所当予夺”中“予夺”,动词用作名词,指“给予和剥夺(的权力)”。
三、古今异义1、“累迁右正言”中“累迁”,古义为多次升迁,今义多表示因劳累而调动职位。
2、“丁父忧”中“忧”,古义指父母的丧事,今义多表示忧愁、忧虑。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察,字隐甫”,“……,……”表判断。
2、省略句:“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以本官兼侍读学士”,省略主语“杨察”。
五、文章内容理解1、人物形象杨察博学强记,凭借自身才华得以闻名并屡次升迁。
他为人正直,在掌管吏部铨选时,所做的决定能让人信服。
面对任命能够坚守原则,推辞不就。
2、写作手法文章通过对杨察的言行事迹的直接叙述,展现其人物特点和品质。
以具体事例,如在吏部铨选时的表现,来突出他的公正和能力。
六、文化常识1、古代官职: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等。
2、丁忧制度: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需辞官守丧。
学习文言文,积累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知识点梳理《五柳先生传》一、古今异义1、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3、造饮辄尽古义:到,往今义:制造4、或置酒而招之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古义:常用于传记体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义:夸奖,夸赞二、一词多义1、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4、如:(1)晏如也(的样子)(2)亲旧知其如此(像)、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三、词类活用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四、翻译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五、理解内容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
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写,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一、背景常识。
1。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倾颓(tuí) 屯(tún)新野2。
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
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b通“以":自董卓已来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b因此:遂用猖蹶③因:a。
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此:因屏人曰④为:a、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
动词,作为: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c。
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
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b。
今义:凶猛而放肆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b、今义:允许,赞许③就:a。
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b。
今义:多用作连词④能够:a。
古义:能够把(它),例句: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b、今义:助动词,表示估计或能够、⑤国:a。
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b、今义:国家三、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隋文帝不赦子的典故历史上流传下来一篇古文随文帝不赦子,主要叙述了隋朝皇帝杨坚面对他儿子犯法后是否治罪的态度的故事,这篇古文体现了杨坚的大公无私,天子与庶民同罪的思想,这也同样透露出隋朝律法严明,公主无私的开明政治之风。
隋文帝没有赦免他的儿子秦王,文章具体是这样的。
开创隋朝的第一个皇帝杨坚,他的儿子被奉为秦王。
当时秦王出任并州总管一职,然而秦王性格上多有傲慢,作风奢侈浪费,没有治理好并州,又因为触犯了律法被杨坚罢免了总管职位。
朝廷里有下臣为秦王求情,请奏道皇上对孩子很疼爱,请求不要追究他的过错了。
杨坚向臣子解释,没有人可以随意触犯法律,如果因为他是秦王就不追究他的罪过,那么我就只是一个人的父亲,而不是天下百姓的皇上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另外制定针对王室的律法了。
我怎么可以用你说的方法去让随朝的律法受到怀疑呢?结果,杨坚并没有答应下臣的请求,而是依法处置了他的儿子。
古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都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戒训,人们必须对律法的重视和遵从。
隋朝之所以能够开创建立并且得以兴旺,和隋文帝的睿智严格的治国思想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篇古文,我们可以更好的.思考现代社会的法律重要性和不可亵渎的神圣性。
杨坚杨广是什么关系杨坚是隋朝政权的开拓者,是隋朝的第一位开国皇帝。
杨坚于公元581年登基成为隋文帝,并改国号为大隋。
杨广是杨坚的儿子,是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坚于公元604年登基。
《北史》评价杨坚为“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从中这句话可以看出,史书基于杨坚的人生事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能文能武,文韬武略的人士。
隋文帝在位期间,为了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隋文帝依照国情制定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了隋朝经济水平,并开启了“开皇之治”。
在军事上,隋文帝主张抗击突厥,平定南朝陈,成功地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
为了保证国家安定,隋文帝大力抗击突厥,让它们不敢再来侵犯隋朝边境,为国家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一)词语1、比①<动>并列;挨着。
《梁书王筠传》:“吾得比踪昔人。
”②<副>接连。
《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③<动>勾结。
《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
《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副>都,皆。
《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⑦<副>近来。
《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剧。
”⑧<介>等到,及。
《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⑩<介>比起……来。
《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结党营私。
《管子·法法》:“群臣比,则蔽美扬恶。
”2.集结,聚合。
《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比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2、踣bó①<动>向前仆倒。
《捕蛇者说》:“饥渴而顿踣。
”《家有名士》:“果倒踣”。
②<动>事情遭受挫折。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③<动>败亡;破灭。
《管子·七臣七主》:“故设用无度,国家踣。
”pòu<动>毁坏,破碎。
《吕氏春秋·行论》:“将欲踣之,心高兴之。
”3、俾bǐ<动>使。
《元史彻里》:“俾常侍左右。
”bì<名>同“裨”,益处;裨益。
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谋夫起予,哲士俾我。
”4、便biàn①<名>便利;方便。
《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动>有利于。
《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三国志·杨俊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
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
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
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捶楚。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
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
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
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祚,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
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1] 自任。
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
初,临淄侯[2]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
俊虽并论文帝、临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淄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
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杀。
众冤痛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杨俊传》)注:[1]人伦: 品评或选拔人才。
[2]临淄侯:指曹植。
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封其第三子曹植为临淄侯。
译文: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他曾跟随陈留人边让学习,边让很器重他。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归纳伶官传,又称《太平御览·伶官传序》,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所创作的一篇骈文序文。
该文以南宋朝官僚身份挤入太平美事的广告宣传手法以及金钱利益驱使为背景,揭示了南宋时期官僚文化中的弊端和虚伪,并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对官僚体制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伶官传的翻译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精准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翻译注重字义的转译,但这种方法无法领会到文本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写作用意,因此,现代翻译理论更注重意译。
在翻译伶官传序时,我们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幽默风趣和讽刺意味,同时增添一些必要的解释和注解,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杨万里的写作意图。
下面是对伶官传序的重点归纳和翻译:第一部分:揭露官僚体制的虚假和腐败伶官传序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南宋时期官僚体制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作为官员参与官僚活动的经历,并在其中不断揭示官僚体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既引人发笑,又提醒人们反思官僚体制的弊端。
第二部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伶官传序中还融入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自己作为官员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的对比,深刻论述了官场文人与文人官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认为,正是官僚体制扭曲了文化的本真,使文化的发展受限。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作者向读者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思考题。
第三部分: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碰撞伶官传序新颖独特的撰写方式,充分展现了南宋时期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碰撞和对抗。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介绍,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同时,他也批评了官方文化的僵化和迂腐。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和触动。
翻译需准确传达这些重点,并保持原文的风趣和讽刺感。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译者应选用与原文风格相符合、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方式。
可以适当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突出文本中的讽刺意味和幽默效果。
三国志·杨俊传阅读附答案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
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
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
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俊转避地并州。
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捶楚。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着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
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
徙为征南军师。
魏国既建,迁中尉。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
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
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
文帝践祚,复在南阳。
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
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着,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1]自任。
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
初,临淄侯[2]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
俊虽并论文帝、临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淄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
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杀。
众冤痛之。
(选自《三国志魏志杨俊传》)注:[1]人伦:品评或选拔人才。
[2]临淄。
___传知识点总结归纳通假字:1.员径八尺,即指圆周长为八尺。
2.形似酒尊,即指形状像酒器的樽。
3.一时收禽,即指捉拿禽兽的意思。
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在古代指言行适度得体,现在则指沉着冷静。
2.___不行,在古代指不去应荐,现在则指不能够。
3.公车特征拜郎中,在古代指特地征召,现在则指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古代指篆文,现在则是汉字的一种书体。
5.覆盖周密无际,在古代指四周严密,现在则指周到细致。
6.振声激扬,在古代指激越、传扬,现在则指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7.寻其方面,在古代指方向,现在则指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8.衡下车,治威严,在古代指官吏初到任,现在则指从车上下来。
9.上下肃然,在古代指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现在则指十分恭敬的样子。
10.中有都柱,在古代指大,现在则指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11.不好交接俗人,在古代指结交,现在则指移交和接替。
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时作名词作状语,表示当时。
2.___属文,少作形容词作动词,表示擅长、善于。
3.___雅闻衡善术学,___作形容词作动词,表示擅长、善于。
4.妙尽璇机之正,妙尽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研究透了;璇机作形容词作名词,表示正确的道理。
5.大将军___其才,奇作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奇。
一词多义:1.公,可以指三公、古代五等爵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称丈夫的父亲、公正无私的人、公家的、公开、属于国家的等。
2.辟,可以指征召、避开、开、打开、开设、排除、驳斥、开垦等。
3.征,可以指征召、征服、征税、征兵等。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___,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
(“也”在此表示判断)2.倒装句1)否定句宾语前置①记载于史书,从未出现过。
(“未有之”)②从古至今,未曾听闻过。
(“未尝闻之”)③残贼猖狂,没有人能阻止他们。
(“莫或止之”)2)状语后置①果子地震发生在陇西。
(“于”可以省略)②在左右的议论中,有人开始讽刺他。
[精编高二语文下册《柳毅传》知识点]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高二语文教材中,《柳毅传》是唐传奇的代表篇章,后世多有改编之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编高二语文下册《柳毅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柳毅传》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逸:鸟起马惊,疾逸道左2、翔: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3、辱问:今日见辱问于长者4、幸: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5、黜:舅姑毁黜以至此6、负载:负载珍重,不复言矣7、将:贵客将自何所至也8、涘:昨下第,闲驱泾水之涘9、坐贻:不能鉴听,坐贻聋瞽10、擘: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11、缱绻:幸为少尽缱绻12、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二、通假字1、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2、床以珊瑚,帘以水精3、飨德情恩,词不悉彰,致达远冤4、从此已去,勿复如是三、一词多义:幸、见、坐、辞、以、致四、词类活用1、乐:而夫婿乐逸2、景、云:景从云合3、怛:诚怛人心4、急:而能急之5、生:愿得生归6、东:东望愁泣引别东去7、止:夫乃止毅8、柱、床、帘: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五、古今异义的词1、舅姑:①古义:公婆。
②今义:舅舅和姑姑。
2、亲戚:①古义:兄弟骨肉。
②今义:有姻亲关系的亲人。
3、其实:①古义:他,实际情况。
②今义:副词,表示实际情况。
4、自然:①古义:天然。
②今义:不勉强,不拘束。
六、句式1、毅怪视之,乃殊色也2、妾,洞庭龙君小女也3、吾君,龙也4、吾,义夫也5、非羊也,雨工也6、此灵虚殿也7、毅,大王之乡人也8、今日见辱问于长者9、为奴婢所感10、为夫婿所薄11、为顽童所辱12、牧羊于道畔13、束以他物14、停于大室之隅15、雕琉璃于翠楣16、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17、乃访于洞庭18、时有宦人密侍君者19、是何可否之谓乎20、不然者,吾何辞焉21、既而将诉于舅姑七、难句翻译1、子何苦而自辱如是?译:你有什么苦恼使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呢?2、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日以厌薄。
隆中对1.重点词语解释(1)亮躬.耕陇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为..《梁父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时人莫之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谓.为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先主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谓.先主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将军岂愿..见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与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此人可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不可屈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将军宜枉驾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由是..先主遂诣.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凡.三往,乃.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因屏..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汉室倾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孤不度.德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然.志犹.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自董卓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则名微而众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然操遂.能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此诚.不可与争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国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民附(29)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利尽..南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将军岂.有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刘璋暗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总揽..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保其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西和.诸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南抚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内修政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诚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先主解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犹.鱼之.有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8)羽、飞乃.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董卓已来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太守谓谁 君谓计将安出(2)遂⎩⎪⎨⎪⎧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用猖蹶 (3)以⎩⎪⎨⎪⎧以弱为强者 此可以为援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是⎩⎪⎨⎪⎧诚如是 由是先主遂诣亮(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长八尺 (6)好⎩⎪⎨⎪⎧外结好孙权 好为《梁父吟》 (7)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曹操比于袁绍 (8)为⎩⎪⎨⎪⎧贤能为之用 介词,音wèi, 此可以为援 动词,音wéi, (9)将⎩⎪⎨⎪⎧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4.词类活用(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贤.如渴 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 5.古今异义(1)因.屏人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原因”“因此”等义 (2)此人可就.见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副词或连词 (3)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于“孤独”等义(4)此诚.不可与争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真诚”“诚实”等义(5)遂用猖蹶..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表示“凶猛而放肆”(6)此可以..为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肯定的回答(7)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回顾”“照顾”义(8)将军岂有意..乎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故意”义(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于“存在”“蓄积”“保留”义1.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政治对策的情形,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塑造了一位古代政治家、军事战略家的光辉形象。
第二单元精编知识点第五课《草船借箭》一、词语妒忌曹军都督委托鲁肃遮盖水寨擂鼓呐喊插满疑惑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探听私自布置调度神机妙算二、知识点1.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
2.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故事,以“借”为主线。
①起因:被妒忌,遭陷害;识鲁肃,求帮忙。
②经过:晓天象,以雾为障;知曹操,草船受箭;识地理,船轻水急。
③结果:成功完成任务。
3.本文人物特点①诸葛亮:足智多谋、胆略过人、洞察人心、顾全大局②周瑜:心胸狭窄、妒才忌能③鲁肃:忠厚老实、信守承诺(忠厚守信)④曹操:生性多疑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①主观:有知识(知天象、知地理)、有计谋、善识人;②客观:曹操生性多疑。
5.重点句子①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对话描写,诸葛亮识破周瑜奸计,且有应对方法;周瑜为阴谋得逞而高兴。
两人的对话初步展现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诸葛亮的豁达大度、胆识过人。
②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侧面描写,借鲁肃之口说明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侧面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环境描写,说明诸葛亮“知天象”,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鲁肃的“吃惊”和诸葛亮的“笑”形成对比)⑤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比喻,写出了射来的箭之多。
)第六课《景阳冈》一、词语景阳冈饥饿碗碟斤两俺们榜文木杖三令五申日夜兼程切勿拖着知悉坠落胸膛两截半夜三更寻思耻笑武艺【多音字】绰:chuò(绰号)chāo(绰起)呵:hē(呵斥)ā(呵呀)áǎàa 泊:pō(梁山泊)bó(停泊)Metoo老师整理老师整理整理Metoo老师整理Metoo老师整理Metoo老师整理Metoo老师整理Metoo老师整理MMetoo老师整二、知识点1.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绰号行者。
语文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下面是整理的语文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知识点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三国志・杨俊传》知识点随文整理
杨俊字季才,以兵乱方(方:正)起,而河内(河内: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处四达之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必为战场,乃扶持(扶持:搀扶;扶助;护持)老弱诣(诣:到)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
宗族(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知故(知故指旧交好友)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非常:意外的变故;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之人也。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众未之知:宾语前置),唯俊言曰:“芝虽夙(夙:平素)望不及朗,实理但(但:只)有优耳。
"本郡王象,少孤特(孤特,意思是孤单、孤立),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见:被)使牧(牧①<动>放牧②<动>像放养牲畜一样的统治;管理③<名>官名,一州的长官;【牧伯】州郡长官的尊称。
【牧守】州郡的长官。
州官叫牧,郡官称守。
【牧宰】州县长官,县官叫宰)羊而私读书,因被(被:遭受)棒楚(楚:痛苦)。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著:居住)家,聘(聘通“娉”,用礼物订婚或迎娶)娶立屋,然后(然后:这样之后)与别。
太祖除(除:授予官职)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秀才别称茂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迁南阳太守。
宣德教,立学校(中国在4000多年前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商朝时叫“序”。
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
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到明朝、清朝,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
“书堂”、“私塾”等),吏民称之。
魏国既建,迁中尉。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行宫】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俊以身方罪免,笺(笺jiān①<名>一种文体,写给尊贵者的快信②<名>一种注释③<名>精美的纸张,供题诗或写字用)辞太子。
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中尉:战国时,掌荐举人才等事。
秦汉时为武职,主管京畿治安,指挥禁卫军部队,为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官)便去,何太高远(高远:清高)邪!"遂被书左迁(左迁:贬官、降低官职)平原太守。
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纯粹指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笃:忠诚)实足以动众,克(克:能够)长后进(后进:后辈),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
自初弹冠(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
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所历垂化(宵鱼垂化: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殊:不同)邻异党,襁(襁:婴儿的被子,这里指婴儿)负而至。
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毂:代指车子),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
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英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
初,临淄侯与俊善(善:交好),太祖适嗣(适嗣:适通“嫡”,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未定,密访群司。
俊虽并论文帝、临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淄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黄初三
年,车驾(车驾:代指皇帝)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收:拘捕)俊。
尚书仆秦富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曰:“吾知罪矣。
”遂自杀。
(节选自《三国志・杨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