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10.2滑轮及其的应用导学案新版沪科版【word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103.03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物理全册10.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新版)沪科版1、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动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和实质。
3、能够根据滑轮的特点,进行有关力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杠杆平衡的条件是:2、杠杆可以分为、、三类。
二、新课学习(一)认识滑轮:认真观察滑轮,了解滑轮的结构。
(二)组装滑轮:用铁架台、滑轮(一个)、细线(一根)、钩码组装滑轮,利用你组装的滑轮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组装方法?各种组装方法有哪些异同点?结论:使用滑轮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
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三)定滑轮的作用和实质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使用定滑轮拉起重物(钩码)的拉力F,改变拉力F的方向多次测量,并记下每次拉力的大小,比较拉力F的大小与物重G有什么关系?(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G = N; (2)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
(3)在线的一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钩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N;与钩码重(G)进行比较:F G ( 选填:>、<、= )。
(4)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移动的方向(填:相同、不同)(5)比较拉力移动的距离S与钩码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S h( 选填:>、<、= )不断改变拉力的方向,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结论:使用定滑轮省力,但可以。
动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S与重物移动距离h的关系:。
2、定滑轮的实质是什么?画出下面各个定滑轮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总结出定滑轮不省力的道理。
由图可知,定滑轮实质上相当于一个杠杆,因此拉力和物体重力的关系是:,即: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
(四)动滑轮的作用和实质1、先猜想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钩码)时拉力的大小,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比较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什么关系?(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G = N;(2)组装滑轮,使其成为一个动滑轮。
(3)用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钩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N;与钩码重(G)进行比较:F G ( 选填:>、<、= )(4)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移动的方向(填:相同、不同)(5)比较拉力移动的距离S与钩码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为:S = h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但改变力的方向。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2 滑轮及其应用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0.2节“滑轮及其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滑轮的类型、特点及使用方法,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类型和特点,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类型、特点及使用方法。
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滑轮组模型、绳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滑轮组使用的实例,如升国旗,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轮在其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PPT展示滑轮的类型,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讲解其特点。
(2)教师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滑轮组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一块重为G的货物,用一根绳子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提起货物,如图所示。
求提起货物所需拉力的大小。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一根绳子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提起重为G的货物,若滑轮组的效率为80%,求提起货物所需拉力的大小。
5.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轮及其应用1. 滑轮的类型:定滑轮、动滑轮2. 滑轮的特点: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3.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4. 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根绳子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提起重为G的货物,若滑轮组的效率为80%,求提起货物所需拉力的大小。
2. 分析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举例说明。
10.2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结构、作用,了解它们结构的本质。
了解它们的省力关系和距离关系特点。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使用定滑轮__________省力,__________改变动力的方向。
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杠杆,试画出其杠杆示意图。
2、使用定滑轮沿不同方向拉,力________,重物移动距离________绳端移动的距离。
3、动滑轮________省力,但__________距离(_______h S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______的杠杆,试在上面空白处出画出其杠杆示意图。
(二)探究学习:学生活动1:怎样利用一个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并且出现两种方案。
1、定滑轮:_________的滑轮;动滑轮:_____________的滑轮。
2、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表1 利用定滑轮测量值结论一:使用定滑轮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_。
表2 利用动滑轮测量值结论:使用动滑轮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2:利用上面的两种方案中,提起同一个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定滑轮:使物体匀速上升,拉力方向_________ 。
动滑轮:使物体匀速上升,拉力方向_________。
实质:定滑轮是一个________杠杆,动滑轮是一个__________杠杆。
【当堂训练案】如图所示,甲、乙不计滑轮重和摩擦,丙动滑轮重为50N ,求出拉力大小。
10.2 《滑轮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1、知道滑轮组的结构和作用,能分析相关力和距离关系。
2、了解轮轴,斜面的结构与特点。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滑轮组__________省力,__________改变动力方向,若绳段数为n ,则绳端移动距离__________重物上升高度的几倍(______nh S )。
10.2滑轮及其应用(第1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号【学情分析】滑轮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对于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还有滑轮怎么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却很陌生。
【学习内容分析】介绍三种滑轮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的特点2、知道定滑轮的特点3、知道定滑轮的特点4、会判断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学习重、难点】重点:三类滑轮各自的特点难点:滑轮组的绕线【新课教学】知识点1:定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使用时,滑轮的轴的叫做定滑轮。
【实验】观察课本191页的图10-14,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钩码,不断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小结】使用定滑轮不,但可以改变力的。
【想一想】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点拨】如图所示,定滑轮可以看成是一个等臂杠杆。
知识点2:动滑轮【实验】观察课本191页的图10-14,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钩码,比较拉力与与钩码重力的大小。
【点拨】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
使用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可以力。
【想一想】为什么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点拨】如图所示,动滑轮可以看成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知识点3:滑轮组【想一想】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有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的装置吗?【点拨】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具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
【实验】按图示的方式装配好滑轮组,把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升高的距离h相比较。
甲乙【点拨】若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为n,不虑动滑轮重和摩擦,那么拉力F与物重G之间关系为,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升高的距离h之间的关系为。
【明确】上图甲、乙两个滑轮组虽然滑轮个数相同,但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不同,拉力也不同。
对同一滑轮组,若绳子起点在动滑轮上,则有奇数段绳子承担物重;若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则有偶数段绳子承担物重.即滑轮组绕线规律是“奇动、偶定”.【注意】在绕线时,每个轮槽只能绕过一根绳子,并且由内到外依次绕线,画图时线要用刻度尺画直线,因为滑轮组下面的动滑轮和货物受重力,将线拉直了,所以画出的线是直线.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几图的滑轮组绕线,加深记忆.【明确】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就是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的。
10.2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2.能说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作用3.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特点4.会分析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自主学习】1、观察与思考:怎样才能连续提升重物?玩过风车吗?看到连续转动的风车,你是否收到启发?2、许多杠杆组合在一起,连续不断提升重物,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圆盘,为了圆盘转动更灵活,人们给圆盘又安装了轴,这就制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滑轮。
3、滑轮的本质是变形的。
4、使用过程中,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使用过程中,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
5、你知道周围哪里应用到滑轮吗?探究一:认识定滑轮学生活动1:观察比较: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1、钩码G= 1 N2、提升重物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__N,与钩码重力(G)进行比较,F G(>、<、=)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________(相同、不同)4、以桌面为参照的图1 中的滑轮________运动。
(填“是”或“否”)对于上述实验得出的结果分析: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沿不同方向拉力的大小都相同,都等于物体的重量。
即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改变拉力的。
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杠杆。
探究二:认识动滑轮学生活动1:观察比较: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1、钩码G= 1 N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__与钩码重力(G)进行比较,F G(>、<、=)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________(相同、不同)4、以桌面为参照的图1 中的滑轮________运动。
(填“是”或“否”)对于上述实验得出的结果分析: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教案:10.2 滑轮及其应用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0章第2节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滑轮的分类:根据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分为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3. 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力的传递和作用。
4. 滑轮的应用:滑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吊车、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杠杆模型、力的演示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吊车工作过程中的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例题讲解:运用滑轮的计算方法,解答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滑轮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验:分组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滑轮的分类:1. 固定滑轮2. 动滑轮三、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传递和作用。
四、滑轮的应用:1. 吊车2. 滑轮组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滑轮组的省力程度。
已知滑轮组由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固定滑轮组成,求使用该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省力程度的计算方法。
2. 答案:设重物的重力为G,滑轮组的省力程度为n,则有:n = G / (G + F)其中,F为提升重物所需的总力。
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3)了解滑轮组的结构;(4)知道滑轮组中拉力与被提物体重力间的关系。
2、预习范围教材第10章第二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使用滑轮时,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滑轮。
2.使用滑轮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叫做滑轮组。
三、预习检测1.有一个滑轮组,它的动滑轮的重量和摩擦都忽略不计,人站在地上用40牛顿的力可以匀速提起200牛顿的重物,则在这个滑轮组中()A.定滑轮个数为5个,动滑轮个数为5个B.动滑轮个数为5个,定滑轮个数为4个C.动滑轮个数与定滑轮个数都为2个D.动滑轮个数为2个,定滑轮个数为3个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G,系着它的一根轻绳,绕过光滑的滑轮,它的另一端受到的拉力为F,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N,下列关于这三个力大小的关系的式子正确的是()A.F=G B.G=N C.F=N D.F+N=G3.小西学习了滑轮知识后,用一根绳和一个滑轮,借助木桩设计出如图所示的方案,将船拉近岸边.则()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认识定滑轮探究:认识定滑轮学生活动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力,但可以。
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定滑轮的实质是: .2.认识动滑轮学生活动2: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②使用动滑轮能省。
③不能改变。
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所以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0.2节《滑轮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3. 学会使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能够解释其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滑轮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是如何省力的。
2. 知识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解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升重物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滑轮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设计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方案,并计算所需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滑轮组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建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需要明确滑轮组是如何省力的。
滑轮组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省力。
具体来说,使用滑轮组可以减少所需的力的数量,这是因为滑轮组可以将一个力的作用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从而减少力的距离移动。
这就是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然而,理解这一点并不足以完全掌握滑轮组的使用。
学生还需要了解如何设计和应用滑轮组来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3. 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能够计算滑轮组所承担的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2. 能够计算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3. 能够运用滑轮组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的计算,滑轮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索,重物。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吊起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解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滑轮组的原理进行计算。
5. 知识巩固:教师通过一些滑轮组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及其应用定滑轮:定义:固定位置的滑轮特点:不省力,不费距离,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定义: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特点:省力,费距离,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省力特点:力的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不变工作原理:力的合成和分解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定滑轮是固定位置的滑轮,它不省力,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是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它省力,费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请解释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答案: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是力的合成和分解。
当多个滑轮组合在一起时,力的方向可以改变,而力的大小不变。
通过滑轮组的组合,可以实现力的省力和方向的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滑轮组的其他应用,如滑轮组的组合方式,滑轮组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效率等。
教案:10.2 滑轮及其应用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0章第2节一、教学内容1. 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2. 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3. 了解滑轮组的概念及其应用。
4.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2. 能够解释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3. 能够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模型。
2. 绳子。
3. 重物。
4. 滑轮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观察学校升旗仪式,思考升旗过程中滑轮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和特点,讲解其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滑轮组应用:讲解滑轮组的概念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滑轮组计算方法: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动滑轮1. 结构:动滑轮由滑轮和轴组成。
2. 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
3. 工作原理:利用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实现力的传递。
二、定滑轮1. 结构:定滑轮由滑轮和固定架组成。
2. 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且力的大小不变。
3. 工作原理:利用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实现力的传递。
三、滑轮组1. 概念: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合而成。
2. 应用:滑轮组可以实现力的合成,提高力的传递效率。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2. 解释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2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滑轮的类型:包括动滑轮和定滑轮。
动滑轮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而定滑轮则固定在某个位置。
3. 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滑轮,我们可以省力地提起重物,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4. 滑轮的应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吊车、晾衣架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滑轮的定义和类型,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滑轮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滑轮的知识,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类型和原理。
难点:滑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类型和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滑轮的知识解决问题,解释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一些滑轮的应用实例,分享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2 滑轮及其应用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类型:动滑轮、定滑轮原理: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应用:吊车、晾衣架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滑轮的定义、类型和原理。
答案: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动滑轮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而定滑轮则固定在某个位置。
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
2. 请给出一个滑轮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答案:一个滑轮的应用实例是吊车。
吊车通过滑轮组来提起重物,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成,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2滑轮及其应用学案.doc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 滑轮组的原理:学习滑轮组的构成和原理,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滑轮组的重力计算:掌握滑轮组所承担的重力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滑轮组所承担的重力。
4. 滑轮组的实际应用:了解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2. 能够理解滑轮组的原理,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滑轮组的重力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滑轮组所承担的重力。
4. 能够了解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组的原理和重力计算方法。
难点: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重力计、绳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组的原理和重力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滑轮组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与滑轮组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及其应用一、滑轮的定义和分类1. 动滑轮2. 定滑轮二、滑轮组的原理1. 构成2. 原理三、滑轮组的重力计算1. 计算方法2. 计算实例四、滑轮组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2. 请说明滑轮组的原理和重力计算方法。
3. 请举例说明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答案:1. 动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减小所需的力;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2. 滑轮组的原理:通过多个滑轮的组合,减小所需的力;重力计算方法:滑轮组所承担的重力等于重物的重力除以滑轮的数量。
10.2 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10章第2节“滑轮及其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滑轮组的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其特点2.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3. 滑轮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能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导学案、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滑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 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讲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课堂互动:(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
4.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类型及其特点2.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在括号内注明理由。
(1)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 滑轮组可以同时改变力的方向和节省力。
()(1) 使用一个定滑轮(2) 使用一个动滑轮(3) 使用一个滑轮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研究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滑轮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板书清晰,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10.2 滑轮以及应用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第二节“滑轮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应用;4. 滑轮的使用和选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和选择。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滑轮组的应用,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2 滑轮以及应用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滑轮组:应用:……使用方法:……选择原则:……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3. 讨论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选择原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设计和制作,参加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
重点和难点解析:滑轮组的使用和选择一、滑轮组的使用1. 确定需要提升的物体,并计算出所需的力量。
2. 根据所需的力量和提升的高度,选择合适的滑轮组。
3. 正确安装滑轮组,确保滑轮与绳子的连接牢固。
4. 通过绳子传递力量,使物体得以提升。
5. 使用完毕后,及时卸载物体,并妥善存放滑轮组。
二、滑轮组的选择2. 提升高度:根据物体需要提升的高度,选择合适的滑轮组,以减少绳子的段数。
10.2 滑轮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及其应用。
2.认识滑轮组会分析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自主学习】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
臂:。
2.使用滑轮时,轴固定不动,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
轴不固定,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
滑轮组是和,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装置。
3.
认识滑轮:(滑轮自重均不考虑)
图(A)是滑轮;图(B)是滑轮。
(A)(B) (C)(D)甲、乙、丙,三图中,弹簧测力计每格表示0.5N,甲图中两钩码的重力 G=
N
乙图中使用滑轮,匀速向下拉动两钩码拉力 F 乙N 分析数据:F 乙= G
总结: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改变用力的。
(定滑轮特点)
丙图中使用滑轮,匀速向上拉动两钩码,拉力F丙= N 分析数据:F 丙= G
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
(动滑轮的特点)
4.分析滑轮:
(1)如图(C),可把定滑轮看成支点在轮的中心,动力臂L1 和阻力臂L2.都等于轮半径的杠杆,即L1=L2,结论: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杠杆,所以使用定滑轮不能。
(2)如图
(D)可把动滑轮看成支点在轮的边缘上,动力臂L1 等于轮的直径、阻力臂L2 等于轮的半径的杠杆,即L1=2L2 结论:动滑轮实质相当于杠杆,用它可省力。
5、滑轮组:
(1)使用动滑轮只可省力,使用定滑轮只可改变用力方
向。
要想既省力又改变用力的方向,较好的方法就是将
和组合起来,构成滑轮组使用(如右
图)。
(2)滑轮组的特点:使用滑轮组即可以,又可以。
(1)(2)
【合作探究、展示评议】
1.分析比较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将两个单滑轮,按图(1)、(2)那样,
通过细绳组装成滑轮组。
用弹
簧测力计拉住绳的自由端,让重物与动滑轮一起匀速提升或在空中静止不动,将钩码重、动滑轮重、测力计的两次示数,记入了下表,观察讨论:两个滑轮组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各是多少?(1)n= (2)n= . 请将讨论的结果填入表中:(滑轮组的摩擦和绳子重不计)
组次钩码重G/N 动滑轮重G 轮测力计示数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
/N F/N
(1)10.20.6
(2)10.20.4
2.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表中数据总结:使用滑轮组时,若有n股绳子吊着物
体保持平衡状态,则所用的力F就是物重的。
公式:F= (G+G 轮);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s,重物升高的距离为 h,则两者的关系为 s=h 。
如果用轻质动滑轮G轮也忽略不计,则拉力F= ,拉力移动的距离s= 。
【巩固检测】:
1、如图8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
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甲=F 乙=F 丙=50 牛顿。
则:
(1)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均不计,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 牛;
G 乙= 牛;G 丙= 牛。
(2)动滑轮重3牛,绳重和摩擦不计,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 甲= 牛;
G 乙= 牛;G 丙= 牛。
(3)当物体被提升h=2 米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 甲=
米;S 乙= 米;S 丙= 米。
2.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
则物重G= 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
m。
【课堂小结与课堂反馈】: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小结一下:
2、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方式请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