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化与政治体制的几种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406.08 KB
- 文档页数:38
现代化理论不同标准分类孔季分类标准I现代化一词源于西方,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起始点是西方文艺复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
关于现代化的分化,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综合专家学者观点,笔者做如下逻辑上的分类。
根据发展有没有转折可以分为: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根据发展有没有阶段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论和渐进现代化理论。
这一分析框架很好的把现代化六大流派、四大理论很好的融合进来。
所谓的现代化六大流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四大理论,即,经济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
(详细内容可参见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的发展集中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特点,我国发展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
一、渐进现代化理论流派演变(一)根据发展指标1、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的修正)2、生态现代化理论3、反思现代化理论4、多元现代化理论5、继续现代化理论(二)根据发展动力和背景1、经济依附理论2、世界体系理论3、全球化理论二、后现代化理论三、现代化两阶段理论(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即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基本概念: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两次现代化的力量。
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简称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政治体系,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了国家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国家制定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还包括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协商制度等多种制度安排,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些制度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体系,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重要努力。
这一独特的政治制度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也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展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社会的现代化1.定义现代化是指十七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日益增加。
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但从另一方面,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来看,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2.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限制,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造成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导致了社会日益向两极分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从而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必然导致工人阶级起来革命。
工业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滥觞于孔德,经过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等人的发展而完善。
孔德认为现代化最根本的特征是工业化,并相信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的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即……迪尔凯姆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
当旧的团结类型相应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衰退,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之时,社会就可能出现失范现象,从而引起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二讲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学派及其特点第二讲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学派及其特点现代化理论,包括现代化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与比较研究理论,也可分为结构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学派与未来学派的理论,可谓五彩缤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结构学派结构学派以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主要特征。
他们信奉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与社会整合。
他们更加关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比较与转变,即重视转变结果,而不是转变过程,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知识等不同角度区分并阐述社会的不同类型或模式。
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和穆尔等。
帕森斯在他的著作《社会行动论》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沿用涂尔干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分类法,把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与社会功能的专门化。
结构的分化程度与功能的成熟性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知识与文化等特征,分别构成现代性与传统性。
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现代性的转变,涉及一系列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根本转变以及社会的整合。
在政治方面,简单自然的村社权力系统与封建专制制度让位于民主制度,包括普选制度、党派制度与科层制度等等,信仰自由代替了宗教统治。
在社会方面的转变,包括结构的分化与层次化、功能的专门化与职业化、社会的流动、家庭的变化、知识的普及、社会世俗化等等。
社会整合则是对社会分化带来的破坏、冲突、失调与紧张关系的平衡。
分化程度与科层化程度高、整合程度大与整合功能强的社会,是更现代的社会。
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中分析了现代化的特征。
他把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与差别归纳成如下八点:(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
(2)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而非现代化社会中亲属群体与近邻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首要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和优势。
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在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政治体制,保障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四、坚持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五、坚持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过程,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根本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
中国特色现代化政治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政治现代化的内容政治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政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一、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组织形式。
政治现代化要求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包括多党制、选举制度、权力制衡等。
多党制体现了广泛民意参与和政治竞争的原则,增加了政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选举制度通过公开、平等的选举程序,保障了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政治权力更加合法化和民主化。
权力制衡是指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公民的权益。
二、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政治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政治现代化要求建立公民意识、法治观念、人权意识等现代政治文化。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意识,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法治观念是指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依法办事,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和解决纠纷。
人权意识是指公民对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的认同和追求,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人权。
三、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政治生活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政治现代化要求建立多元的政治参与机制,包括公民参与决策、政党竞争、社会组织参与等。
公民参与决策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包括公民投票、听证会、讨论会等,参与政治决策并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党竞争是指政治各方利用选举等方式进行政治权力的竞争和交替,保证政治权力的和平过渡。
社会组织参与是指社会组织通过法定途径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发挥社会力量对政府的制衡和监督作用。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和任务,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顺应人民意愿,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政治现代化得以实现,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提供坚实的基础。
初中政治现代化建设理论整理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
政治现代化建设旨在推动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实现国家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协调发展。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我们有必要对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进行整理,深入了解其内涵和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其中首要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这一任务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经过制度化的程序固定下来,确保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
此外,还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重要任务,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确保国家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政治现代化建设还包括加强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要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同时,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人民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此外,政治现代化建设还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要加强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意识,倡导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和对国家政治发展的认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政治现代化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来有责任为政治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尊重他人权利和自由,遵守法律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政治现代化理论政治现代化理论(polit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政治现代化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政治现代化理论是关于政治现代化现象的一种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领域理论。
它大致包括三个理论集合: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广义政治现代化理论、不同现代化理论的政治论述等。
1、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
美国政治学家的几本著作的问世,包括《政治体系》(Easton 1953)、《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Almond,Coleman 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Ward,Rustow 1964)、《现代化的政治》(Apter 1965)、《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oore 1966)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Huntington 1968)等,标志着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诞生。
政治现代化的学术文献非常丰富,但迄今为止,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没有系统的、公认的一般理论阐述。
一般而言,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有两个来源:政治学家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和解释,非政治领域(如历史和社会学)的现代化学者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和解释。
如果把他们的研究主题和相关思想集合起来,可以提出经典政治现代化理论的结构,并归纳它的一般理论,包括它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
经典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理论2、广义政治现代化理论广义政治现代化理论是关于18~21世纪期间的政治现代化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
它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政治领域的应用,是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来的。
广义政治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等。
目前,关于第二次政治现代化和综合政治现代化的认识非常有限。
广义政治现代化理论仍有大量发展空间。
首先,政治现代化的定义。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内涵:政治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政治领域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政治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政治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政治竞争和国家分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