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诗经二首word教案(5)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3
《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给人留下辽阔的想象空间。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质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重)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课前准备:课前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浪漫的殿堂。
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首先走入《诗经》之首《关雎》。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古风二首教学课题古风二首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人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2.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教育1.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2.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3.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1. 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第一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二、作者介绍(动态随笔)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诵读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五、赏析语句六、拓展阅读:边塞诗七、作业:背诵并诗词。
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3、自主朗读(至少5遍)。
4、理解诗词大意。
5、结合问题讨论分析:(1)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3)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四、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杜甫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认真品味后做摘抄。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诗经》两首诗歌的相关内容。
2. 参考书目:相关诗歌解读、分析的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赏析文章等。
4. 教学工具:PPT、音频、视频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等。
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首歌《在水一方》,它是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
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播放《在水一方》歌曲
品读·欣赏
一).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
二).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
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路途艰难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为霜一方且长水中央
凄凄未睎之湄且跻水中坻
采采未已之涘且右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
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
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
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
板书设计
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
泗
课后反思
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