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底乡双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崔晓辰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双语教学便成为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民族教育的特色之一。
我国6O余年的双语教学政策执行及实践运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本文从双语教育的作用、现今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字双语教育作用问题对策正文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
“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里用本民族语言和国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两种语言,并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我国把它叫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奠基性工程、突破口。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
在本地实地调查中,被调查范围是: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调查对象是管城回族区的中小学校,其中以中学为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很大比例(约百分之20),其中又以回族为主,但是由于汉化层次比较深,很多回族学生不会传统民族语言。
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双语教学。
相对的,当地学校的双语教育以汉语和英语为主,有极个别学校开展了法语等语言的兴趣课程。
一,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1,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教学体系、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材和师资队伍都已经相当完备。
但是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基本上是从零起点起步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都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天不足”和“后天”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矛盾。
双语教学调研报告双语教学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受到学校及教育界的重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师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以及双语教学的效果,为相关学校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师生进行,涉及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访谈主要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代表,探讨双语教学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师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
三、调研结果1. 双语教学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双语教学在许多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53%的学校开设了双语教学班,覆盖了各个年级和不同科目。
其中44%的学校采用了全日制双语教学,54%的学校采用了部分双语教学。
2. 双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内容方面,调研显示,英语是最常用的双语教学语言,同时也有学校采用其他外语作为双语教学语言。
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英语教学,以及开设特定的英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3. 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持积极态度。
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实际应用的机会。
4. 双语教学的优势和挑战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双语教学也面临着挑战,例如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和教材资源,以及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的不完善。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1.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能力;2. 完善教材资源,开发高质量的双语教材;3.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确保教学质量;4. 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双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高校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藏族“双语”学生面临着学习焦虑的挑战,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藏族地区,随着汉语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藏族学生涉足高校,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研究表明,藏族“双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焦虑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体验。
有必要对藏族“双语”学生的学习焦虑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校藏族“双语”学生的学习焦虑因素,希望通过对学习焦虑因素的分析,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为藏族“双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
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导致他们学习焦虑的各种因素,为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学习压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学习焦虑因素的系统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双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还旨在探讨如何改善高校教育环境,促进藏族“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的各种因素,可以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观点,丰富学术研究内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是一个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的因素,可以帮助高校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提供参考。
研究藏族“双语”学生学习焦虑的意义在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可以为跨文化教育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探讨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作者:次嘎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如今的西藏是双语教学的大势所趋,我们藏区地区的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本文笔者结合目前我们藏区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地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基本现状;有效对策;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99-01引言:如今的西藏是双语教学的大势所趋,我们藏区地区的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由于自然环境独特、政治、经济等因素,教育相对滞后。
为了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双语兼并的民族人才,大力开展我们藏区双语教育交流融合工作,是全面提高我们少数民族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也是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由于藏区双语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文化差异等因素,相关研究还很不充分。
如一些边境地区的双语教学还是有十分薄弱的环节,对双语教学实践还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双语教学成效有待提高。
那么,怎样有效的蓬勃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发展的新局面,是我们教师当前研究的重要课堂。
1.藏区学校双语教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双语教学在我自治区过去的几十年里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没有明确的教学模式与严格的理论证及实证分析。
某些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比较突出。
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我们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存在显著城乡差异。
二是我们藏区学校双语教学模式仍然有待完善。
三是我们藏文课外读物、教辅资料贫乏。
四是我们藏区教师队伍民族构成有待改善。
五是我们藏区某些学校片面强调汉语文教学的倾向明显。
但欣慰的是,据前段时间调查发现,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双语教学克服了起步晚、起点低、条件艰苦等一系列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牧区双语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牧区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牧区的双语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针对牧区双语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进牧区双语学前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教育资源不足牧区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匮乏是牧区双语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很多牧区地区缺乏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导致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
2. 教学条件落后由于牧区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牧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课堂设施简陋,师生比例不合理,学生缺乏与现代社会同步的学前教育资源。
3. 双语教育不完善牧区学前教育中双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双语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是普通话教育与民族语言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双语教育的需求。
4. 家庭教育薄弱由于牧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薄弱,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进入学前教育机构之前就已经处于劣势地位。
二、对策建议1. 加大对牧区双语学前教育的投入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牧区双语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改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前教育环境。
2. 扶持民族语言教育在牧区地区,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和扶持民族语言教育,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培养一批优秀的民族语言教育师资力量,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语言文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应该加强牧区双语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双语教育背景和能力的优秀教师,为牧区双语学前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牧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
5. 推动双语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以上就是关于牧区双语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的内容,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并关注牧区双语学前教育问题,为改进牧区双语学前教育共同努力。
201615民族汉族381315231213114傣族16382851732828262景颇族02000002阿昌族00020002白族00000011哈尼族01102037苗族046052320壮族00000011彝族003013613基诺族00100001拉祜族00000123布依族00010001合计168352691044657427有效缺失非常有必要15235.635.6很有必要6515.250.8有必要18743.894.6没有必要21 4.999.5缺失2.5100.0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侯汝艳吕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摘要】本研究选取C 区双语示范小学为对象展开调查,了解C 区内示范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包括学生双语学习的状况及态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态度、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培训的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汉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调查分析【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教师教育专项课题2014年度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JZ1417)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56-02号它既是规范性的又不是刻板的,在共同的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表达功能———可以这样用也可以那样用如学生习作中很简单的一句话:“傍晚雨停了”这里的句末用句号没有错,用感叹号省略号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要取决于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效果了如果是想表达这令人讨厌的凄风苦雨终于停了的那种解脱感就该用上感叹号如果是想表达对一场无字歌谣般春雨的留恋与不舍用上省略号更为贴切如果只是简单交代一下天气情况那么句号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调研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报告一、双语教师队伍现状1.县教育系统教职工5200人,专业技术人员4400人,其中双语类教师809人,占教师总数的82%。
2.藏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7%;汉族老师占教师总数的14.6%;回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59%;满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2%;东乡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2%;土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4%;保安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1%。
3.藏汉双语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2%。
二、存在问题1.现有教师编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
由于我县属于“双语”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布局分散,学生数少、班额多,绝大多数学校为寄宿制学校,随着学前教育的全面覆盖,教师需求进一步增长,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等教学辅助人员不足,后勤保障水平低;寄宿制学校里的教师身兼数职,即是专任教师又是学生生活管理人员,这就造成了教职工实际工作量过大、压力大的问题。
致使下达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数与实际需求教师间的矛盾突出。
原有编制已完全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学前教育至今未下达编制数,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2.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县主要以“双语教学”为主,以藏为主的文理科结构受地域和人事分配制度的限制,我县新分配教师专业类和普通类教师较少,民族类教师越积越多,“学历高能力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汉语文、汉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化学、地理、物理、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紧缺,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大幅度提高,但教师拔高使用情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近年来通过招录中央特岗、特招专业紧缺教师等形式吸收了一些师范类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未能达到实际需求,乡村教师人数较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培训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外出培训缺少对“双语”教师的针对性,导致培训效果欠佳。
普拉底乡双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教育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双语教育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有了重大的成就。
但双语教育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此篇文章仅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双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双语教育边疆少数民族现状调查
一、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此篇文章主要的调查对象是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情况。
在其中我们主要是以田野调查为主,具体运用了一下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在进行此次调查中深入农村、学校和政府,对学生、老师、父母及政府教育部门对双语教育认识及态度进行了了解。
(2)访谈法:在此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两位老师进行了访谈,一位是余仕辉老师(傈僳族、教龄16年、小教高级)、另一位是李胜东老师(白族、教龄11、中教二级),在此过程中我们得知在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是在小学阶段进行双语教学的工作,并且在小学的启蒙阶段使用双语教育的情况较多。
(3)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方志》、《傈僳族语简志》、戴庆夏《双语学研究》、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何志魁《云南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和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等书籍。
二、基本情况
(1)学校总体情况
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怒江州贡山县的一个小乡镇,坐落于碧罗雪山脚下,是集少、边、山区、贫困融于一体的贡山第一所农村初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由普拉底中心完小和贡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合并组建,于1931年在普拉底村创建了“保国民初级小学”。
经过了82年的建设和完善,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渐向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转变,其间因为教学上的需要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1、起初在普拉底中心校只有小学部分,初中生要一律到县城里就读;2、后来在贡山县中学的调整中,普拉底完小附设初中班撤并入贡山一中;3、后因“读初中不出公社”的浪潮,从普拉底完小分出一半校舍,独立成校并正式命名为“贡山县第三初级中学”;4、最终于2004年3月,普拉底完小和贡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合并,在普拉底完小的校址上成立了“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集现代和科技教学理念于一身的“普九”学校,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正迅速稳步发展。
(2)教师基本情况
全校教师共64人,主要有傈僳族、白族、汉族、彝族、独龙族和怒族。
小学部由有35位老师组成,在35人中有21位傈僳族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60%,72%的教师精通当地的傈僳语。
在这35位老师中有8位老师为小教一级,占总人数的22.85%;7位老师为小教二级,占总人数的20%;20位老师为小教高级,占总人数的57.15%。
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28.57%;在40岁以下的有14位老师,占总人数的40%;在50岁以下的有8位,占22.86%;在55岁以下的有3位,占8.57%。
中学部由29位老师组成,其中傈僳族有9位,占总人数的31.03%。
普拉底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在国家大力提倡软实力的今天,随着少数民族教师继续加入教育的队伍,为小学双语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民族教师教师在深刻学习双语教育思想内容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如一的贯彻双语教育的中心思想:保留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和掌握,使二者齐头并进。
(3)学生基本情况
直至2013年9月,普拉底九年一贯制的学生总共有619名学生。
其中小学部有258名在校生,有236名学生是傈僳族(其中一年级18个、二年级32个、三年级22个、四年级47个、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60个和57个),占小学部总人数的91.47%。
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汉族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截止调查结束时汉族小学生有10人,在小学部中所占的比例为4.24%独龙族、白族、纳西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4.29%,人数虽少,但也是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在一贯制学校中学生的年龄大小也参差不齐,有六岁到十四岁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中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学生有94位同学,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有142位同学。
由于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同时对双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语言情况
普拉底乡为傈僳族聚居的小乡镇,全乡总面积422平方公里。
辖6个村委会(其达村、力透底村、咪谷村、补久哇村、禾波村、腊早村),56个村民小组,1914户,总人口6572人,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汉、白等多个民族,虽然贡山县是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但是在普拉底乡主要居住的是傈僳族,傈僳族人数占全乡总人数的94%。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国家工作人员还是农民都以使用傈僳语进行交流为主,很少有人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双语教学的情况
普拉底九年一贯制学校汉语教学模式一直在完善和改进,目前普拉底乡也开始探索双语教学模式。
经调查总结,学校使用的双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母语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一年级同学中听不懂汉语的有7位同学,占总人数的29.17%;能听懂但不能表达的有10位同学,占总人数的41.67%;基本上可以能听懂和表达的有5位同学,占总人数的20.83%;而能准确的表达的只有两位同学,在总数中占的比例很少。
整个乡镇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4%,孩子们不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社会环境、同辈群体中都以少数民族语为中心,所以入学前学生汉语使用能力还较差。
比如说,跟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认识动物或者是简单的认识家庭成员时就可以用傈僳语解释:马(拼音是mǎ、傈僳文是a mo)、爷爷(拼音是yé ye、傈僳文是a pa)等等。
启蒙老师总是用汉语讲完一遍后在用傈僳语讲一遍,这使一年级的学生在很好的保留了母语的同时加强了汉语的学习,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母语辅助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学的二、三、四、五年级。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四个年级的学生在接受汉语教学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大部分的学生能很准确的用普通话或汉语来表达。
四个年级在此阶段所占的比例都在30%以上(二年级和三年级都占33.33%、四年级占76%、五年级占80.65%)。
由于汉语和傈僳语有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颠倒的,所以在此阶段母语主要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例如:“你要去哪里?”在傈僳语中是这样表达的“nu a guan gei?”,但是这个傈僳语用汉语翻译过来是“你哪里要去?”,这样就把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弄乱了,不利于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
所以在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老师要进行解释,使同学们能够把汉语和傈僳语区别开来。
在多民族聚居区,采取此种模式过渡,既保持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又能与整体社会环境接轨。
(3)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在小学高年级双语教育中使用普遍。
六年级中有91.94%的同学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汉语思维能力已经形成。
所以在高年级阶段的课堂中以普通话教学为主,适当使用民族语进行随机对译。
(4)完全汉语教学模式。
对于外地来的教师,由于他们在中心校的时间比较短,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他们只能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生活,这些教师也会学会当地的民族语言,然后逐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尤其是在课余时间,他们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加强他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此外对于那些纯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品德与生活》中关于法律的知识只能用汉语来讲授或者是在数学上的有些符号,如“kg”这样的词语是很难进行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汉语来进行教学)。
双语教学并不是意味着始终使用民族语进行教学,而是要始终坚持母语启蒙,随机对译过渡,最终实现完全汉语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媒介,更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实施双语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保证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在普拉底乡开展双语教育既可以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觉性,并且推动了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戴庆夏,双语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志魁,云南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2-10-30.
[4]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