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充闾智性散文的叙事节奏
- 格式:pdf
- 大小:209.85 KB
- 文档页数:3
文章老更成健笔意纵横——品读王充闾
刘继才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第一次从哲学、国学、诗学的向度较为全面地解读王充闾及其散文.由于哲学的思辨已融入王充闾思维,所以他的散文充满了哲理的睿智.作为学者的散文家,其作品几乎无处不闪耀着学术之光.他举重若轻,在似乎不经意的漫笔中,让你感受到震撼.其散文好似清风,把知识之门吹开,让你在快意中感受到学术的清凉,又好似润物无声的细雨带着学术的颗粒,浇灌你的心田.他以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手法写散文,使他的满怀诗情像泉水一样流淌于字里行间,初看似乎看不到诗在何处,而细读则无处不是诗.王充闾之所以能成为散文大家,其原因大约有三个“一”,即一生读书,一怀才情,一场大病.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刘继才
【作者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课外语文》编辑部,辽宁沈阳1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凌云健笔意纵横--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丰富”文章内容 [J], 蒋嘉盛
2.园区书法人物记之二十朱永健:凌云健笔意纵横 [J], 朱骏益;
3.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读曾景祥先生《曾景祥花鸟画集》有感 [J], 范进军
4.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体”辨析 [J], 吴瑞侠
5.学杜宗唐老更成——读张天健的格律诗兼及词 [J], 何世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
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
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
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
〔赏析指导〕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焦躁的叩问——王充闾及其散文之美学观照
王志清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总页数】4页(P212-215)
【作者】王志清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王充闾散文创作初探——王充闾创作道路研讨会综述
2.诗思千古叩问苍茫──读王充闾《面对历史的苍茫》
3.王充闾散文的美学风韵
4.散文文体的个人风貌——读王充闾的散文
5.日臻至境的生命美学——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充闾散论+彭定安题记:我在拜读王充闾先生的《我见文学多妩媚》的过程中,时有感触,或多或少,便随意敲打在电脑上,率意而为,不拘形制,学习笔记、读书感想而已。
积累起来达万字左右。
我便发给充闾同志一阅,供休闲消暑罢了。
不意他竟以为尚可取,鼓励“发挥”。
我于是又“尽兴发挥”,把简单的意思、感悟,衍生申说,竟达七万字。
现在,将最后的部分,选择出来以“散论”命题发表,敬希方家指正。
原文是随读随写,按所读原著的章节,逐节写来,故以序号标识。
这里发表时将序号去掉,以小标题提示内涵主旨,计八题。
关于作家类型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中,提出了一个作家类型的划分问题;借此议题,我想自己立几个类型划分,来论作家。
即理性型、情感性、综合型。
杜甫是理性型,李白是情感性,应该可以成立;现代作家里头,郭沫若是情感型,茅盾是理性型,也说得过去吧,鲁迅就是综合型的。
《文学理论》中说:这种综合型,是“最伟大的艺术家的类型”,“这种艺术家终究能战胜心魔,使内心紧张状态达到平衡”。
而歌德,以及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属于这种类型。
鲁迅也是如此。
作这种分类,我是想借机讨论王充闾属于哪种?我的意思是归为理性型,不知确否?当然,这只是说的主要倾向;理性型,并不是就没有感情啊。
还有一层意思是,他的文章中,哲思、历史批判、理性分析,多而强。
再,就是希望,这种优势和特色,发展下去,不断提高;当然,这并不妨碍文章中情感的飞扬和抒发。
而且,还可以向综合型发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论,不知充闾以为然否?时代精神的产物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读王充闾这一成系列的历史文化散文,我想到他和他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我觉得,应该说他的这种文学作品,一方面是时代的精神产物,一方面又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时代成就了王充闾,王充闾以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
这应该看做是一位作家的可喜的成就和奉献。
彭定安,1929年出生于江西鄱阳。
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为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联和作家协会顾问。
1101988年,我和王景涛曾为充闾先生的散文写了第一篇评论,题为《在寻找与感悟中发现灵性——评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刊于当年的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上。
如今,二十六年过去了,在读了充闾先生的多部散文集后,再读他的新作《逍遥游——庄子传》,对他的创作与学问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读充闾先生著作之前,我曾翻看了王新民、道纪和张远山等多个版本的《庄子传》,毋庸讳言,在所有关于庄子传记一类图书中,充闾先生的这一部无疑是最好的。
其他人的多是小说家言,不乏用大量人物对话来虚构情节,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
相比之下,充闾先生的《庄子传》则更为细密与切实,体现的是散文格调传记肌理和学者风范。
一在《逍遥游——庄子传》中,作者的散文格调表现得极为充分,学界读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这本著作更像是一部大长篇散文。
其给人突出的感觉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散文家与散文家在对话,另一个则是通篇的散文情趣。
按着充闾先生此书中的记述,今年是庄子逝世两千三百周年,正好是在这一年,《逍遥游——庄子传》出版,从这部书中,我们感到,这是时隔两千三百多年的时空,两位散文家在促膝对话。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研究庄子的学者,无不认为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优美、最具个性化,因而最深受人们的喜闻乐见。
庄子散文之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与庄子其人具有“洸洋自恣”的气质及其散文富有浓厚浪漫主义的特色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比较突出的不同的艺术流派。
庄子散文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杰作,哺育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
如果后世要给这样的庄子、散文家的庄子来立传,我想只有一流的散文作家才更有资格。
这一点,充闾先生当是不二人选。
充闾先生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大量的散文创作不仅证实了作家朝野不惊、依然故我的处事哲学,在纷乱如云的文化时代对文化传统和现实问题处理得镇定和成熟;同时,也在他关注的文学和文化命题中显示着他纯粹的审美趣味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
王充闾,一个名字并不为人熟知的文学家,但他的散文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充闾散文精选,包含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智慧、感性和生命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王充闾的散文,既有清新淡雅的风格,又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中,往往融入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他的《林下闲步》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的《骆山记》中,则以一种深刻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思想内涵深刻之外,王充闾的散文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文笔流畅、清新,用词简练、准确,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他的《酒泉子》中,以一种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宁静。
王充闾的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传递。
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这些思想和情感,不仅能够启迪和思考读者,更能够传递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追求。
王充闾散文精选是一部充满智慧、感性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艺术的表达,更在于思想和精神的传递。
阅读王充闾的散文,不仅能够享受文学的美感,更能够获取思想的启示和生命的力量。
王充闾:古籍断句趣谈01古时印制的书籍,见不到标点符号,一文到底,中间不作点断。
当然,这只是形式,而在实际诵读过程中,人们还是要根据文句义理作出相应的停顿,或者同时在书上依据停顿加以圈点。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断句。
大概是到了宋代,才有经过断句的书籍刊行。
南宋文学家岳珂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不过,这种添加句读的书籍毕竟极少,尔后,历经金元明清,数百年间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传世古籍约有八万多种,直至今天经过整理、点校的也不过几千种。
成书于南宋年间的童蒙读物《三字经》,有“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读’,读音为逗,义同)”之句,可见,从前的读书进学是把断句与训诂联结在一起的。
其实,古代典籍《礼记·学记》中早就说了:“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就是离析经理,使章句断开,这里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之后要考查其断句经典的能力。
看来,古代学童入学伊始,首先关注的便是关于句读的研习。
古人把这一基本功看作是为学之基础、“讲经之先务”,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
如果“句读”不明,就无法理解文义;常常是一处断错了,意思就走了样,甚至完全相反。
这方面的实例很多。
比如,《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话:“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关键处在于“其一犬坐于前”如何断句。
按其本意,这个“犬”字是名词作状语用,形容狼坐的样子(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写得十分形象、传神。
但是,假如不兼顾上下文,把它断为“其一犬,坐于前”,那就变成一条狗坐在前面,整个意思就全错了。
再比如,《韩非子·外储说》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精通音乐。
帝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
古代文言散文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古代文言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给人以文学享受,更是窥探古代心灵的窗口。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古代文言散文的韵律美以及情感表达,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古代文言散文的韵律美古代文言散文以其鲜明的韵律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首先,古代文言散文注重节奏感,通过平仄抑扬的韵律来展现文章的音韵美。
其次,古代文言散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使文章语言充满了音韵之美。
对于读者来说,这种韵律美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使阅读更具感染力。
古代文言散文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写作手法上,还表现在其结构和布局上。
古代散文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段落和章节来营造一种韵律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入梦游仙”一段,通过交替运用长短句和对仗结构,赋予了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的节奏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散文的韵律之美。
二、古代文言散文的情感表达古代文言散文在韵律美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读者。
古代文言散文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例如,《孟子·尽心上》中的“聚散离合,只言之难尽也。
”以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来表达人世间相聚相离的无常,引起读者的共鸣。
情感表达还体现在古代文言散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和细腻刻画,作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表现其情感内核。
例如,《纳兰词传》中对纳兰容若的塑造,通过对他的痛苦和忧伤的描写,传递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深情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共鸣与关注。
古代文言散文的情感表达也离不开对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
通过构思复杂的情节和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作者能够展现出各种情感的冲突与交织,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老残游记》中通过老残的遭遇和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坚持和奋斗的热爱,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散文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学经典。
高一语文第六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本讲主要内容】第六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本单元四篇文章涉及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思想流派。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的阶层——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说理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议论文的最高水平。
先秦诸子散文,共同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
孟子以“战喻”解答梁惠王的质疑;荀子以灵活多变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为喻来说明道理。
因此喻证法是本单元学习和训练的重点。
喻证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抽象、较深刻的道理的议论方法。
这种方法,能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人乐于接受。
运用喻证法,必须选好用来比喻的事物。
喻体可以是起初的事物,也可以是寓言、神话或者作者合理想象的事物,但无论喻体是什么,都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都要比中出理。
《我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王充闾》一、引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王充闾作为文言文的重要代表之一,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在本文中,我将会从多个角度对王充闾和他的作品进行深度解析,以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伟大文言文大家和他的作品。
二、王充闾的生平和成就王充闾,生于东汉末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品《论衡》被誉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王充闾不仅在文言文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王充闾的文学思想王充闾在《论衡》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文学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殊方语”、“因明”、“曲直”等。
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四、王充闾的影响王充闾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他的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哲学领域,王充闾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对王充闾及其作品的深入探讨,我对他的文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王充闾所提出的一些文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王充闾的作品中获取到许多宝贵的智慧和思想借鉴。
六、结语王充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王充闾及其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人生观提供重要的启发。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王充闾及其作品。
期待您能对王充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获取到宝贵的智慧和思想。
王充闾是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具文学才华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论衡》融合了文学与哲学的精髓,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王充闾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9卷第3期2008年9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V01.9No.3Sep.2008论王充闾智性散文的叙事节奏阎丽杰1,麻玉霞2(1.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016;2.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王充闾的智性散文有着鲜明的叙事节奏。
这种叙事节奏源于文本中古代与现代的反复交替,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反复交替,引文和叙述的反复交替,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反复交替。
【关键词】智性散文;叙事节奏;反复交替【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08)03一0111・03王充阊的智性散文集中地体现在《诗话人生》中。
智性散文诗意地表现出智性的深邃和学理的探索,智性散文正是用审美的手段,燃起了读者求知的欲望。
智性散文的思维个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读者的日常思维进行指引、点拨、完善,透射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的光芒。
智性散文追求智慧和理趣。
智性散文已经成为当代散文创作的重要现象或一种风格。
智性散文的异军突起和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有密切关系。
把智性话语转换为诗性话语,脱离现有的散文抒情传统而在散文作品中注入智性的哲理,无疑是一种冒险,很容易使作品沦为抽象的说教,失去生动形象的感染力。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的成功和其叙事节奏有密切的关系。
王充阊的智性散文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其语言具有鲜明的叙事节奏,这是他的智性散文的一大特点。
散文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决定形式。
智性散文之所以不是论文,是因为智性散文具有审美特点,“言之有文”。
智性散文的审美特点之一源于叙事的节奏韵律。
由于王充阊的一篇智性散文往往由几个具有同构性的题材组成,形成一种等量停顿、回旋往复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的反复出现便形成了智性散文的音乐性。
王充阊智性散文的叙事节奏如下:第一,古代与现代的反复交替。
在王充阊的智性散文中,融贯古今,上下交错。
他的创作视野从没有忽略历史,他或者以古喻今,或者以古鉴今,他以现代意识透识历史的古籍,试图从历史中寻求发展的规律。
他继承传统,用古典的文本阐释现代的智慧和事理。
在他的笔下,古典作品成为智慧的载体,古典诗词成为构筑文本的文学话语。
好像古代的作家争着抢着替王充间代言,为他阐明现代的智性哲思。
他的智性散文有古有今,古今交错,这样就产生一种韵律感,如同波浪忽高忽低,不断地向前推涌,直到到达目的地。
如他的《扬州旧事》开头写今天的扬州石塔路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然后笔锋一转,马上写这里在古代有一座僧院惠昭寺,由此引出了王播中进士的前后不同的境遇。
此处实现了由今到古的跳跃。
作者的笔锋又一转,写今天对人才成名前后的感怀,表明了自己对王播境遇的看法。
接着又把读者的视线从现代拉回到古代,描述了北宋晏殊的文坛轶事,把任用人才问题进一步推进。
笔者随后又把笔锋转到现代,阐明自己对人才的深刻看法。
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又把笔锋从现代转到古代,引用了宋代苏东坡的《石塔寺》诗,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最【收稿日期】2008—04-03【基金项目】200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王充闽的创作研究”(2006111sklktyyX-24-21)【作者简介】阎丽杰(1964--),女,沈阳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
麻玉霞(1964--),女,辽宁锦州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112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后,作者又把读者的眼光拉回到了现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王充闾的智性散文中,古今互文,古今交替的特点很明显,等量的古今交替,使王充阊的智性散文产生了鲜明的韵律感,从而有了一种音乐美。
他的智性散文贯穿古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开拓了审美想象空间,增强了智性散文的艺术张力,显示了情思的深远和智慧的渊博,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正是思接干载,视通万里。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州”,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智性的启迪,这正是智性散文的魅力所在。
第二,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反复交替。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中引用的典籍故事往往体现为故事时间,而对典籍故事的阐发往往体现为文本时间。
王充阊的智性散文意在表现智性哲思,而表现智性哲思不能象电影艺术那样注重视觉形象,也不能象剧本那样注重台词,有完整的情节,也不能象诗歌那样注重强烈主观感情色彩,而是更接近叙事作品,他的智性散文有很强的叙事色彩,他用叙述的策略阐释智性哲思。
福斯特认为有无时间性可视作叙事与非叙事的区别。
嘲因此,可以用叙事理论分析王充阊的智性散文。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叙事手法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故事时间还有文本时间。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都引用了古代的诗词典籍,由于古代诗词典籍往往都涉及一些文坛逸闻趣事,讲述了生动形象的故事,因此文坛逸闻趣事包含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即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原生态时间,是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的时间。
例如《扬州旧事》中,他先写了唐代王播寄食惠昭寺的故事叙述的一桩文坛轶事,之后又写了北宋的晏殊的文坛轶事:“北宋的晏殊,当过一朝宰相,又是一位出色的词家兼著名诗人。
在他当政时期,引用了一大批贤能的人,像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有一次,游览扬州的大明寺,发现壁上题诗很多,便让随从给他一一诵读,但‘戒其勿言爵里姓名’。
就是说,只看诗作水平,而不以门第、名位论其高下。
直到遇见佳作,才询问作者的情况,结果,发现了诗才出众的王淇。
当即请他来衙署一见,并招待饭食,然后把他由县主簿提拔为开封府推事,直至两浙、淮南转运使。
”口1这里包含着晏殊引用人才的故事行为,也就有了故事时间。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阐发这个故事蕴含的智性哲理,这种阐发性的叙述话语侧重表现的是一种文本时间。
这种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交替模式在王充阊的智性散文创作中屡见不鲜,因而形成了王充闾智性散文的叙事特色和叙事节奏,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回旋反复的韵律美。
王充阊智性散文毕竟不是叙事作品,但有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他的智性散文有叙事策略,他的叙事往往只是涉及的故事一个片断,因此,故事时间并不是像小说那样故事时间贯穿整个文本,而是仅占文本的一部分。
一篇智性散文中可以有数个具有同类性质或者有关联的古诗典籍所涉及的故事,因此,一篇智性散文可以有几个故事时间,在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大体有规律的隐和显的交错中,便产生一种节奏感,一种音乐美。
当然,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难免有差异,但总体上还是等量停顿的。
例如,在《扬州轶事》中,穿插了唐代王播的文坛轶事和北宋晏殊的文坛轶事,这两个文坛轶事都存在故事时间,在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交错中,产生了一种韵律感,这正是王充闾的智性散文的独特特点之一。
叙事速度变快与变慢的反复交替。
散文尽管不属于叙事性作品,但散文有叙事成分。
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叙事的理论研究王充阊的叙事散文。
根据叙事内容和情感的需要,往往会有叙事速度变快和变慢的情况。
当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相对短时,叙事速度就变快了。
当故事时间短而文本时间长时,叙事速度就变慢了。
这种叙事速度轻慢缓急的变化打破了叙事的单调局面。
智性散文的叙事速度一般总是变慢。
智性散文只有故事片断,故事片段导致故事时间变短,因而文本时间相对变长。
他的智性散文不像爵士乐,也不像迪士高,而更像舒缓的音乐。
这个舒缓的音乐浸透了作家生命的体验,令人展开理性的遐思。
第三,引文和叙述的反复交替。
王充阊的智性散文表现了一种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古诗和典籍的引用和融会贯通。
在王充阊的智性散文中,引文和叙述是互相印证,有机融合的。
他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引文之后必有必要的阐释叙述,叙述之后必有必要的引文,以进一步为散文的题旨服务。
因此,他的智性散文大多是在引文和叙述的反复交替中完成的,这种有规律的反复交替就形成了一种音乐第3期阎丽杰等论王充间智性散文的叙事节奏113美。
例如他的散文《轻着力,转身时》讲述了人才机遇的重要性。
在这篇散文中,引文和叙事的反复交替层次是很鲜明的,也是比较有代表性地,他的很多智性散文都有这个特征。
他的引文往往是古典诗词典籍,读他的智性散文有一种徜徉在古典文化之河的感觉,然后他又把古典文化加以整合、过滤、点拨,形成一种形而上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阐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读者有一种情感的升华,认识的飞跃。
第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反复交替。
王充阊的智性散文内部结构有两个向度。
一个是历时性向度,一个是共时性向度。
表层结构是历时性向度,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影之间的关系。
他的智性散文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反复交替中延展。
在表层结构中,王充闾注重文辞的修饰美,他对句子和句子的处理上,不但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
要想把智性哲思变成艺术,而不是纯粹抽象的议论,就要把智性哲思转变成艺术话语,王充闾在处理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问的关系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他用诗性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把历史的文本编制成了智性散文。
他的语言虽然不象诗歌那样讲究韵律,但句子有平仄起伏,使得句子有了魅力、韵律、文采。
他的智性散文在时间的顺序中延展。
表现手法丰富,如有议论、抒情、叙述等表现手法。
时序有顺序、逆时序。
在深层结构中,王充阊注重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因子,引经据典,使作品充满了文化的张力。
他的智性散文突出表现在有丰富的文化含量。
正是文化含量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深度,具有了哲理性,脱离了泛化的浅薄的层次,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也因此得到了流传。
王充闾智性散文的叙事节奏是生活节奏的艺术反映。
之所以产生节奏韵律,这不仅是出于形式美的需要,也是一种思想内容的需要。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创作手法是用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来传达理性智慧,而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并不是一种逻辑性的明确的语言表述,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里到底蕴含多少诗性智慧,无法透识,其优点在于文本含蓄,获得巨大的艺术张力,使读者在山重水复的重迭意境中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但这样也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和多义。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这就需要作者不断地重复具有同样意蕴的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以促进读者的思维机制的活跃,使读者在重复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读者的用意。
每一次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的出现都产生一次停顿,产生一次节奏,同一篇智性散文中以同样的节奏出现几次古典诗歌和文化典籍,就产生了回旋往复的节奏感。
因此,王充阊的智性散文就有了节奏韵律性。
具有同构性题材的反复出现使智性散文产生了一种韵律感。
情感的起伏也形成了王充闾智性散文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