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和干预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63.45 KB
- 文档页数:2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探讨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
方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关的安全管理措施。
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工作风险大,容易发生意外,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1 临床资料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共有血透机27台,床边连续性血透机一台,血液灌流机一台,固定病人数200余例,每月透析次数达2000余人次,因此每周一到周六均为三班透析,同时周日还有一批早班病人。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总人数18人,没有专职工程师,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10名,其中有2名是2008年毕业的未注册护士。
在血液净化中心进行透析的病人最大为86岁,最长透析史为18年。
有各种疾病并发尿毒症的:最多的数原发性肾脏疾病,有糖尿病双目失明的,有红斑狼疮的,有恶性肿瘤转移等并发尿毒症的,有高血压性肾病的,这些病人情况很差,有些病人都需要靠轮椅维持生活。
2 影响血液净化中心不安全的因素2.1 人员因素我们血透室共有护士18名,有2名主管护师有7年以上专科工作经验,另外4名主管护师专科工作经验在4年左右,其余护士均为近两年由于血透病人的猛增新招进科的。
其中有2名未注册护士。
我们每周7天中,6天为三班。
每周透析次数接近500例次。
血液净化中心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是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由于年轻护士较多,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如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并发症,甚至休克。
针对这一情况,病人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病人表现为头昏、打哈欠;有的表现为呕吐、腹痛,晕厥等,有经验的护士会及时做出判断,及时处理。
因此,血透室的人员结构和配备直接关系到护理的安全性。
2.2 技术因素血透室的护理工作是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要掌握各类血透机的操作,我们血透室没有设专职工程师,因此护士不仅要学会血透机的操作,还要学会机器常见报警及故障的处理。
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风险及干预对策发表时间:2018-05-08T13:19:35.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作者:樊晓梅[导读] 可显著提高患者透析治疗效果,护理行为得到患者肯定,对解决医疗纠纷也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900)摘要: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比对照组34.38%低(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2.50%比对照组28.13%低(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比对照组优,患者满意度95.31%比对照组75.00%高(P<0.05)。
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患者发生血透不良反应,降低护理风险,且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净化中心;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者均确诊患有肾脏疾病,且意识清醒;排除心肝障碍、认知障碍及严重并发症疾病患者。
按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男女比例34∶30,年龄22~54岁,平均(35.14±5.43)岁,病程1~5年,平均(3.21±0.61)年;对照组64例,男女比例31∶33,年龄23~56岁,平均(38.33±5.32)岁,病程2~6年,平均(3.16±0.54)年;对比两组基数资料未具统计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心理,予以患者血液透析知识宣教,与患者积极交谈,了解心理动态,实施针对性心理开导;告知患者饮食注意,控制体质量及饮水量;对患者生活予以指导,辅助其做适当活动,指导患者用药;做好血管通路保护工作等。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治疗服务。
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虽然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但也面临一些职业危害。
下面将介绍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
1. 感染风险: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常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尿液等体液,容易
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2. 肌肉骨骼损伤:长时间站立或坐着执行工作任务,护士易出现腰背疼痛、腰间盘
突出等职业病。
3. 精神压力: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长时间接触,有时会面临生死关
头的抉择,很容易感到心理压力。
4. 化学危害: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护士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接触这些
化学物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防护措施:
1. 感染防护: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使用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
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要定期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2. 工作姿势调整:护士需要注意正确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时
休息并进行体操操练,以减轻肌肉骨骼疼痛的风险。
3. 心理关怀: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和排解。
4. 化学物品防护:护士在接触化学试剂和清洁剂时要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
防护装备,确保化学物品不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还需要定期参加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对职业安全危害的认
识和防护意识。
只有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护士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及对策管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同时总结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对策管理。
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病人资料200例施行分析,分析200例病人在接受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有效的对策管理措施。
结果 200例病人中一共产生10例不良事件,出现几率为5.0%,具体包含低血压病人3例,失衡综合征以及头痛性痉挛病人2例,体外凝血病人2例,抑郁以及焦虑情绪病人1例,没有及时记录治疗告知病人1例,因为穿刺血管引发不良因素病人1例,分析其风险隐患的出现原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欠缺专业责任性,没有认真对待病人护理安全,相关操作不规范,环境安全卫生意外等。
结论临床中需要严格遵照相关规章操作流程执行血液净化护理工作,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对每一项环节的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风险隐患;对策管理我们国家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升高,在此种情况之下,人们对于医疗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医院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完善护理工作,保证病人可以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在血液净化护理工作期间,一般会施行适当的安全护理措施,降低操作期间引发的各类风险隐患,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风险,使病人可以顺利完成血液净化治疗[1]。
本文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病人资料200例施行分析,分析200例病人在接受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有效的对策管理措施,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病人资料200例施行分析(2017.1-2018.1),200例病人中男性130例,女性7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41.25±4.61岁,其中140例病人属于慢性肾功能衰竭,25例病人属于药物和毒物中毒,20例病人属于各类癌症手术之后病人,15例病人属于其他疾病。
经验交流175血液净化护理风险管理罗小兰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凉山 615000血液净化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案,具有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等特点。
在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任何环节都可能造成护理安全隐患,影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因此,应全面分析血液净化护理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从环境、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从根本上减少血液净化护理过程中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护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一、安全隐患1、血液净化设备:当血液净化设备突然停机或发生其他故障时,计算机中的一些程序参数会丢失,影响患者血液净化的效果,特别是生命安全。
2、病人本身:大多数患者会认为血液净化的最终效果会影响自身疾病。
比如,病人本身就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他们在接受血液净化长期干预治疗时,容易出现贫血事件或营养不良等问题,这将明显影响血液净化的最终效果。
3、医务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新设备大多不能熟练使用,由于一些操作不当或设置参数不正确,医务人员操作上存在一些隐患。
二、管理措施1、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在相关操作过程中,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要保证思路清晰,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显著增强护士的无菌意识,确保内瘘穿刺规范化,确保静脉导管的清洁。
急诊治疗特殊患者,特殊情况需要加强疾病观察及相关指标的有效监测。
2、血液净化护理的合理管理在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期间,要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建立新老员工轮岗管理制度,有效界定个人专项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
3、加强环境和设备管理。
根据血液净化中心的具体需要,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种血液净化设备和水电保护的管理,配置相应的稳压器,从根本上减少设备故障对护理安全的隐患。
对于各类集中血透设备,医院应安排专人进行专业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此外,护士应及时对血液净化室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净化室干燥、清洁。
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干预对策【摘要】目的:对于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
方法:分析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风险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减少了风险隐患,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结论:为保证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质量,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于护理风险管理,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予以重视。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干预对策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1-0137-02血液净化疗法,也就是常说的人工肾,是医学抢救患者治疗手段的突破。
在急性肾衰患者的临床应用中,使死亡率从90%下降至20%~50%[1]。
而目前其运用的范围更广,如急性中毒、免疫疾病、肝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在这些疾病的抢救治疗中,血液净化疗法常被使用,这使得很多无法治愈的病症有了治愈的希望。
大多国内外血液净化中心都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在近年来不断的蓬勃发展,这使医学抢救患者生命过程中,高科技成为了较为重要的窗口。
综上,在血液净化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就被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血液透析的患者日益增多[2],但因为我国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不平衡,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加上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多。
所以,加强风险管理对血液净化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探讨了影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隐患的流动性,并提出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患者方面选取尿毒症患者275例,男165例,女110例,平均年龄56.5岁,透析时间1~210个月;慢性肾小球肾炎136例,高血压肾损害44例;糖尿病肾病85例,其他病因10例;高中及以上学历138例,初中132例,小学5例,每周保证有10~12 h的透析治疗时间。
1.2 医院方面护理人员: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18人,平均年龄30岁。
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及对策管理目的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医疗意识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现今,由于人们在饮食中不注意、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食物中毒或是需要进行血液净化的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吸引了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就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及对策管理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方法对在血液净化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且对其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实施进行讨论和分析。
结果通过对在血液净它化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例如在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存在着护理人员的风险隐患、患者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护理人员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或是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科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
以上这些在血液净化护理存在的风险隐患需要通过加强医护关系、严格的进行操作、做好对科室的管理工作和卫生清扫工作以及感染预防工作。
结论在血液净化护理工作中只要对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能够减少护理矛盾,并做好医护沟通这样就能够提高为患者的服务效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血液净化;护理;风险隐患;对策管理血液净化技术就是指将患者体内的血液通过一些设备和仪器引出体外,然后经过一些程序将体内的有毒物质以及一些代谢的废物清除到体外,最后再将血液输送回人体内。
血液净化技术对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大大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只要是医疗活动就必然会存在相应的风险,在血液净化技术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
以下就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风险隐患分析对于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有护理人员方面、患者方面、护理人员自身的潜在风险方面、科室管理方面以及内部管理方面,以下就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1.1从护理人员方面进行分析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护理人员占有重要因素。
首先,从人员流动方面进行分析。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近年来,随着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血液净化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卫生行业工作者,特别是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面临着职业危害的风险。
这里主要探讨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1.1 化学物质在血液净化治疗中,护士经常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
例如,用于膜过滤的消毒剂,用于灭菌的啤酒花酸、过氧化氢等,还有药物、防止凝固剂等。
这些物质易导致吸入或接触引起呼吸、眼睛和皮肤刺激等,长期暴露甚至会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皮肤疾病和癌症。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频繁与涉及人体血液的设备和物品接触,如血管通道、血滤器等,而其中很多都是病人个体物品,潜在存在血液传播的危险。
护士在对病患进行血液透析、血液调节、血液回收等治疗时,很容易接触到病人血液,而一旦受到感染,则有可能面临严重的感染风险。
护士需要长时间工作在血液净化设备较高的噪音环境下,震动、电磁等物理因素都可能危害护士的身体健康。
长时间面对生死考验的病患,护士很容易受到情感和心理的冲击,产生焦虑、抑郁甚至于心理障碍等。
2. 防护措施用化学品进行代替,例如对于消毒剂,可用乙醇、氯气等安全的消毒剂代替。
在使用化学品时,应穿戴好防护器材,如手套、防护眼镜、口罩、防护服等,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其安全意识。
2.2 生物危害的防护护士应该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穿着衣服、手套、口罩等防护器具,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减小交叉感染概率。
同时,在接触病人及其物品时,及时进行手卫生,注意洗手的频率和彻底性。
① 物理危害:护士应该佩戴好耳塞、安全帽等防护器材,尽量降低工作场所的噪音。
同时规范人体工程学,配备良好的工作设备;② 心理危害:建立健康的心理卫生机制,为护士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护士积极拓展兴趣爱好,增加身体锻炼等。
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中,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防护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确保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护士和设备的安全。
首先,需要关注患者的风险,包括透析前的充分评估,确保透析治疗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在透析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透析效果,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过程中患者的风险在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需要管理。
这些风险涵盖了患者、护士和设备的安全。
以下是常见的风险及其原因:1.凝血风险:凝血问题可能由于抗凝剂用量过小或高凝状态的患者引起。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抗凝剂设定错误,透析器内残留气体导致凝血,血流量不佳引起凝血等情况。
2.出血风险:出血可能由于抗凝剂用量过大、错误的穿刺方法将内瘘打成血管瘤,穿刺失败引起血肿,或静脉端穿刺时血管壁较薄较脆等原因引起。
3.漏血风险:漏血可能由于泵管破裂、管路连接不紧密,穿刺针固定不妥,回血时错拔静脉针,或透析器破膜等原因引起。
4.溶血风险:溶血问题可能由于输入异型血、复用透析器和管路中残留消毒液,或透析器内灭菌水未排出引起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差。
5.空气栓塞风险:空气栓塞可能由于静脉管路内空气未排尽,泵管方向装反,泵前侧管夹子未夹住或产品质量问题漏气,输液后未及时关闭输液处夹子等原因引起。
6.感染风险:感染问题可能由于护士在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前消毒不严格导致内瘘皮肤感染和血管炎。
为有效管理这些风险,血液透析中心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实施全面的护理风险质量管理。
对护士进行充分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技能和无菌操作的合规性。
定期检查设备和环境安全,以发现和排除潜在风险。
同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关键指标,发现并纠正问题,以确保血液透析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进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二、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的风险在血液透析中心,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性健康风险,需要认真管理和防范。
血液净化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分析与干预策略目的探索血液净化室的常见护理风险和干预措施。
方法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共选择患者15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血液净化室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标签:血液净化室;护理风险;干预策略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inblood purification roomHU Lin-jie(Blood purification room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antai County,Shandong Zibo 256400,China)在医院当中最重要的部门就是血液净化室,为一些患有急性,慢性器官衰竭或急性中毒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行血液透析,检查患者身体存在的问题,保障生命安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治疗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因此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降低了实施效率,在临床管理和护理中都存在许多问题,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为了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治疗水平,解决存在的风险,需要在分析血液净化室常见护理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并介绍了日常工作中的干预策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有透析病人152例入住,其中男79例,女73例,年龄25至76岁。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必须要保障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水平,减少存在的风险,治疗前向患者说明,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预防措施,让治疗顺利进行。
血液净化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和干预对策
发表时间:2016-03-30T14:35:27.3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封金平[导读]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策能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正确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因素。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目的:对血液净化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进行总计分析,并探讨及干预对策及干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血液净化血透室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归纳分析,并将血液净化血透室的80例患者纳入护理对策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风险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策的满意度较高,护理投诉和意外情况发生率较小,且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策能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正确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因素,保证血液净化的安全操作,对临床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风险;血透室干预对策
在临床上,血透透析是尿毒症患者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能够取代肾脏的排水排毒功能,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血液透析是一个专业较强的科室,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广泛,但因为血液体外循环,以及超滤脱水等原因,病人病情变化快,一旦观察病情不仔细,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将会导致一系列无法确定的风险事件发生。
由此可见,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之前,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及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好防范工作,从而提高血液透析工作的质量。
本次研究对我院血液净化血透室的常见护理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不同应对干预措施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111月—2013年11月血液净化血透室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归纳分析,并将血液净化血透室的80例患者纳入护理对策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为14例,年龄为51—74岁,平均年龄为(67.2±4.63)岁,病程为3—11年,平均病程为(5.69±1.34)年;其中肾功能衰竭患者13例,农药中毒者4例,水电解质紊乱者18例,其它5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53—76岁,平均年龄为(65.9±3.42)岁,患者病程为4—12年,平均病程为(5.83±2.19)年。
其中肾功能衰竭患者14例,农药中毒者3例,水电解质紊乱者19例,其它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护理风险隐患原因分析 1.3护理人员方面 1.3.1护理人员的风险隐患意识不足,在常规透析过程中护士容易忽略风险隐患,细节问题,技术复杂,稍不注意细节就容易造成严重意外。
1.3.2临床经验不够血液透析病人增多,对血液护士要求增加,护士虽然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但临床经验还不够,遇到紧急问题容易出现处理不但现象。
护士在进行正常透析时有条不紊,一旦出现透析器凝血,破裂或下机按压部位不正确导致血肿等意外时常惊慌失措,需要求助护士长后老护士协助,容易照成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不信任,不满。
1.4病人方面 1.4.1病人精神痛苦,加上每周需要2次的透析中治疗费用。
照成病人家属认为医护人员是想多赚钱。
个别人故意制造医疗纠纷,想从中得利。
1.4.2病人意识淡薄,加之患者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不按时做常规治疗,同时不积极配合相关的医护或治疗工作,导致延误最佳治疗的时间,同时和护理人员的沟通比较欠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不是很强,所以很可能导致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5 护理人员方面的干预对策 1.5.1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列》,把护理安全和法律法规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真对待处理透析过程中每个细小环节,保证护理人员工作质量 1.6病人方面的干预对策 1.6.1由于病人跟护士接触最多,护士可以通过平时工作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
构建良好护患关系,通过沟通消除病人的心理生理压力 1.7感染风险在血液净化血透室进行透析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在护理过程中的频繁输血,透析环境,透析器的反复使用等都可以加大交叉感染风险的发生率。
1.8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风险干预护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基础措施的干预:改善血透室的环境和结构,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严格的区分开来,给患者提供相对安静舒适的透析环境,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从患者的角度思考患者的需求。
2)管理措施的干预: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护理人员严格要求,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对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分配,完善管理制度。
3)患者方面的干预措施: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多和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疾病常识及相关应对措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忧愁等不良心理。
4)护理人员措施的干预: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加强其机器操作能力,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对风险因素的辨认和防范意识,尽量为透析化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人性化服务。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投诉、患者满意度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情况。
1.9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护理投诉情况和意外发生情况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患者满意度较高,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净化血透室所涵盖的治疗范围比较广,包括人工肝治疗、血液灌流净化和危重病症的抢救等,血液净化治疗这份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而且对患者的责任心要求比较大,其护理过程中面临者患者方面、护理人员方面、基础设备方面等多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1]。
护理安全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对医院的效益及影响也特别大,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尤为必要。
实践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规范了操作流程,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了其专业素质和防范风险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对医护人员的分工问题做了更好的规定。
同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情况,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措施,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
任,促进了治疗和护理更好的实施[2.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护理风险贯穿于血液净化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而且不能避免。
但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策能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正确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因素,保证血液净化安全有效的进行,对临床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鸿燕.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7):86-88.
[2]高虹,孙焱,任维宁等.血透室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4):138.
[3]徐丽,安珍.血液净化室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J].哈尔滨医药,2012,3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