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王的创新实践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112.30 KB
- 文档页数:3
希腊船王的发家史创业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许多人没有摸准市场的脉搏,舍命地扩大再生产。
不久就消失了市场过剩,物价快速下跌的状况。
在这种时期,擅长经营的人都在讨论干什么事情可以赚更多的钱。
奥纳西斯想,生产过剩、物价暴跌之后,经济必定再次繁华,商品的价格肯定会回升,有的还会暴涨。
毫无疑问,如今买廉价的商品,到那个时候就会获得成倍的利润。
可是买什么呢?股票、房屋、黄金……这些东西,他都不买,他买的是经济危机之中最不景气的海上运输工具——轮船。
他这样分析:世界经济一旦复苏,运输必需先行,他投入的钱就会像植物一样疯长,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到哪里去买船呢?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加拿大国营运输业几乎破产殆尽,最终不得不拍卖家业,其中正好有6艘货船,10年前的造价是200万美元,而如今每艘的价格却是2万美元。
这个消息传到奥纳西斯的`耳朵里,他差点兴奋地跳了起来,连忙赶到加拿大买下了这6艘货轮。
在此后的几年内,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奥纳西斯干了一件蠢事。
可是奥纳西斯却对自己的确定布满了信念。
奥纳西斯的运气最终来了,但不是由于经济复苏,而是其次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处处都需要美国的物资。
这时,谁有力量在太平洋、大西洋运输货物,谁就可以赚到大笔金钱。
一时间,奥纳西斯的6艘货船成了6座浮动的金山……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纳西斯已经成为拥有希腊“制海权”的商业巨头之一。
假如不是战斗,奥纳西斯进展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但是只要世界经济复苏,他也肯定会发财。
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开头复苏,奥纳西斯预见到,经济的进展必定刺激石油运费的猛涨,运输石油必定带来超额利润。
他确定:投巨资建油轮!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前,油轮的载重量是1万吨,而到了1960年,就进展到10万吨。
1975年,奥纳西斯拥有油轮45艘,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就有20艘。
这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油轮,就像一台台造钱的机器,源源不断地为奥纳西斯制造出大笔财宝。
以诚信取人的世界船王案例:以诚信取人的世界船王包玉刚,举世闻名的世界船王,属下环球航运集团鼎盛时期拥有210艘轮船,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船只数量与吨价均名列世界第一,超过当时美、苏两国船队总吨位之和。
包玉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他自己认为有三点主要原因:首先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其次是获得了银行界的信赖和支持;最后是与日本航运界及造船界人士有着良好的关系。
包玉刚的确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在灯红酒绿的商界里,像他这样一个不抽烟、不嗜酒的大老板实在寥寥无几。
就是谈生意,包玉刚也从不迁就客人的陋习。
比如日本商人谈生意都喜欢在酒馆里边喝边谈,但包玉刚从来不去,每次部是在他的豪华会议厅里,用高雅的话题、名贵的茶叶来招待客人。
在一种友好的氛图中,他们极有耐心地探讨着“共同的利益”。
包玉刚严谨的生活作风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他那严格的工作、超人的勤奋和独特的经营理念。
包玉刚对所属船队实行分权管理,每一条船就如同一个家庭式的公司,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成本,调动每条船的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在一条船亏损时不至于影响其他航船公司。
在分权管理的基础上,航船公司的秘书和会计业务则集中由管理公司管理、管理公司对航船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通过这种分散与集中紧密结合的处理方法,包玉刚有效地控制着他的船队。
据说希腊船土奥纳希斯曾经十分看不起这种管理方法。
但后来事实证明包玉刚的经营方式令人折服。
于是这位希腊船王在预约登门拜访包玉刚时,表达了他钦佩的心情。
包上刚经营航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与长期客户合作,不追求短期行为:因为他认为,长期客户虽然付的租金较低,但收入稳定,容易得到银行的支持,而短期的散租虽可随行就市,却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船要冒很大的风险。
他的经营作风似乎与当时航运业的传统不合,却与他的性格十分相合。
20世纪50年代,包玉刚开始从事航运的时候,香港和国际上的船东大都采用把船短程租用或“散租”的经营方式,视航运需求率而定租金。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船舶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
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它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更是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缩影。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船舶工业基础薄弱,从1949年到1960年间,通过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并借助前苏联的技术援助,我国的船舶工业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民族工业的先声。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曾经的“中国第一厂”易名江南造船厂。
进入生产建设新时期,先后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万吨轮“东风号”、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等等。
同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接收了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更名为大连船渠工厂(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051导弹驱逐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航母的摇篮。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骚扰,保障海道运输安全,我们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有计划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因此,建造舰艇、核潜艇等军用先进装备成为当时我国船舶业首要的工作。
谈及核潜艇的研制,毛泽东曾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1年,中央军委正式颁令成立舰艇研究院,番号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明确规定:“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实现造船规划所规定的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工作,直接为海军建设服务。
”可是,在苏联政府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后,核潜艇研究受到严重打击,又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加上“下马风潮”席卷全国,对研究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船王董浩云的传奇人生
郑会欣
【期刊名称】《三联竞争力》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1936年初冬的一个上午,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位于南京中山北路萨家湾刚刚竣工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大门前,拿出一封代理部长俞飞鹏亲笔所写的邀谈信,门卫赶紧带他走进大楼,这个年轻人30多年后竟成为拥有各类巨轮100多艘、总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世界著名船王,他就是董浩云。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郑会欣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2.9
【相关文献】
1.船王董浩云在租借九号地产中的作用 [J], 张柏年
2.论船王董浩云的创新实践之路 [J], 殷炜键
3.船王董浩云在租借九号地产中的作用 [J], 张柏年
4.特首的父亲华人的船王——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 [J], 阎松筠
5.论船王董浩云的创新实践之路 [J], 殷炜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人物:“中国船王”卢作孚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
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
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
卢作孚先生遗墨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
毛泽东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
创办民生公司,发展民族航运业,探索实业强国之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在长江上触目只见外国旗,难得一见中国旗,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卢作孚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为了抵制外国轮船公司对长江上游航运的垄断,民生公司发起了“化零为整”运动,以其诚信和威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到1935年,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
到1949年,民生公司已拥有员工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在长江沿线和内地沿海各港口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
经过20多年拼搏,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协商改组政府,卢作孚是国共双方一致赞同的实业部长唯一候选人。
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的航海技术与创新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海外探险、贸易和殖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航海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突破了航海技术的瓶颈,开辟了新的航海路线,为人类史上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在航海技术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I. 船舶设计与改进船舶在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海家们通过对船舶设计的改进和创新,大大提高了船只的性能,使其能够胜任更远、更艰难的航海任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所推动的船舶创新。
亨利王子鼓励船舶制造商设计更加适合海上航行的船只,如卡拉维尔(Caravel)船型。
这种船型具备较大的载货能力和抗风能力,使得远洋航行更加可行。
II. 航海工具与导航技术航海家们在大航海时代,积极探索和改进各种航海工具和导航技术,以增加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航海仪器的创新。
例如,六分仪的发明使得航海家可以通过观测恒星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纬度,使定位更为精确。
此外,航海家们还发明了四分仪、指南针等工具,对于确定航向和航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III. 学术研究与地理探索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不仅致力于技术创新,还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地理探索,为后来的航海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就是一个例子。
哥伦布通过对天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并提出可以通过西航法来抵达东方的航行理论。
他的航海行动不仅成功发现了新大陆,还推动了后续航海家们的进一步探索。
IV. 经验总结与航行规范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通过不断的航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航行规范,以保证航行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航海家们在航行过程中,通过观察海象、风向、天气等因素,总结出一些航行经验,用于制定航行计划和应对突发情况。
同时,他们还建立航海学校和培训机构,传授航海知识和技能,培养更多的航海人才。
成功之路读后感很多年轻人都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并把失败的责任归于别人,归于自己没有机遇,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谈经验,而不乐意讲教训。
因为谈起经验面上有光,而说到教训总感到脸上有愧。
其实,教训大可不必讳言,它与经验同等重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的这个故事说明了教训的重要性。
有位船长有着一流的驾船技术,他曾驾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个月最终死里逃生。
后来,他有了一艘机动轮船,他又多次驾驶着它行程几千里到过海洋的纵深。
渔民们都称他为'船王'。
船王有一个儿子,他是惟一的继承人。
船王有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能掌握驾船技术,开好他置下的这条船。
船王的儿子对驾驶技术学得也很用心,到了成年,他驾驶机动轮船的知识已十分丰富。
有一次,他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出海。
可是,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他的船。
他的儿子死于一次台风,一次对于渔民来说十分微不足道的台风。
船王十分伤心:我真不明白,我的驾船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怎会这么差劲?我从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驾船,从最基本的教起,告诉他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前兆,又如何采取应急措施。
凡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了。
可是,他却在一个很浅的海域内丧了生。
渔民们纷纷安慰他。
可是,有位老人却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是的。
为了让他掌握技术,我教得很仔细。
''他一直跟着你吗?'老人又问。
'是的,我儿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
'老人说:'这样说来,你也有过错啊。
'船王不解,老人说:'你的过错已经很明显了。
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却不能传授给他教训。
对于知识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
白手起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输过留香阅读的感受包玉刚是白手兴家的,而且当时正是外国财团统治下的香港与上海,与现在的商业环境完全不同,在这情况下创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的确可以说是个奇迹。
而左右逢源也肯定了高于刚的交际能力,誉满天下赞扬了他为富从仁,富而不傲,乐善好施,对得起自己与中国。
包玉刚他只用了短短的20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跨国航运王国,雄踞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当然,在商业战场上,不只是仅仅有这些品质就可以打天下,因为与不同的商人打交道,就需要不同的能力,就像装水的木桶,你哪块木板最短,你打水大最多就打到哪里。
同样,商界也是个灵活的地方,并不是某些能力缺陷就会导致你难以成功。
好比水桶也可以稍微歪一点拿,歪向木板总体较长的那一边,也就是善用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短处,随机应变,富而不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值得国内部分暴发户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更不要说为富之道了。
这便是我对《世界船王--包玉刚传》这段时间的读书心得,书中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商战场面,迂回曲折,扣人心弦,还请你亲自仔细体会。
世界船王的创新实践之路
世界船王的创新实践之路
2011年12月31日
董浩云无疑是现代航运界创新理论的踏实践行者,不论在其巨型油轮打造、货柜运输
还是机构管理、资源整合方面,董浩云都堪称航运界的创新先驱。
董浩云的成功史和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历史。
董浩云在其航运生涯中,秉承创新理念,多方
采用新的航运技术,并与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团队,并通过
整合其董氏集团的人力资源、人脉、生产资源等优势,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占
有一席之地,也成就了他世界船王的传奇。
董浩云作为中国航运先驱,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其拥有船舶的总载重量甚至比希腊
船王奥纳西斯还多了一倍,从而在事实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在国际航运界享有东
方的“奥纳西斯”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讲,董浩云创造了国际航运史上的神话,然而追
溯其成功史,不难看出,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持续创新是他成功的重要保障。
熊彼得
经济理论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如果将组织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组合视作一个企业的
根基,通过实现上述因素的组织为职业的人们便可以称之为“企业家”。
熊彼得强调企
业家的核心作用并非经营或管理,而是对组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进行组织,并在其组织
结构中予以执行(施建生,2006)。
开辟航运新时代
,开辟航运新时代
一、超级油轮
超级油轮,
熊彼得经济学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面对市场风险,对所掌握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的
组织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而创新只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受外界影响从企
业内部发生变化变革才称得上创新(施建生,2006)。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
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一些亚洲贫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石油进口需求迅猛增长,石
油运输量的增长,有赖于大吨位的轮船,相对而言,大吨位的船舶能够使运输成本得到降低,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油轮投资战略更是给董浩云以极大的启发,在20世纪60年代,奥纳西斯从世界工业发展中嗅出石油运输的巨大商机,并用大部分资金投资油轮。
在鼎盛
时期,他拥有45艘油轮,其中15艘是20万吨以上的超级油轮,并且依靠他的超级油轮,使他的船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商船队,并为他带来每年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
然而董
浩云的超级油轮之梦较之奥纳西斯更加伟大,这缘于董浩云相比于奥纳西斯具备更为超前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董浩云从奥纳西斯的成功中意识到超级油轮时代蕴涵的市场先机。
他说:“一个国家如果航运活动发达,不但可以减少外汇支出,同时还有一笔无形贸易的
收入。
”(金董建平、郑会欣,《董浩云的世界》,2007)他还结合亚洲国家石油市场形
势和自己的航运经历创造性地提出了船舶成本理论,认为油轮的容积、载油量与航运成本
成反比,强调要建造容积更大的油轮,增加载油量,才能降低运营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1959年,他几乎投入董氏集团财力的近1/5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东亚巨人”号油轮,并于1959年8月成功试航,使之一跃成为全球十大巨轮之一。
董浩云率先在中国
航运界超级油轮建造中引入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且在工程设计和工程监理方面,坚持由中国人负责,这无疑又是一项创举。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间,董浩云连续打造了“巴西荣耀”号、“海上巨人”号等多艘超级油轮,在董浩云的日记中,曾无数次提到购
置并改造超级油轮的相关事宜,如在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述:“五十五万吨大船看来有望,合作事尚待努力……”(郑会欣《董浩云日记》,2007)果然,董浩云于1979年从希腊
船商手中购得一艘42万吨的油轮。
为了进一步节约海运费用,增加成本优势,他指令技
术人员将船加大,在他的支持下,造船人员冒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将船体切割,在中间加
上一节,在建造过程中,随着船体的加大,螺旋桨和锚也要相应地进行加长和加固。
董浩
云又冒着航运风险,率领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障碍,最终使该船变
成了载重量达56万吨的庞然大物,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海上巨人”号。
澳大利亚著名航运人肯特韦尔曾指出:“董浩云的目标是发展航运事业……因此他总是把
利润投资在船队上,令其规模扩大,甚至投资在短期内并无利润的事业上。
这个经营理念
缔造了一个船舶帝国,也使香港和其他地区受益良多。
”(狄克·肯特韦尔《在中国的早
期船公司》,1988)董浩云以其前无古人的创新勇气和勇于探索、勇于跨越的管理开启了
董氏集团航运史上的一个个豪迈征程。
,顺应航运发展新潮流
顺应航运发展新潮流
货柜运输,
二、货柜运输
熊彼得经济理论认为,创新应当也必须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的突出表现则是新工具
或新方法的应用,认为任何一种发明和创新如果不运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就无法实现其
价值(施建生,2006)。
董浩云面对货柜运输的巨大潜力,提出货柜运输发展战略并马上
付诸实施,自1969年起,开始倾尽全力发展货柜运输,在几个月时间内,斥巨资请商家
制作了货柜和柜车,赶制了一批货柜船,建立了自己的货柜船队,将其作为公司新的利润
增长点。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即开辟了远东到美国东西海岸、远东到欧洲和远东到中南美
洲等多条航线。
发展货柜航运,较之于传统货船运输,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前者对资本实
力和企业规模的要求更高,只有规模化经营才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董浩云对此深谙于心。
然而当时的华商囿于儒家传统,过分追求稳扎稳打的经营方略,不敢将脚步迈得太远,如
著名的香港船王包玉刚在当时大好的货柜运输形势下,追求稳扎稳打,选择了货船和货柜
租赁的方式,通过向一些商家提供货船和货柜租赁服务,收取不菲的租金,使公司获得较
为平稳的发展。
当时,很多股东和管理层也建议董浩云采取包玉刚的发展战略,但对于一
向将创新视为生命的董浩云来说,这种过于传统的战略管理方式并不适合他,他感到,追
求与异国企业结盟的方式在当时国际风云多变的时代,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且租赁的
经营方式,虽然收入稳定,但风险与收益从来都是成正比的,稳定也意味着预期收益较低。
他断然否决了结盟和租赁的经营方略,提出了兼并收购的经营战略,并用一系列的大手笔,收购了一批国际著名的轮船公司,先后于1973年收购了欧洲的大德轮船公司32%的股份,于1980年收购了英国富纳斯轮船公司,1981年收购了美国海铁太平洋轮船公司,使公司
规模急剧扩大,品牌实力不断增强,从而迫近于掌握国际航运发言权。
规范管理图发展
,规范管理图发展
组织管理,
三、组织管理
熊彼得认为,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离不开对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十分重要(施建生,2006)。
深受儒家理念影响的董浩云对组织管理的创新十分重视,他
在组织管理中强调“信用”和“爱人”理念,强调信乃事业之本。
学者龙登高指出:“履
信守义是华商的一个优良传统,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华商都把它视为生命线。
”(1997)董
浩云时刻将信用放在经营的第一位,以毕生的信念和行动创新着他的信用观,早年,他曾
向社会提出创办航运学校的承诺,为了兑现自己的誓言,他于1970年在运营资金十分紧
张的情况下,仍投入巨额资金购入豪华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准备将其改造成海上学府,但是一场大火焚毁了他的理想,然而他矢志不移,马上又购入了另一艘客轮“大西洋”号,最终圆了自己的教育承诺。
在公司,他更是创新员工培训理念,借助管理层的诚信实例,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向员工灌输信用理念,并将信用理念深深植入全体
员工的骨髓中,成为公司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家族企业一向为理论界所诟病,杜恂诚指出:“家族企业的分家析产和对异姓的不信
任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2005)然而,董浩云则用他的创新管理理念重新诠释
了家族企业的优势,使组织管理更加协调和高效。
龙登高认为:“家族企业固然存在许多
问题和弊端,但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动力,而家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其优势。
”(1997)在董氏集团中,董浩云的兄长和几个子女都曾担任要职,但董浩云能知人
善任,根据家庭各个成员的特长和性格特点来安排最适合的岗位,从而发挥他们的特长。
通过长时间各个基层职位的锻炼,最终让目光远大、抗挫折能力强的长子董建华负责其最
重要的子公司——东方海外,而根据次子董建成善于协调,具备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由
其主管东方美国分公司,其所任用的其他高层,如卓牟来为董氏集团在美国的市场开拓立
下汗马功劳,张公权在金融业务方面独当一面,黄次法成为其超级油轮的技术带头人,在
十几年的时间内主导了二十几艘超级油轮的建造。
对于董浩云的知人善任,黄次法感慨万千:“如果不是碰到董先生这样的好老板,我哪里有机会造这么多船。
”(《遇到董浩云先生是我一生的幸运》)董浩云一手提携的这些人才成为董氏帝国得以长久辉煌的坚实的栋梁。
而支撑董浩云人才队伍的重要秘籍却在于两个字:创新。
四、结束
束语
结束语
2012年是船王董浩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纵观董浩云的成功之路,不断地探索,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了董氏集团管理上的创新,而管理上的创新又反作用于技术创新,使董浩云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说,创新思维和实践是他超越同行,成就董氏航运帝国,迈向航运峰巅的灵魂和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