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馆的进化之路共2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22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史及其设计理念摘要:文字的出现,相应地出现了记录文字的载体。
文字载体的逐步推广应用,自然产生了收藏和保护这些载体的需要。
从而,图书馆作为载体的载体应运而生。
关键词:现代化;以人为本;模数;建构前言据西方史料记载,公元前1250年,在人类文明发达较早的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就曾在底比斯城建造过图书馆。
古罗马也在公元前33年开始建造图书馆。
罗马的图书馆极度奢华,且功能单一,仅向贵族开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成在《建筑十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图书馆一要方便阅览,二要防潮,以利保管”。
当时的图书馆均与神庙相连,皆为砖石结构,内部空间十分狭小。
13世纪到16世纪末,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科学发展。
同时,源于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了西方,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西欧各国纷纷掀起了建造图书馆的热潮,并且形成了古老的“藏阅合一”式的开架阅览方式。
1图书馆发展的历史1.1西方图书馆的发展19世纪,经历了西方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开始发展起来。
传统图书馆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进而形成了“藏一借一阅”的分功形式,它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的传统形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开始了新建筑运动,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羁绊,摈弃折衷主义,注重功能,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净化建筑形式。
图书馆建筑也摆脱了传统砖石结构与厚重墙体带来的封闭性,从而出现了结构轻巧,空间灵活开放,功能合理的现代图书馆的雏型。
1.2我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建立过皇家藏书机构,用以藏书或保管档案。
现存最久的是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的北京皇史穹。
此外中国是诗书之邦,逐渐出现了由私人营建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
它采用江南民居的形式,融合造园手法,开创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先例。
然而,直至20世纪初,我国各省才开始建图书馆,并且多为对西方图书馆形式的移植、借鉴。
世界圖書館的大未來本文刊載於98年4月「智慧財產權月刊」124期章忠信*壹、前言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偉大的復興」所談到「知識就是力量」的概念,在今日數位網路環境中,更顯示出其真實。
誰能夠又快又精準地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就可以掌握先機,最快做出正確的決定。
圖書館對於知識的取得,扮演重要地位。
隨著科技發展,圖書館若能結合數位及網路技術,更能發揮其資訊保存與散布的功能。
建立一個世界圖書館,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隨時隨地都有公平接觸資訊的機會,有助於弭平數位落差,縮短貧富差距,是一個理想的境界。
數位圖書館與網路搜尋引擎業者,正努力朝向這個目標,然而,在「內容就是老大(Content is King)」的現實下,如何集中資訊,精確提供使用者所需的知識,成為世界圖書館的最大挑戰,而這二項挑戰,都以著作權議題為中心。
世界圖書館的建立,充滿無限的挑戰,這一挑戰不僅來自科技,也來自傳統圖書館經營理念的必須顛覆,更涉及建立高效率圖書館的經營模式之改變。
本文從世界圖書館的理想出發,提出建立世界圖書館的新思考,點出目前已事實存在的各種世界圖書館經營模式,也探究建立世界圖書館的困境與各種解決之道,最終發現,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只有多元的發展與選項,才能達到公眾接觸資訊及著作權人獲得適當報酬的最大均衡。
貳、世界圖書館的理想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知識原本是被壟斷的,有權勢或有財富者,才有接觸知識的機會,因為書籍是昂貴而稀少的,一般人沒有足夠的財力與管道,搜集並典藏書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從中獲取知識。
做學問的人若不與權勢富豪通好,不可能博覽群書,熟知天文地理。
1850年以前,圖書館仍是少數貴族與權勢者的特權,直到1850年以後,英國的公共圖書館法(Public Library Act)及1854年美國的波士頓公共圖書館(Boston Public Library)的建立,免費的公立圖書館才改變了這項宿命,讓普羅大眾容易獲取知識,加速社會底層階級向上提昇的可收稿日:98年2月20日*作者現為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組博士候選人,曾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簡任督導,目前任職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並擔任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代表)。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图书收藏和阅读机构。
在古代,图书馆主要是为贵族和学者服务,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
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手抄本和印刷品,收藏数量有限,且无法广泛流传。
读者需要亲自到图书馆中阅读,无法借阅回家。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图书馆得以扩大馆藏,读者也得到了更多的阅读机会。
由于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数量有限,读者仍然需要亲自去图书馆找寻自己需要的书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应运而生。
现代图书馆依托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现代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实体的建筑,而是通过互联网连接整个世界。
现代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是数字化资源的大量增加。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数量有限,而现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可以达到海量级别。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资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无论是图书、期刊、论文还是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和借阅。
现代图书馆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服务的提供。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图书的借阅和阅览,而现代图书馆则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
现代图书馆不仅收藏和提供各类文献资料,还提供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学术和工作需求。
除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现代图书馆还注重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
传统图书馆主要是学术机构,服务对象较为有限。
而现代图书馆不仅向学术群体开放,也向社区居民开放。
现代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借阅,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读书会等,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交流机会。
现代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不再依赖于图书馆。
图书馆的发展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图书馆的产生萌芽阶段文字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当人类意识到需要将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时,最古老的文献便产生了。
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连续不断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
而亚洲、非洲的大河流域,因土壤肥沃,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成为人类文明的策源地,最早的文字和文字记录首先在这些地区和国家产生和发展,为了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这些资料以及服务与社会实践,从而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出现了最初形态的图书馆。
1)、发展脉络梳理①、古埃及早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就出现了记录庙宇历史、祈祷活动以及神话传说的寺庙图书馆,公元前1580年,埃及新国王第十八王朝时期创建有王室图书馆。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祖孙三代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就已达70万卷(以纸草书为主)。
②、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大约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了楔形文字和泥板图书。
它们大多收藏于寺庙和宫廷王室,最著名的当属亚述王国巴尼拔于公元7世纪创办的巴尼拔图书馆,搜集各种文字记录一万多篇。
③、中国(古代)公元前4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拥有二、三十种符号的半坡象形文字,至公元前13世纪形成系统的甲骨文。
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上记录有关征伐、狩猎、祈祷及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保存在宫廷中。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主管藏书的机构和官员。
2)、特点①、由于生产力低下,图书馆的物质基础都是天然物质(如甲骨、竹木、纸莎草、羊皮等)。
文献技术水平低,生产不易,文献数量少,十分笨重。
②、文献来源匮乏,收藏制度不完善,文献内容着重于提供统治经验,自然知识缺乏,文献利用范围狭小。
③、文献存储集中,附属与王宫或寺院内,图书档案不分家。
2、古代图书馆阶段发端于奴隶社会,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
由于纸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应用,文献生产技术极大进步,图书数量大为增加,图书馆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机构。
赵世良原载《图书馆学通讯》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几经演变才到了今天。
过去它为什么是那样的,现在又为什么是这样的,其前景又将如何?这里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寻呢?凡此种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刻关注。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将促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本文拟从分析图书馆的演化过程及其直接根据,试图对图书馆的未来有所预测。
一、图书馆的形态演变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是很短的,从产生算起,充其量不过二百年左右。
在我国则为时更短,至今还不足一百年。
其前身我们称之为藏书楼,但在许多种外语的辞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
目前,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各有特点,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然而人们看到,现代形态的图书馆今天又开始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人提出了第三代或第四代图书馆的说法。
在这里打算从文献技术水平、文献储存结构和文献利用范围等三个方面,把图书馆的形态演变过程区分为蕴育、萌芽、成长和繁荣四个阶段来叙述。
蕴育阶段随着文献的创制,人们开始了存储与积累文献的活动,这种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早期的文献技术水平很低,文献的载体都是天然的物质,如外国的泥版和纸莎草,以及我国的早骨与简牍等。
那时的文献著录手段则是手工的雕刻或缮写。
在这种条件下,能产生的文献数量是很少的,复本就更少。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个时期的文献储存结构是集中的,那时,只有为数甚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室或寺院等社会机构。
文献的利用范围也极为狭小,只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才有条件与必要来阅读它,他们同时也就是所藏文献的拥有者,或其集体的成员。
两、三千年以前的藏书多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后世的文献中了解到一些端倪。
至于流传至今的实物,则不过是考古活动的有限发现。
一批批出土的泥版书、早骨或简策等,毕竟与今天的图书馆形态相去太远,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原始文献集合。
这就是蕴育阶段的图书馆形态。
2.萌芽阶段文献技术在发展,后来出现了人工制作的文献载体。
图书馆的历史演变摘要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几经演变才到了今天。
过去它为什么是那样的,现在又为什么是这样的。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历史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是很短的,从产生算起,充其量不过二百年左右。
在我国则为时更短,至今还不足一百年。
其前身我们称之为藏书楼,但在许多种外语的辞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
目前,各国图书馆事业各有特点,而且发展很不均衡。
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然而,人们看到,现代形态的图书馆今天又开始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人提出了第三代或第四代图书馆的说法。
在这里,本文将从文献技术水平、文献储存结构和文献利用等三个方面,阐述图书馆的历史演变过程。
1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概述1.1蕴育时期随着文献的创制,人们开始了存储与积累文献的活动,这种活动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文献技术水平很低。
文献的载体都是天然的物质,如我国的泥版和纸莎草,以及我国的甲骨与等。
那时我国文献著录手段则是手工的雕刻与缮写。
在这种条件下,能产生的文献数量是很少的,复本就更少。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个时期的文献储存结构是集中的,那时,只有为数甚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室或寺院等社会机构。
文献的利用也极为狭小,只有社会的少数人才有条件与必要来阅读它,他们同时也就是所藏文献的拥有者,或其集体的成员。
两、三千年以前的藏书多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后批的文献中了解到一些端倪。
至于流传至今的实物,则不过考古活动的有限发现。
一批批出土的泥版书、甲骨或简策等。
毕竟与今天的图书馆形态相去太远,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原始文献集合。
这就是蕴育时期的图书馆形态。
1.2萌芽时期文献技术在发展,后来出现了人工制作的文献载体。
特别是纸的发明,在那时,这是一种既可以大量生产而且价钱不高的文献载体,它大大方便了文献的传播与利用。
手工缮写的纸制文献是向这一时期过渡的一个层次。
继之而来的雕版印刷的发明,使文献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同一文献可以按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制作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