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风筝》学案第一课时(1)(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50.47 KB
- 文档页数:3
《风筝》资料
风筝: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深受人们喜爱。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1。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
回忆儿时游戏的情景。
教师准备:制作有放风筝欢乐场面的课件,8张白纸。
第一课时教学策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
过程设计一、听歌激趣:(2分钟)二、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
三、导入: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
四、检查预习:(5分钟)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学生回答: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ù;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五、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放幻灯)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听了有哪些感受?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怎样划分更合理?3、学生默读全文后,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学生回答: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鲁教版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明白得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明白得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
”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依”12个生。
能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新课学习:让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通过自读学会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第1和2自然段,理解“憧憬”和“幸福鸟”,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1、2自然段。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快乐。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课前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1.出示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
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
”,谜底是指什么?(风筝)2.了解关于风筝的介绍,欣赏几张漂亮的风筝图片。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风筝》为题目的课文。
(出示课题,齐读质疑。
)(达成目标:欣赏图片,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1.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②想一想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2)自学检查:①出示字词,多形式检查。
②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主要意思。
(3)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4)理清脉络:哪一部分写做风筝?哪一部分写放风筝?哪一部分写找风筝?(达成目标:让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通过自读学会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1)出示课文第一段:①学生朗读,完成填空:()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
②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最大的快乐”。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读第二自然段②移情悟情:你们做过风筝吗,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③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风筝鲁教版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迷信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肉体;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布置两课时○课前预备先生①布置预习: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处置生字词。
圈点勾勒文中不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效果。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窗们交流。
教员①教员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先生多角度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进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佐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全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全体感知一、导入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入耳的歌声,一定沟起你哪些想象?同窗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厚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惹起怎样的情感反响。
惊异、悲痛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由于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团体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团体〕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言语习气与如今已有所不同,让我们发生美妙、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板书课题并出示目的。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土风筝时节的〝春黑暗丽〞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想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求)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痛〞?看上下文,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痛〞。
故土的风筝时节,是平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土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阴沉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时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痛,是由于想起小时分〝肉体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痛〞,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想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员可针对先生不同的感受启示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关于肉体的虐杀〞?鲁迅看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仇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了解的中央画出来,大家一同研讨。
风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生字教学shí huáng sè什物惊惶瑟缩shù宽恕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丫杈伶仃嫌恶可鄙zhì nüè duò掷虐杀堕yì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模样蜈蚣惩罚多音字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讨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歌曲、Flash动画,电影片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播放歌曲《三月三》,由歌曲导入新课。
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了那份快乐。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课下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文中的作者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简介作者。
自主合作学习: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情况。
认真朗读课文2 — 3遍,自主完成下列问题: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内容人物情感描写人物方法小时侯对于放风筝“我”小兄弟撕毁风筝“我”二十多年后读儿童教育书“我”“我”想补过精读课文,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第3、4自然段,积累生动的词句和优美的语句,并以“我喜欢……,是因为……”写出一句话。
点拨讲解:学习方法指导:运用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细致传神,增强语言表现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风筝》课文通过两件事表达了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从而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风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活动(彩屏显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彩屏显示: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一、导入新课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第三部分(12)四、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1、朗读1---2段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弟弟---- 喜欢“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风筝》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模样()嫌恶()可鄙()
什物()惊惶()瑟缩()虐杀()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怒()堕()
赚()恕()坠()
3.根据意思写出课文里的词语。
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
厌恶。
()
惊惶、害怕、慌张。
()
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
虐待而致死。
()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研读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3.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