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20章第5节遗传与环境教案北师大版 (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遗传与环境-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遗传与环境》。
二、教学目标•了解遗传和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遗传现象: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辨认一些基因型的遗传方式:单基因隔代遗传、染色体随机分离遗传和性别染色体遗传。
•理解环境因素对遗传性状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遗传和环境的基础概念•常见的遗传现象和遗传方式难点•理解性别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小小观察家实验让学生们拜访过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找出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对不同之处进行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相同或不同的特征是如何遗传的。
2.分析图片通过呈现学生们所熟知的某些动物,如狗、老鼠、花和蝴蝶等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发现一些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
学习环节1.基本概念介绍遗传和环境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们明确遗传和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2.基因和等位基因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基础概念。
3.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4.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掌握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表现形式。
5.遗传方式介绍单基因隔代遗传、染色体随机分离遗传和性别染色体遗传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
6.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们探讨环境因素对遗传性状的影响,例如:生长环境、饮食环境等。
巩固练习1.图示配合题以图片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们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独立思考题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回答一些如下问题:•母亲是血型A,父亲是血型B,他们生的孩子可能是哪几种血型?•在某种狗的种群中,黄色比黑色的数量多。
在你的猜测中,黄色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同一品种的草,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是否长得一样?总结环节通过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们对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0.5遗传和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认同变异的普遍性(3)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4)了解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观察环境条件对大蒜性状表现的影响,理解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花生果实长度的观察与测量,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变异的普遍性;(2)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3)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讲授[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ppt图片显示四种不同肤色的人老师问: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肤色的人?学生答: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
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老师结合图片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过程。
复习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控制?通过转基因超级鼠实例,了解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其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一说?(略)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学生展示大蒜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下的实验结果讨论:本实验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颜色)不同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是什么?请一位学生代表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一下(略)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本实验图片资料。
小结:一、生物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回顾:生物体亲子代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叫做什么?(生物的变异)我这里有从市场上买来的的两种花生,教师展示大小两种花生,请学生观察外观区别。
在这些大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小的花生;小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大的花生。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设计与分析1、教材内容及处理遗传与环境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第5节。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分析了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状遗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基因型控制表现型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表现型是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的改变能引起性状的改变,根据遗传物质是否有变将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将围绕两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环境引起的形状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本节注重学生的观察、收集信息数据、分析数据和实验现象等能力,同时注意渗透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可遗传变异在农业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如下:1、重要概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2、内容标准(1)举例说明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
(2)理解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与两者区别。
(3)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重要应用。
2、能力目标:独立观察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的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概念理解及三者间关系。
(2)变异发生的类型及原因。
2、教学难点变异发生的类型及原因。
五、学生情况分析:在本章之前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关于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区别,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规律性,知道基因型控制性状表现。
但学生对生物变异原因的了解甚少,可列举实例使学生了解变异的现象和类型以及可遗传变异的利用价值。
20.5遗传和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认同变异的普遍性(3)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4)了解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观察环境条件对大蒜性状表现的影响,理解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花生果实长度的观察与测量,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变异的普遍性;(2)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3)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讲授[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ppt图片显示四种不同肤色的人老师问: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肤色的人?学生答: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
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老师结合图片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过程。
复习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控制?通过转基因超级鼠实例,了解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其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一说?(略)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学生展示大蒜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下的实验结果讨论:本实验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颜色)不同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是什么?请一位学生代表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一下(略)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本实验图片资料。
小结:一、生物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回顾:生物体亲子代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叫做什么?(生物的变异)我这里有从市场上买来的的两种花生,教师展示大小两种花生,请学生观察外观区别。
在这些大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小的花生;小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大的花生。
第20章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3.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问题、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比较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学会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法:采用多种媒体演示,启发式总结教学。
2.学法:观察对比、探究分析、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准备学案布置学生自学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单眼皮,而有的人双眼皮?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的表现型不同?展示玉米苗和双胞胎图片,引入新课。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我们来探究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忆。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为本节学习准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板书设计: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二、变异的类型及原因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2.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第5节遗传与环境、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
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命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就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途径: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重难点的突破:1)、提前分组进行种子在温暖黑暗环境和温暖明亮环境相对比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实验,统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株数。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应用大量的直观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使理论和实践结合。
4)、练习反馈,及时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
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顺利地进行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5节遗传与环境【学习目标】1、能掌握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能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能学会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4、能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比比你的自学能力!1、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人种、人种、人种和人种。
2、生物的变异可分为的变异和的变异两类。
3、生物的表现型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生物的性状表现很容易受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但是不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一)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的关系1、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1)许多遗传实验表明,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发生改变,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喜马拉雅白色家兔在300C以上的条件下,全身长出白毛,在250C条件下,四肢尾巴、耳朵等体温较低的部位长出黑毛,其余部位长出白毛。
2、以上事实说明: 容易使生物的发生改变。
生物的表现型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凡是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出现的叫做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也就是的改变而产生的。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后,会影响到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引起表现型改变的变异。
2、有一些变异并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它们仅仅是由于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过程的结果。
这种仅仅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变异是的变异。
形成提升:试一试,你一定能过关!1、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水分不足 B.阳光不足 C.遗传物质的改变 D.肥料不足2、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在该处放上一块冰,结果长出黑毛,这说明A.环境影响了基因型的改变 B.显性基因被除去C.环境对基因表达有影响 D.遗传对基因表达(性状表现)起作用3、下列现象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家兔的白毛和黑毛C.常晒太阳,皮肤变黑 D.玉米粒的黄色和白色4、将同一品种的水稻分别种在水肥条件不同的农田里,其中一块田里亩产400公斤,而另一块田里亩产只有250公斤,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产量上出现了性状差异,对这种差异最准确的表述是A.遗传 B.变异 C.遗传的变异 D.不遗传的变异5、生物的变异分为不遗传的变异和两类;前者是由于的结果,后者是由于的改变引起的。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0,并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小结: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板书设计: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一、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培养条件:充足光照下黑暗条件下
基因型
表现型
环境
二、变异与环境
随堂练习:
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则容易收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表现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可遗传的变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4.仅仅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当环境的改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________的。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基因、性状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变异的产生和由遗传的知识都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