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格式:ppt
- 大小:810.50 KB
- 文档页数:25
八年级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生物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学科,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其中的一大模块,它对于我们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八年级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
一、遗传基因遗传基因是指在人体的染色体上分布的一小部分基因,他们决定了我们的性状、性别和健康状况等。
人类体内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
通过基因的分离和互相搭配,我们的身体就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性状。
二、遗传现象遗传现象是指我们身体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
包括外表特征(如眼睛颜色、皮肤颜色等)、行为特征(如善良、活泼等)、身体机能(如生长速度、血压等)等。
其中,一些性状是由单一基因掌管的,称为单基因性状;其他的性状则需要多个基因共同协作,称为多基因性状。
三、变异变异是指某种性状在人群中的表现有所差异。
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外部因素造成的。
变异的程度可以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子群体,比如地域、民族等。
四、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细胞在复制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基因发生了变异,使其交接配对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由于外界暴露原因、环境不良、营养不良等,基因突变会出现病态效应,从而对生命产生危害。
五、基因传递基因传递是指遗传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传递。
它是通过两代之间的交配,将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由于变异的存在,导致一个性状的表现在两代之间也会出现不同。
六、基因控制基因控制是指生物体内的基因组对细胞活动的控制。
它们决定了我们的某些功能和表现,比如说身体的生长和发育、肌肉和骨骼的结构和功能等。
七、遗传病遗传病是指基因突变引起的一些疾病。
他们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可能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
遗传病通常伴随着不同的基因突变,但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完全正常的父母也可能患上这样的疾病。
八、进化进化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化。
它们会影响物种的繁衍和存活,同时也会改变物种的性状和特征。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的一章内容,旨在让初二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原理和变异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演化和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本章核心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 遗传基本概念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如基因、染色体、DNA等,帮助学生建立起遗传的基础知识。
通过实例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并能够理解不同基因的组合产生了物种多样性。
2. 遗传的规律性解释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并详细介绍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通过实验和实例,学生可以观察、记录和分析基因的遗传规律,进一步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 变异的概念与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变异的概念与分类。
通过实例,学生可以观察和分析常见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变异现象,并探讨变异对生物适应环境的作用。
4. 突变与进化介绍突变的概念和突变的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突变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学生可以理解突变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并了解突变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探究式学习法本章的教学应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己发现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和原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遗传病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实验。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相关章节•多媒体课件:包括图表和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原理。
八下生物第22章遗传与变异知识点1、性状是指生物学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人的单双眼皮、番茄的果色、兔子的毛色等)和生理特性(如人的消化能力,血压的高低、人的血型等)。
2、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表现形式。
..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说的是生物之间的遗传现象。
“一娘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的是生物之间的变异现象。
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4.自然界中,生物的亲代..和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是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之间相似代的现象。
5变异指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分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如太阳把皮肤晒黑)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6.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DN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
(染色体的蛋白质上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上面含有起遗传作用的主要物质即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又有许多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这些小单位称为基因。
因此,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的遗传信息的中心。
(基因在细胞内的最确切位置.....是在DNA 上)7、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是基因。
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8. 在生物的体细胞(精子、卵细胞外的其他细胞)中染色体总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就包含23对DNA分子9.在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在存在的,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如人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就包含23个DNA分子10.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胚胎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
精子来自于父亲,卵细胞来自于母亲。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的含义;3.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简单遗传问题;4.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5.理解突变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授课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生物遗传主要包括基因的传递、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修饰。
变异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的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变化现象。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产生新基因型的重要手段。
2. 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细胞内的DNA分子都是通过染色体来传递的。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
3.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同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分离并随机组合,遗传因子的单独性和分离性,以及基因的配对分离和重新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单性质遗传规律、二性状遗传规律和自交系法则。
这些规律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繁殖的过程,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够优胜留下,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生物个体进行繁殖,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出更高产、更有用的生物。
5. 突变和进化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随机性变异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型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超越性的发展。
进化是生命只要经过长期的变异和选择,就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物种、新品种,进化丰富了生命的种类和形式。
三、课堂教学1.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一主题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透明玻璃的捏合性与大小、颜色等特征强烈的珠子,进行配对杂交观察,培养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
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一、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学生举手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引出课题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
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1教学理念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材分析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
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能力目标: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整理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3.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4.肉眼不能观察到生物生理特征方面的性状。
如血型。
5.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6.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5.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
6.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7.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8.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23对(成对存在),DNA分子是46个(成对存在),基因有无数对(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23条(成单存在),DNA分子是23个(成单存在),基因有无数个(成单存在)。
9.一种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10.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11.知识点整理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
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材料: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
3.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结论(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动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下面给大家分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1《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较难,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它理论性较强,难度大,以前的老师也觉察到了。
所以我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解法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于探究的问题,我多借助讲解法的优势,并结合画图的方式进行讲述。
我优选了基础训练一部分题目,精讲精练,然后在布置一部分题目加深巩固。
特别是孟德尔定律的显隐性性状,以及后代中出现的几率,这部分题目最难。
还有根据表格来判断后代的显隐性性状和后代出现的几率,学生就是掌握的不好。
在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然后展开讨论,遇到不同的答案先不急于确定,让学生多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学生实在没有了,我再公布答案,这样答对的学生更有自信,打错的学生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鼓励,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
理越辩越明嘛。
一部分同学上课回答不好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给与鼓励,让他考虑一番再作答,对于故意不学习的给予适当的批评,希望他改正学习态度。
对于上课中遇到冷场时,要反思是不是给予的题目较难,并找到课本上相应的内容再来理解一番;对于讨论的较热烈的场面要加以保护吧,在争论中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牢固。
如果讨论中完不成课我看也值,简单的地方加快节奏,调整一下教材内容。
教学后反思:通过对这部分复习,学生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加深,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读图能力,图解能力,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还算合理。
就是因为教材内容难,教师还是参与了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不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21.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复习的资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架,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生物体亲代与子代子间,子代个体子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相似的现象。
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遗传信息的中心:细胞核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23对)染色体。
染色体的特点: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还成对出现。
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是单条存在的。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构成双螺旋结构。
5、基因: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6、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呈双螺旋结构。
DNA 上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7、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例如:人的单眼皮、白化病等。
8、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有耳垂与无耳垂;单眼皮与双眼皮;能卷舌与不能卷舌。
9、在人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A、B、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a、b、d);AA:表现显性性状Aa :表现显性性状aa:表现隐性性状。
注意:隐性基因能够遗传,且aa时能表现出来。
10、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出显性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11、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体有22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1对。
)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
12、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
结论: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父亲精子的类型。
生男生女的概率相等。
14、与人类性别决定方式一样的生物还有:鱼类、两栖类、哺乳类。
15、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八年级下册生物书济南版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并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
2.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而变异则是指生物的性状在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3.遗传和变异的机制主要涉及到基因和染色体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生殖过程的关系。
二、基因和染色体1.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它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其功能。
2.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结构,它们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3.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在医学、农业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人类的生殖和发育1.人类的生殖过程涉及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等阶段,这些阶段中涉及到的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研究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内容。
2.人类的发育过程涉及到胚胎、胎儿和儿童时期的生长和发育,以及青春期和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3.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会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四、植物的生殖和发育1.植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它们通过种子、花粉、分生组织和植物组织培养等方式繁殖后代。
2.植物的发育过程涉及到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等阶段,这些阶段中涉及到的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内容。
3.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动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它们通过卵细胞、精子、胚胎发育等方式繁殖后代。
2.动物的发育过程涉及到胚胎发育、幼体生长、成熟和衰老等阶段,这些阶段中涉及到的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研究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内容。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 .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6.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7. 生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N,体细胞的则为2N,如人的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是23对(46条),在精子和卵细胞都是23条。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1/2体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转基因超级鼠实验),同时受环境的影响。
(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4.在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具有遗传信息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DNA由成千上万个基因构成,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和基因减半,成单存在。
例: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3对(46条),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23条。
父母的性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6.生物的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基因也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形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例:人的眼皮,双眼皮是显性(A),单眼皮是隐性(a),那么基因组成为AA和Aa的,表现为显性性状(双眼皮);基因组成为aa的,表现为隐性性状(单眼皮);在Aa中,a控制的隐性性状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可以遗传下去。
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原因是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同,就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处获得相同的致病基因,其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人类的性别决定8.决定人的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在精子和卵细胞中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即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一种含有Y染色体;女性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五)生物的变异9.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种变异可以遗传。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材分析一、本章课标解读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在内容的选择上,本章体现了经典内容与最新进展的统一。
生物的性状的表现,其内因是由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控制的,生物的遗传就是生物通过生殖过程的基因传递。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或生物体基因组成改变的结果。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目的是使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在人的性别决定中,从染色体入手,但最终也将落脚点落在了基因水平上。
在生物的变异一节中,特别提示了可以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在以基因为线索介绍经典遗传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遗传学的新进展。
例如,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中,选取了转基因鼠的实验;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选取了反映染色体和DNA 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等。
本章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从本章五节的内容组织上看,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解决的是生物个体的性状与基因关系问题,同时也隐含着亲代的性状能够在子代出现,是亲代基因传给了子代的缘故。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重在解决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
应该说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是本章的难点。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主要运用前三节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
第五节是《生物的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遗传讨论的是基因稳定传递的一面,变异讨论的是基因发生改变或基因组合的改变,这种变化必然导致亲子代之间性状的差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知识速记遗传与变异1.遗传:(1)概念:亲子间的。
(2)实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五官跟父亲或母亲很像等。
2.变异:(1)概念: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
(2)实例: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豌豆的红花与白花等。
生物的性状1.性状:(1)概念:生物体的、生理和等特征的统称。
(2)实例:豌豆的形状、番茄果实的颜色、人的单眼皮或双眼皮等。
2.相对性状:(1)概念: 生物的性状的表现形式。
(2)实例:豌豆有圆粒和粒,头发有黑色和棕色等。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验证实验——转基因鼠:(1)研究的性状:鼠的。
(2)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基因。
(3)结论:基因决定生物的。
(4)推论:生物在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递的是。
2. 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的性状。
3.生物的性状由控制,还受的影响。
随堂练习( )1.下列描述的现象属于变异的是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③两只黑猫生了一只白猫④母亲双眼皮,女儿也是双眼皮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 )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南瓜的黄色和南瓜的绿色B.金鱼的泡眼和鲫鱼的突眼C.猪的黑毛和羊的白毛D.水稻的直叶与小麦的卷叶( )3.在人类ABO血型系统中,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
决定人的血型特定遗传功能单位是A.细胞核B.染色体C.DNAD.基因( )4.科学家将一种来自发光水母的基因整合到普通小鼠的基因中,培育出的小鼠外表与普通小鼠无异,但到了夜晚却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科学家培育新品种小鼠采用了A.转基因技术B.克隆技术C.杂交技术D.传统生物技术( )5.如图,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前者呈扁平状,后者深裂而呈丝状,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的性状不受基因影响B.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生物的性状只受基因影响D.生物的性状只受环境影响6.(资料分析题)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富含牛肉蛋白质的“马铃薯”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