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890.00 KB
- 文档页数:310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限时综合训练古代诗歌阅读(一)1.(2014·南阳市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裴十四①李白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李白的友人,即将离李白而西去,李白写诗相赠。
②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分析诗人笔下裴十四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试结合本诗分析杜甫这样评价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裴十四就像晋代的裴叔则一样,仪容俊伟、光彩照人;他的襟怀似奔腾的黄河水一样宽阔宏大;在庸俗黑暗的社会里,裴十四高贵脱俗、知音难觅。
(2)第一句妙用借代、比喻,裴十四的俊伟形象如在眼前;第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第三句写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裴十四的品节,即使金高南山也难能让他一顾,想象奇特;最后一句“飘若浮云”状写裴十四,表现其飘逸脱俗的气质,吻合整首诗的脱俗风格。
2.(2014·云南省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用心解字词,不负吟安苦——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赏析语言风格等。
题型一品味关键词(炼字)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数量词或叠词。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类别词类解说动词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情景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茫茫沙漠,“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长”字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二字正表现了这一意境。
诗人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听、来看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
生理的耳目实听实见,心理的耳目虚听虚见,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写出了“江南春”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拟声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