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运用浅谈
- 格式:docx
- 大小:27.35 KB
- 文档页数:2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作者:李一凡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摘要:《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其功效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甘草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调节心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过敏、抗溃疡等功效。
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对甘草的中药药理学作一综述。
关键词:甘草;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甘草的应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脾胃病的治疗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如治疗心律失常的炙甘草汤,可以推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实验研究表表明[1]炙甘草汤可以使氯仿小鼠VF和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再灌注诱发的VP以及传导阻滞发生率。
1.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三萜皂苷类的甘草酸(GCA)、甘草次酸(GA),是甘草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化学成分。
有研究表明[2]GA可以延缓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减少室颤的频率等作用。
作用机制是阻断钙通道,限制钙离子内流。
实验研究表明[3]GA和GCA均可以显著降低AngII建立的H9c2小鼠的RSO模型的ROS水平。
ROS可以诱导CaMkII介导的心衰,降低体内ROS水平是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是GCA和GA干预心衰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1.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4]正常大鼠日灌服GCA可以降低大鼠血中TC和TG的水平。
从而降低整体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动性,降低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GCA能明显抑制大鼠,小鼠以及家禽的血脂增高。
GA可以显著降低家兔或实验性AS模型血清胆固醇,β-脂蛋白以及TG。
同时,甘草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自由基清除剂。
2.对机体免疫力功能的调节作用甘草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具有增殖刺激性。
GCA类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但对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
甘草的保护肝脏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甘草,又称甘草、炙草,是中医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据古籍记载,甘草具有养阴润燥、解毒提神、止咳平喘、护肝等功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甘草对肝脏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与肝脏相关的疾病。
甘草的保护肝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作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因此容易受到氧化损伤。
甘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三萜类和酚酸类化合物等天然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脏造成的损害。
2. 抗炎作用:肝脏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后,会引发炎症反应。
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促进肝脏组织的修复。
3. 抗病毒作用: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甜素具有抑制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肝炎。
4. 促进肝细胞再生:肝脏受到损伤后,需要大量新的肝细胞来替代受损的组织。
甘草中的甘草酸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并加速受损肝脏的修复。
据临床研究表明,甘草不仅对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有着显著疗效,还可以在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常见方面:1. 肝炎治疗:甘草具有抗病毒、抗炎和解毒作用,对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有显著疗效。
临床上多用甘草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如甘草与丙酸阿昔单抗联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炎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
2. 肝功能保护:甘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肝脏受损后的氧化应激,并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
临床上常用甘草与其他肝脏保护药物合用,如甘草与氯已定联合用于急性中毒性肝损伤的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3. 肝硬化治疗:甘草对肝硬化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研究发现,甘草可以减轻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临床上常用甘草与其他中药合用,如甘草与黄芪联合用于肝硬化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活动点拨教材第58页活动1. 2.风带模式图洋流模式图3.近地面风带是海洋表层大洋环流的主要动力。
在赤道附近常年盛行信风。
北半球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海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所以赤道附近的海水最终自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北赤道暖流;中纬度常年吹西风,在盛行西风和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形成了西风漂流;因为海水运动有连续运动的要求,再加上大陆的形状,在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的西部海水自南向北流,大洋东部海水自北向南流,这样和北赤道暖流及西风漂流共同组成了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部以后,顺着大陆形状向北运动,之后又沿着大陆的形状向南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与北半球类似,因为南半球中高纬地区相对北半球缺失大陆,所以南半球只有一个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这样全球形成了三大环流圈。
总结起来,全球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
北极外围洋流顺时针流动;南极外围有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和向西流(逆时针)的南极环流。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均向北流动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解析:根据等温线的分布:①处越往北温度越低,判断为北半球,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故为暖流;②处越往北温度越高,判断为南半球,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
故B项错误。
答案:B2.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A.巴西暖流B.本格拉寒流C.东澳大利亚暖流D.加那利寒流解析:由低温流向高温,是赤道以南地区且是大西洋,只能是本格拉寒流。
答案:B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来源于多种甘草属植物的根部和茎部,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随着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甘草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等成分。
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甘草化学成分被分离鉴定。
同时,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发现为甘草的新药开发和保健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甘草的研究开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掘其药用价值。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甘草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相关药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虽然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甘草的种植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甘草的深加工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甘草的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未来,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需要加强甘草种植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产量和质量;需要加大甘草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完善甘草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品和保健品的安全有效性。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保健品原料,其研究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当我们谈论美食和手工皂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
美食是指各种美味的食物,而手工皂则是一种清洁用品。
然而,随着人们对天然、环保和舒适生活的追求,美食柔肤手工皂应运而生。
甘草的成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甘草的成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的作用:1.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假设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 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成效。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
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成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
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
中药甘草的不良反应和对策及甘草运用浅谈作者:王希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0期[摘要]化学类药品的副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其药性温和、安全没有副作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现以甘草为例,结合笔者的实践对其不良反应和对策做出总结以及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甘草;不良反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TH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15-01甘草是临床医生十分常用的药物,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国老”,即帝师之称。
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它性平味甘,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据测定,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应用会发挥作用,但应用不当产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对甘草的毒副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甘草毒副作用研究概况1968年科恩报告,给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时,肝炎好转,但血压升高,引起低血钾及低血钾性痰病。
在甘草甜素剂量为2~5g/kg(po)时,可见电解质作用,甘草的溶血作用较弱。
日本卫生部管理条例规定,对甘草甜素剂量超过100mg/d或甘草的剂量超过2.5g/d (iv)的患者,必须予以紧密监控。
1968年荷兰医学杂志报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儿童和成年人,由于盐类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水肿,并往往伴随着高血压,舒张压常达13kPa。
另报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现严重反应。
对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应。
探索甘草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甘草,学名甘草酸根,是甘草属植物的根和茎的干燥根及根状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甘草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还在口腔护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甘草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甘草这个自然植物资源。
一、甘草的口腔护理作用1. 抗菌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口腔中的细菌生长,减少口腔感染的风险。
2. 消炎作用:甘草中含有的甘草酸和甘草皂苷等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以舒缓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轻口腔不适。
3. 镇痛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能够刺激人体内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缓解口腔疼痛。
4. 促进伤口愈合:甘草中的一些成分对口腔黏膜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能够促进口腔伤口的愈合,加速组织修复过程。
二、甘草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1. 漱口液:将甘草煎剂或甘草提取物与适量的水稀释后,用作漱口液,能够起到抗菌、消炎和镇痛的作用。
每天漱口一到两次,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健康状况。
2. 牙膏:添加甘草提取物和甘草粉末到牙膏中,可以增加牙膏的口腔护理效果。
甘草成分能够清除口腔细菌,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并且舒缓口腔不适感。
3. 牙粉:将甘草粉末与其他天然植物粉末混合,制成特殊牙粉,对口腔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甘草消炎、抗菌的特性能够更好地保护牙龈和牙齿健康。
4. 口腔喷雾剂:将甘草提取物添加到口腔喷雾剂中,可以在口腔感到不适或疼痛时进行喷洒,迅速缓解不适感,并具备抗菌的作用,预防细菌感染。
三、甘草口腔护理的效果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甘草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充分验证。
甘草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杀灭口腔中的致病菌,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同时,甘草的消炎作用可以减轻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口腔不适感。
此外,甘草的镇痛作用可以快速缓解口腔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另外,甘草还能促进口腔伤口的愈合,加速组织修复过程。
甘草运用浅谈发表时间:2011-08-05T08:28:26.12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顺香易锦锦曾金香[导读] 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刘顺香易锦锦曾金香【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对甘草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不合理使用甘草的现象普遍存在。
结论:甘草研究表明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甘草;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5-01 1资料与方法甘草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uralensin.Fisch.胀果甘草G.in 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韧根和根茎。
主产我国内蒙、甘肃、新疆等地,而中国甘草是国际甘草市场上久负盛誉的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食品工业的调味剂和赋形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1]。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详细记载,祖国医学认为甘草可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号称“国老”。
以其甘缓之性,能使药力缓慢而持久,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类药物配合应用,善调众药,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前人称它具有“调和百药”之功。
由于甘草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生甘草味甘而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缓急止痛力胜,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甘草的根梢或细根为甘草梢,清火解毒,善治湿热下注膀胱之热及淋浊;根内含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为甘草节,具有清内热泻心火之功。
通过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药物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促进水分和钠盐潴留及钾离子的排出,呈现明显的抗利尿作用。
甘草解毒润肺缓解咳嗽和呼吸道问题的良方甘草,又名甘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草药。
其根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被认为具有解毒、润肺、缓解咳嗽和呼吸道问题等功效。
本文将介绍甘草的药理作用、应用方法和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合理使用甘草。
一、甘草的药理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草甜素(Glycyrrhizin)。
甘草甜素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过敏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喉咙痛、咳嗽和呼吸道炎症等问题。
1. 解毒作用: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净化血液。
2. 润肺作用:甘草含有黏液质,可以起到润肺作用,保护呼吸道黏膜,减少干燥和刺激。
3. 缓解咳嗽:甘草具有镇咳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干咳和咳嗽症状。
4. 抑制炎症:甘草甜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呼吸道炎症引起的不适。
二、甘草的应用方法甘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包括中药饮片、煎剂、糖浆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用方法:1. 中药饮片:将甘草饮片煮沸后,取汤剂口服。
具体用量需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2. 煎剂:将甘草切片后,用水煎煮,过滤后得到煎剂。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糖、加水服用。
3. 糖浆:将甘草煎剂配制并加入适量糖浆,制成糖浆剂,便于口服。
三、潜在的不良反应尽管甘草具有许多益处,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1. 高血压: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因为甘草含有儿茶酚胺类物质,可增加血管紧张和血压。
2. 钠潴留:甘草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导致钠潴留和水肿,因此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甘草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使用甘草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四、使用甘草应注意事项使用甘草前,应注意以下事项:1. 咨询专业人士:在使用甘草之前,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或药剂师的建议,以确保用量和使用方式正确。
2. 个人情况考虑:不同个体对甘草的耐受性和效果可能不同,因此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剂量。
甘草的抗过敏作用及应用前景分析甘草,又称为甘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既是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甘草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食品工业。
除了其传统的药用价值外,研究发现甘草还具有抗过敏作用,这为其应用范围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一、甘草的抗过敏作用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一些外界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常表现为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甘草被发现具有多种抗过敏作用的机制。
1. 抗炎作用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甘草素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过敏反应中的组胺、白三烯等。
研究表明,甘草素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来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2. 抗组胺作用组胺是过敏反应中最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组胺的释放和作用,从而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
这对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调节免疫反应过敏反应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
甘草中的某些成分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它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介质的平衡等途径发挥其抗过敏作用。
二、甘草的应用前景甘草具有抗过敏作用,对于治疗过敏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1.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甘草作为一种自然草药,可作为中医药中的重要药材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例如,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甘草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和抑制组胺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另外,甘草还可以用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2. 食品工业的应用甘草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抗菌抗氧化的作用,可用于食品的保鲜和防腐。
此外,由于甘草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将其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可以减少食品中的过敏反应原,对于过敏体质人群更加安全和友好。
3. 护肤品的开发过敏性皮炎和其他类型的皮肤过敏是现代人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
甘草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因此可以应用于护肤品的研发中。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舒缓皮肤炎症反应,减轻肌肤过敏症状,使皮肤更加健康。
为什么很多中药方中都要配以甘草甘草是一味中草药,用途十分广泛,大多数中药方剂中都少不了这一味甘草,故而有“十方九草”之说。
《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
远在晋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甘草是解毒良药,可以“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甘草在应用时,一般不起主要治疗作用,它的任务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并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
古人谓:“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
”虽然如此,若配伍应用失当,甘草则当和不和,当解不解,增药之毒,助邪肆虐。
正因为此,甘草又有药中“和事老”这毁誉参半的称号。
一、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因为其性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有调和百药的作用,故而不少人多习惯在中药处方中加入甘草,且将其称之为是中药中的“国老”。
如《伤寒论》中有用甘草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以协调寒热,平调升降。
二、改善中药汤的苦味中医上有“十方九草”的说法,也就是说大多数开的中药方子里都会加入甘草,这是因为甘草的味道微甜,而很多中药的味道是较苦的,添加适量的甘草进去能调和其中的苦味,改善中药汤的苦辛味道,同时还不影响整道药方的功效,比放糖要好得多,这也使得甘草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比较多,就是因为孩子吃药怕苦的原因。
三、缓解药物毒性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因此甘草有“九土之精”,能解所有药物或食物毒性的作用。
如《伤寒论》中用甘草与附子、干姜同用,可防温燥伤阴,还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将甘草与大黄、芒硝同用,可缓其峻下之势,使泻不伤正,还可缓解大黄、芒硝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
甘草运用浅谈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对甘草药用部位及加
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不合理使用甘草的现象普
遍存在。
结论:甘草研究表明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甘草;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5-01
1资料与方法
甘草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uralensin.Fisch.胀果甘草G.in 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韧根和根茎。
主产我国内蒙、甘肃、新疆
等地,而中国甘草是国际甘草市场上久负盛誉的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
食品工业的调味剂和赋形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之功[1]。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详细
记载,祖国医学认为甘草可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号称“国老”。
以其甘缓之性,能使药力缓慢而持久,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类药物配合应用,善调众药,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
以前人称它具有“调和百药”之功。
由于甘草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生甘草味甘而
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缓急止痛力胜,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
动悸,脉结代等;甘草的根梢或细根为甘草梢,清火解毒,善治湿热下注膀胱之
热及淋浊;根内含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为甘草节,具有清内热泻心火之功。
通过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
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药物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促进水分和
钠盐潴留及钾离子的排出,呈现明显的抗利尿作用。
2010年我国药典规定甘草的
用量为2-10克,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出现浮肿、血压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在甘草流浸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时部分病例
可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停药数周后恢复正常。
重新服药后,再次出现同样症状,
因此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它原因所致的各种水肿症,应慎用或忌用。
另据报道,甘草每天煎服5-10克,时间达一年以上,可产生短暂性水肿和肢体麻木感,甘草与其它中药配伍时,可发生化学变化,如甘草皂甙与含生物碱的黄连、黄柏、延胡索等配伍能形成沉淀[2]。
且大部分在煎剂过滤时被滤除,从而减低药效。
2讨论
南北朝著名医药学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
”故为
许多临床医生所喜用,使用频率极高,有的人误以为它仅是一种调味药,在方剂
组成中是一个配角,故帖帖不离甘草,诸不知这实属一种偏见,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以甘草为主药就有灸甘草汤、甘草泻心汤、桔梗汤、甘草汤等,
均突出甘草在该方中的主要地位。
而甘草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问题尚未引起
足够够重视,《本草汇言》曰“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中药学教科
书中也将甘草列入补虚药类[3]。
笔者认为多有不妥,故特引提出,供同道商榷。
小结甘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世界性常用药物,为我国传统及现代医药最常用
的天然药物。
各国对甘草进行了大量的化学药理及临床诸方面的实验研究,随着
甘草药理研究的深入,新用途不断地发现,值得重视的是在治疗肝炎、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甘草得将广泛地治疗多种疾病,它的显著疗效为世
人所称赞,用之恰当,疗效显著;用之不当,加重病性。
其关键在于适应症的选择和用量的适宜,应扬长避短,因地、因病、因人而异,使甘草更好地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80-81页
[2]胡宝华译《汉方制剂分析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29-30页
[3]凌一揆主编《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版215页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