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荥阳郑氏个案研究姓名:张卫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杜文玉2003.4.1唐代荥阳郑氏个案研究张卫东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不过,研究的重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鼎盛期的世家大族,而对于其衰亡期——隋唐五代则较少关注。
因此,我选择了衰亡期的世家大族之一荥阳郑氏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关于唐代士族,史学界历来争论较多,然而不管怎么争论,士族包括世家大族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我倾向于田廷柱先生在《关于唐代门阀士族势力消长问题的考察》一文中阐述的观点:构成唐代士族主体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清河博陵二崔、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渤海高氏等北朝高门;一是关中郡姓士族和少数民族显贵所组成的代北“虏姓”。
…当然也应该指出:唐代土.族和魏晋南北朝士族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就是以上述认识为出发点展开论述的。
7论文共分六个部分。
前三个部分“研究概况、资料和方法”、“荥阳郡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唐以前荥阳郑氏的发展概况”属于铺垫性的说明,目的是使读者对荥阳郡、荥阳郑氏的渊源以及荥阳、开封、郑氏三者之问的关系有所了解,再结合后面的叙述,从而对荥阳郑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第四部分“唐代荥阳郑氏若干房支的世系流传情况”为本文的重点之一。
在本节中,笔者借助于大量唐代墓志,并参照有关史籍的记载,排列出荥阳郑氏若干房支的世系流传情况。
世系表明:荥阳郑氏在唐代依旧势力庞大、成员众多,其北祖各房支、南祖若干房支仍然是唐代士族之佼佼者。
通过墓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氏》(以下简称《宰相表》)的对比,笔者纠正了《宰相表》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若干阙失,同时也证明该《宰相表》不但可信而且相当准确。
本节有关荥阳郑氏世系表的排列对于唐史研究不无俾益。
第五部分“唐代荥阳郑氏的婚姻和仕宦”是本文的又一重点。
关于其“婚姻”,根据笔者计算,荥阳郑氏的主要联姻对象是各名门大族,在全部婚姻材料中所占比例高达72%,其中所谓“七姓十家”占全部通婚材料的比例为55%,占与名门大族通婚材料的比例为77%;同时荥阳郑氏与一般家族通婚的比例为2i%左右。
和荥阳有关的名词解释荥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经济发展使得荥阳成为了中国内地值得一游的地方。
本文将从荥阳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经济几个方面来解释和介绍与荥阳有关的名词。
一、历史1. 荥阳古城:荥阳古城是荥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古城建于东汉末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氛围。
这座城市承载着从汉代到今天的历史变迁,是了解荥阳历史的重要标志。
2. 荥阳古典文化:荥阳素有“古典文化之乡”的美誉。
这里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典籍、瓷器、绘画等。
其中,“荥阳砖”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绚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此外,荥阳还是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乡,他们的作品传世至今。
二、文化1. 荥阳砖雕:荥阳砖雕是荥阳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以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荥阳砖雕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其在建筑装饰、雕塑艺术以及人物形象的表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荥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荥阳书院:荥阳书院是一个古老而庄重的学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古代,荥阳曾经设有许多书院,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前来求学。
这些书院不仅提供了知识的传授,还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场所。
三、景观1. 枣园:荥阳以其丰富的枣果资源而闻名。
荥阳的枣园分布广泛,种植了各种品种的枣树。
每年的秋季,成熟的枣子甜美多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品尝荥阳枣子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荥阳美丽的自然风光。
2. 郑泽楼:郑泽楼是荥阳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对于郑和下西洋航海事业的纪念。
楼内展示了郑和航海的历史背景、航行路线以及珍贵的航海器具。
这里是了解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四、经济1. 荥阳农产品:荥阳地处黄河流域,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荥阳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此外,荥阳还以其优质的苹果和红枣而闻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销售。
荥阳市会谱大全荥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荥阳市会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荥阳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研究荥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为您介绍荥阳市会谱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带给您全新的视角和认识。
荥阳市会谱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记录了荥阳市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名人事迹、家族谱系等内容。
通过研究荥阳市会谱,可以了解荥阳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同时,荥阳市会谱还承载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荥阳市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荥阳市会谱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领域。
其中包括家族谱系、宗族文化、宗祠建筑、族谱修订、家族规范等内容。
通过研究荥阳市会谱,可以了解荥阳市人文历史的渊源,感受荥阳市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荥阳市会谱还记录了许多荥阳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为后人了解荥阳市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荥阳市会谱的编纂工作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不同历史时期,荥阳市会谱的编纂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从最早的手工纸制会谱到现在的电子版会谱,荥阳市会谱的保存方式不断更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研究荥阳市的历史文化。
同时,荥阳市会谱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荥阳市会谱是荥阳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荥阳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荥阳市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荥阳市会谱,为保护和传承荥阳市的历史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荥阳市会谱作为荥阳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荥阳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研究荥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荥阳市会谱,可以了解荥阳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同时,荥阳市会谱还承载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荥阳市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荥阳市会谱,为保护和传承荥阳市的历史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荥阳简介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人口65万,面积908平方公里。
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的祖地、中国阀门之乡、中国建筑机械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河南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35个扩权县市之一。
荥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
战国时期,荥阳邑的名字就已出现,秦代置荥阳县,西晋为荥阳郡,北周称荥州,隋代改称郑州,公元1994年荥阳县撤县设市,为郑州市管辖的县级市。
荥阳是著名诗人李商隐、著名思想家申不害和文艺奇才“诗书画三绝”郑虔的故乡;有“诗豪”之称的著名诗人刘禹锡,死后也长眠在荥阳这片土地上。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和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曾在荥阳留下足迹和不朽的诗篇。
荥阳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的称号、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荥阳是郑氏、潘氏、池氏、段氏等姓氏祖籍地。
荥阳被誉为“象棋故里”,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原型鸿沟就位于荥阳北部广武山上。
荥阳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积淀丰富。
境内分布着环翠峪风景区、桃花峪风景区、织机洞古人类遗址、大师姑夏城遗址、关帝庙商代晚期遗址、娘娘寨周城遗址、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古郑国京襄城遗址生态园、鸿沟古战场遗址、汉霸二王城、三皇山、虎牢关、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世界郑氏文博院、飞龙顶、洞林寺、兴国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0多处,自然美景美不胜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外地游客到荥阳观光度假,休闲旅游。
荥阳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按照郑州市都市区建设规划,荥阳市已被纳入郑州都市区建设,成为郑州西部新城区的一部分。
我们竭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到荥阳游览观光,实地考察,投资兴业,合作发展。
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厚的待遇,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与您共创美好的明天。
河南荥阳怎么读简介河南荥阳是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46’34°53’,东经113°21’113°38’之间。
荥阳总面积约为58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荥阳城区和21个乡镇。
荥阳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
荥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人类活动。
荥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荥阳作为一个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介绍荥阳的交通、旅游景点、美食和特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交通高速公路荥阳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其中。
其中包括:•郑开高速公路:连接郑州和开封,途经荥阳市区,方便市民出行。
•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北京、广州和澳门,是国内著名的南北通道,荥阳境内设有出入口。
火车站荥阳火车站是河南省内的重要火车站之一,位于城区南部。
市民可以通过火车方便地前往其他城市。
公交车荥阳市内有完善的公交车网络,市区内的主要道路都有公交线路经过。
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公交车方便地到达各个景点和市区的各个角落。
旅游景点荥阳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荥阳宝塔寺荥阳宝塔寺地处市区中心,是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寺庙,是河南省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寺庙建筑庄严古朴,香火旺盛。
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寺庙建筑,感受宁静祥和的氛围。
荥阳古城荥阳古城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
游客可以在古城中漫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荥阳湖荥阳湖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位于荥阳市南部。
湖水清澈碧蓝,四周山峦环抱,景色优美宜人。
湖边有游步道和休闲场所,游客可以在湖畔散步、游玩,放松身心。
荥阳绿道荥阳绿道是一条贯穿市区的休闲步道,沿途绿树成荫,风景优美。
市民和游客可以沿着绿道散步、骑行,享受自然的美景。
美食荥阳有许多美食值得尝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特色菜品:荥阳烩面荥阳烩面是荥阳地区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面食。
荥阳碉楼民居杨昱洲;吕红医;李彦宗;李啸雷【摘要】荥阳碉楼是河南民居的种类之一,文章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测绘,对其历史沿革、建筑特征及其防御特点进行研究,为荥阳碉楼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3页(P228-230)【关键词】荥阳;碉楼民居;建筑特征;防御特点【作者】杨昱洲;吕红医;李彦宗;李啸雷【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碉楼”在字义上解释可分为“碉”和“楼”。
“碉”最早出现在唐时对《后汉书》的注释中,指的是西南夷族的多层石结构防御性建筑。
“楼”在《说文解字》和《尔雅》中被定义为多层狭而长,且带有射击孔等防御性设施的建筑[1]。
碉楼大概定义为多层具有一定防卫性质的建筑,且防卫性质包含眺望、警戒、防御以及攻击等含义。
荥阳碉楼作为荥阳民居中的一种,一般位于合院的中轴线上,拥有防御和居住双重功能,在民国时期,集中出现在荥阳中东部平原上(图1)。
同时期,河南其他地区也出现碉楼,但皆以警戒防御功能为主,为独立设置或者附属于院落的望楼,平时不承担居住功能,如许昌禹州的碉楼和洛阳偃师的碉楼[2]。
与国内其他区域内的碉楼相比,荥阳碉楼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实地测绘,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荥阳碉楼的历史沿革,建筑特征和防御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1 历史沿革“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3]汉时,世家大族崛起,汉魏晋时,豪强结坞自保,世族大家建大宅以求安。
“郭祥为太尉长史,起大宅在定陵城西”[4]。
这种中原大宅一般具有角楼,望楼等防御性设施。
而在郑州南关西汉墓发现保存完好的合院明器,包括望楼、仓楼、正房、门房等,反映了西汉当时社会背景下民居建筑形态,望楼高出其他建筑一层,防御性很强。
同时期,也出现多轴线的合院式住宅,如淮阳出土的彩绘院落明器,望楼和碉楼在院落的转角和后部,防守严密。
郑州历史沿革郑州历史沿革摘要:郑州历史悠久。
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河南新郑),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36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郑县。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今天,我所要同大家探讨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发展。
由起步、发展到退化直至现在的繁荣。
关键词郑州,城市,朝代,发展。
一、中原古城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
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斯,并在这里建都。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中州意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雄峙中枢,控制险要”,如今,它是中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枢纽,中国中部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和国家开放城市。
郑州成为省会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绿化率处于中国城市前列。
矗立在街道旁的法国梧桐成为城市一景,因此又被誉为“中原绿城”。
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曾有夏、商、管、郑、韩5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揭秘:历史上你不知道的郑氏三公本文导读:荥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10万年前,有织机洞古人类遗址为证。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距今5300-5600年),相传黄帝的老婆嫘祖在荥阳养蚕缫丝,教老百姓做衣服,所以荥阳有“中国嫘祖文化之乡”的美称。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天下郑姓出荥阳”的说法在郑姓人中颇为流行,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七。
古时候荥阳是郑国的领地,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郑国被灭后,国人都以国号为姓。
2004年建成的“郑氏三公像”是郑国开国三代君王: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也是荥阳的市标。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秦汉,经过多年的沉寂,中国首次大一统到来,中国以中原为中心向周围辐射。
郑姓也进入了首个“望族”时期。
其中,项羽部下名将郑荣为代表的家族异军突起,成为历史上郑氏发展演变的主体。
郑荣之子郑当时,曾在西汉王朝任职大司农,他因贤德而被人尊称为“郑庄”,“声闻梁楚间”,当时的皇帝也知道“郑庄行千里不赍粮”的故事。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
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
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
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
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
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郑道昭为兖州刺史,号称北方书圣。
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
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
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
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
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
荥阳概况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下辖9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风景区管委,人口59万,面积908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的祖地、阀门之乡和建筑机械之乡。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河南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35个扩权县市之一。
荥阳人杰地灵,文化灿烂。
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诗、书、画”三绝的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出生于荥阳,宋代的王博文父子三朝为官,史称“三朝枢密史,九子十进士”。
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欧阳修、阮籍等文人墨客也都在此写下了千古绝唱。
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荥阳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200多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面积24平方公里,景区集山、林、水、石、溶洞、古城堡、稀有植物为一体,环境清幽,景色秀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环翠风景冠中州”之美称。
荥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因荥阳“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
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郑国京城遗址、刘禹锡墓、飞龙顶、“天中三林”(少林寺、竹林寺、洞林寺)之一的洞林寺等。
荥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开发前景广阔,已发现的有2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原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12种。
其中原煤储量丰富,总量达6亿吨。
水资源丰富,市区建有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3.2万吨。
黄河沿荥阳市境西北流过,岸线长达45公里,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结构好,土地肥沃,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银花、石榴、柿子等。
跨越时空的“荥阳”---郑氏的历史展开全文目前,散居全球的1200万郑氏儿女无不以“荥阳”作为共同的名字——他们无论生于哪里,身在何处,都自称“荥阳人”,其宗祠冠“荥阳堂”,其宗亲会歌名“荥阳颂”,其小院门额曰“荥阳衍派”等,而郑氏宗亲恳亲大会则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召开,都号称“荥阳大会”——正如“客家”是“客家人”的共同胎记,“荥阳”是超越时空的郑氏族系后裔的共同图腾。
60多岁的郑自修先生是8部19卷39章约1600万字、1万张图片的《郑氏族系大典》的总编纂,他生于湖北长于湖北,却说自己是“荥阳人”——“谁说我不是‘荥阳人’,我非打他不可。
”作为透彻熟知郑氏一族的学者与郑氏后裔,郑自修的话渊源有自。
什么力量让“荥阳”成为郑氏儿女心中共同的图腾?“海外衣冠传此令,荥阳族裔震寰瀛。
”“荥阳族裔”就是“郑氏族裔”,当郑氏的“海外衣冠”遍传“荥阳”乃是他们至诚至圣的祖地、“天下郑氏出荥阳”时,因历史与政治“与世隔绝”30多年的荥阳人并不完全知晓他们居住的这块土地在郑氏后裔心中的“重量”。
我们知道河南有个荥阳县,并不清楚海外的郑氏儿女都自称“荥阳人”,这和我们河南自称中原,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河南人并不知道“唯唯客家,系出中原”与“客家来自黄河边”一样。
也因此,当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组团来河南寻根时,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官员束手无策,郑瑞强先生等只好让“荥阳”继续萦绕于梦里。
好在“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中“镶嵌”着“荥阳”二字,“按图索骥”,省外办的官员把调查郑氏先祖遗迹遗址的事儿转交给了时任荥阳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宋国桢先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荥阳是天下郑氏的祖地!而就在此时,荥阳县对台办公室也接到“海峡之声”电台“台胞祖地”节目组“郑氏祖地”的稿约,而恰巧转任荥阳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的宋国桢先生以《荥阳与郑氏》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至“海峡之声”电台,连播一周,在海外郑氏后裔中引发强烈共鸣,新成立的“荥阳郑氏研究会”此时也在会长宋国桢等的领导下先后与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会联络,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董事长郑耀荣先生致信“荥阳郑氏研究会”,特别引用泰国曼谷“荥阳堂”郑氏祭祖大会的词联“海外衣冠传此令,荥阳族裔震寰瀛”,说海外郑氏宗亲们已经讨论过,希望短期内组织宗亲到荥阳寻根谒祖。
荥阳历史文化介绍一、黄河文明的发源(一)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崔庙王宗店织机洞(2-30万),被称为“河南第一洞”,是河南境内最早发现的人类遗迹。
(二)最早的人工运河:鸿沟,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下令开凿,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水运动脉。
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距今4500年左右。
二、郑、潘、冯姓的祖先。
郑姓:广武镇(郑王庄),郑武公守墓的后人;潘姓:高山镇(潘窑),2007年潘基文的哥哥到潘窑村寻根问祖。
潘姓宗祠在广西潘家县。
冯姓:广武镇(冯庄), 2003年举办了首届冯氏联谊会。
三、汉唐王朝的支点汉:楚汉之战,公元前203-206年,以荥阳城,汉霸二王城和成皋城为主战场,并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后刘邦追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一带),逼迫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楚汉之战以刘邦彻底胜利二告结束,奠定了大汉王朝400年的江山。
唐:武牢之战,公元前620-621年,李世民说服李渊,起大唐倾国之力到洛阳攻打郑王--王世充。
洛阳城池坚固,李世民攻打近一年,仍未拿下洛阳城,双方战事僵着,都成了强弩之末,此时,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出来救王世充,渡过黄河很快攻陷了管城(今郑州),推进到荥阳一带。
此时唐军上下一致要求退兵,但李世民坚决主张迎击窦建德,因为李渊曾在荥阳任太守,李世民自小随父在荥阳生活,因此对荥阳汜水、虎牢关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他有决心把窦建德挡在虎牢关外。
窦军到达虎牢关外叫阵谩骂,李世民却拒不迎战,只派小股骑兵不时骚扰,到中午的时候,窦军饥疲,李世民发动突袭,又派一支骑兵插到窦军后方打出“秦王”大旗,窦军以为被前后夹击,军心涣散,窦建德逃到距虎牢关十余里地的牛口峪中,被李世民生擒,自此牛口峪一带留下民谣“窦(豆)入牛口,势不得久”。
李世民押窦建德到洛阳城下,大喊:“王世充,你看这囚车中是何人?”王世充见窦建德也被活捉,知道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虎牢一战,李世民以五千精兵,对战号称十万的窦军,一战而擒两王,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千古江山。
荥阳古代历史故事荥阳是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境内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荥阳的古代历史中,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吧。
一则著名的荥阳古代历史故事是关于曹操的。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相传,曹操在荥阳举办了一场豪华盛大的宴会。
这场宴会被称为“荥阳宴”,因其盛况壮观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据史书记载,荥阳宴是曹操提出的一项策略,旨在巩固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
曹操故意将宴会规模扩大,邀请了大量来自各地的官员和士兵参加。
在宴会上,曹操巧妙地布置了一些琴谱,只有他手中的一把特殊的琴可以奏响。
当他弹奏这把琴时,其他琴弦上的音乐也会跟随而出。
曹操在宴会上挑选了几位士兵进行一项射箭的技艺比拼。
这些士兵一个个上前射箭,但却始终无法命中目标。
当轮到曹操射箭时,他故意失手,箭飞到了一棵树上,然后看似无意地抬头望向天空。
这时,曹操在宴会上安排的秘密信号终于发挥作用。
一架特制的机关鸟从树上滑落而下,展翅而飞,引来了所有的箭矢,准确地射中了目标。
这一切让在场的宾客大为震惊和钦佩,纷纷赞叹曹操的智慧和才华。
荥阳宴成为了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曹操用来显示自己智献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这次宴会,曹操成功地稳定了自己的军队和政治地位,使得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更加受人尊敬和重视。
这个荥阳古代历史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曹操智谋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智慧和策略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对荥阳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希望探寻更多关于荥阳的古代历史故事。
荥阳历史沿革1、荥阳,在荥水之北,旧城址在今古荥镇。
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移治至大索城(即现在的荥阳县城)。
3、现荥阳县,由原荥阳、荥泽、成皋(汜水)、河阴、京县等演变来。
4、夏代属豫州,大禹导河治水于此,荥阳也由此得名。
5、商代帝仲丁(商汤以后第十王)迁都于嚣(音敖),城址在广武西北古敖山上,今巳沦入黄河。
6、周代西周初,武王封其弟虢叔于制,称东虢国。
东虢故城在今上街附近。
7、春秋属郑国。
战国韩哀侯灭郑后,属韩国。
当时称今郑州古荥镇为荥阳,称今荥阳为成皋。
8、秦代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后,属三川郡,置有敖仑。
9、汉代汉初,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置荥阳县。
又在京襄城置京县,虎牢置成皋县,均属河南郡。
东汉废成皋县为关。
10、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荥阳郡,复置成皋县,属河南郡。
北魏太和中,荥阳郡、县移治至大索城。
在虎牢置司州,后废州置东中府。
东魏改置北豫州,辖有荥阳、成皋、广武三郡。
北齐改荥阳郡为成皋郡,废京县并入荥阳县。
北周复置荥阳郡。
11、隋代隋初,废成皋郡,并改成皋为汜水县,治虎牢,属荥阳郡。
开皇四年(584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为荥泽县。
12、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虎牢置郑州荥阳郡,以汜水县附郭,并分置成皋县。
贞观初,又废成皋县并入汜水县,贞观七年(633年)徒郑州治管城。
武则天时,改荥阳为武泰县,改汜水为广武县。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名。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车)从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划分出河阴县,管河阴仓,属河南郡。
13、五代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因袭仍旧,分属郑州和孟州管辖。
14、宋金时代北宋时,属京西北路。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改汜水县为引庆关,为巩县东境。
南宋时,属金南京路。
15、元代属河南省汴粱路。
16、明代属河南布政司开封府郑州管辖。
太祖洪武初(1368年)复置汜水县。
三年(1370年)因受水患,河阴县治由大峪口徒于广武城。
17、清代初属开封府。
雍正二年(1724年)升郑州为直隶州,辖荥阳、汜水、荥泽、河阴四县。
十三年(1735年)改归开封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仍升郑州为直隶州。
辖县同前。
18、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年(1931年)并荥泽、河阴二县为广武县,治于广武城。
19、解放后的荥阳县荥阳县于1949年8月解放。
年底汜水县、广武县合并为成皋县,县政府设在广武,1950年迁至汜水。
1954年,荥阳、成皋合并为荥阳县,县政府设在荥阳城。
荥泽湖的面积有多大?它包括今荥阳县刘沟大队以北及武陟县东南角,荥阳县东北角(原河阴县、荥泽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县,以及包括今黄河河道在内的广大低洼地区。
荥泽湖水的来源主要是黄河及黄河北的济水河,济水冲入黄河,南溢后流入荥泽。
荥泽以西有枯河(古代称旃然河)、索须河、贾鲁河、京河等,均流入荥泽。
古代的黄河并不流经郑州以北,在广武以西向东北流去,经新乡倾注大海《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覃怀《书禹贡》覃怀底绩,《孔传》覃怀,近河地名,《疏》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蔡沈书传》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曾氏曰,覃怀平地也,当在孟津之东,太行之西,沫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东,《金履祥尚书注》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其山脊诸州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始平方田皆腴美,俗谓小江南,古所谓覃怀也,即今怀州,《王鸣盛尚书后案》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
武陟县汉怀县,隋置武陟县,寻废,移修武县来治,唐又改曰武陟,宋金时亦作武涉,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
武德县秦置,晋省,故治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
隋置,唐初省,故治在今广东琼山县东南。
汉州县,隋改邢丘,又改安昌,唐又改为武德,宋省,故治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里。
唐置,寻省,故治在今广西象县西。
北修武县后魏置,北齐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北。
修武县古宁邑,《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秦昭王去邯郸,西攻修武,”汉置县,后魏分置北修武于山阳,因名此为南修武,隋改获嘉,今河南获嘉县治。
春秋晋南阳邑,汉山阳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废,北齐自今获嘉县移修武县治于西修武,隋曰修武县,寻移今武涉且界,唐移于浊鹿城,在今县东北,后又移还西修武,即今治,明清皆属河南怀庆府,今属河南河北道,道清铁路经之。
宁:春秋晋邑,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
广宁郡:东魏置,北周废,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南。
吴泽陂在河南获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于大陆,《杜注》大陆,疑即汲郡吴泽陂,《获嘉县志》陂在县西南十三里,名三桥陂,亦名太白陂。
南阳在河南获嘉县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史记秦纪》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阳以和,《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通鉴地理通释》南阳有二,修武即魏之南阳也,南阳郡,今邓州也。
小修武聚在河南获嘉县境。
《汉书高帝纪》:出城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
1、钱穆著述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采撷《尚书》、《汉书》、《史记》、《尔雅》等历史典籍记载,归纳叙述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
《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
‟按伾《史记》作邳,释文云:或作岯。
又名黎阳山,青坛山。
《尔雅》一成曰伾。
孙安国曰:…山再成曰伾。
‟今观其形,当以安国说为是。
”西汉时期,又在浚县境内筑金堤,又名金城。
此堤,如今尚存残迹,我们在堤壕村的西边找到了它(见图:堤壕村金堤)。
南起新镇镇申店村南,经道口、嘴头、了堤、临河至白毛入内黄,长约50公里的金堤,相继被后人铲平,如今只剩1600多米长。
贾让《治国策》载:“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黄河)西西北行,至西山(浮丘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大伾山)相属。
民居金堤东,为庐舍。
往十余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金堤会”又载:“视遮害亭(今新镇镇申店村附近)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
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
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浚县境内筑堤之规模。
鲧和禹治水沟通江河之先河的传说十分著名,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以前,即公元前2070年以前尧舜时期的情况,大禹建立夏王朝,是实有其人的伟大历史人物。
水利学者一般都肯定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
考古界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说,夏禹治水成功,从有洪水、治水不成功,到禹治水成功是个大转折。
有的学者则认为龙山时期遗址至今尚没有发现洪水痕迹。
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是龙山文化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距今5000年左右,也就是鲧禹治水以前防洪工程设施的问题。
我国远古人类的中心聚落,都城是为了御敌而建的,但是城墙在客观上还有另外的功能。
古文献记载,“鲧作城”。
(《吕氏春秋·君守》)古人已把“作城”和防洪联系在一起。
水利史学者都强调城墙的防洪功能,“护城河和城墙体系还是与自然斗争的手段,能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
”“一旦暴雨成灾,河流泛滥,洪水就会淹没田野,涌向城市。
如有坚固的城墙,就可以事先关闭城市,并用土密塞,把洪水挡在城外。
城外的人口也可以在洪水到来之前入城躲避。
洪水围城期间,护城河自然就成为导水排水的通道。
”(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10月)当时已追溯到在今江苏常州市南约7公里的西周淹城。
(见同上书目)。
考古界“陆续发现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年以前有20多座,1995年即增加到30多座,至1997年更达到40多座,现在(按:指1999年)已知有50多座了。
”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这些城址年代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
现在所知年代最早的城址是: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最早一期属于大溪文化的城址。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址都有城垣和城池(护城河)形成防卫体系。
建在平原和靠近江湖的古城除了防御敌人进攻的军事功能之外,还有防御洪水的功能。
长江中游湖北天门市的石家河、荆门市的马家垸、石首市的走马岭、江陵县的阴湘城,湖南省澧县的城头册城和鸡叫城等城址,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即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城址。
(张绪球《长江中游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其城垣可能都有防洪功能。
石家河城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北约1公里,北靠丘陵,南临北港湖,城址处于两条小河汇合处的三角形地带。
城址界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900余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有三四米,城垣底宽四五十米,环城壕沟宽广也有数米。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城山头城址现存城垣略呈圆形,外径325米。
墙体宽10余米,残高4~5米,夯筑而成,东南西北各有城门。
护城河大部为人工挖成,只利用一段自然河道。
护城河宽30多米,与自然河道相通。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12期)。
黄河流域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河南辉县孟庄、淮阳县平粮台等城也应具有防洪作用。
孟庄城址在辉县孟庄镇,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主墙体底宽8.5米,夯土筑成,另在主墙体内外各加宽约10米的夯土。
城外有护城河,深5.7米。
(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四川成都平原,新津县宝墩、温江县鱼凫村、都江堰市芒城村、郫县古城、崇州市双河村及紫竹村等6座古城遗址,其年代都在4000年以前。
从“六座城多数选择在两河之间的较高台地以及城墙的走向顺应水势的特点看,已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不过,如果遭遇较大洪水,土筑城墙的作用,仍然有限。
(《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王毅、蒋成论文《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众多由城垣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市防御工程,在此之后的“鲧作城”传说,不能解释为修护村围子,因为鲧禹治水的年代,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之后。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大批的城址,说明当时的聚落结构,已发展到乡村一般的聚落,都邑聚落和由城垣、护城河防御的都市组成,都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之地,不仅是敌人进攻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是受洪水威胁之地。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可以设想所能采取的防洪措施是:先作城,尔后才有河道防洪工程。
文献记载可信到了西周时期有了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