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解读童心培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80.00 KB
- 文档页数:25
平视幼儿,解读童心,用爱温暖每个孩子【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谈,耐心倾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关键词】:平视;尊重;童心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谈,耐心倾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的过程既是教师职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随着《纲要》的落实。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学手段已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
师幼互动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应该“平视”幼儿,充当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1、“平视”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走进孩子的世界,“平视”孩子,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
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共同生活,才能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与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孩子们开始讨论给妈妈、奶奶送什么礼物。
有的说送丝巾,有的说自制一张心形贺卡送她们,有的说送一幅画……最后,小朋友决定送给妈妈们三个一:“一句话(一首歌)、一张心形贺卡、帮妈妈做一件事。
”接着,孩子们开始做贺卡,说要让妈妈来接时就能送给她。
有的孩子在贺卡上画了画,有的孩子请我帮他们写一句祝福的话,还有的孩子给贺卡镶上了美丽的花边…一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写着、画着,并将已经做好的作品给同伴们欣赏,互相交流。
·理论版 04/201592◆内蒙古医科大学幼儿园 谢 英了解孩子,走进童心世界一、了解幼儿是教育幼儿的起点我们对幼儿了解得越多,教育效果就会越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个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解救了小孩,如何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想教育好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
要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母亲般的爱心。
用童心,爱心打开幼儿的心扉,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如果说幼儿的童心是一种天真的纯净那么教师的童心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童心带着幼儿园教师步入童话世界,去了解幼儿从而更加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看作一个发展中的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
幼儿有着自己的年龄特征,如果我们不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而用成人世界的行为规范去衡量幼儿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幼儿不但是一个发展的人,而且是一个最初级的人。
我们常常把幼儿比作幼芽,他正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幼教老师给予精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就必须从幼儿时期的每一刻即吃、喝、拉、撒、睡、玩的当中进行呵护。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淘气包”,他们在户外玩的时候,从滑梯上倒着滑下来,我总埋怨,这样的孩子不好管,却没有很好的总结一下我自己,是不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没有平等地听一听他们的道理。
其实淘气行为背后,常常是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如果我们成人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对孩子的“淘气”行为进行批评,终有一天,我们将伤害到孩子那颗稚嫩而美好的心灵,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压抑孩子求知的兴趣。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孩子的发展的需求,具备丰富的幼儿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孩子,我们要按教育家的要求来思考今天的教育思路,面对每个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应该寻求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去教育好好孩子。
走进童心世界汇报人:日期:•理解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法•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目录•儿童心理辅导•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走进童心世界的实践与反思01理解儿童心理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情绪不稳定喜欢玩耍儿童心理特点01020304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发现新的东西。
儿童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也喜欢和其他孩子互相模仿。
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变得情绪化。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他们喜欢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认识世界。
青春期13岁开始,是儿童同一性与反同一性的心理冲突期。
学龄期7-12岁左右,是儿童勤奋与自卑的心理冲突期。
学前期4-6岁左右,是儿童主动与内疚的心理冲突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左右,是儿童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
幼儿期2-3岁左右,是儿童自主与害羞的心理冲突期。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需要感受到被家人和社会所关注和爱护。
需要被爱和关注需要安全感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儿童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避免受到惊吓或伤害。
儿童需要被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也需要被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030201儿童心理需求02儿童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方法针对婴儿期01婴儿期是孩子身体和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感知觉刺激,如使用各种颜色、形状和质地的玩具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针对幼儿期02幼儿期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游戏和互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针对学龄期03学龄期孩子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同时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社交技能培养。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帮助孩子寻找答案,让孩子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好奇心驱动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体验,如阅读、绘画、音乐、科学实验等,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多样化体验设置适当的学习挑战,让孩子体验到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中班幼儿解读童心案例教案教案标题:中班幼儿解读童心案例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童心的概念,并培养他们对童心的尊重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解读童心案例,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童心案例:选择一到两个简短的童心案例,如幼儿园中的游戏、绘画、玩具等。
2. 幼儿绘画纸和彩色铅笔。
3. 教学素材:图片或实物相关于童心案例的道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与幼儿一起回顾童心的概念,解释童心是指孩子们天真、纯真、无忧无虑的心态。
2. 通过简短的故事或图片展示童心案例,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解读童心案例:1. 展示童心案例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案例中的细节。
2.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案例中的情感、行为和动机,例如:“你认为这个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你觉得他/她是怎么感受的?”等。
3.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想法,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创造性活动:1. 给每个幼儿发放绘画纸和彩色铅笔。
2. 提醒幼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绘制自己的童心案例。
3. 鼓励幼儿用绘画和文字表达他们对童心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活动: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
2.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童心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强调童心的可贵之处,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童心。
教学延伸:1. 继续展示更多不同类型的童心案例,帮助幼儿拓宽对童心的理解和认知。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童心案例,并与同伴分享。
3. 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模拟童心案例中的情境,体验和理解童心的内涵。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解读童心案例和绘制作品时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童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内容、描述和参与度等来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