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 下游工程技术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名词解释1. 发酵:利用生物细胞(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菌体体的过程。
2. 发酵工程:是以天然生物体和人工修饰的生物体为加工对象,集现代化高新技术为一体,生产产品或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工程技术。
3. 生物工程:广义上说是指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及工程学的原理,开发利用生物材料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工程技术。
狭义上是指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总称。
4. 生物催化剂:指传统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外,还包括现在生物技术所利用的动植物细胞或细胞中的酶。
简答题1.发酵过程的特点答:①发酵生产过程通常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一般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各种设备不必考虑防爆问题,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低,还可是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②发酵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如玉米、淀粉、豆饼、玉米浆、酵母膏、牛肉膏等为主,基本属于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范畴;③发酵过程中的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的反应一样在单一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④发酵工业与其它工业相比,相对投资较少,见效较快,具有经济和效能的统一性。
2.发酵工业生产流程答: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①原料预处理;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③无菌空气的制备;④微生物种子的制备;⑤发酵过程的操作方式;⑥发酵产品及分离提纯工艺。
3.发酵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重要历史阶段和典型技术答:①天然发酵阶段从史前到19世纪,人们不了解发酵的本质,仅利用自然发酵现象制作各种饮料酒和发酵食品,主要技术为酿酒技术;②纯培养技术的建立主要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利斯特.柯赫完成了细菌纯培养技术;③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从1929年开始到942年青霉素发酵生产的成功;④代谢控制发酵和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从1956年到现在以日本木下祝郎发明了代谢控制发酵技术,使谷氨酸发酵生产实现产业化。
发酵工程复习重点1、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利用生物细胞(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成所需产物或菌体的过程。
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发酵过程的分类:1)获取能量的方式:好氧发酵、厌氧发酵;2)发酵状态:固态发酵、液态发酵、液体表面发酵、液体深层发酵;3)发酵工艺类型:批式发酵、半连续发酵、连续发酵4)产物类型:初级代谢产物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发酵;(或)食品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维生素发酵、抗生素发酵、酵母培养3、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
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
如:啤酒、黄酒、酱油、醋、牛奶等4、发酵工程的第一次飞跃: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世界上第二个抗生素——链酶素5、生物工程研究的领域: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工程6、工业微生物的特点:1)种类繁多,分布广泛2)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3)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7、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在廉价原料制备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生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且产量高;(2)培养条件易于控制;(3)生长迅速,发酵周期短;(4)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5)抗噬菌体和杂菌的能力强;(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8)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9)不是病原菌,同时在系统发育上与病原菌无关,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抗生素、激素和毒素)。
8、微生物菌种的分离: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要求的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
由微生物发酵而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通常称为下游技术(Downstream Processing),也称为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
发酵工程下游工程的特点:1)成分复杂,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2)所需产物在培养液中浓度较低(最高10%左右)3)普遍存在下游工程代价高,回收率较低等问题4)生产的产品有些具有生物活性5)生物安全问题(biosafety)下游工程的生产过程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提取精制成品加工发酵液特性:1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2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3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4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5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包括:调pH(等电点)、热处理、电解质处理、添加絮凝剂、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反应剂、冷冻-解冻及添加助滤剂等。
凝聚是在中性盐(电解质)的作用下,由于胶体粒子之间双电子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絮凝作用形成的颗粒更大混凝:对于带负电荷的菌体或蛋白质来说采用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同时具有降低胶粒双电子层电位和产生吸附架桥的双重机理,所以称之为混凝。
固-液分离设备:板框压滤机硅藻土过滤机真空转鼓过滤机碟片式离心机倾析式离心机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多数会分泌到胞外,称为胞外产物。
而有些目的产物存在于细胞内部,如大多数酶蛋白、类脂和部分抗生素等,称为胞内产物。
细胞破碎方法p278珠磨机(法,bead mill)工作原理:微生物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研磨剂在搅拌桨作用下快速搅拌或研磨,珠子之间以及珠子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剪切、碰撞,使细胞壁破裂,释放出内含物。
高压均质器(高压匀浆机)工作原理:从高压室(几百个大气压)压出的细胞悬浮液从阀室与阀杆之间的环隙中高速喷出,速度可达450m/s,高速喷出的浆液撞击到静止的碰撞环上,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作用,在剪切和撞击力等综合作用下细胞破裂。
第十二章发酵工程下游工程技术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1.1 概述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属于发酵工程的下游加工技术。
下游加工亦称发酵后处理,是指从发酵液或酶反应中分离纯化目的产物并加工成成品的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是从稀的发酵液中回收目的产物,整个过程有多项单元操作组成,其中有许多是经典的化工单元操作。
上游加工下游加工一、下游加工过程的重要性1.获得商业产品的关键环节。
2.促进发酵工程上游加工技术或工艺的改进。
3.拥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二、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1. 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属非牛顿液体,从中分离所需产品困难大。
2. 发酵产品在培养液中具有浓度低,稳定性差,对酸碱等外界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失活。
3. 下游加工过程代价昂贵,产品回收率不是很高。
4. 发酵过程复杂,要求下游加工工艺应具有相当的适应性,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三、下游加工的原则和要求原则:1)短时间内处理2)分离时尽量低温3)选择生物物质稳定的pH4)要程序化进行清洗,消毒,包括厂房,设备,管路要求:1)达到所需的纯度2)成本要低,得率高3)工艺过程要简便,对分离物质特性清楚4)废弃物要易处理,能够做到综合利用(零排放;清洁生产)5)实验室产品能够放大生产四、下游加工工程的一般流程1. 粗分离阶段(1)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2)产物的初分离。
2.纯化精制阶段(3)产物的高度纯化。
(4)成品加工。
1.2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一、发酵液的一般特征1. 含水量高,一般可达90%~99%,处理体积大。
2. 产品浓度低。
3. 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
4. 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一压缩就变形。
5. 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易吸附在滤布上。
6. 产物性质不稳定,不耐热、酸碱敏感、易被氧化、易被微生物污染及酶分解。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1.预处理的目的(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2)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多数是液体);(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2.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1)菌体的分离(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3)蛋白质的去除(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7)调节适宜pH值和温度三、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1. 降低液体的黏度2. 絮凝法3. 重力法4. 等电点法5. 加入助滤剂6. 加入反应剂1 降低液体黏度(1)加水稀释法采用加水稀释法虽然能降低液体黏度,但是会增加发酵液的体积,因此加大后续过程的处理量。
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算真正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黏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效率。
(2)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以降低悬浮液的黏度,除去某些杂蛋白,降低悬浮物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状结构、增加滤饼的空隙度,提高过滤效率。
不适用热敏性的物质,而且要防止加热导致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外溢。
(3)添加酶制剂比如:加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2. 凝聚和絮凝法凝聚和絮凝的概念:凝聚是在高价无机盐作用下,由于双电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是一种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
凝聚原理:电解质将胶体粒子表面上的电荷中和,减少存在于胶体粒子间的静电斥力,使范德华力占优势,这样胶体就会凝聚成较大、较密实的粒子。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图)常用的凝聚方法:在稀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以促进凝聚。
试剂包括酸、碱、简单电解质和合成的高分子电解质。
常用的凝聚剂Al2(SO4)3.18H2O,AlCl3.6H2O,FeCl3,ZnSO4,MgCl2阳离子对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次序为:Al3+>Fe3+>H+>Ca2+>Mg2+>K+>Na+>Li+絮凝原理: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使之更容易过滤。
絮凝剂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连接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数万至一千万以上,长链状结构,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团,包括带电荷的阴离子(如---COOH)或阳离子(如---NH2)基团以及不带电荷的非离子型基团。
常用的絮凝剂:明胶、甲基纤维素、多聚丙烯酸、聚胺衍生物、氯化钙、磷酸氢二钠影响絮凝的因素:絮凝剂的添加量;发酵液的pH;絮凝剂的分子量;搅拌转速;搅拌时间3. 重力法在工业上用的较多的主要是离心和过滤。
过滤常用板框真空吸滤或电动筛等,离心和过滤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很多因素。
一般温度高,压力大,发酵液粘度小,滤布选用适当,助溶剂适宜,搅拌都可以提高过滤速度。
4、等电点法蛋白质一般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发酵液中。
胶体粒子的稳定性和其所带电荷有关。
蛋白质在某一pH下,净电荷为零,溶解度最小,称为等电点。
因此可利用此特性分离或去除良性物质。
羧基的电离度比氨基大,故蛋白质的酸性性质通常强于碱性,因而很多蛋白质的等电点都在酸性范围内(pH 4.0-5.5)。
5、添加助滤剂:一般为惰性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作用:助滤剂表面具有吸附胶体的能力,并且由此助滤剂颗粒形成的滤饼具有格子型结构,不可压缩,滤孔不会被全部堵塞,可以保持良好的渗透性使用方法(1):在滤布上预涂,作为过滤介质使用(2):按一定比例混入待滤的悬浮液中常用的助滤剂:硅藻土、膨胀珍珠岩、石棉、纤维素、未活化的碳、炉渣、重质碳酸钙6、添加反应剂:添加可溶解的盐类,生成不溶解的沉淀。
1.3 固-液分离过程及设备简介目的:收集胞内产物的细胞或菌体,分离除去液相,或者是收集含生化物质的液相,分离除去固体悬浮物,如细胞、菌体、细胞碎片、蛋白质的沉淀物和它们的絮凝体等。
意义:固-液分离过程下游加工的重要环节,用于发酵液的预处理和生物产品的纯化、精制等环节。
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过滤、离心。
此外还有膜分离、双水相萃取和扩张床吸附等方法。
影响发酵液固-液分离的主要因素:菌体的大小、形状及发酵液的黏度,还有发酵液的温度、pH值、加热时间等。
1. 过滤定义:用过滤介质将悬液中的固形颗粒与液体分离的过程。
常用的过滤方式:加压过滤和真空过滤典型设备主要有:板框压滤机和鼓式真空过滤机2、离心定义:基于固体颗粒和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加速沉降的分离过程。
离心分离方法:(1)差速离心—工业上最常用的离心分离方法定义: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由低速到高速逐级离心,用于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和细胞器。
对象: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的组分。
(2)密度梯度离心—多用于生化研究原理: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重力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分离。
分类:1)移动区带离心2)等密度离心常用密度梯度物质:蔗糖、甘油、CsCl、NaBr1)移动区带离心含几个组分的样品在足够高的离心场中离心时,每种颗粒都达到其最大沉降速度,这时样品开始分离。
离心管的上层逐渐形成透明的上清液,并形成对应于样品各组分的一系列浓度界面,界面的移动相对于每种组分来说是特征的。
用于分离密度相近而大小不等的细胞或细胞器。
此法所采用的介质密度较低,介质的最大密度应小于被分离生物颗粒的最小密度。
2)等密度离心细胞或细胞器在连续梯度的介质中经足够大离心力和够长时间则沉降或漂浮到与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处,并停留在该层达到平衡,从而将不同密度的细胞或细胞器分离。
离心机分类:离心分离(1)优点:①分离速度快,效率高,②操作时卫生条件好等优点,③适合于大规模的分离过程。
(2)缺点:①投资费用高,②能耗较大。
3.其他固-液分离方法(1)膜分离:利用不同组分通过膜的传递速度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
(2)双水相萃取:利用不同组分在双水相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方法。
(3)扩张床吸附:将固-液分离合目的产物吸附合并成一步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影响固液分离的因素:1、微生物种类真菌的菌体大,固液分离容易,可采用真空转鼓式过滤或板框过滤;细菌和细胞碎片小,固液分离较难,固液分离前要进行预处理。
2、发酵液黏度固液分离速度与黏度成反比。
3、其它因素培养基组成、发酵周期、发酵液的pH值、温度和加热时间等第二节下游提纯过程2.1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果是胞内物质(如有些酶制剂、干扰素、胰岛素等),那么首先要收集菌体,进行细胞破碎。
1. 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1)细菌细胞壁:(2)酵母菌细胞壁比G+菌稍厚,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甘露聚糖和蛋白质等。
(3)其他真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如几丁质或纤维素强度比细菌和酵母菌高。
2. 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细胞破碎的方法很多,根据外加作用力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
亦可按所用方法的属性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
物理破碎法:高压匀浆法、挤压法、高速珠磨法、超声波法;化学破碎法:渗透冲击法、增溶法。
生物破碎法:酶溶法。
(1)物理破碎法①高压匀浆法大规模细胞破碎的常用方法原理:利用高压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破碎。
适用范围:适用于酵母菌、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等。
不适用于高度分枝的微生物。
特点: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采用单次通过匀浆器或多次循环通过等方式,也可连续操作。
②挤压法(X-press法)将浓缩的菌体悬浮液冷却至-25℃至-30℃形成冰晶体,利用500 MPa以上的高压冲击,冷冻细胞从高压阀小孔中挤出使之破碎。
原理:细胞破碎是由于冰晶体在受压时的相变,包埋在冰中的细胞变形所引起的。
主要用于实验室中。
优点:适用的范围广、破碎率高、细胞碎片的粉碎程度低以及活性的保留率高。
缺点:对冷冻-融解敏感的生化物质不适用。
③高速珠磨法原理:进入珠磨机的细胞悬浮液与极细的玻璃小珠、石英砂、氧化铝等研磨剂(直径小于1mm)一起快速搅拌或研磨,研磨剂、珠子与细胞之间的互相剪切、碰撞,使细胞破碎,释放出内含物。
缺点:破碎中产生的热量,需采用冷却措施。
优点:可连续操作④超声波破碎法超声波破碎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破碎方法。
通常采用的超声波破碎机在15-25千赫(kHz)的频率下操作。
原理:在超声波作用下液体发生空化作用,空化泡的急剧膨胀压缩和内向爆破产生冲击弹性波,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形成粘性消散涡流,如果液体旋涡小于细胞尺寸,产生不同密度移动,当细胞的动能超过细胞壁强度时,至使细胞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