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460.50 KB
- 文档页数:28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产科麻醉专家共识背景产科麻醉是针对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期妇女的麻醉技术。
对于高危孕妇及难产情况下,产科麻醉是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产科麻醉的操作方式、效果评估、并发症预防等问题存在着争议。
因此,产科麻醉专家需要形成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产科麻醉专家共识根据国内外权威学术组织和指南的研究,产科麻醉专家以共识形式如下:产科麻醉前的准备1.孕妇应当在术前24-48小时内禁食,以防止术中呕吐和误吸。
2.为避免疼痛感觉增加,术前不应对外施加过度体力劳动或强烈精神刺激。
3.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血氧测定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检查,确保孕妇身体状况稳定。
产科麻醉的选择和操作1.因患病等原因不能自然分娩的孕妇应采用无痛分娩和/或剖宫产麻醉。
2.对高龄孕妇、胎儿窘迫、异常分娩和不同程度糖尿病孕妇等高危人群,应采用深度麻醉助产,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畅通。
3.产科麻醉时应该采用标准操作,必要时应采用超声引导等技术,确保麻醉药物安全、有效、可控。
4.实施产科麻醉时,应当妥善管理监测,保证术中监视的科学性、合理性。
产科麻醉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预防1.术后护理应当由专业护士或医护人员进行,及时观察孕妇并发症的情况,如严重呼吸道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抑郁。
2.孕妇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逐渐恢复饮食和体力劳动,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产科麻醉专家共识的实行可以提高产科麻醉的质量和效果,避免或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学习更新的医学技术知识,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点,适度调整和完善麻醉规范。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2 中国妇产科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23)概述本文档旨在总结中国妇产科手术麻醉专家的共识,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共识涵盖了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麻醉管理,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手术前的麻醉管理1. 麻醉前评估应包括妇产科专科评估和全面麻醉评估。
2. 妇产科手术患者应遵循禁食禁饮的指导原则,并根据手术类型制定适当的禁食禁饮时间。
3. 对于高风险患者,包括妊娠合并症或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需要额外的麻醉风险评估和特殊管理策略。
手术中的麻醉管理1. 麻醉诱导和维持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和手术类型进行个体化管理。
2. 如有需要,可以选择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等不同的麻醉技术。
3. 在手术中应密切监测麻醉深度、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参数。
手术后的麻醉管理1. 手术后应及时评估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
2. 对于需要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监测和支持措施。
3. 麻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处理并给予合适的治疗。
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1. 麻醉操作室应设置必要的监测和应急设备,并配备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和技术人员。
2. 麻醉操作室的环境应符合相关的卫生和安全标准。
3. 麻醉风险评估应在手术前进行,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
以上为22中国妇产科手术麻醉专家共识的简要内容概述,旨在为妇产科手术麻醉提供指导和支持。
详细内容请参阅具体的共识文档。
---(Note: The content above is a fictional summary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 actual document.)。
中国产科麻醉临床指南(专家共识)(2015修订版-讨论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徐铭军2016-3-5 广州说明1.2015版中国产科麻醉临床指南(讨论稿)是在产科麻醉临床指南(2008年)基础上,根据近年来产科麻醉一些新知识、新认识、新技术做出了一些改动。
2.对于指南中所提及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均为专家推荐,要根据操作者的医院条件、临床经验、实际情况具体判断分析。
3.对于一些药物在产科麻醉中超说明书应用的问题,应根据每家医院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药物(超说明书用药须经所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备案后方可实施--《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4版》)。
2008版2015版1.心血管系统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出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产科出血迅速的主要原因。
2.血液系统1)妊娠期血容量的增加系血浆及红细胞两者均增加的结果。
开始血浆容量增加,继之红细胞量增加,红细胞量在孕期可增加30%。
血浆容量的增加超过红细胞的增加,出现血液稀释现象,红细胞比积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血液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白细胞在妊娠期的变化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妊娠8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109/L(1万~1.2万/mm3)左右,临产时可达到14~16×109/L(1.4万~1.6万/mm3),个别产妇甚至更高。
主要是多形核粒细胞,可持续至产后2周以后。
3.消化系统1)孕妇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增加以及食道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增加了反流、误吸的危险性。
2)对于剖宫产手术麻醉管理都应遵循“饱胃”的处理规范。
4.神经系统1)妊娠期间孕妇对吸入麻醉药的需要量减少,七氟醚和异氟醚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分别比正常降低30~40%。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1.心血管系统(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
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
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
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