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解吸实训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19
1. 了解吸收和解吸的原理。
2. 熟悉吸收解吸反应的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吸收解吸实验现象特征。
4. 探讨不同物质的吸收和解吸特性。
二、实验原理吸收和解吸是化学工程中常见的传质过程。
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吸收的过程,而解吸则是将吸收剂中的溶质释放出来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物理吸收法,即利用液态吸收剂对气体混合物中的特定组分进行吸收和解吸。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CO2气体、NaOH溶液、盐酸、苯、四氯化碳等。
2. 实验仪器: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吸收塔、解吸塔、冷凝器、温度计、压力计、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吸收实验:(1)将CO2气体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吸收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2)观察气体在吸收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3)将吸收后的气体通入装有盐酸的解吸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4)观察气体在解吸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解吸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2. 解吸实验:(1)将苯通入装有四氯化碳的吸收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2)观察气体在吸收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3)将吸收后的气体通入装有苯的解吸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4)观察气体在解吸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解吸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1. 吸收实验:(1)CO2气体在吸收塔中流速逐渐减慢,气体颜色变浅。
(2)解吸后的气体在解吸塔中流速逐渐加快,气体颜色变深。
2. 解吸实验:(1)苯气体在吸收塔中流速逐渐减慢,气体颜色变浅。
(2)解吸后的气体在解吸塔中流速逐渐加快,气体颜色变深。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吸收实验:(1)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Q1 = 0.2 L/min,Q2 = 0.1 L/min。
(2)吸收前后的气体温度:T1 = 25℃,T2 = 20℃。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1和吸收速率V1。
2. 解吸实验:(1)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Q3 = 0.2 L/min,Q4 = 0.3 L/min。
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吸收与解吸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和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方法。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吸收与解吸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3. 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探讨影响吸收和解吸的因素。
实验材料和仪器:1. 玻璃试管;2. 氢氧化钠溶液;3. 氯化铵溶液;4. 氢氧化钠固体;5. 氯化铵固体;6. 酚酞指示剂;7. 打火石;8. 酒精灯;9. 钳子;10. 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试管,分别标记为A和B。
2.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溶液。
3. 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使溶液呈现红色。
4. 将试管A和B放置在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保持试管A的底部接触水面,试管B则悬空于水中。
5. 用打火石点燃酒精灯,将试管B加热至沸腾状态。
6. 观察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在试管A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2. 在试管B中,溶液开始加热后,溶液的颜色保持不变。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褪色,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被吸收了。
2. 氯化铵溶液中的酚酞指示剂在加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说明溶液中的氯化铵没有被吸收。
进一步分析:吸收和解吸实验的结果可以归因于溶液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溶解度。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与酚酞指示剂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而氯化铵是一种盐类,其溶解度较高,不容易被吸收。
因此,在加热的过程中,氢氧化钠被吸收,而氯化铵保持不变。
结论:通过吸收与解吸实验,我们了解到物质在溶液中的吸收和解吸过程。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吸收酚酞指示剂,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吸收与解吸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吸收与解吸过程,以及相关因素对吸收与解吸的影响。
实验原理:吸收与解吸是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转移过程。
在吸收过程中,物质从溶液中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而在解吸过程中,物质从吸附剂表面解吸出来,重新溶解到溶液中。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酒精、活性炭、玻璃棒、烧杯、分液漏斗、滤纸、天平、计时器等。
方法:1. 准备活性炭吸附剂:将一定量的活性炭粉末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 准备酒精溶液:取一定量的酒精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3. 实验组设置:将活性炭吸附剂放入分液漏斗中,并将酒精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4. 开始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酒精溶液缓慢通过活性炭吸附剂,记录下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5. 解吸实验:将吸附了酒精的活性炭取出,放入另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记录下解吸过程所需的时间;6. 重复实验:重复以上步骤,改变吸附剂的用量、溶液浓度等条件,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吸收与解吸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与吸附剂的用量有关。
当吸附剂的用量增加时,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应增加,这是因为吸附剂表面积增大,吸附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吸收过程。
其次,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与溶液浓度有关。
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吸附剂表面上的物质浓度也增加,吸附速度加快,吸收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应减少。
这是因为溶液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物质向吸附剂表面扩散的速度,加快了吸附过程。
解吸过程所需的时间与解吸剂的性质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水作为解吸剂,发现解吸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这是因为水与酒精之间的亲和力较小,解吸剂的选择对解吸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若使用亲和力较大的溶剂作为解吸剂,解吸过程所需的时间会相应减少。
此外,实验还发现温度对吸收与解吸过程有一定影响。
吸收-解吸实训装置操作规程1.工业背景气体的吸收与解吸装置为化工的常见装置,在气体净化中常使用溶剂来吸收有害气体,保证合格的原料气供给,在合成氨、石油化工中原料气的净化过程中均有广泛应用。
在合成氨脱硫、脱碳工段均采用溶剂吸收法脱除有害气体,吸收效率高,装置运行费用低廉。
本装置考虑学校实际需求状况,采用水-二氧化碳体系为吸收-解吸体系,进行实训装置设计。
2.流程简介(附工艺流程示意图)钢瓶内二氧化碳经减压后和风机出口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下部,混合气体在塔内和吸收液体逆向接触,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由塔顶排出。
出吸收塔富液排入吸收液缓冲罐后,经富液泵进入二氧化碳解吸塔上部,和解吸塔风机来空气在塔内逆向接触,溶液中二氧化碳被解吸出来,随大量空气由塔顶排出,溶液由下部进入解吸液缓冲罐,解吸液经解吸液泵打入吸收塔上部循环使用,继续进行二氧化碳气体吸收操作。
吸收-解吸工艺流程示意图3.装置功能3.1能进行机泵、容器、塔器等设备操作。
3.2能进行二氧化碳-水体系吸收、解吸实训,吸收、解吸装置操作考核。
3.3能进行吸收塔、解吸塔效率测定。
3.4系统可实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实时显示过程数据,有工控柜,可接入DCS系统。
3.5装置为工程化布局、带操作平台、斜梯,反映工业吸收-解吸布局特点。
3.6能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及化学分析实训。
4.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
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常选择CO 2作为溶质组分。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组分。
一般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即使预先将一定量的CO 2气体通入空气中混合以提高空气中的CO 2浓度,水中的CO 2含量仍然很低,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并且此体系CO 2气体的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xa 和H OL 。
4.1计算公式填料层高度Z 为OL OL x x xa Z N H x x dx K L dZ z ⋅=-==⎰⎰*120式中: L 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 2·s);K xa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 / (m 3·s);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 N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引言:吸收解吸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溶质在溶剂中的吸收和解吸现象。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速率、解吸速率以及吸收解吸平衡的特性。
本文将对吸收解吸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讨论。
一、实验原理吸收解吸实验是基于物质在溶液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来进行的。
在吸收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吸引,从而进入溶液中。
而在解吸过程中,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溶质分子从溶液中脱离。
吸收解吸速率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包括吸收解吸装置、试管、移液管等;试剂包括溶剂和溶质。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实验要求,确定溶剂的浓度、温度等条件。
3. 吸收实验:将一定量的溶剂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溶质,并充分搅拌,观察溶质的吸收情况。
4. 记录数据:记录吸收实验的时间、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等数据。
5. 解吸实验:将已吸收的溶质置于适当的条件下,观察溶质的解吸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解吸实验的时间、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等数据。
三、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吸收解吸实验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吸收速率与溶剂浓度成正比:当溶剂浓度增加时,吸收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溶剂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溶质的吸收。
2. 吸收速率与溶质浓度成正比:当溶质浓度增加时,吸收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溶质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吸收的可能性。
3. 吸收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当温度升高时,吸收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剂分子的平均动能,从而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能量,促进溶质的吸收。
4. 解吸速率与溶剂浓度成反比:当溶剂浓度增加时,解吸速率会减小。
这是因为溶剂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分子更难从溶液中解吸出来。
工业有害废气净化分离实训指导书一、技能培训目标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并练习操作。
2、了解干填料层和湿填料层的(△P/Z)─u 关系曲线3、掌握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气速。
二、实训内容1.测量工业废气吸收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2.工业废气吸收塔的开车准备技能训练;3.工业废气吸收塔的冷态开车、正常运行、参数调节技能训练;4.工业废气吸收塔的节能操作技能训练;5.工业废气吸收塔的故障诊断和处理技能训练。
三、吸收-解吸实训装置基本操作规程1、基本原理利用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使气体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吸收。
所用液体称为吸收剂。
气体中能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
在化工生产中,有时需要将吸收得到的溶质气体从液体中取出来,这种使溶质从溶液中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
吸收是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之一,主要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原料气净化:例如合成氨中的水煤气的净化;(2)回收混合气体中的有用物质:例如焦化厂、荒煤气中苯的回收;(3)环境保护:例如三废处理;(4)制造成品:例如制造三酸。
气体的吸收与解吸装置为化工的常见装置,在气体净化中常使用溶剂来吸收有害气体,保证合格的原料气供给,在合成氨、石油化工中原料气的净化过程中均有广泛应用。
在合成氨脱硫、脱碳工段均采用溶剂吸收法脱除有害气体,吸收效率高,装置运行费用低廉。
吸收设备有多种形式,以塔设备最为常用。
塔设备可分为板式塔与填料塔两大类。
本装置利用填料塔,采用水-二氧化碳体系为吸收-解吸体系,进行实训装置设计。
本装置先用泵将水打入吸收塔,水吸收了二氧化碳形成富二氧化碳水后进入吸收液储罐,作为解吸操作的原料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解吸完的水进入解吸液储罐,再作为吸收操作的原料,如此形成循环操作。
图 1 吸收解吸流程图2、工艺流程(1)基本数据吸收塔径Φ=0.1m填料高度0.8m(6θ环)解吸塔径Φ=0.1m填料高度0.8m(规整填料)。
吸收-解吸过程安全事故处理仿真实训系统培训软件操作手册欧倍尔北京欧倍尔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5月目录一、培训内容 (1)二、基本操作 (1)三、详细使用说明 (2)四、工艺流程简介 (7)1、工作原理 (7)2、流程说明 (8)五、工艺卡片 (8)1、设备列表 (8)2、现场阀门 (9)3、仪表列表 (10)4、工艺参数 (11)(1)吸收塔T100 (11)(2)解吸塔T101 (12)六、复杂控制说明 (12)1、简单控制 (12)2、串级控制 (12)七、控制规程 (13)1、正常开车 (13)(1)开车前准备 (13)(2)吸收、解吸系统充液 (13)(3)解吸到吸收的回流换热、建立循环 (13)(4)进富气 (14)2、正常运行及调整 (14)(1)V302液位 (14)(2)T101塔压 (14)3、正常停车 (14)(1)停富气进料和C4产品出料 (14)(2)停吸收塔系统 (15)(3)吸收油贮罐V301排油 (15)(4)停解吸塔系统 (15)5、事故设置 (16)(1)冷却水中断 (16)(2)加热蒸汽中断 (16)八、安全演练 (17)1、吸收剂进吸收塔控制阀前法兰泄漏着火 (17)(1)作业状态 (17)(2)事故描述 (17)吸收剂进吸收塔控制阀前法兰泄漏着火 (17)(3)应急处理 (17)2、原料进吸收塔法兰泄漏着火 (19)(1)作业状态 (19)(2)事故描述 (19)(3)应急处理 (19)3、原料进吸收塔法兰泄漏有人中毒 (20)(1)作业状态 (20)(2)事故描述 (21)(3)应急处理 (21)九、PID图 (23)十、仿真画面 (24)一、培训内容吸收-解吸过程安全事故处理仿真实训系统培训软件操作手册二、基本操作1、进入场景:2、人物控制:W(前)S(后)A(左)D(右)、鼠标右键(视角旋转)。
3、奔跑:按下Ctrl键,可以切换至奔跑模式;再按下Ctrl键,可切换至走路模式。
吸收解吸实训装置实验指导书郑州树仁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训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训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吸收解吸实训装置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装置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吸收解吸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工艺流程图 (6)(四) 吸收解吸配置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吸收解吸装置实训操作手册一、实训目的1.认识吸收-解吸设备结构2.认识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及仪表3.掌握吸收-解吸装置的运行操作技能4.学会常见异常现象的判别及处理方法二、实训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压强降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是塔设计的重要参数。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 与气速u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2.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属难溶气体吸收,吸收的主要阻力在液膜中。
三、实训流程1.装置认识●认识目标熟悉装置流程、主体设备及其名称、各类测量仪表的作用及名称。
(1)装置流程吸收解吸实训流程DCS图:吸收解吸实训流程现场图: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由钢瓶经减压阀、调节阀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进入吸收塔T101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到塔顶经液封放空;吸收剂(纯水)由解吸液储槽V201经吸收液泵P2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塔顶,喷洒而下;吸收后富液从塔底溢流进入吸收液储槽V101,经解吸液泵P1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解吸塔顶T201,喷洒而下,由塔底进入解吸液储槽V201;空气从解吸塔底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自塔顶放空。
利用压降传感器测量吸收塔、解吸塔的填料层压降。
(2)主体设备(3)测量仪表2.开车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吸收解吸基本原理;(2)熟悉吸收解吸实训工艺流程, 实训装置及主要设备;四、实训步骤(一)正常开车1. 吸收剂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16,向解吸液储槽注入吸收剂水;(2)待V201液位达到340~350mm,关闭阀门V A116;(3)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总电源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14;(5)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P201吸收泵开关;(6)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水泵变频器开关,使泵处于运行状态;(7)在“DCS图”中,将FIC03调为自动;(8)将FIC03的SV值设定在200~400之间;(9)将LIC03的SV值设定为200;(10)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09;(1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P101解吸泵的电源开关;(12)检查LIC03的液位高度是否满足200设定要求;2. 吸收塔空气进料操作(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吸收塔气泵开关;(2)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气泵变频器开关,使气泵处于运行状态;(3)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4,开度为50;(4)在“DCS图”中,将FIC02调为自动;(5)将FIC02的SP设定值为1.4,使FIC02的流量为1.4;(6)检查FIC02流量是否维持在1.4m3/h;3. 吸收质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二氧化碳钢瓶阀门V A001;(2)在“实训装置图”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V A002,阀门开度为30~40%左右;(3)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加热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1,开度为50~90%左右;(5)在“仪表面板一”中,检测混合气体进料摩尔比AI02<=20.0%;4. 解吸塔气体进料(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解吸塔气泵开关;(2)在“DCS图”中,点击FIC01,在将FIC01设为自动;(3)将FIC01的SV设定值为10.0;(4)检查FIC01流量是否在10.0m3/h;5.生成实训报告(1)确保FIC03解吸液流量恒定,在“实训数据”中点击“吸收塔数据记录”按钮、“解吸塔数据记录”按钮,点击软件下方的“实训报告”,弹出数据处理框。
吸收解吸装置实训操作手册一、实训目的1.认识吸收-解吸设备结构2.认识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及仪表3.掌握吸收-解吸装置的运行操作技能4.学会常见异常现象的判别及处理方法二、实训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压强降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是塔设计的重要参数。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与气速u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2.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属难溶气体吸收,吸收的主要阻力在液膜中。
三、实训流程1.装置认识●认识目标熟悉装置流程、主体设备及其名称、各类测量仪表的作用及名称。
(1)装置流程吸收解吸实训流程DCS图:吸收解吸实训流程现场图: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由钢瓶经减压阀、调节阀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进入吸收塔T101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到塔顶经液封放空;吸收剂(纯水)由解吸液储槽V201经吸收液泵P2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塔顶,喷洒而下;吸收后富液从塔底溢流进入吸收液储槽V101,经解吸液泵P1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解吸塔顶T201,喷洒而下,由塔底进入解吸液储槽V201;空气从解吸塔底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自塔顶放空。
利用压降传感器测量吸收塔、解吸塔的填料层压降。
(2)主体设备位 号 名 称 用 途 类 型T101 吸收塔 吸收传质设备 mm 3300*100φ T201解吸塔解吸传质设备mm 3800*100φP101 吸收液泵 吸收液供给动力设备型 号:WB50流 量:3 m 3/h 扬 程:8 m 功 率:0.25 KW P201 解吸液泵 解吸液供给动力设备型 号:WB50流 量:3 m 3/h 扬 程:8 m表1 吸收解吸设备结构认识(3)测量仪表2.开车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吸收解吸基本原理;(2)熟悉吸收解吸实训工艺流程, 实训装置及主要设备;四、实训步骤(一)正常开车1. 吸收剂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16,向解吸液储槽注入吸收剂水;(2)待V201液位达到340~350mm,关闭阀门V A116;(3)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总电源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14;(5)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P201吸收泵开关;(6)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水泵变频器开关,使泵处于运行状态;(7)在“DCS图”中,将FIC03调为自动;(8)将FIC03的SV值设定在200~400之间;(9)将LIC03的SV值设定为200;(10)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A109;(1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P101解吸泵的电源开关;(12)检查LIC03的液位高度是否满足200设定要求;2. 吸收塔空气进料操作(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吸收塔气泵开关;(2)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气泵变频器开关,使气泵处于运行状态;(3)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4,开度为50;(4)在“DCS图”中,将FIC02调为自动;(5)将FIC02的SP设定值为1.4,使FIC02的流量为1.4;(6)检查FIC02流量是否维持在1.4m3/h;3. 吸收质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二氧化碳钢瓶阀门V A001;(2)在“实训装置图”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V A002,阀门开度为30~40%左右;(3)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加热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A101,开度为50~90%左右;(5)在“仪表面板一”中,检测混合气体进料摩尔比AI02<=20.0%;4. 解吸塔气体进料(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解吸塔气泵开关;(2)在“DCS图”中,点击FIC01,在将FIC01设为自动;(3)将FIC01的SV设定值为10.0;(4)检查FIC01流量是否在10.0m3/h;5.生成实训报告(1)确保FIC03解吸液流量恒定,在“实训数据”中点击“吸收塔数据记录”按钮、“解吸塔数据记录”按钮,点击软件下方的“实训报告”,弹出数据处理框。
化工原理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一、引言1.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吸收与解吸过程的研究,了解吸收与解吸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吸收与解吸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计算技巧。
### 1.2 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溶质与液体或固体之间相互作用,使溶质从气体相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相的过程。
解吸则是溶质从液体或固体转变为气体相的过程。
吸收与解吸常用于气体的分离、净化和某些溶剂的回收等工艺中。
二、实验设备和试剂2.1 实验设备•吸收塔•解吸塔•气液分离器•气液流动调节器 ### 2.2 试剂•饱和盐水溶液•乙酸乙酯溶液三、实验步骤3.1 吸收实验1.将吸收塔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2.将饱和盐水溶液注入吸收塔中。
3.将待吸收的气体通过塔底进气管导入吸收塔底部。
4.调节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保持稳定。
5.收集吸收后的液体样品,进行后续分析。
3.2 解吸实验1.将解吸塔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2.将乙酸乙酯溶液注入解吸塔中。
3.将吸收塔中的液体样品通过塔底进液管导入解吸塔底部。
4.调节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保持稳定。
5.收集解吸后的气体样品,进行后续分析。
四、实验数据分析4.1 吸收实验数据采集吸收塔中的液体样品,并测量其溶质浓度。
### 4.2 解吸实验数据采集解吸塔中的气体样品,并测量其溶质浓度。
五、结果与讨论5.1 实验结果分析吸收实验数据和解吸实验数据,得出吸收和解吸过程中溶质的浓度变化情况,并绘制相关曲线图。
### 5.2 讨论分析吸收与解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探讨导致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
六、结论通过吸收与解吸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吸收与解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获得了相关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吸收与解吸能够有效实现气体与液体或固体的相互转换。
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实验条件。
七、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吸收与解吸原理及应用[M]. 化学出版社, 20XX. [2] ABC. 吸收与解吸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化学, 20XX, 38(3): 1-10.。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吸收和解吸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吸收的过程。
解吸则是溶质从液体中被释放出来,重新回到气相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化工、环保、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吸收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C_g = C_l K_a X_l其中,C_g为气相中溶质的浓度,C_l为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_a为吸收系数,X_l 为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解吸过程与吸收过程类似,只是方向相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吸收塔、解吸塔、气泵、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实验记录仪等。
2. 试剂:水、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剂(如碳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吸收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吸收剂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气泵引入吸收塔,调节气泵,使气体流量稳定。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吸收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吸收效果。
2. 解吸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富液取出,加入解吸塔中。
(2)调节气泵,使空气通过解吸塔,将溶质从液体中解吸出来。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解吸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解吸效果。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吸收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吸收系数K_a为0.8。
2. 解吸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解吸系数K_d为0.7。
六、分析与讨论1. 吸收和解吸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吸收剂浓度等。
2. 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和解吸系数K_a和K_d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
3. 通过调节实验条件,可以优化吸收和解吸效果。
七、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实验名称:吸收(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4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5 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2浓度和测量方法;6 学会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的使用。
二、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及实验流程简述1〕装置流程本实验装置流程如图6-1所示:水经转子流量计后送入填料塔塔顶再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输送来的空气和由钢瓶输送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稳压罐,然后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塔底,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交换,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所以热量交换可略,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吸收过程。
2〕主要设备(1)吸收塔:高效填料塔,塔径100mm,塔内装有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填料层总高度2000mm.。
塔顶有液体初始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
填料塔底部有液封装置,以避免气体泄漏。
(2)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板波纹填料:型号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50mm,比表面积700m2/m3。
(4)气泵:层叠式风机,风量0~90m3/h,风压40kPa;(5)二氧化碳钢瓶;(6)气相色谱仪(型号:SP6801);(7)色谱工作站:浙大NE2000。
三、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流程及弄清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及风机电源开关;(3)开启进水总阀,使水的流量达到400L/h左右。
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
(4)塔底液封控制:仔细调节阀门○2的开度,使塔底液位缓慢地在一段区间内变化,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打开CO2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1Mpa左右;(6)仔细调节空气流量阀至1m3/h,并调节CO2调节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100L/h~160 L/h;(7)仔细调节尾气放空阀的开度,直至塔中压力稳定在实验值;(8)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通过温度数显表、压力表读取各温度、压力,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9)改变水流量值,重复步骤(6)(7)(8)。
吸收解吸实训装置实验指导书郑州树仁科技有限公司目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前言 二、实训目的 三、实训原理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吸收解吸实训装置介绍...................................................... 错 误 !未定义书签。
(一 ) 装置介绍(二)吸收解吸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艺流程图 (7)(四)吸收解吸配置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装置仪表及控制系统一览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设备能耗一览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实验步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开机准备 (8)(二)正常开机 (9)(三) ................................................................................................................................................... 正常关机10(四)液泛 (9)(五)记录数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