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解吸塔的详细设计和ASPEN塔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19.72 KB
- 文档页数:28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部门:一、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二、工艺条件1.煤气中含苯 2%(摩尔分数),煤气分子量为 19;2.生产能力:每小时处理含苯煤气2000m³,连续操作;3.吸收塔底溶液含苯≥0.15%(质量分数);4.吸收回收率≥95%;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 260,相对密度 0.8;6.吸收操作条件为:1atm、27℃;解吸操作条件为:1atm、120℃;7.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8.吸收塔汽-液平衡 y* = 0.125x;解吸塔汽-液平衡为 y* = 3.16x;9.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经解吸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新鲜吸收剂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10.年工作日及填料类型:自选。
三、课程设计内容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2.工艺计算;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1)塔径的确定;(2)填料层高度计算;(3)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四、进度安排1.课程设计准备阶段:收集查阅资料,并借阅相关工程设计用书;2.设计分析讨论阶段:确定设计思路,正确选用设计参数,树立工程观点,小组分工协作,较好完成设计任务;3.计算设计阶段:完成物料衡算、流体力学性能验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4.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阶段:整理文字资料计计算数据,用简洁的文字和适当的图表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成果。
五、基本要求1.格式规范,文字排版正确;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需包含: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3.工艺流程图:以 3 号图纸用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主要测量点;4.填料塔工艺条件图:以 2 号图纸绘制,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5.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上交完整的设计说明书一份。
(推荐)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吸收塔1. 课程设计背景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之一。
吸收塔作为化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操作单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炼油、化肥、冶金、环保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吸收塔的设计和模拟计算,使学生掌握吸收塔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2. 设计要求(1)设计一座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吸收塔,并确定其操作条件和流程要求。
(2)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出吸收塔的流程图和设备图,并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参数。
(3)进行吸收塔的热力学计算,确定塔内各个操作区的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和质量传递方程,并进行模拟计算。
(4)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吸收塔的工作效率和能耗,并提出改进方案。
3. 设计步骤(1)确定吸收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塔径、高度、填料、进口和出口流量、进口温度和浓度等。
(2)绘制吸收塔的流程图和设备图,并确定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参数。
(3)进行物质平衡计算,确定塔内各个操作区的物质平衡方程,包括气相和液相组分浓度、进出口流量和进出口浓度等。
(4)进行能量平衡计算,确定塔内各个操作区的能量平衡方程,包括各个操作区的温度和热流量等。
(5)进行质量传递计算,确定各个部位的传质系数和质量传递方程,包括气相和液相组分浓度、气液相之间的界面质量传递等。
(6)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吸收塔的工作效率和能耗,并提出改进方案,包括从设计、操作和维护等多方面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4. 设计结果展示(1)绘制吸收塔的流程图和设备图,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参数。
(2)进行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和质量传递计算,并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各个方程的计算结果。
(3)分析吸收塔的工作效率和能耗,并提出改进方案。
5.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深入了解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吸收塔的工作效率和能耗等方面的结论,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较好的提高。
同时,本课程设计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SO 2吸收塔的设计计算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5℃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以除去其中的SO 2。
入塔的炉气流量为2400h m /3,其中SO 2摩尔分率为0.05,要求SO 2的吸收率为95%。
吸收塔为常压操作。
试设计该填料吸收塔。
解(1)设计方案的确定用水吸收SO 2属于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过程。
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SO 2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2)填料的选择对于水吸收SO 2的过程,操作过程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装填料。
在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聚丙烯阶梯环填料。
(3)工艺参数的计算步骤1:全局性参数设置。
计算类型为“Flowsheet ”,选择计量单位制,设置输出格式。
单击“Next ”,进入组分输入窗口,假设炉气由空气(AIR )和SO 2组成。
在“ComponentID ”中依次输入H 2O ,AIR ,SO 2。
步骤2:选择物性方法。
选择NRTL 方程。
步骤3:画流程图。
选用“RadFrac ”严格计算模块里面的“ABSBR1”模型,连接好物料线。
结果如图3-1所示。
图3-1 水吸收SO 2流程图步骤4:设置流股信息。
按题目要求输入进料物料信息。
初始用水量设定为400kmol/h 。
步骤5:吸收塔参数的输入。
在“Blocks|B1|Setup ”栏目,输入吸收塔参数。
吸收塔初始模块参数如表3-1所示。
其中塔底气相GASIN 由第14块板上方进料,相当于第10块板下方。
Calculation type EquilibriumNumber of stages13 Condenser None Reboiler None Valid phases Vapor-Liquid Convergence StandardFeed stageWATER 1 GASIN14 Pressure(kPa) Stage 1101.325表3-1 吸收塔初始参数至此,在不考虑分离要求的情况下,本流程模拟信息初步设定完毕,运行计算,结果如图3-2所示。
吸收解吸塔的详细设计和ASPEN塔设计吸收解吸塔是一种用于气液相接触和传质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气相和液相之间的接触,将气相中的溶质物质吸附到液相中,实现物质的传质和分离。
在化工工业中,吸收解吸塔通常用于气体净化、气体吸收、气体分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应用。
吸收解吸塔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操作条件、设备结构、传质机理等。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需要考虑气相和液相的物性、流动情况、传质效率等因素,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除了考虑传质效率外,还需要考虑塔内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性能,以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行。
另外,ASPEN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常用于化工工程中的过程模拟、优化和设计。
通过ASPEN软件,可以进行吸收解吸塔的详细设计和模拟,以预测设备的性能和优化设计方案。
在使用ASPEN进行吸收解吸塔设计时,可以考虑不同的操作条件、物性参数、设备结构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结构:吸收解吸塔的结构通常包括填料层、气液分布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需要考虑设备的结构参数,如填料高度、填料形状、塔径比等,以满足气液接触和传质的要求。
2.操作条件:吸收解吸塔的操作条件包括气相流量、液相流量、温度、压力等因素。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需要考虑操作条件的选择,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传质效率。
3.传质效率:传质效率是衡量吸收解吸塔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传质系数或传质速率来评价。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需要考虑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如气液接触面积、气液流速、填料形状等,以提高传质效率和设备的性能。
4.热力学平衡:在吸收解吸过程中,需要考虑热力学平衡的问题,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在设计吸收解吸塔时,需要考虑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如热平衡条件、热损失、热回收等,以提高设备的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吸收塔(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课题: 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设计者:王涛学号: 02指导老师:曹丽淑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3设计题目3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3设计内容3第二章设计方案4设计流程的选择及流程图4第三章填料塔的工艺设计4气液平衡关系4吸收剂用量5计算热效应5定塔径6喷淋密度的校核6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7填料层高度的计算8附属设备的选择第四章设计结果概要第五章设计评价17第一章设计任务、设计题目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一)气体混合物1.组成(如表1所示):2.气体量:4700Nm3∕h3.温度:30°C4.压力:1800KN∕m2(二)气体出口要求(V%):CO2≤%(三)吸收剂:水、设计内容设计说明书一份,其内容包括:1.目录2.题目及数据3.流程图4.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5.吸收塔的主要尺寸的计算,注明计算依据的公式、数据的来源6.附属设备的选型或计算7.设计评价8.设计结果9.参考文献第二章设计方案、吸收流程的选择及流程图本设计混合原料气溶质浓度不高,同时过程分离要求不高,选用一种吸收剂(水)一步流程即可完成吸收任务。
由于逆流操作传质推动力大,这样可减少设备尺寸,并且能提高吸收率和吸收剂使用效率,故选择逆流吸收。
由于本任务吸收后的CO2要用以合成尿素,则需对吸收后的溶液解吸以得到CO2,同时溶剂也可循环使用。
水吸收CO2工艺流程图(图1)1-吸收塔;2-富液泵;3-贫液泵;4-解吸塔第三章填料塔的工艺设计、气液平衡关系由于此操作在高压下进行,高压环境对理想气体定律有偏差,故需对压力进行校核:由《化工原理设计导论》查得CO2的临界温度Tc=304K,临界压力Pc=则其对比温度Tr== =对比压力Pr= = =查《化工原理设计导论》图2-4得在此温度压力下:逸度系数则逸度f=p=1800×=1656KPa查《化工原理》下册得CO2气体在30℃时溶于水的亨利系数E=188000KPa相平衡常数m= = =则可得在此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Y= =、吸收剂用量进塔CO2摩尔分数:=%=进塔CO2摩尔比:Y1= =出塔CO2摩尔分数:=%=出塔CO2摩尔比:Y2==混合气体体积流量:=4700N/h混合气体中惰性气体流量:V=×()=∕h出塔液相浓度最大值: X1*=X1max= = =对于纯水吸收过程:X2=0则最小液气比:()min= = =由 = ~2)()min:取L11==××=∕hL21==××=∕hL31==××=∕h则由物料衡算公式V(Y1-Y2)=L(X1-X2):X= = =X21= = =X31= = =以下计算以第一组数据(L11,X11)为例、计算热效应水吸收CO2的量:G A=V(Y1-Y2)=×()=∕h查《化工原理设计导论》图4-5得CO2的溶解热q=97Kcal∕Kg查《化工原理》上册附录5,得水的Cp=∕(Kg·K)则由L×18×Cp×Δt=GA×44×q×得:Δ=同理可求得Δ=,Δ=由于Δ,Δ,Δ均小于1。
解吸塔设计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解吸塔是一种用于气体-液体分离和物质吸收的设备,常用于化工生产中。
下面是解吸塔设计流程的详细步骤:1. 确定设计要求:首先需要明确解吸塔的工作条件,包括处理气体的流量、温度、压力,以及要吸收的物质种类和浓度等参数。
目录1. 设计任务书 (1)2. 设计方案简介 (2)2.1 吸收流程的确定 (2)2.2 吸收剂的选择 (2)2.3 操作温度与压力 (3)2.4 塔填料的选择 (3)2.5 初步流程图 (3)3. 工艺计算 (4)3.1 基础物性数据 (4)3.1.1 液相物性的数据 (4)3.1.2 气相物性数据 (5)3.1.3 气液相平衡数据 (5)3.1.4 物料衡算 (5)3.2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6)3.2.1 塔径的计算 (6)3.2.2 填料层高度计算 (8)3.2.3 填料层压降计算 (10)3.2.4 吸收塔接管尺寸的计算 (11)4. 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2)4.1 除沫器 (12)4.2 液体分布装置 (13)4.3 液体再分布器 (15)4.4 填料压紧装置 (15)4.5 填料支承装置 (16)4.6 气体的进出口装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封头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8人孔的选择 (17)4.9 法兰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0 塔底液保持管高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塔附属高度计算 (18)4.12 离心泵的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