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86 KB
- 文档页数:3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5-0142-03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施冬健,张 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城市;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0;C9121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5-01-13作者简介:施冬健(1970-),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数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先进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聚集经济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城市的集聚效应按照波特的定义,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在于它能够以其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交通和不良资产。
(三)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协调银行与保险业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二者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合作以促进二者的加速发展。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聚集、扩散作用(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
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
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
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
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摘要: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来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经济环境改善的推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
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一)增长极概述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
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
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们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运行,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也被称为聚集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能够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例如,一个地区的企业集群、科技园区或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前来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效应,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集聚效应并不是万能的。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度集聚时,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这时,就需要发挥扩散效应的作用。
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和产业从中心地区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种扩散效应能够缓解中心地区的资源压力,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扩散效应来缓解资源压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合理利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分析产业的区位模式多种多样。
一些产业在空间上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另外一些产业则分散在各地。
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高度集中或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地理变化的必然现象。
它包括以下的含义:一个产业或行业的生产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这个地区该行业的产出能力占全国整个行业产出能力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该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同时也明显高于该地区其它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同行业产出的比重:此外,该行业在地区内吸收的就业人数大大高于同行业在全国的水平。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究竟如何,或者不同产业究竟集聚在哪些地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对象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2002年),将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
门类采用英文字母编码,大、中、小类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
木文侧十究的对象为C 门类制造业中的20个大类。
从全球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主要是分析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国家;在一国范围考察产业集聚,则主要是看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省区,也可以细化到更小的市县中一位。
本文考察的产业集聚地区维度,按照行政区划,细化到省一级。
二、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CRn行业集中度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最常用的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或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本文中作为产业集聚指标,它代表的是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省区占全国的份额。
本文选取CR4 、CR8 两个指标。
Xni inXCR ∑==1CRn 代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 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 为第i 位企业的产量,n 为所要计算的具体前若干家企业数目,N 为行业内的企业总数。
公式里的n 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确定,通常n=4或n=8。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扩散效应
我国东北地区北同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隔江相望,与日本隔海相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东北亚地区。
东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
区域中的日本、韩国经济层次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前苏联虽已解体,但俄罗斯仍是个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大国。
如果我国东北地区能借助东北亚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使我国与周边大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稳定和不断发展。
一、东北亚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域关系
1、位置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区。
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并与各国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
2、资源分布
东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也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
随着区域政治趋于缓和,双边合作、多边合作趋于活跃,特别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资源越来越少的状况下,拥有丰富的粮食、食品和能源等资源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8亿吨,目前日均产量达到850万桶以上,超过沙特一跃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俄制定的2020年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开采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0%。
日本和韩国丰富的水产资源,蒙古当地的招牌畜牧业,朝鲜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贫乏国,其能源供应主要靠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不仅运输费用高,还要冒海上长距离运输的风险。
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到合作开发的是天然气资源。
目前的构想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管道,经乌兰巴托、北京、沈阳和朝鲜,最终至九州。
天然气环境污染少,而且有助于满足东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各国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我国东北三省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劳动力资源都相对过少,它们大量的吸纳了来自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二、产业集群与扩散效应的关系
1、产业集群的含义及作用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
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业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
集群也经常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展开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公司。
同时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
经济学家芮斯·菲尔德指出,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易、交流和对话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关联且互为补充的企业。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与某产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经济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唇齿的经济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使当地企业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2、扩散效应的含义及作用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包括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极化效应的对偶效应是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扩张中心的所有周围地区,都会随着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极化效应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
扩散效应表现为增长极不断向周围地区产生辐射作用,释放自身能量,把生产要素由增长极所在地转移到外围地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走出去”战略。
扩散效应的大小和强弱取决于增长极的能量积累状况,也就是取决于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和素质,取决于经济体制、区域政策和增长极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本文的立足点就是产业集群经济效应中的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为区域经济日益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最终为东北地区的振兴找到有效的途径。
三、东北亚经济对我国东北地区振兴的带动作用
东北亚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日益强烈地呼唤着地区合作机制的形成。
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依存度虽然远远低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但不能不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在持续加深,另一方面日本同欧美的贸易依存度在明显下降。
此外,东北亚国家同日本之间的水平分工有所扩大。
东北亚各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经济之间所达到的相互依赖程度表明,建立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客观需要。
最后,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东北亚经济相互合作已经步入正轨。
东北亚地区向我国东北地区的辐射、扩散,将带动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
我国东北地区向东北亚国家的辐射,也是东北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日本的资金、技术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东北三省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引进日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鲜血液。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成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的资金供应者。
日本为了在总体实力上与欧美抗衡,走出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正在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通过扩大开放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
扩大开发的途径和对象无疑需要是全方位的,但若考虑到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等因素,强化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似应成为其重中之重。
总之,中日间经济的扩散效应着重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资金方面的互补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27195.5美元,跃居发达国家首位。
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居亚洲第二位,世
界第四位,且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正朝着中等发达国家方向迈进,急需大量建设资金。
(2)技术水平方面的互补性。
日本侧重于技术应用,其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的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大约为美国的一半”,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优势。
中国除一部分科技项目世界领先外,总体来说科技开发水平较低,科技产业化进程迟缓,中国需要在这方面加强与日本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