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政治主观题“认识类、启示类”解题方法一、高考政治主观题总体要求(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答题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审题能力未达标:①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②问题主体不清——思路不顺;③问题角度不准——切入不当;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综合能力待提高:①书写潦草,刺人眼目;②句段不分,难以评判;③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④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1、看: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行为主体;客观对象(待解决的问题等);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并调动相关的知识。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和时政术语;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地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四、启示类【题型特点】启示类试题,一般借助某一详细的案例(胜利的案例或失败的案例),要求考生对案例中的详细措施、现象、后果进行思索。
此类试题一般借助对详细情境的思索,指向详细措施的实施,问题呈现的缘由,以及行为实行所产生的主动和消极影响。
常见设问方式是“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从中我们获得什么启示”。
【技巧方法】解答启示类试题一般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析材料,挖掘信息点。
既要分析材料呈现的现象所存在的问题,从问题产生的缘由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也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可取之处,从中总结阅历,得出启示。
二是回来课本。
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应起来,即找到“应当怎样做”或“不应当怎样做”在教材上的对应学问点。
格式:该主体的做法→启示(抽象概括)→此做法能达到的效果。
一般写出原理或学问点即可,不必绽开分析。
【题型训练】1.(2024·江苏南通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等严峻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
疫苗造假,一个很重要的缘由是企业对巨大利润的疯狂追求,唯利是图。
疫苗造假除了疫苗本身可能对人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外,接种不胜利给人造成的损害一样很严峻。
事务发生后,长生生物股票连续跌停,面临破产风险。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药品平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立即派出调查组,对全部疫苗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彻查。
对一切危害人民生命平安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重拳打击,对不法分子坚决依法严惩,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坚决严厉问责。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学问说明“假疫苗”事务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接连出现问题疫苗破坏了该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甚至使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生存。
②市场调整具有自发性的弊端。
“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方法简析高考政治主观题多是大背景、小切口、重在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
要达到培养和提高上述能力的目标,最根本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注重研究性的学习,研究和积累各类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答技巧,以期在解题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以“启示类”﹑“措施类”题为例,简单分析此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以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一、题型特点:"启示类"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文化生活、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
此类试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 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
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
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
二、解题策略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看清要求,读懂题意,二要围绕设问,回归教材,三要多角度思考,思维发散,四要多种方法并用,五要逻辑严谨,恰当使用学科语言。
“启示型”的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文化生活、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典例分析: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⑶问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高考政治材料题审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启示类”主观题“启示类”主观题一、【方法指导】1.分析材料,挖掘信息点。
既要分析材料呈现的现象所存在的问题,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获得启示,也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可取之处从中总结经验,得出启示。
2.回归课本。
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应起来,即找到“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在教材上的对应知识点。
3.格式:该主体的做法→启示(抽象概括)→此做法能达到的效果。
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即可,不必展开分析。
二、【典型例题】乡村兴则国家兴。
10月23日,2021乡村振兴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
如皋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田园党建”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获评“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并在大会上发布推广。
如皋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探索“田园党建”新模式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
紧扣“田园初心”提质赋能,建强乡村振兴“红色头雁”。
紧扣“田园特色”创新载体,打逢乡村振兴“红色样板”。
锻造“田园党建+”系列品牌,推广“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链”党建模式。
全面推行“进村入户走访”“接待群众说事”“联系群众帮扶”“党群议事反馈”等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如皋市的经验做法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②创新经营体系,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让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评析类主观题一、【方法指导】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政治主观题的类型及答题技巧一、主观题类型及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启示类”试题的基本模式及解题策略“启示类”试题一般都以“启示”一词为题眼,以“××(指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或“××(指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为设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有关信息分析出有关借鉴意义,即启示。
另外,也有个别题目没有“启示”一词,而代之以“应该”一词,如“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其实还是属于“启示类”试题。
此类试题要求学生能很好的阅读材料,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出相关信息背后的意义来,因此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一、“启示类”试题的基本模式1、现状呈现式【例1】[07高考政治广东卷第41题第3小题]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2001年一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材料3: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注: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
问题:材料2和材料3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简析】现状呈现式的“启示类”试题通过材料呈现出某一个问题的现状,要求考生从试题所呈现的现状中来分析“启示”。
材料所呈现的现状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反面的。
象例1中材料所呈现的现状就是积极的、正面的。
2、措施展示式【例2】[08高考文综重庆卷第38题第4小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
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
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
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材料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粗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研究和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看法”、“理解”、“你认为”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在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或地方文综卷、历史单科卷中,开放性试题都占有一定的份量。
“启示”类问题,在评分参考答案中命题者没有设置具体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启示”类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引起重视。
本文结合200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第(4)小题,就“启示”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启示”类历史试题的特点请看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Ⅱ第38题: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看法”、“理解”、“你认为”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在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或地方文综卷、历史单科卷中,开放性试题都占有一定的份量。
“启示”类问题,在评分参考答案中命题者没有设置具体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启示”类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引起重视。
本文结合具体高考题,就“启示”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谈一点看法。
一.“启示”类历史试题的特点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Ⅱ第38题: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清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