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9.36 MB
- 文档页数:69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01•【字号】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业经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2月1日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国土空间,包括本市陆域空间和管理的海域空间。
第三条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以全面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为指导,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完善配套法规政策,执行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建设亚太对流枢纽、环渤海创新策源中心,打造魅力宜居城市,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为总目标。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应当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为统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坚持陆海统筹、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实施,实施规划全周期管理;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坚持地域特色,强化风貌管理,延续历史文脉;坚持规划管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规划的可操作性。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3•【字号】大政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2012]43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1.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大连东方绿洲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点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逐渐变得拥挤。
因此,大连市政府拟定了“东部绿化廊道”规划,提出了“建设城市森林,打造大连生态名城”的总体规划和目标。
作为大连市绿化廊道的重要一环,大连东方绿洲规划方案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连东方绿洲规划方案。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大连东方绿洲规划方案2. 项目地点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3. 项目目标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品质和景观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成以自然风光、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城市公园,提升大连市形象和城市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 项目内容1.建设东岗湖公园、昆仑公园、珅海公园等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绿化率。
2.开展港口周边绿化工程,打造“沿海绿廊”。
3.修复和封堵河道,改造公共空间,创新设计公共建筑,建立文化广场。
4.实施城市道路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地下车库,缓解交通拥堵。
5.推进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利用,加强环保监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三、项目规划1. 项目实施本项目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着重实施东岗湖公园、昆仑公园、珅海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第二期实施港口周边绿化工程、公共空间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第三期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地下车库、环保工程等。
2. 项目设计本项目将依托自然景观,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结合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营造出舒适、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设计将围绕以下三个方向展开: 1. 大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建设东岗湖公园、昆仑公园、珅海公园等公园,完善城市绿化体系,修复湖泊、水系,完善公园道路、桥梁等设施。
2.港口周边绿化设计根据港口周边环境特点,利用自然景观,打造沿海绿廊,加强水系补偿和潮汐调节效应,建设海滨步道,提高海滩绿化率,打造明媚的海滨风光。
3.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设计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地下车库,缓解交通拥堵,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07级王世贤学号:20071136010019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人类所做的城市规划一方面要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保护和恢复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城市规划的种理念需要通过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具体落实。
而作为大连市的城市规划主要特色的是大连的广场,同时各大广场又连接了大连的交通网,结合教材《城市规划》第十章内容城市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我将结合图片对大连市的几个较有特色的广场进行简单介绍:一、星海广场:星海广场,10多年前这里是垃圾场,现在规划建成了大连乃至全国知名的海滨广场。
它建于1997年6月30日。
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
围绕华表的的汉白玉石柱高12.34米,各自托起的是一盏宫灯。
广场中心仿效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由999块四川红大理石铺成,大理石上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和12生肖,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外圆直径239.9米,环绕广场周围的是大型音乐喷泉,从广场中央大道中心点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蓝色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两侧绿草如海。
从开敞空间的设计来讲,星海湾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是广场文化地充分发挥,它用综合的方法提高了市民的舒适程度。
作为星海湾广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10年前垃圾场所改造而成的,而城市规划的第一方面正提到了这一点。
另外一点,在于星海湾广场有着大片的绿地,它为市民提供休息与游览的活动空间,这里也必须提到它的功能:1、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它成了旅游者喜爱的参访目的地,是城市居民清晨锻炼身体、傍晚散步的好去处2、改善城市景观,它与不远处的贝壳博物馆互相辉映,烘托出幽邃的气氛,形成有效的视觉缓冲与隔离。
空间规划背景下大连市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规划成为了各大城市重要的议题之一。
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大连市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规划的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在空间规划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的推进,成为了业内的瞩目焦点。
本文将就大连市在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探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一、背景分析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发展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成为了大连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过去的规划中,大连市出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区规划等各自独立的规划文件,导致了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大连市迫切需要在空间规划方面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规划蓝图,提高规划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二、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的推进面对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大连市开始了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的探索和推进。
多规合一,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规划的综合性和协调性,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一张蓝图”工作的推进也将加强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和监督,促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城市规划向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推进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的过程中,大连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是强化规划编制和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大连市着力打破规划之间的壁垒和利益集团的影响,确保规划编制和修订的过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
其次是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
大连市通过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多规合一的工作机制,促进了规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大连市还注重对规划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了规划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和质量。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与内容探索——以大连市为例第一篇范文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与内容探索——以大连市为例国土空间规划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镇)级规划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对于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城市,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以大连市为例,探索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及其内容,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的建立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是指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的专业技术机构,对规划内容进行全面审查、评估和咨询的一种机制。
该机制的建立旨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实际需求和长远利益。
在大连市,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的建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1. 政策制定: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第三方技术审查的政策和办法,明确审查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
2. 机构选定: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和良好信誉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3. 审查流程:建立包括前期准备、审查实施、意见反馈、修改完善等环节的审查流程,确保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 结果应用:将审查意见作为规划调整和实施的依据,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审查内容的具体探索第三方技术审查的内容是确保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质量的关键。
在大连市的实践中,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规性审查: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
2. 科学性审查:评估规划方案是否基于充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模型,如人口增长预测、经济发展模型等。
3. 合理性审查:分析规划方案是否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需求。
空间规划背景下大连市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发展规划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空间规划成为关键的工作之一。
多规合一,即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其他专项规划合并为一张总体规划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一张蓝图”工作探索,则是大连市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可行的规划实施方式。
通过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工作探索,大连市可以在规划中统筹考虑各项因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的措施和成果展示中,大连市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精确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大连市在空间规划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规划中兼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利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克服这些挑战,大连市的空间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大连市空间规划背景一、经济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空间规划需要更好地支持大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需要通过空间规划来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利用和建设布局,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大连市作为滨海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
空间规划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绿地带等,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大连市需要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以上是大连市空间规划背景的主要内容,这些方面的需求也是推动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工作探索的动力和基础。
2.2 多规合一的意义多规合一的意义在于整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各个层面,实现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大连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大连市自然资源局2020年7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相关要求,坚持“品质立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我市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升全市空间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风貌特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大连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大连市域范围内开展城市设计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大连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设计指导工作,负责市内各区城市设计管理、监督工作;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设计的管理、监督工作。
第四条城市设计应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制度和技术创新,强调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开展城市更新、景观环境设计、塑造城市风貌等均应符合城市设计相关要求。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制定与修改第五条城市设计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区段(含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
第六条总体城市设计从宏观层面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是指导下层次城市设计的纲领。
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应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控制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第七条分区城市设计是从大连市下辖区(市、县)层面进行总体风貌塑造的城市设计。
编制分区城市设计应与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与总体城市设计相衔接。
分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控制要求纳入国土空间分区规划。
第八条区段城市设计包括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一般地区城市设计。
下列区域应当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二、滨海(水)地区;三、临山地区;四、新城新区;五、重要旧城更新区域;六、历史文化风貌地区;七、交通枢纽地区;八、重要街道;九、其他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
国务院关于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4.09•【文号】国函〔2017〕45号•【施行日期】2017.04.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7〕45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大连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大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大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55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5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96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要根据大连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