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 格式:ppt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7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直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姓”“⽒”“名”“字”“号”“姓”“⽒”“名”“字”“号”姓和⽒在中国传统⽂化中,“姓”是家族的标志,“⽒”指家族中的某⼀⽀,“姓”“⽒”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
姓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来由,⼀是以⼥性受孕⽽得姓;⼆是以⼥性⽣育的地点⽽得姓。
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如姬、姜、妘、姒、赢、妫、妊、姚等。
⽒,要⽐姓出现的晚,⽤来表⽰贵贱的⾝份。
⽒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贵族有⽒,平民则⽆⽒。
后来姓与⽒⼆者合⼀,现在常见的“以姓⽒笔画为序”的“姓⽒”,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中国姓⽒的具体来源⽐较繁杂,⼤⾄有:、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
、⽤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
、以居住的处所⽅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少数民族姓⽒⾳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名和字名,《说⽂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者,从⼝,从⼣,⼣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名。
”“名”是由看得见、喊得出、写得来并具有⼀定意义的“字”所组成。
所谓“名”也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字符号。
早期的⼈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等,都以⼲⽀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古时候的“名”基本上是由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且⼀般只有⽂化的⼈才会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相为表⾥的,所以⼜称为“表字”。
男性⼆⼗岁⾏冠礼,取字;⼥⼦⼗五岁⾏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或“待字闺中”。
古⼈“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鲤与鱼相关,之所以前⾯加个伯就是因为他是孔⼦的⼤⼉⼦。
孔⼦有个学⽣叫宰予,字⼦我,予跟我的意思是⼀样的。
孟⼦,姓孟,名轲,字⼦舆,轲跟舆的意思相近。
《汉书》的作者班固,字孟坚,坚跟固同义,他是班彪的长⼦,所以称孟。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汉文化之名、字、号与取“字”的学问(一)汉人的三种传统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二)汉人的名、字、号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衡字平子、“击鼓骂”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轼、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东坡、板桥等)。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衡字平子、“击鼓骂”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轼、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东坡、板桥等)。
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
2、来源不同: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3、用途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
而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有极强的表意性和实用性,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1)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就是人的一种符号代表,会跟随人的一生,起着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
中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中国古代,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一、姓和氏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
“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