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
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位为复杂的先天性畸形,其主要特征为主动脉和肺动脉口与左右心室的连接关系异常或/和这两根大动脉相互之间的关系位置异常。
凡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者,即可诊断。
(1)两根大动脉与心室的连接关系不协调,不论瓣口前后、左右的关系是否倒转。
(2)两根大动脉的瓣口,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倒转,不论与心室的关系是否协调。
(3)主动脉瓣下与二尖瓣前瓣无纤维延续,不论主动脉瓣下有无肌性圆锥。
一、分类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为单纯型,解剖矫正型,功能矫正型及解剖功能矫正型。
部分型大动脉转位:可分二型,即右室双出口(DORV)含Taussing-Bing畸形及左室双出口(DOLV)。
二、病理生理1、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由于两大动脉与心室呈生理性连续,因而机体不能得到氧供,婴儿存活的条件是必须有心内的双向分流,分流量越大,血液混合越充分,存活可能性越大。
2、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虽然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协调,但血流的生理功能正常,即在功能上进行了矫正,也称功能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3、右室双出口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均出自形态右心室,必须有巨大的VSD才能维持生命。
4、这些病变的常见合并畸形为卵圆孔未闭或ASD、VSD、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畸形等。
因此临床上、出现紫绀的严重程度,为基本病变与合并畸形综合产生的结果。
肺静脉畸形引流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为全部肺静脉和体静脉血引流入右房的一种畸形。
通过心房间的交通,混合血液进入左房至全身循环。
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为肺静脉的部分分支发生的异位连接。
常见与ASD并存,但单独发生率较少。
F4F4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占先心病的10%——15%,在紫绀型中占首位。
解剖要点:1、肺动脉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同时合并肺动脉狭窄,也可能合并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
2、VSD3、主动脉骑跨:主动脉根部位置比正常偏右,骑跨于室间隔之上,(骑跨大于50%称右室双出口)。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围术期护理李东梅 王雪娜 姜文彬 刘秋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外ICU ,山东青岛266003)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新生儿 Switch 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07)21-1973-02 作者简介:李东梅(1983-)女,山东青岛,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复杂先心病的术后监护 近年来,随着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正手术(Switch )的开展,患儿死亡率下降,但由于患儿接受手术年龄小,手术复杂,除体外循环管理、手术技术外,围术期的严密监护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我科共施行Sw itch 术2例,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例患儿均为男性,1例年龄3日,体重3kg ,心超示:TGA 并动脉导管未闭(PDA ),经皮测饱和度为72%;另一例年龄30日,体重4kg ,心超示:TGA 并室间隔缺损(VSD )、PDA ,经皮测饱和度为65%。
两患儿X 线胸片均示肺血增多,心影扩大。
2 手术方法2例患儿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Sw itch 术。
于半月瓣水平之上,横断升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将冠状动脉开口连同四周的主动脉壁切下后,移植至肺动脉根部相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将主动脉远端与肺动脉近端相吻合,肺动脉远端与主动脉根部吻合。
同时结扎PDA ,关闭VSD 。
术毕置左房测压管。
3 结果2例患儿行Switch 术均成功,经过5~15个月的随访,2例患儿均健康存活。
4 护理4.1 术前护理4.1.1 低流量吸氧 其中1例患儿仅合并PDA 。
此类患儿手术前仅靠PDA 分流含氧量高的血到体循环以维持生命,一旦PDA 闭合,患儿很快死亡。
而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会使动脉导管的管壁肌肉收缩导致关闭,从而使分流的通道减少,降低血流交换率。
因此,应持续给予低流量(0.5~1L /min )氧气吸入。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查长松;黄月红;戚丽;丁丽莉;王秀娜;石岩;梁振茹【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产前超声图像.结果 7例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中,5例为单纯型,2例伴有室间隔缺损.6例四腔心切面正常.心室流出道切面示肺动脉起自左心室,主动脉起自右心室;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相互交叉关系消失,二者平行走行.三血管气管切面仅见主动脉横弓与上腔静脉.结论心室流出道切面和三血管-气管切面是检查大动脉转位的主要切面,产前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大动脉转位有价值的方法.【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3页(P310-311,314)【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作者】查长松;黄月红;戚丽;丁丽莉;王秀娜;石岩;梁振茹【作者单位】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妇产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特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R445.1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活产儿发病率为0.6%~0.8%;先天性畸形引起的新生儿死亡中约半数是由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大动脉转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胎儿或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5%~8%[1],是新生儿期的主要死亡原因。
产前超声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对产后及时救治和优生优育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低危人群中胎儿大动脉转位的产前超声检出率低,大约49%~90.4%大动脉转位新生儿产前未能做出诊断[2]。
如何提高产前超声对大动脉转位诊断的准确性,是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面临的挑战之一。
8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术前护理【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55-0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其定义为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而心室与动脉连接不一致。
其含义为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而肺动脉发自左心室。
这样主动脉接受的是体循环的静脉血,而肺动脉接受的是肺静脉的动脉血。
[1]该病发病率为0.2‰—0.3‰。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7%,居紫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男女患病之比为2∽4:1。
患有糖尿病母体的发病率较正常母体高达1∽1.4倍,妊娠初期使用过激素及抗惊厥药物的孕妇发病率较高,若不治疗,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
[2][3]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但由于患此病的新生儿一般状况均较差,需一定的时间术前准备。
内科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缓解缺氧状态、改善心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和防治感染,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
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现将术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患儿,年龄1d∽5d ,平均2d;体重1.4kg∽3.2kg;男5例,女3例;同时合并的心内畸形有: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
2 术前护理2.1 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pge1)的护理tga患儿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体循环与肺循环各自封闭,互不连接,若无pda、asd或vsd的存在,患儿是不能存活的。
室间隔完整的tga或有小室间隔(直径<3mm)的tga或虽有大的vsd但合并左侧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患儿,半数以上出生后即刻出现发绀,一旦动脉导管闭合,发绀将进一步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延缓动脉导管闭合,小儿可因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死亡[4]。
应用pge1,可扩张肺小动脉和动脉导管,增加了左房血液回流,从而使左房压力增加,改善了低氧血症。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邓盛刘邕波刘锦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541002)【摘要】目的回顾总结我院完成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复杂先心病4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例,2例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结果无手术及术后死亡。
术后随访5个月~3年,所有病例青紫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增长发育明显加快,体重明显增加。
2例术前二尖瓣轻~中度返流,1例术后仍为轻度返流,另一例返流消失。
术后无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1例因年龄较大术后带呼吸机62天,4例均治愈出院。
结论大动脉转换术及心房内调转术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纠治,手术效果满意。
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左室发育尚可的亦可选择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错位心脏外科手术大动脉错位患者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 及心房内调转术(Senning手术)广泛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的纠治,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特别是大动脉转换术的应用,使不少患儿得到解剖根治,避免了心内修补的远期并发症。
现对我院近3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大动脉错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4年11月~2008年1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例。
采用心房内调转术治疗1例, 包括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IVS)1例,伴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VSD)3例。
年龄7天~91天,平均40±13天。
体重~,平均±。
均经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后直接手术,超声检查显示TGA-IVS伴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偏向右侧,大动脉位置为完全前后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的手术配合作者:张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24期[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转换术[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6-0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
该病预后凶险,尤其是室间隔完整型的D-TGA。
出生后常因严重缺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早期夭折,出生后第1年存活率仅10%,唯有尽早手术治疗方能治愈。
自1975年Jatene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治疗D-TGA以来,手术疗效不断提高,Switch手术成为当今纠治新生儿D-TGA的首选方法。
我院于2000年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成立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以来,累计手术治疗患儿3 000余例。
其中,在2008年1月~2009年5月对1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均实施了大动脉转换术(Switch),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患儿。
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120 d,体重2.3~7.5kg。
其中1例患儿仅出生1d,体重2.3kg,为我省实施的年龄最小的1例Switch手术。
术前患儿均发现口唇、四肢末梢发绀,无力吸吮和哭闹,呼吸急促,经皮氧饱和度为45%~75%。
心脏彩超显示:TGA合并ASD 2例,VSD 3例,PDA 3例,DORV 1例。
1.2方法全身麻醉。
经鼻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鼻咽和直肠温度,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胸腺,纵形切开心包,用0.6%戊二醛固定后备用。
全身肝素化后,升主动脉、右心室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转流降温。
游离升主动脉和左、右肺动脉肺门处,缝扎切断动脉导管,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停搏液,肛温20℃停止循环。
右房切开直接缝合未闭的卵圆孔。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作为新生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室间隔缺损的患儿中约10%同时合并有解剖左心室或肺动脉瓣的狭窄性改变,这一病理改变对大动脉调转手术提出了挑战。
既往针对此症的手术方式有左室流出道疏通加上心房水平的调转(Mustard or Senning 手术)和利用心外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Rastelli手术),但这几种手术方式远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心房水平调转存在右心室功能不全和三尖瓣反流,带瓣管道存在钙化后狭窄等。
由于大动脉水平调转手术的良好远期疗效和其符合解剖矫正手术原则,寻求合适的手术方式来解除同期存在的左心室或肺动脉瓣狭窄受到重视,美国Nikaidoh 医生提出了利用业已存在的室间隔缺损来扩大左室流出道,同期完成大动脉调转手术,该手术方式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问题,但也同时存在重建的右室肺动脉连接的再狭窄问题。
我院胡盛寿院长针对Nikaidoh手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良方法,利用以往Ross手术的成功理念,将连有冠状动脉的大动脉根部全部游离然后吻合到左心室,同时将原狭窄的肺动脉根部游离后吻合到右心室,同时利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加宽右室流出道和主肺动脉,这样左心室流出道得到了疏通,而由于保留了患儿自身部分肺动脉,重建的右心室流出道也具有了一定的生长性,以避免远期的钙化后狭窄。
现已成功完成此手术一例。
该患儿2岁,体重10公斤,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及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于2004年11月在我院完成了同期大动脉调转,室间隔缺损修补,左右室流出道重建手术,手术后患儿痊愈出院。
我们将进一步积累经验,对该手术方式的中远期疗效进行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