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汉堡王1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36
食品危机公关成功案例及分析
1、事件详情
2019年4月初,汉堡王在Instagram上发布的一条新品汉堡广告被指涉嫌“种族歧视”,视频中的演员用一双巨型筷子艰难吃汉堡。
画面存在恶搞突兀嫌疑,引发网友不满,谴责汉堡王涉嫌种族歧视。
2、涉事方回应
汉堡王在事件舆情处在发展阶段时迅速做出公关回应,从社交媒体上撤下这段广告。
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伍德布里奇表示:“我们对这则冒犯到(亚裔)社区的广告表示诚挚歉意。
它并不能体现我们追求多元化以及包容性的品牌价值观。
在该舆情事件中,不少自媒体或媒体会自发报道汉堡王的后续行为,且与杜嘉班纳事件性质类似,媒体会主动将二者进行比较,在与杜嘉班纳的比较中,汉堡王的公关行为容易获得好感。
汉堡王及时道歉和移除广告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转机,促使事件未进一步发酵,避免了舆情继续高涨造成更大影响。
汉堡包大战案例一、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快餐是美国一项年销售额在 350 亿美元的行业,其中麦当劳占 70 多亿,占总额的 20%;汉堡王占23亿,万得士占 14 亿。
很显然,三家公司都负担得起全国性的广告,并且将有效使用费用与产品推销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虽然这三家公司的总部彼此远离,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在竞争白热化的年代彼此竞争甚至挑衅。
在本案例讨论的这一场特殊的“斗争”中牵扯到拥有近 7 000 家销售店的“麦当劳”和有着 3 000 多家店铺的“汉堡王”,以及拥有 2 000 多家分店的“万得士”。
在一旁观战没有直接参与的还有其他许多家快餐品牌,比如“哈德士”、“阿倍司”、“汉堡厨”、“合装兔”,等等。
二、事件过程这场销售大战始于汉堡王的一则电视广告。
汉堡王投资了 1 900 美元,制作了一个主题为“究竟哪种汉堡包更好”的电视广告,广告中以询问的语气提出:是铁板烘的汉堡包更好呢,还是用火烤的汉堡包呢?前者当然指的是麦当劳的汉堡,而后者指的就是汉堡王的汉堡。
当汉堡王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整个快餐行业几乎都被惊动了,包括快餐业生产的供应者、员工、投资者以及其他一切与之相关的人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另外,汉堡王还在广告中提到了麦当劳的汉堡包分量不足的问题。
下面这则具体的广告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这是汉堡王的得奖电视广告“你不想吃吗?”,广告通过一个小女孩之口道出麦当劳与汉堡王两家的汉堡包大小的不同,其中一个画面是一个在郊外野餐的小女孩,她介绍说:汉堡王即使对小孩子也不会给小汉堡。
接着画面显示出她画的一张不太在行的示意图,用数字与图画表明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做熟前就少放20% 的肉并配以画外音:给成年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接下来又是小女孩的画面,她说:你看我小 20% 吗?麦当劳一定是这样看我的,我在那儿要一个汉堡包,他们比汉堡王少放20% 的肉。
(插入汉堡包示意图)真让人不敢相信,好在我有个回答麦当劳的最好的办法。
汉堡王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案例分析汉堡王(Burger King)是一家全球连锁快餐企业,专注于提供汉堡、薯条和其他快餐产品。
汉堡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快餐行业中脱颖而出。
市场定位汉堡王在市场上通过几个关键要素来定位自己。
首先,它定位为提供高质量的快餐产品。
他们使用新鲜的食材,提供美味可口的食品,这使得他们能够吸引到品质要求较高的消费者。
其次,汉堡王定位为快捷、方便的用餐选择。
他们提供快速的服务和多种外带选项,为忙碌的消费者提供了解决午餐和晚餐困扰的便利。
最后,汉堡王还打造了年轻、活力、时尚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忠实消费者。
竞争策略为了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汉堡王采取了独特的竞争策略。
首先,他们推出了“火烤汉堡”的概念,将其与其他快餐连锁店的传统汉堡区分开来。
通过火烤的方式,汉堡王的汉堡更加美味,肉质更加鲜嫩,吸引了许多喜爱特色烤肉味道的消费者。
其次,汉堡王注重创新和多样性。
他们经常推出新的汉堡品种和特殊口味,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尝试新鲜感。
此外,他们也为素食者提供了素食选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汉堡王还大力投资于广告和宣传活动,以加强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他们通过电视广告、社交媒体和合作活动等途径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推向大众视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他们还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合作,如与电影公司合作推出主题汉堡,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参与。
案例分析:美国市场在美国市场上,汉堡王通过以上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取得了成功。
首先,他们与麦当劳(McDonald's)形成鲜明的差异化,吸引了许多追求独特体验的年轻消费者。
其次,汉堡王的火烤汉堡以其独特的味道和质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中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汉堡王还通过与一些体育赛事和音乐活动合作,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和吸引力。
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汉堡王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
此案例选自《实战商业智慧》杂志2009年第20期总第137期我们曾在《实战商业智慧》第97期介绍过汉堡王(Burger King)“听话的小鸡”的视频互动游戏,如今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品牌在网上又玩起了新病毒。
汉堡王的恶作剧视频病毒最近,《Whopper Freakout》(《华堡胡闹》)7分钟的视频,是YOUTUBE上比较知名的病毒影片,说的是某家汉堡王快餐连锁分店预先藏了一台摄像机,顾客要进来买「华堡」(whopper)汉堡,店员就骗他们一个震惊的消息,说华堡已经停止售卖了!而顾客惊讶的模样,在镜头前面一一曝光。
有人问,“是只有今天,还是永远?是只有这家店,还是全国都没了?”,当他们被告知永远没有Whopper 的时候,有人竟然气愤地说“这真是汉堡王最大的错误!”,有人说,他10岁就开始买Whopper,不能就这样没有吧?还有人说,他以前就曾经开很远的车到另一州就为了吃一个Whopper!甚至有人生气地说,这事太荒谬了,她一定要见店经理!Whopper汉堡停卖事件,造成顾客骚动,原因就是吃不到汉堡王的苦恼和愤怒。
影片中间的旁白告诉我们第一段偷拍后的结论:“所有的顾客显然都不喜欢Whopper离开他们!”第二天,汉堡王恶作剧剧组又“设计”出了新桥段,这个更好笑。
剧组在顾客的纸袋里放一个温蒂快餐店的汉堡或麦当劳的Big Mac(巨无霸),有一个长得很像肯德基爷爷的顾客来了,肯德基爷爷点了华堡,一摆一摆的回到座位正准备打开纸袋时,才看到里面是个温蒂汉堡!他走回收银台找店员理论,店员装作莫名其妙的说:“这里面,显然是个温蒂汉堡。
”KFC爷爷气愤地说:“废话,我也看得出来这是个温蒂汉堡!我进来时明明是空手的,没带东西,这一定是你们放的。
”,没想到的是店员继续装无辜地说:“我们没有这种油炸的机器,我们也没办法做正方型的汉堡,这个温蒂汉堡一定是你故意放在里面的!”KFC爷爷满脸错愕,坚持他点的就是Whopper,店员就说,“所以,你不喜欢你的Whopper ,才故意放一个温蒂汉堡在里面?”这简直要把顾客给气翻了,大喊“我憎恨麦当劳,我憎恨温蒂!”,甚至将手上的温蒂汉堡还给店员,罢吃抵制。
汉堡王的整体形象设计案例设计:斯特林设计集团、费奇公司◎在汉堡王的近25年的经营中,其品牌仅做过很少的改动,随着公司的发展,为重新树立其快餐业巨人的地位,决定对其品牌进行全面的改进,公司希望创造出稳健的,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各个方面(如商标、招牌、餐馆设计以及包装)都能为消费者所熟悉。
1、斯特林设计集团接受委托与汉堡王公司的品牌设计组进行合作。
汉堡王希望仍能保持老品牌中的小甜圆面包的设计因素,但目标是逐步形成一种有高度影响力的品牌标记。
他们希望不必很时髦,但能适合时代的步伐,并体现出很强的活力。
旧的品牌标识很大众化,并且很温和,一切都是曲线形的,其中字体是圆的,小面包的形状也是圆的,黄色和红色都于暖色调,缺乏节奏感和活力。
品牌的设计过程斯特林设计集团和汉堡王公司的品牌设计组在商标设计上进行了几次尝试,包括在设计中加入火焰图案,以突出汉堡王是经过火烤的。
还尝试了不同的字体颜色。
但是设计并没有加入过多的元素,他们认为,新商标的应用会无处不在,过于花哨会减弱其可视性。
当然为了打破原商标的温和性,新品牌加入了蓝色,大大增加了设计的活性。
最终,设计者很好的保留了原品牌标识中面包的形象,因为它体现出该品牌的魅力所在,设计者把字体扩大至面包的外围,以突出可口的三明治。
稍微倾斜的状态则表现出了活力与动感。
从新品牌设计的整个过程,设计者们保留了老品牌的一些因素,避免人们无法认出,造成汉堡王的惨重损失。
2、随着新品牌的确立,汉堡王公司委托费奇公司设计品牌的立体外观,包括建筑物的内外设计,商业装饰以及汉堡王餐馆内的一些标语牌。
内部设计主要重点放在为方便消费者点菜而设计高效布局。
例如:为点菜和选菜辟出专用空间,重新设计的菜单仅显示当天的菜肴等。
调查发现人们喜欢快速的获得食品,但却希望放松的用餐环境,于是在调整环境的情况下,几种座位的布局纳入设计的方案中,包括为团体、家庭准备的大的明亮的空间和情侣桌。
灯光布置也进行了精巧的设计。
【初中历史】汉堡王──克罗克(Ray Krok)(1902 1984)【初中历史】汉堡王──克罗克(raykrok)(1902-1984)──“创意”推动历史系列“创意设计”发生改变世界(三)资本主义的巨大成功归于那些善于创造性思考、并把思想转化为产业的人们,是他们把资本主义缔造为一部创造繁荣的神奇机器。
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很难否认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世纪。
与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市场自由、个人自由、崇尚才能、漠视特权的价值观,为具有“创意”的人们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度、哪个族裔、哪个阶层,只要你有大胆“创意”,看准机会,及时出手,就会在实现个人“美国梦”的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革命性进展,从而改变世界。
并非偶然,这里奉献给读者的从19世纪末的福特(henryford)到20世纪末的比尔?盖茨(billgates)等20人,几乎都来自美国。
作为“创造者”,他们是体现20世纪美国精神的人格象征。
汉堡王──克罗克(raykrok)(1902-1984)──位52岁的搅拌机推销员发现:美国人不是正襟危坐地用餐,而是吃完就溜。
于是,麦当劳造就了一门产业。
──“这就是耗子喝耗子,狗咬狗。
我必须杀死了它们,必须在它们杀掉我之前先夺回它们的命。
”―克罗克谈论快餐业竞争。
克罗克自小当过急救车司机、钢琴演奏员和搅拌器推销员,深谙商业之道。
在推销过程中,他结识了开汉堡店的麦当劳兄弟。
该店的运营效率令他着迷,引发他在全美建造麦当劳店的计划。
尽管已逾“知天命”之年,他坚信这项事业定能成功,自己的前程似锦。
1955年,他自己的首家麦当劳开张。
1961年,他以微不足道的270万美圆买下麦当劳兄弟的全部产权。
身兼世界最小的餐饮公司的老板,他对推销术存有独到见解。
质量、服务、洁净和价值就是麦当劳不可动摇的崇尚。
他能够机智而富有洞察力地辨认出盛行趋势,意识到美国就是一个讨厌不在家喝茶的民族,与欧洲存有相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