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_4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浣溪沙 (其二)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内容赏析】上片写景。
早春,溪边兰草初发,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但是潇潇的暮雨,哀怨的布谷鸟啼,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隐隐折射出词人的处境。
下片抒情。
脱去了上片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振起一笔,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易老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 (1082) 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 ( 今湖北黄冈 ) 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破阵子 ( 燕子来时新社) 》[识作者 ]导宋词之先路——晏殊晏殊 (991 - 1055) ,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 ( 今属江西 ) 人,著名词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五十三岁时,官居宰相位。
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后升任兵部尚书。
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擅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求“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淡雅,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
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 巧识文]此词通过古代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妇女生活的风俗画,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八声甘州》是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这一板块中的篇目。
鉴赏诗词“知人论世”并且“置身词境,缘景明情”,学习本单元的词,应该反复吟咏,体会诗词韵律美;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诗词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能分析艺术手法,鉴赏词写作的技巧美;熟读成诵,传承诗词艺术美。
柳永属于婉约派词人,《八声甘州》借登高望乡所见之景抒发伤感之情,本词感情基调悱恻哀怨,低沉凄冷,学习时应揣摩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其抒情的艺术技巧。
2学情分析词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很多时候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学生在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内容时,分析不够全面,表达准确度不够,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不能准确照应,所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诗中意象,把握诗词情语,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力图知人论世,利用一课时全面准确的把握诗词内容,并能赏析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词的综合能力。
3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全词。
2、找到词中的意象,概述词的意境美,说出词人的情感。
3、指出词中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并说出“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
4重点难点说出作品的思想情感,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5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电子白板与网络平台交互式展示法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新课导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这首词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描写的是缠绵悱恻的送别之情,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词《八声甘州》抒发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呢?活动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感受词作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欣赏写景名句,品析佳妙炼字,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欣赏写景名句,品析佳妙炼字,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引人入胜北宋有这么一位词人,我们往往会这样来介绍他:他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落拓士子,浪迹天涯的江湖游客,秦楼楚馆的多情浪子,市井街头的才子词人,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
这个人就是柳永。
在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雨霖铃》,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句?齐背《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另外一首被叶嘉莹先生称为是写秋士易感最好的词《八声甘州》。
二、初读,感受文辞韵味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问:说到语气,我们必须要把握本词的情感,那么这首词中表达情感最核心的一个字是什么?愁所以这首词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低沉、缓慢、哀伤、痛苦的投影: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三、赏读,体会词人愁情1、全词以愁作结,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由此你联想到了我们高一学过同是婉约派代表作家李清照的哪首词?《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李清照和柳永的愁相同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声声慢》这首词,来齐读一下,感受一下易安愁之内涵: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孀居之悲、丧夫之痛、颠沛之苦。
羁旅诗探究——以《八声甘州》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并对羁旅诗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学习,掌握宋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并尝试专题性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并对羁旅愁情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本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体味诗词形象,领会创作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柳永思归而不得的文人情怀,并进一步理解羁旅诗创作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面对故乡欲归而不得的愁绪。
千百年诗歌文化中,有一批文人在诗中诉说着自己离乡思归的情怀。
由于受“学而优则仕”文化精神的影响,文人多以求仕用世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因而常背井离乡求取功名。
而许多有志文人在此追寻中遭遇坎坷,自然心情苦闷。
此时,失意文人漂泊异乡的苦楚、羁旅行役的苦痛随着那些美丽而忧伤的诗句汩汩而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八声甘州》去寻找思乡的脉络。
二,介绍作者看词牌名,“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
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首先须知其人,论其世。
(教师投影补充)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年轻时一连两次科举不中,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却因此得罪皇帝。
柳永在下一次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无望,漂泊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灵感。
热心创作慢词。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八声甘州——成为词人的尝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体会本词蕴含的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人思乡之情。
2 鉴赏本词通过想象、运用虚实的艺术笔法。
3 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婉约派风格并按《八声甘州》词牌格律尝试填词。
【教学设计理念】本词是选修教材中的一首北宋词,旨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而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诵读,也可以激励学生仿写,因为诗词大多为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常常凝结作者一时一地的独特感悟,我们去鉴赏,就是要通过品味、揣摩,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获得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八声甘州》也是柳永代表性的词作。
本文是一篇婉约风格的词,内容含蓄,要分析的东西很多。
既要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思乡怀人的感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所以本次活动设计为:学生揣摩词意,摹写标题;分析手法,体会虚实;品味韵律,尝试填词。
把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前置于预习课上,课堂上就以活动为主,学生会更在意自己的创作,而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活动方案】活动一梳理词意速读下列柳永词作,为其拟写符合词意的标题并阐述理由。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此时教师辅助投影学习过的带有标题的词来启发学生。
活动二赏析手法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就是“把栏杆拍遍”,这是很豪放的气概。
如果从《八声甘州》看来,甚至是我们所知的柳永词作看来,柳永也是如此吗?他的词一般表现何种特征?请从柳永作品中表现的艺术技巧入手,举例分析。
明确:婉约此时教师引导,不直接表情达意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从而引出虚实的{资料链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声甘州》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3)词的意境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最近有哪些歌比较流行?你们觉得这些歌的流行靠的是什么呢?【预设】歌手、歌词、曲调。
可惜古代没有影像类的设备,那时候的流行歌曲我们是听不到了,不过好在很多歌词被保留了下来。
而在北宋时,就有这样一位“奉旨填词”的作词大家,他的作品一经流出就被争相传唱,大家都以能成为他新作品的第一个演唱者为荣,因为这意味着唱的人已经跻身于一流歌手的行列。
到底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北宋词人叶梦得曾言:“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就连大文豪苏轼都对他的作品给出过“不减唐人高处”的评价,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逊色。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预设】柳永二、柳永简介是的,这人就是柳永,人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PPT展示:(约984—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早年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失意无聊,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漂泊,饱尝羁旅滋味。
直至1034年,暮年及第,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又因排行第七,故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了大量慢词,开创了为市民歌唱的民间词。
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口中“不减唐人高处”的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吧。
三、诵读、感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诵读全词来走进词人。
高中语文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师用书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人名片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行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
初考进士,未取。
五年后再考又未取。
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
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
47岁,终于登进士第,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开展有重要的奉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
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原名三变。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
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
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这首《八声甘州》是暮秋所作,是柳永词慷慨秋悲和婉约别情结合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
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
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没有考上。
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
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2、请学生评价此朗读并说说朗读的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节奏、感情基调
五、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明确:正恁凝愁
六、词人因何而愁?
1.羁旅悲秋
2. 思乡怀人
3. 功业未就
七、“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紧”字好。
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感情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
不同于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
柳永是把深刻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进而表现词人内心浓重的羁旅愁思。
八、教师对原词作修改,请学生说说改得如何?
八声甘州柳永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
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教师先说明修改的理由:
1、看,领起字。
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照应下文“望故乡渺邈”的望字。
2、清秋。
清,清爽明朗的意思,与意境不合。
深秋,秋愈深,愁情也愈深重。
3、渐:又。
仅起到连接的作用。
觉,感觉到。
是一种心理感受。
故比渐好。
4、霜风改为西风。
刚下过雨,并没有霜,故不能说霜风。
5、将“无语”改为“滚滚”,更能突出水流之迅疾,更加深切地写出,一切美好的景
色,包括美好的时光,都在迅速地流逝。
6、将“妆楼”改为“高楼”。
高楼,“高出不胜寒”,无所依靠,更衬托出女子的孤独。
欧阳修不是有“楼高莫近危阑倚”吗?范仲淹也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二)学生自由讨论后交流,然后自由发言,评论老师修改的得与失。
【精讲点拨】
九、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
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
(用典、拟人)
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十、课堂延伸
(一)虚实结合
1、“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在诗歌中,虚常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2、已逝之景之境《虞美人》
3、设想的未来之境《雨霖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思想情感。
虚实相生能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
十、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诗句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
三四句由实转虚,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纠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