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47.00 KB
- 文档页数:16
浅谈广播电视受众分析及意义中文摘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体制问题的思想观念问题,对《中美广播电视分析》主要强调中国,其次带过美国受众,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阐述。
分别从中国受众1.电视受众分类2.受众与媒体人关系3.受众与节目类型4.受众心理5.受众研究,美国受众进行受众的研究。
关键词:受众媒体人市场关系Abstract:On the issue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s ideology problem, for the analysis of Sino-American radio and television mainly emphasizes that China, followed by United States audience, conducted a series of analyses in this paper. From Chinese audiences 1. TV audience classification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media 3. audience and program type 4. audience 5. audience studies, United States audience research audience. Keywords: audience media market正文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电视地位下降。
目前中国电视观众平均每天的收视时间还不到3个小时,但经过近几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已经超过2个小时。
大背景下,电视的危险越发严重。
从媒体角度,必须分析出观众需要什么,去搜集观众信息,研究观众心理,并编导出符合市场口味的优秀作品,才是长久维护媒体发展下去的道路。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理解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广播电视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发展趋势和挑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经营与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案例,理解其责任和伦理问题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与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创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7.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7.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制作过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采编8.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8.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协调与配合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广播电视受众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掌握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相互关系9.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实际案例,理解其相互关系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10.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在实践中的应对10.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对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第十一章:广播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11.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理解广播电视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11.2 教学内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实际案例,理解其角色与策略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实际案例,理解其新方向与可能性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的掌握程度第十三章:广播电视媒体的国际化发展1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掌握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理解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地位与作用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掌握程度第十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数字化转型1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十五章:广播电视教育的实践与创新1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教育实际案例,理解其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广播电视概论展开,涵盖了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传播原理、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媒体经营与管理、节目评估与批评等多个方面。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总结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广播电视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广播电视传播处于第四次革命)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电视台:KDKA电视之父:约翰贝尔德第一个播出黑白/彩色电视的国家:英国/美国中国彩色电视的制式:PAL制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电台3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广播电台种类6 P30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珠江模式”:主持人中心制中国大陆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78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电视业的发展:P42播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7 P43第三章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香港现有三家广播电台:香港电台、商业电台、新城电台香港电视“三台鼎立”:无线电视、丽的电视、佳艺电视TVB ATV :商业电视台澳门广播电视:对本地居民影响小台湾广播电视:广播:中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公视老三台(公共电视媒体)第四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广播电视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4 P94三种理论模式:国有/国营型广播电视机构(VOA)公共机构型广播电视机构(BBC NHK)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ABC NBC TVB ATV)三种模式:美国模式、西欧/日本模式、中国模式1、美国模式商业型为主,其他形式补充2、西欧/日本模式双轨制:公营、商营共同发展3、中国模式新特点:3 P112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现状5 P117我国广播电视经营体制的改革方向4 P118第五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广播电视的特点6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3+2 P130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2+2 P132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6巨大而深远1、传递信息、检测环境2、连接、协调、整合社会3、现代民主政治过程重要元素4、娱乐功能5、经济功能6、服务功能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广播电视传播符号是指在广播电视信息传播过程中承载、传达信息的各类符号系统的总和。
广播节目的市场调研与受众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广泛普及,广播节目作为一种传媒形式,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多元化的娱乐选择中,如何提供符合受众需求的广播节目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受众分析,对于广播节目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指通过对市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以获得有关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等信息的一种方法。
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市场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喜好,为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提供依据。
在进行市场调研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收集数据:1.问卷调查: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问卷,通过向受众提问来获取他们的需求和观点。
2.访谈调研:与一些代表性受众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收听习惯和对广播节目的评价。
3.分析竞争对手: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剖析,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从中借鉴经验,并为自己节目的独特性找到突破口。
二、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特征、需求和行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受众,设计符合他们口味的广播节目。
具体来说,受众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和性别分布:了解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受众占比,可以有针对性地策划节目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2.受众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喜好程度,以便提供相关内容。
3.受众听众群体结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受众的学历、职业、地域等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
通过对受众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为广播节目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内容,增强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
三、调研数据分析与应用在完成市场调研和受众分析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关的策略和计划。
1.分析结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市场的特点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找出目标受众的共性和差异性,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定位提供依据。
广播电视受众的求近倾向即使是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广播电视也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依靠收视率,因此获得如何获取受众的心便是广播电视的首要目标。
想要获取受众的心就必须要做好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揣摩受众的心理,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求近倾向是大多数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规律之一。
受众不仅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来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信息,也更希望获得自己周围的、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虽然不同文化阶层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层次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求近倾向是不会被改变的。
谈到求近倾向就必须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情感的接近性。
只有产生了感情才会觉得亲近。
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阶层都会有感情的存在。
不管是谁,当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画面的时候,听到一首动人的曲子、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的时候,人的感情就会流入出来,自然流露的结果就会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从而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假如某个新闻,受众需要知道某个最近发生的事件,以及和事件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在电视新闻中事实中的人和事与受众的经历、情感相近时受众便会产生共鸣,在心理上和事件中的人保持着无形的心理连接,表达一种情感的融合,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使新闻本身更具有感染力。
拿新闻联播来说,相对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绝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喜欢收看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台的新闻联播,虽然中央台在各方面做的比地方台要好很多,但是对于受众来说,自己家乡台播放的新闻事件比中央台播放的新闻事要近很多,即使可能没有中央台的重要,但是会与自己又很多联系。
而中央台的一些新闻就没有地方台播放的新闻与自己的联系性强,相对于有关奥巴马的新闻可能更愿意看自己家乡有关蔬菜水果的新闻。
用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就是“无利不起早”,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大家怎么都不会去做。
正因为家乡台的新闻联播与自己有那么一些关系,受众才会去花时间去看。
否则作为普通的一般受众来说他们不会去主动看枯燥无味的新闻联播。
电视受众研究本文以2010年1月起至今大陆地区主要的新闻传播学期刊及部分高校学报文章为研究对象,评述电视受众研究的相关成果,旨在勾勒出2010年中国大陆电视受众研究的大致图景。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当然,其在电视研究领域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电视受众的专门研究也越来越多。
2010年,中国内地关于电视受众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研究范围更广泛、研究子题更深入,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等特点。
多种媒介角度的研究:2010年的电视受众研究,不再将研究对象的范围局限于传统电视,而是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媒体形式的受众研究列入电视受众研究的范畴,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多种身份特征角度的电视受众研究:2010年电视受众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城市受众全体的集中关注,众多研究者将视角转向传播学关注较少的农村,农村电视受众研究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于此同时,青少年、女性角度的电视受众研究也有一定的比重;在受众心理研究等方面也有突破。
总体上看,受众研究方法呈现出宏观微观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
受众媒介素养研究、影视剧受众研究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一、多种媒介角度下的受众研究从电视媒介本体出发,通过对电视媒介本体性质以及行业变化,探讨如何提高电视传播内容的质量,满足电视受众需求,并以期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这方面的课题仍然受到一部分的学者以及业界人士的关注。
除了对传统意义界定下的电视受众研究外,新电视媒介形态视角下的受众研究的到了更多的关注,其中网络电视、公交电视以及手机电视受众的分析研究成为2010年电视受众研究的新热点。
1.传统电视受众研究传统意义界定下的电视受众研究,是基于电视媒介的制作、传播、接受等媒介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各种影响来进行研究的。
其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观察传播效果,并期待通过对受众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从而达到传播目的,产生一定的政治、经济效益。
周建新从我国电视受众研究的宏观角度,对中国五十年的电视发展史做了受众角度的全面梳理。
电视受众研究报告电视受众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受众研究越来越重要,帮助广播电视节目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满足观众的需求。
本报告将对电视受众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000名观众作为研究样本。
问卷涵盖了观众的基本信息、电视节目偏好、观看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三、受众特征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受众特征分析:1. 性别分布:男性观众占比为52%,女性观众占比为48%。
2. 年龄分布:观众年龄主要分布在18-35岁之间,占总受众的60%;36-55岁的受众占比为30%,55岁以上的受众占比为10%。
3. 学历分布:受访观众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众占总数的50%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众占比为25%。
四、电视节目偏好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电视节目偏好分析:1. 频道偏好:综合频道是观众最喜欢的节目频道,占比为40%;新闻频道和电影频道的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频道的观众占比为10%。
2. 节目类型偏好:观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是综艺节目,占比为35%;新闻节目和电影节目的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节目类型的观众占比为15%。
3. 时间偏好:观众最喜欢的观看时间段是晚上20:00-22:00,占比为40%;其次是晚上18:00-20:00和晚上22:00-24:00,观众占比分别为30%和20%;其他时间段的观众占比为10%。
五、观看习惯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看习惯分析:1. 观看时间:观众每天观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3小时,其中平日观看时间为2小时,周末观看时间为4小时。
2. 观看地点:观众主要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占比为80%;15%的观众在公司或学校观看电视节目;5%的观众在其他场所观看电视节目。
第十五章西方广播电视研究经典理论概述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媒介研究的四个方向“媒介”概念有四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作为技术形式及信息的运载方式;二是指媒介中传递的信息;三是指信息在某种载体上呈现出的特殊格式;四是指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组织。
1.作为技术的广播电视“媒介技术决定论”认为:一种技术通常被嵌入一个社会结构中,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加拿大多伦多传播学派以及美国纽约学派等是媒介技术论的主要学派。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创立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哈罗德。
多伦多学派将大众媒介的历史当做整个文明史的核心,以长时段的历史和文化诠释作为论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论观点。
①伊尼斯和艾瑞克·何乌洛克的代表理论是“传播偏向论”;②第二代领袖是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其代表理论是“媒介讯息延伸论”;③目前的领军者以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为中心,代表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其倡导的是“文化肌肤论”。
(2)麦克卢汉及其观点麦克卢汉被称为“电子时代的先知”、媒介预言家、思想家等。
其备受争议的很大原因来自他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并不严密、思维跳跃且晦涩难懂,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排斥。
其观点有:①媒介即人的延伸a.不同媒介延伸了人的不同部分,也延伸了不同的感觉器官。
比如文字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
b.电子媒介时代感觉器官的延伸不再是单个器官的延伸,而是整体的延伸,神经中枢的延伸,也可以称为声觉空间的延伸。
c.电子媒介并不只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了部落文化。
人类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麦克卢汉给它起了一个带有诗意的名字一一“地球村”(global village)。
②作为热媒介的广播与作为冷媒介的电视a.信息强度较低,能够带给公众更多参与空间的是冷媒介,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第十五章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受众:特征与变化1.受众的内涵受众(audience),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即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接受者,如果仅仅考量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属性,那么受众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也即网民。
受众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宏观上看,是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等组成的数量十分庞大的集合,从微观上则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社会一分子的个人,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受众的特征(1)大众传播媒介受众的特点①规模的巨大程度。
受众群体的规模几乎超过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
②分散性。
受众分散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当中。
③异质性。
即受众社会属性和文化特质的多样化。
(2)对于传播者而言,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的特点①不可见性。
由于受众数量规模庞大,分散,异质性高,很难被精确描摹出来。
②非群体化或曰碎片化在自主性、分群化社会中,广播电视观众、听众和所有大众媒介的受众一样,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结构特征。
受众非群体化的趋势与广播频率专业化、电视多频道的竞争不断互动,因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广播电视从“广播”向“窄播”的转化。
3.目标受众和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1)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既是对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的节目播出和衔接的限定与规范,更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听众和观众对节目熟悉起来,这样受众才能在特定的时间和频率/频道上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收听收看的节目。
(2)目标受众在媒介行业内,特定的媒介内容接受者常常用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这个概念来描述,这是一个与广告和市场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指某类媒介内容产品所专门针对的特定人群。
(3)目标受众与广播电视节目时间表之间的关系广播电视的节目时间表就是要根据不同节目的目标受众日常生活的作息节奏和闲暇习惯与喜好来进行节目编排,以期最大限度地吸引目标受众。
广播节目的受众定位与市场调研广播节目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放松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广播市场中,有效地定位自己的受众群体,并进行市场调研,成为了广播节目制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广播节目的受众定位与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调研。
一、受众定位的重要性广播节目的受众定位是指通过对受众群体进行分析和了解,确定自己的节目目标群体,以实现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精准定位。
受众定位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传播效果:通过准确的受众定位,节目制作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习惯,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内容,从而提高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
2. 增加听众黏性:当广播节目能够准确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时,听众会对该节目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听众的黏性,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
3. 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特点,广播节目可以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提供独特的内容和服务,从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受众定位的方法广播节目的受众定位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受众定位方法:1. 人口统计学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等信息,了解受众的整体特征和群体需求。
2. 受众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直接向受众了解他们对节目的期望、偏好和建议,得到一手的反馈信息。
3. 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对受众收听数据、网络浏览记录等进行分析和挖掘,获取受众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信息,为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4. 合作伙伴的经验分享:与同行业的广播媒体、市场调研机构等合作,借鉴其经验和数据,为受众定位提供参考。
三、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市场调研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以了解受众需求和市场环境,为广播节目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节目方向: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市场上的热点话题、潜在需求和竞争态势,从而确定自己的广播节目方向和内容构架。
广播的受众分析与定位策略广播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广泛而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要进行有效的营销和传播活动,了解广播的受众分析及定位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广播受众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受众定位,以帮助广播媒体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一、广播受众特点1. 广泛性:广播作为一种传媒手段,能够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的人群。
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从城市到农村,广播的受众具有多样性。
2. 匿名性:广播媒体的受众通常是匿名的,与其他传媒方式不同。
受众只需要打开收音机或通过移动设备收听广播,而无需向广播媒体提供个人信息。
3. 同步性:广播具有同步性,即信息可以即时地传递给受众。
无论是新闻、音乐还是其他内容,广播能够提供及时的信息更新,满足受众的需求。
4. 信息过载:受众在信息时代面临着大量的信息选择。
广播作为一种传媒手段,需要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兴趣和喜好,以提供有价值、有趣的内容。
二、广播受众定位策略1. 分析受众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广播的受众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
这些因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2. 调研市场需求:通过市场研究和调查,获取更多关于受众需求的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其他方法,收集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广播内容的喜好和改进意见。
3. 制定受众画像:基于受众特征和市场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受众画像。
这将是一个典型的受众代表,包括其兴趣、需求和行为特征等。
通过受众画像,我们可以更好地定位受众,并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
4. 选择定位策略:根据受众画像和市场需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受众定位策略。
常见的定位策略包括:年龄定位、性别定位、地域定位、兴趣定位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定位策略,广播媒体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5. 定期调整与改进:受众需求是变化的,因此,广播媒体应定期进行受众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受众研究一、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一)概念: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和反馈源。
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成其为传播。
(二)特征和类型:1、特征(1)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3)受众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不同的受众对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4)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5)受众虽然处在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信息接受活动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愿、主动、积极的。
2.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分为一般性受众和专门性受众。
一般性受众对于各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都有接触欲望,没有固定的接受方向和重点。
专门性受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接收倾向、虽然同样是分散、混杂和隐匿的,但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接受信息有较高的专门要求,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功利性很强。
2.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基本受众是事实上已经成为某一类媒介内容比较忠实和稳定的受众群。
潜在受众是对某一类的媒介内容在接受心理上具有潜在意愿的,是媒介要寻找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介大可开发的丰富资源。
3.依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和网民。
读者(阅读)观众(视听结合)听众(听)网民(上网)(三)动机:(1)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2)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3)获取知识,拓宽视野;(4)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
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如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研究2600字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个性诉求。
在网络化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实现广播电视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统一化,促进广播电视栏目的有效传播,让人们能够在网络化的时代重新感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魅力是广播电视媒体人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广播电视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其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毕业关键词:广播电视主体意识受众意识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速度都有所增加,特别是随着新型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的出现,更是让大众有了更多的渠道来实现个人诉求,从而让大众愿意通过新型媒体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更新换代快,这对传统媒体和广播媒体带来了不少的冲击,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媒体下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扩大受众群体,实现受众意识,是广播电视面临的首要挑战。
广播电视媒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内容传播速度慢,更新慢,且需要定时定点收听,难免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为了凸显出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广播电视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定位,充分考虑受众意识,坚持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和创新广播节目,为受众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广播节目,从而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能够在信息化时代站稳脚跟。
一、相关概念解释广播电视的主体意识指的是人员在创作广播电视节目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为丰富节目内容而增加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是长期从事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觉能动意识。
资深的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这种主题意识,不仅可以更好的指导广播电视节目的工作,而且能够不断创新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优秀和新颖性的节目内容。
从广义上来说广播电视的主体意识不仅包括本省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还包括所发挥的创新意识和人格意识,其主观意识能够非常明显的表达在所创作的节目中,从而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愿意听广播电视创作的节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