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受众心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品牌传播和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新媒体时代给品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品牌传播策略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渠道,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品牌可以更直接地与受众互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受众也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积极参与品牌传播,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推广者。
品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的增加。
通过新媒体渠道,品牌可以迅速传播信息,无论是宣传活动、产品推广还是品牌故事,都可以快速传递给受众。
这种高效传播的特点可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兴趣,加强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体验。
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取信息,更加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和独特性的体验。
因此,品牌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并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此外,受众对品牌传播信息的接受方式和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增加,受众会面临更多的品牌传播信息,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品牌的声誉和信任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品牌需要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获得受众的信任。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对品牌传播和受众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成为受众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受众可以自由表达对品牌的看法和评价。
品牌需要倾听受众的声音,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的互动中,与受众进行直接的沟通和反馈。
通过与受众的交互,品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优化品牌传播策略,提高品牌传播效果。
收视率与受众心理关系之思考许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综合频道福建福州35()()()1)摘要:本文分析了收视率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并对研究受众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加以思考,认为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演变为节目的收视率之争,努力提高和稳定节目的收视率是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收视率受众民族特征心理需求有益的启示2000年11月27日,新改版的央视《东方时空》开播了,在向观众展示其全新内容的同时,出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新包装后的片头、标识,但令人不解的是,新的片头和标识仅在播出两天后的11月29日就又恢复了原样。
据说,这是因为许多热心的观众通过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对新栏目的片头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他们表示还是喜欢原来的已经使用了七年的旧版片头和和标识,不喜欢、不适应新改版后的片头和标识,这次改版因与观众的心理预期不相吻合遂告终止。
有人说,《东方时空》“改版风波”说明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保守性”,因此,《东方时空》栏目组根据观众的心理需求及时作出调整,提高其对品牌节目的信赖度是必要的。
对电视台而言,着力维护观众对节目的喜爱度,根据他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偏好来调整节目的内容和包装是非常有益的。
虽然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一面;但调查研究同时显示观众收视心理还存在“变异性”、“流动性”的一面。
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媒体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
转变我们的传播观念,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传播的前提。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后,我们的传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受众的认可: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受众的心理状态后,我们才能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和信息需求,进而改变我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使我们的传播价值最大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媒体在国际媒体中寻找到发展的空间。
这一点在我国人世后以及逐渐显现出的全球化浪潮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评判电视节目的方法主要标准有二,一方面来自领导与主管部门的意见,一方面来自影视评论——专家观点。
以《最强大脑》为例,谈电视节目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在电视传媒领域,电视传媒间的竞争被称作“眼球竞争”,其实就是节目间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近两年,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在电视圈脱颖而出,节目的核心元素充分吸引了受众注意,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以心理学和广播电视学为根基,从吸引受众无意注意、使受众选择性注意、保持受众注意的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最强大脑》吸引受众注意的举措,探索电视节目在把握受众心理上的提升空间。
标签: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心理学受众注意《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借鉴德国节目《Super Brain》而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这两年它以其新颖独到的形式和内容,富有话题感的嘉宾在电视圈脱颖而出。
在2014年第一季度节目播放期间,新浪微指数整体热议指数的当月均值达到59498,当月最高指数达到361080。
毋庸置疑,把握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无疑是它的一大成功要素。
这种把握体现在运用名人造势、营造视觉“奇观”等种种领域。
本文将从吸引受众无意注意、使受众选择性注意、保持受众注意的持续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最强大脑》是如何吸引受众注意的。
一、“视听奇观”易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与维持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强度的大小、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不平常性)等,另一个是外部刺激符合人的内部状况,即符合人的需要,包括人的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的影响等。
事实表明,无意注意是电视节目受众的一种常态,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受众接触电视节目处于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通常是不经意地或毫无准备地被电视节目吸引过去的。
日本NHK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黄金收视时间内,消极视听者仍占视听者总数的60%到70%。
”所以,电视节目制作者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受众对节目内容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反倒应当顾及到受众的无意注意,注重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节目的节奏,使受众无论是集中精力还是“瞥一眼”都能有所收获。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 新闻敏感性的定义新闻敏感性是指电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感知能力。
不同于普通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电视记者需要拥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及时采访报道。
新闻敏感性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还包括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敏感,能够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为受众呈现更多元、丰富的视角。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升。
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民生问题,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敏感。
电视记者需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新闻热点和故事价值,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多读书、多看报,增强对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把握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电视记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具备敏感的新闻感知能力,电视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并及时展开报道工作。
新闻敏感性还决定了电视记者能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从而呈现更丰富、多元的视角给受众。
提高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受众心理分析2.1 受众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是指观众在接收电视新闻时的心理状态和活动。
受众心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包括兴趣、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的观众拥有不同的受众心理状态,这也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电视记者需要对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受众心理是指在传媒和市场营销领域中,研究消费者或接受者在接收和参与特定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反应的学科。
无论是广告、电影、新闻还是社交媒体,受众心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了解受众心理,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符合他们心理诉求的信息和产品。
一、认知心理的影响受众心理的核心是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根据认知心理理论,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经历着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评估等阶段。
了解受众在这些阶段中的心理过程,使营销人员能够有效引导和操纵消费者对特定信息的认知。
例如,注意力是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往往选择关注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因此,广告和媒体宣传往往会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例如通过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形象或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和态度的塑造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受众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利用情感来刺激和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情感化的营销策略,企业可以将产品或服务与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如,汽车广告会强调驾驶的乐趣和自由感,而旅游广告则强调放松、幸福和探索的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报道来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通过展示悲情的故事和描绘受苦群体的生活,来呼吁社会关注并捐助。
三、社会认同与群体心理受众心理还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人们往往会通过接受和模仿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寻求认同。
营销人员常常会利用社会认同来激发人们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欲望。
例如,很多品牌通过明星代言人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受众投射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群体心理也常常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电视节目策划电视节目策划是策划者在策划之初,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准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观众的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的定位选题、整体风格、特定内容、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判断和预测节目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的过程电视节目策划分成前期策划、中期策划和后期策划;根据策划的主题和目标,电视节目策划划分为选题策划、摄制策划、播出策划和销售策划。
受众受众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
它不仅仅是大众传播效果的核心概念和考察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而且由媒介、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因此,理解受众就是理解大众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解在媒介化社会中被受众化的我们。
受众研究受众研究是有关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观众的特别是关于受众的收视方式、收视兴趣、收视需求、收视的变化规律的研究。
受众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其中定性研究试图解释人们选择特定节目的原因以及对于这些节目的看法和户的数量规模及其相应的人口统计特征。
收视率调查的步骤和方法:测量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日记卡、人员访问、电话调查法、测量仪。
受众测量包括三个明显的步骤:选样、收集数据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
真人秀①真人秀电视节目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娱乐节目;它是假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综合了纪录片的纪实性要素、电视剧的戏剧化要素、竞技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要素,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以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②这类节目包括虚拟和真实两个环节,真人秀节目吸收了其他多种节目的创作元素;从电视自身发展背景看,它是对电视故事化、日常化和娱乐化要求的反应。
★现实生活秀相对于游戏竞赛类节目来说的特点:1、以真实体验叙写“我的传奇”。
(人物看点VS事件看点)2、以生活逻辑统摄节目情境。
(日常生活环境VS假定游戏环境)3、以叙事策略演绎真人戏剧。
(纪录片式的真人秀VS纪录片的“生活流”)4、以寓教于乐实现社教诉求。
216Җ电视新闻视听心理研究电视新闻时空观第一节超视听现象一、超视听现象超视听属于一种超常现象㊂超常现象,是指与科学和常识相矛盾的现象㊂一般认为,超常现象无法用已存在的逻辑架构或普遍被接受的现实知识来解释㊂我们所说的 超视听 ,是指超越人们正常视听的速度㊁方位等感觉范围的一种客观现象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2012年5月21日播出了‘超级视觉之微尘中的宇宙“,揭示了沙粒㊁病毒等隐藏的奥妙㊂这使我们认识到人眼的种种局限性,无法看到体积太大或太小㊁速度太快或太慢以及能见光谱以外的事物㊂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㊃康德所说:人戴着红色眼镜,看到的世界就是红色的㊂这说明人类是以人的 内在尺度 认知世界的㊂康德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㊂这说明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㊂借助现代摄影技术,可以超越人眼的视觉方位㊁速度等,反第9章电视新闻时空观Җ217映世界的超常态㊂视觉上,一滴水里蕴藏着千奇百怪㊁造型奇特的微生物,一颗子弹以每秒800多公尺的速度朝靶心射去的精彩瞬间等;听觉上,钟表秒针放慢放大的 嘀嗒嘀嗒 之声等,这些就是物理上的超视听现象㊂所谓事物发展的 超常态 ,是指事物发展的超常状态,通常被认为是事物超常规㊁跨越式的发展状态㊂准确地说,超常态是指事物发展在非常时期或非常态条件下,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突破与超越固有的常规发展模式,呈开放性㊁跳跃性等非线性发展的状态㊂①这种发展状态由于突破了正常发展的时空束缚,给人拓宽或压缩时空之感,产生超视听现象㊂例如,前几年南宁市摩托车很多,相关的报道生动地说南宁是 骑在摩托车上的城市 ,这就是对超常态的超视听说法㊂常态的说法是骑摩托车穿行在城市中,说明其数量之多;而由于摩托车疯狂地增多,把这种现象倒过来说,深刻地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让人印象深刻㊂超常视听是相对于正常视听来说的㊂正常的视听,是指人在正常可视光谱㊁可听频率范围内的视听㊂如用与人眼的视角非常相近的标准镜头来拍摄画面,其优点是不变形㊁不夸张,具有真实感觉,但视觉范围小㊁变化不丰富,往往给人呆板之感㊂对于超常视听,一般采取鱼眼镜头㊁广角镜头㊁长焦镜头等,或通过航拍㊁摇臂㊁飞锚等手法,使人眼无法看清或看到的太快或太慢㊁太大或太小的现象呈现出来,如花开花落㊁风云变化以及子弹飞等㊂这些形象有时给人夸张㊁变形之感,但都真实存在,有时(如跳水运动的多角度㊁慢镜头等)还因其得到突出与强化,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㊂由于其视觉冲击力强,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㊂超视听被广泛应用于影视作品㊁大型活动现场直播中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播,常运用航拍㊁摇臂㊁飞锚等拍摄高台跳水㊁跳高等,全方位㊁多角度展示动作细节,就连那些溅起的水花都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大大地超越了正常的视觉效果㊂电影‘黑客帝国“中躲避子弹的镜头画面,被称为 子弹时间 ㊂当初沃卓斯①林奇:‘超常态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探析“,‘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㊂218Җ电视新闻视听心理研究基兄弟和约翰㊃盖特拍摄 子弹时间 镜头时,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机围绕着被拍摄对象,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然后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60ʎ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像与背景融合,才有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㊂①这种特技称为 照相机阵列 (M u l t iC a m)摄影技术㊂它的特点是使视听产生时间放慢和空间旋转 弯曲 的变化,使受众的视角不仅在慢镜头中围绕场景旋转,而且看到子弹飞过头顶的超常景象㊂超视听 不仅仅指超越人类视听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容是事物发展的 超常态 ,超越于常态或突破固有模式,在视听上使人产生异常震撼的心理现象㊂②二、奇观电影所谓 奇观电影 ,或称 景观电影 (s p e c t a c l em o v i e),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的电影㊂③当我们追溯电影的发展时就会发现,如果把声音(以1927年影片‘爵士歌王“的出现为标志)的出现看作电影艺术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把色彩(以1935年影片‘浮华世界“的出现为标志)的出现看作是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话,那么影视中数字化浪潮(以1975年影片‘星球大战“的出现为标志)可以看作是电影艺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了㊂在数字化技术㊁视觉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电影远离现实①②③‘不可能的模仿 黑客帝国Ⅱ再创特效新高峰“,‘国外科技动态“2003年第6期㊂可参考相关论文:‘浅谈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上)“(‘D V@时代“2007年第5期)㊁‘浅谈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下)“(‘D V@时代“2007年第6期)㊁‘从近代通讯发展 拐点 看新闻报道超视听“(‘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㊁‘试谈大众传播的超视听现象“(‘新闻知识“2008年第4期)㊁‘超常态新闻传播的超视听现象探析“(‘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㊁‘广告超视听创意初探“(‘广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等㊂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㊂。
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传媒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为切入点,分析了传媒在触达受众上的新思路和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传媒应根据受众特点和需求,采取 differentiated targeting 策略,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推广渠道,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传媒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传媒;受众策略;社会转型;受众身份衍变一、绪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传媒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在塑造公众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媒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传媒受众策略的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探索传媒在互联网时代对受众进行有效触达的新思路和策略。
二、社会转型对受众身份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的多元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和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观念的崩溃和新兴观念的崛起,使得人们的受众身份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受众身份的多元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工人、农民、干部等为主要社会群体,传媒在信息传递中更倾向于满足这些特定群体的需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同职业、阶层和年龄段的人们成为了主要的受众群体。
这就要求传媒更加客观全面地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
其次,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引发了受众身份的个性化。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普遍倡导共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人们的思想相对单一。
但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价值观念抱有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态度。
第4章电视新闻文本特色: 现在进行时 Җ97电视新闻文本特色: 现在进行时广播㊁电视等电子传媒手段用于新闻传播时,新闻的定义从原来的 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演变为 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㊂①电视画面具有直观形象性,擅长表现在进行时态的人物和事件,是一种 现在进行时 ㊂电视新闻记者要认识到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画面的现场感,制作出具有真实感和时效性的电视新闻㊂第一节 现在进行时 叙事与受众心理一㊁电视新闻 现在进行时 的重要性对受众来讲,现在进行时与过去进行时在画面上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解说语言所确定的时间概念㊂①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㊂98Җ电视新闻视听心理研究相对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很强,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㊂所以,电视新闻常常采用一些表示 现在进行时 的词汇,如 今天 ㊁ 此刻 ㊁ 现在 等等,以追求画面的现场感㊂一些有经验的记者写出的电视新闻稿件,就好像站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屏幕前的观众介绍新闻事件㊂即使一些与观众的收看时间并不同步的画面,由于使用了表示当前时点的词语,也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㊂如电视新闻‘刘翔夺冠创造历史“就用了 今晚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 这样的开头㊂如果换成过去时态的表述,将 今晚 变成 8月27日晚上 ,就会极大地削弱画面的现场感㊂美国学者S.费-刘易斯在‘心理分析:电影和电视“中谈到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时说:一种 现在的连续性 被制造出来㊂它把影像的当下时间和所展现事件的时间混淆在一起,从而简化了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呈现和空缺之间的游戏(在电影里我们总是在看到一个不在场的对象或演员的现在的影像)㊂换一种方式说,一部影片总是在时间上与我们保持距离(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任何东西永远是早已在我们当时不在的时候发生的),而电视则能够记录和展现与我们观看行为同时的录像,提供一种现在时态( 此时此地 ),而有别于电影的 彼时彼此 ㊂①二㊁电视新闻的 观众效应情景喜剧(有的称为肥皂剧)就有 即演即播 的意味㊂情景喜剧的场景多种多样,但拍摄方式大同小异㊂常见的一种是有现场观众㊁现场拍摄的情景喜剧,通常有一个中心场景,大部分情节都在这里发生㊂场景三面是实墙,而摄像机和观众就在敞开的 第四面墙 (f o u r t hw a l l)㊂如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每一集结束时,镜头慢慢拉开 在三面实墙之后,现场观众就在敞开的 第四面墙 ① 美 S.费-刘易斯:‘心理分析:电影和电视“,刘北成译,‘世界电影“1996年第1期㊂第4章电视新闻文本特色: 现在进行时 Җ99前,剧中的笑声也是这里的现场观众发出的㊂为什么要敞开 第四面墙 让观众在场呢?仅仅是为了录入现场的 笑声 吗?有些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现场没有观众,就觉得死气沉沉,没有 人气 ,所以常出差错㊂相反,在直播或者现场有观众参与录制时,就精神抖擞㊁语言流畅㊂因为现场观众的反应也反过来影响了节目主持人,现场观众与节目主持人有一种现时的心理交流㊂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观众效应 ㊂观众效应 属于心理学家库尔特㊃勒温(K u r tL e w i n)所说的 心理场 : 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存在的互相依存的种种因素之和㊂ ①电视通过各种技术,实现屏幕内外的信息交流㊁情感共享㊂它不仅可以使身处现场的观众实现心理交流,还可以让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获得 在场 的心理感受,产生参与的愿望㊂如现在流行的真人秀或新闻直播节目,都非常注意调动场外观众的情绪,使其参与到节目中来㊂面对电视屏幕前 不在现场 的观众,播音员或主持人虽然不能与他们形成直接的 即时反馈 ,但是,不能忽视这种无形的 心理场 的存在㊂可以通过电话连线㊁网络微博等,与场外观众进行互动沟通㊂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要关注传播终端那些 看不见 的观众,进行交流式传播㊂电视新闻录播或直播具有与事实同步的特点㊂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从6月30日6ʒ00至7月3日6ʒ00进行了长达72小时的直播,同步展示了20世纪末最大的新闻事件㊂无论是录播还是直播,都要注意电视新闻传播 现在进行时 的叙事方式㊂沃尔夫㊃里拉曾经这样评价电视传播:它给我们的起居室里增添了一扇窗户,你只要按一下电钮,就能接收整个世界㊂你无需离开那舒适的沙发椅,或者是走到我们安适的四墙以外,就能看一场足球比赛㊁国王的加冕典礼 因为它发生的①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㊂。
[收稿日期] 2004-03-15[作者简介] 史安斌,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4)03-0060-03《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译后记□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 本书作者大卫・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G oldsmith )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Chair Profess or )。
他早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师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创建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 ),凭借对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全国新闻》(1973-1979)的受众研究确立了其学术地位。
近年来,莫利试图把他的受众研究向全球范围延展,结合“后现代地理学”来分析全球传播当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接合”(articulation )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球与地方在何处相遇:客厅笔记”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这种转向。
他与人合著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S pace of Identity 1995)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在2001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译介到国内。
他最新出版的《家庭领地:媒介、流动性和身份/认同》(H ome T erritories :Media ,M obility and Identity 2002)也属于“后现代地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接合”的产物。
在莫利众多的著述中,能够称之为“经典”的恐怕还是这本《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T 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
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作者对其二十年来所从事的电视受众研究的一个总结。
因此,他本人用“文集”(而不是“著作”)来为本书定位。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报纸方向1. 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2. 新闻标题3. 晚报“早”出现象4. 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6. 都市新闻的叙事7. 报纸的扩版8. 版面编排9. 新闻策划10. 深度报道11. 经济新闻12. 法制新闻13. 新闻时评14. 报纸广告15. 记者的职业道德16. 媒体的社会责任17. 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18. 隐性采访19. 新闻摄影20. 虚假新闻21. 有偿新闻22. 娱乐新闻23. 炒作新闻24. 新闻故事化25. 典型报道26. 漫画新闻27. 厚报与薄报28. 新闻自由29. 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30. 报纸新闻的“同质化”二、电视方向1. 电视新闻语言2. 说新闻与播新闻3. 电视民生新闻4. 电视方言播报5. 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6. 主持人的风格7. 电视画面8. 同期声9. 摄像10. 电视广告11. 隐性采访12. 媒体的社会责任13. 虚假新闻14. 有偿新闻15. 娱乐新闻16. 炒作新闻17. 电视专题片18. 电视媒体竞争19. “新闻电视剧”20. 电视专业化频道21. 移动电视22. 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23.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24. 电视批评报道25. 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26. 电视产业化27. 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28. 电视人的职业精神29. 电视体育新闻报道30. 新闻频道31. 电视调查栏目32. 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33. 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三、网络方向1. 网站分析2. 网络新闻特性3.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4. 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5. 网络新闻写作技巧6. 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7. 网络电视8. 网络电台9. 网络侵权10.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11. 博客、播客12. 网络直播13. 网络新闻的采写权14. 网络广告15. 虚假新闻16. 有偿新闻17. 娱乐新闻18. 炒作新闻19. 网络伦理20. 网络新闻的变革21. 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22. 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23. 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24. 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25. 网络杂志26. 网络游戏27. 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28. 网络新闻专题29. 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四、广播方向1. 广播媒体的优劣势2. 广播的发展趋向3. 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4. 广播中的广告5. 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6. 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7. 广播热线8. 广播新闻的互动五、传播理论1. 议程设置理论2. 沉默的螺旋3. 受众分析4. 传播效果分析5.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6. 文化帝国主义7. 传播学方法论的几个学派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1、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2、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37、“博客”现象研究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79、论采访的技巧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82、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21、着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33、谈广播节目设置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002 评“用事实说话”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 论新闻客观性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52 报纸与网络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 采访技术初探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 略论新闻导语066 新闻背景初探067 新闻结构探讨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 略论人物通讯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 试论新闻特写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076 试论新闻语言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 报纸短评初探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111 试论编辑技巧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16 编辑策划研究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 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广播电视受众的求近倾向
即使是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广播电视也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依靠收视率,因此获得如何获取受众的心便是广播电视的首要目标。
想要获取受众的心就必须要做好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揣摩受众的心理,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求近倾向是大多数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规律之一。
受众不仅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来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信息,也更希望获得自己周围的、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虽然不同文化阶层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层次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求近倾向是不会被改变的。
谈到求近倾向就必须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情感的接近性。
只有产生了感情才会觉得亲近。
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阶层都会有感情的存在。
不管是谁,当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画面的时候,听到一首动人的曲子、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的时候,人的感情就会流入出来,自然流露的结果就会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从而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假如某个新闻,受众需要知道某个最近发生的事件,以及和事件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在电视新闻中事实中的人和事与受众的经历、情感相近时受众便会产生共鸣,在心理上和事件中的人保持着无形的心理连接,表达一种情感的融合,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使新闻本身更具有感染力。
拿新闻联播来说,相对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绝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喜欢收看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台的新闻联播,虽然中央台在各方面做的比地方台要好很多,但是对于受众来说,自己家乡台播放的新闻事件比中央台播放的新闻事要近很多,即使可能没有中央台的重要,但是会与自己又很多联系。
而中央台的一些新
闻就没有地方台播放的新闻与自己的联系性强,相对于有关奥巴马的新闻可能更愿意看自己家乡有关蔬菜水果的新闻。
用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就是“无利不起早”,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大家怎么都不会去做。
正因为家乡台的新闻联播与自己有那么一些关系,受众才会去花时间去看。
否则作为普通的一般受众来说他们不会去主动看枯燥无味的新闻联播。
再比如说每年的春晚,为什么每年的春晚的收视率都那么高呢?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春晚迎合了广大受众的求近心理。
正是因为春晚的节目里包含了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受众所喜爱的节目,包含的范围广了,受众也就多了,收视率自然就上去了。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情感的接近,自从1983年春晚开始播出以后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所有人都对春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
每到农历的大年三十,很多观众都会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晚。
求近倾向还体现在各地的交通广播,作为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车主,他们就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路况信息所以他们选择收听交通广播。
作为影响广播电视受众心理最重要的倾向之一,求近倾向一直在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传播媒介,只有把握好受众的心理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