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学设计-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 格式:docx
- 大小:438.79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1.认识可逆反应,理解可逆反应的特征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征,并能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3.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可以发生移动,能简单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单位:。
2.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1)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催化剂: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触面积: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观察思考】向2mL 0.01mol•L—1KI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1FeCl3溶液,再加入几滴0.1mol•L—1KSCN 溶液,你认为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观察演示实验,完成下表:【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60页“交流·研讨”栏目正确的观点是。
小结:可逆反应(1)概念:(2)表示: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 ”代替“==”,(2)特点:【迁移应用】(1)反应2H2+O22H2O和2H2O 2H2+O2↑,是否为可逆反应?(2)14CO2 + 12C ⇌ 2CO,达到化学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含14C的粒子有哪些?2.化学平衡状态【交流研讨】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2)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3)反应会进行到什么时候“停止”?(4)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5)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小结: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2)特征:逆:等:动:定:变:【思考讨论】(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当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时,能否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当压强恒定时,一定达到平衡吗?密度一定时呢?小结:(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①v(正)=v(逆):a.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b.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与对应化学方程式中的成正比②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3.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观察思考】完成教材P61页“观察·思考”栏目,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及特点,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树立化学平衡的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标志,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进一步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一、可逆反应1.定义 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用“”代替“===”,如氢气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3.特点(1)“双向性”: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
(2)“双同性”:正、逆反应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
(3)“共存性”: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1)对任何化学反应,只要一种反应物过量,就可以将另一种反应物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提示 有些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2)对反应:2Ag +Br 2=====CuO 2AgBr 和2AgBr=====光照2Ag +Br 2,两个反应过程为可逆反应(×)提示 可逆反应必须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这两个反应条件不同,不为可逆反应。
(3)将2molSO 2和1molO 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后体系中只存在2molSO 3(×) 提示 SO 2和O 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反应后的体系中同时存在SO 2、O 2和SO 3。
(4)工业上用CO 和Fe 2O 3冶炼铁,可以调控CO 的量,将CO 完全转化为CO 2从而杜绝污染(×) 提示 CO 和Fe 2O 3反应生成Fe 和CO 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CO 不能完全生成CO 2。
1.某班同学在探究SO 2和O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发现无论O 2的量再足量,SO 2都不能完全转化为SO 3,其n (SO 3)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信息: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和18O 2,反应一段时间,核素18O 存在于SO 2、O 2和SO 3中。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概念;3.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方法。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像展示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讨论。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限度:- 定义:限度反应物是一个反应物中最先用完的反应物;多余反应物是在反应结束后仍有剩余的反应物。
- 计算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反应物的数量比较。
2.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 反应物的转化率:反应物的转化率表示反应物被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 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或平衡式中的系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实例练习:1. 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有3mol H2和2mol O2参与反应,求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
2. 对于反应式N2 + 3H2 -> 2NH3,如果有4mol N2和8mol H2参与反应,求反应的平衡态下N2的转化率。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检测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如何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得率。
课堂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
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
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
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
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优化化工生产条件的重要依据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平衡) 化学反应的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平衡的建立 化学平衡的移动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平衡速率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和高频考点。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课中心线是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移动因素的考察有个初步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考察上处于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模块只学习了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力有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共同提高。
极大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思想有一定提高。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2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 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2 课时)【教学设计】【问题】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思考】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通过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表一2SO2+O22SO3n(SO) 2 2 2 2 2余SO21.2 0.2 0.14 0.1 0.004表二2CO+O2=2CO2思考,并记录笔记强化记忆当堂反馈精讲点拨【板书】2、特点:不彻底,有一定限度1、18O2 + 2 SO2 2SO3,此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后,混合物中含18O 的粒子有。
2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 +Y2(g)2Z(g),已知X2、Y2、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 为0.3 mol·L-1 B.Y2 为0.4 mol·L-1C.X2 为0.2 mol·L-1 D.Z 为0.4 mol·L-1【素材展示】由蔗糖饱和溶液的溶解问题,引出对可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这里有二个过程,溶解和结晶,在饱和溶液中这二个过程停止了吗?2、为什么固体的总质量没变?通过所给数据,绘制密闭容器内浓度随时间分析并讨论问题,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认真思考,联系实际问题理解问题。
增强对可逆反应定义与特点的认识,并能与习题相结合,养成由题目回归本源知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及较为客观的现实,形成可逆的动态平衡概念理解。
合作解疑变化图像。
并结合所学速率知识,联系反应学生讨论,数据分析,通过数形结合,将精讲点拨当堂反馈快慢的问题。
【副板书】画出速率平衡图像,并顺利引出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体系。
【板书】二、化学平衡1、定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解决所提问题。
概念的理解:前提:实质:外观的表现:3、N2+3H2 2NH3 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2 和H2 不再化合了B、N2、H2、NH3 的浓度相等C、平衡建立前体系的总质量在不断变化而数形结合理解问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
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
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
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
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
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深圳市观澜中学陈晓峰[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课标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是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化学反应”。
[教材分析]1、本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建立化学平衡的观念,知道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归纳得到一些简单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
[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质的性质不同,例如知道金属的活泼性、有的能够跟酸反应,有的不能跟酸反应。
意识到化学反应中有的比较快,有的比较慢,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快慢。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与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知道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节约能源。
[教学重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教学策略]探究法、分析推理法、对比归纳等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板书设计]第1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一、化学反应的快慢1、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浓度的改变量。
V=△C/t(单位:mol·L-1·min-1或mol·L-1·S-1或mol·L-1·h-1)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物质的本身性质(2)外因: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本课时是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平衡状态,尤其是要学会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其次要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知道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且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有可逆反应和非可逆反应之分,但是对于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对化学平衡的存在也不甚了解。
本课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通过提供证据支持引导学生形成对可逆反应的正确认识,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特别是认识到可逆反应存在限度——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并且可以发生移动,为今后平衡体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从宏观上意识到有的化学反应是进行不完全的,即认识到可逆反应的存在;通过“交流研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如何进行的,从微观上分子变化的角度解释可逆反应的反应原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和讨论问题“可逆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学会运用证据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观察实验“化学平衡的改变”,意识到化学平衡是存在的、是相对的,并且反应条件改变,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1905年底,德国化学家哈伯确定了合成氨。
但什么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为最佳及什么样的催化剂为最好仍是哈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四年几千次的试验和计算,哈伯终于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就是在550℃、20MPa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氨的产率约为6.25%。
现代合成氨工艺的反应条件
是铁触媒作催化剂,400-500℃,10-30MPa,氨的产率大约为10-15%。
【交流研讨】
①氮气和氢气在550℃、20MPa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氨的产率约为6.25%,此条件下的该反应是否达到了最大的限度?
②现代合成氨的产率大于哈伯合成氨的产率,说明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否能够发生改变?
③实际的化工生产中,是不是只要化学反应的速率快就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要提高产品的产量还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①此条件下的该反应已经达到了最大的限度。
②化学反应的限度能够发生改变。
③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与提高产品产量没有直接联系,要提高产品的产量还要考虑温度、压强等因素。
【过渡】在生产实际接触的化学反应中,很多都具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可以随着实验条件的调控加以干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化学反应的限度。
【板书】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观察思考】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
演示实验:向2mL 0.01mol•L—1KI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1FeCl3溶液,再加入几滴0.1mol•L—1KSCN 溶液,你认为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活动】预测实验现象,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讲解】在该反应中2Fe3+ + 2I—→ 2Fe2+ + I2,加入的碘离子的量是铁离子的两倍,若反应进行完全,则铁离子应完全反应,实验证明铁离子仍旧存在于溶液中,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变成生成物。
【过渡】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可逆反应,方程式应书写为2Fe3+ + 2I—⇌ 2Fe2+ + I2。
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也属于可逆反应,那么可逆反应是如何反应的呢?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反应有什么异同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讨。
【交流研讨】
某班同学以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例,分析为什么即使氧气过量二氧化硫也
不能全部转化成三氧化硫。
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请结合相关资
料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观点1 :只有部分二氧化硫与氧气发生反应。
观点2 :二氧化硫全部转化成三氧化硫后,部分三氧化硫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硫。
观点3 :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
针对上述三种观点,他们查阅资料获得了以下信息。
信息1:实验发现,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SO2与18O2,反应一段时间后,核素18O存在于SO2、O2、SO3中。
信息2:密闭容器中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SO3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学生活动】根据所给信息,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信息1的同位素示踪法,得知反应体系中不仅有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同时也有三氧化硫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的过程,所以观点1有误。
通过信息2中的图像走势来看,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是随着时间逐渐增多的,到了某一时刻不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像观点2描述的那样,先是逐渐增多到最多,然后又分解,逐渐减少,所以观点2有误。
综合起来看,观点3比较接近反应事实。
【讲解】通过实验发现,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中,无论怎样改变反应条件都不能使二氧化硫全部转化成三氧化硫。
这是因为在二氧化硫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产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也在发生分解反应生产二氧化硫和氧气。
【过渡】像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可逆反应。
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是该化学反应在这个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即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板书】一、可逆反应
(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向正、反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3)特点:①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②可逆反应结束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迁移应用】
1.反应2H2+O22H2O和2H2O 2H2+O2↑,是否为可逆反应?
2. 14CO2 + 12C ⇌ 2CO,达到反应限度后,混合物中含14C的粒子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1.不是,两者的反应条件不同,故不是可逆反应。
2.14CO214C 14CO
【过渡】前面我们探讨了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反应发现其实质是一个可逆反应。
但是可逆反应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下面我们一起仔细研究。
【交流研讨】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
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
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2.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
3.反应会进行到什么时候“停止”?
4.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5.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讲解】0~t1段:一开始反应物浓度大,生成物浓度小,v(正)>v(逆);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
t1时刻及以后:反应看似停滞,实质上反应仍在进行,因为v(正)=v(逆)≠0。
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我们认为该反应达到了最大限度——化学平衡状态。
【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即
保持不变),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特征
【过渡】可逆反应有最大限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可逆反应在某状态下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呢?【思考讨论】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当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时,能否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当压强恒定时,一定达到平衡吗?密度一定时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投影】(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①v(正)=v(逆):a.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与对应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系数成正比
②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浓度、质量、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观察思考】将封装有二氧化氮(NO 2 )和四氧化二氮(N2O 4)混合气体的装置两端的球形容器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上述表格。
【结论】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
【过渡】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温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产生影响。
条件改变了,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条件改变后,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投影】
【课堂小结】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化学平衡状态通常会受到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调控化学平衡对于化工生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会在选修中学习。
【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