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8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书愤》《病起书怀》含答案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
①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20.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9.A 20.《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
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分析错误,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
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并不是“诸葛亮的感慨”。
C.“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分析错误,这两句概括的是25年前的两次战斗: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附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一)8.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
(2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2分)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
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
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
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
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
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
④为社会黑暗,前途未卜而怨。
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答案保定途中偶成郭登①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
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
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
卒赠侯,谥忠武。
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
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
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8.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5分)9.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二)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6分)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9.(5分)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题及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题(一)8.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
(2分)9.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
“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
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
“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
(“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
)(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题答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
(5分)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6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题(二)疏帘淡月秋思张辑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8.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1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
“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察“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效劳的。
之二: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
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展文字表达时到达“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
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
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p ,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活力,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
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
大历五年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
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诗歌鉴赏题(2013——2015)
2013课标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
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2分)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
2014课标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
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这首唐诗上元怀古
,然后回答问题
李山甫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注】①上元:古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
②李山甫:唐朝诗人,累举不第,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8、颈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这两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间的纽。
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
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
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0 、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5分)
11、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2015课标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案】(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2)用词巧
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出(1)的给3分,答出(2)的给2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单分析的,给3分。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是的后两联分析作者情感。
2015课标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
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