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2011
- 格式:ppt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17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译文嘿,咱今天就来翻翻《百丈山记》。
这篇文章可是出自朱熹之手呢!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爬这百丈山呀,走了大概三里多路吧,往右边一瞅哇,那是深深的山谷,可吓人了;往左边一看呢,是那高高的悬崖。
用那石头堆成台阶,得走个十几级才能过去哟,这山好看好玩的地方啊,大概就从这儿开始喽。
原文: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顺着那台阶往东走哇,就瞅见一条小水沟,嘿,还有个石桥跨在上面呢。
周围都是些老粗的藤蔓和古老的树木,就算是大夏天正中午,也一点都不热乎;那水可清亮了,从高处哗哗流下来,那声音噼里啪啦的。
原文: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人多以居僧为宜。
译文:过了那石桥,沿着两边的山崖弯弯曲曲往上走,就找到个山门,有三间小屋子,都装不下十来个人。
不过呢,前面能瞅见那山涧里的水,后面靠着个石头水池子。
那风从两个峡谷中间吹过来,一整天都不停,大家都觉着这地方挺适合和尚住的。
原文: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名状,不登山,则已;既登山,则心为之浩浩焉,而神魂为之恍恍焉,若不可极于天地而与古为徒。
译文:再往上面走哇,那就模模糊糊、若有若无的,都没法形容出来是啥样。
不爬山吧,那就算了;可要是爬了山呢,那心里头就觉得可敞亮啦,那神魂啊都恍恍惚惚的,就好像不能走到天地尽头似的,感觉能跟古代的人做朋友似的。
原文:因久坐岩下,对潭影而兴叹,遂自潭西循崖而北,以至于其下。
译文:就因为在那岩石下面坐了老半天,对着那潭水的影子就发起感慨来了,然后就从潭水西边沿着山崖往北走,一直走到那下面去了。
原文: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译文:那上面有像城墙上的矮墙和房梁的形状,旁边还有个像城堡一样的,就好像有个门似的。
原文: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4.百丈山记文题解读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之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此行朱子与刘充父等朋友“皆赋诗以纪其胜”,而且又“叙次其详如此”。
作者如此反复详尽地去记状此游,目的就是为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
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近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背景纵览朱熹一生中多半时间是在山中度过的,他性喜山水景物,“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竟日目不瞬。
”他还自称:“予少好佳山水异甚,而自中年以来,即以病衰,不克逞其志于四方。
”所以朱熹除了写山水诗以外,也留下了许多山水文,其中多有佳作。
例如《云谷记》《卧龙庵记》《庐山记》等,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当推《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完全可以与唐宋八大家的那些写景精品相媲美。
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借景寓理的成分,朱熹完全被自然美景吸引、征服了,他至少是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理学家身份,所以竟没有象通常那样在写景之余发一通议论,也没有在描写中融入什么哲理。
他只是兴致淋漓地描绘所见所闻。
这样,朱熹散文中经常充溢的实用功能就完全让位于审美功能了,所以一向被压抑着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字词梳理1.字音壑.(hâ) 磴.(dâng) 淙.(cóng) 瞰.(kàn) 蹑.(niâ) 庵.(ān) 庳.(bì)隘.(ài) 罅.(xià) 潺.(chán) 峭.(qiào) 瀵.(fân) 璀粲..(cuǐ càn) 祠.(cí) 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绝壑:深险的山谷。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答案:C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