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4百丈山记
- 格式:ppt
- 大小:6.55 MB
- 文档页数:70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百丈山记南宋-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 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磴,石台阶。
]十余级 乃得度, 山 之胜 盖自此始。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百丈山记宋代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出*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着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着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 ;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
山之胜盖自此始[7] 。
循磴而东[8] ,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 ,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 ,无足观[17] ,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 ,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
乃壁其后[24] ,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 ,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 ,深昧险绝[27] 。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 ,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 ,前揖芦山[33] ,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
日薄西山[35] ,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 ,不可殚数[37] 。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 ,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 ,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 ,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
而最其可观者[47]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