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59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一、填空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7.“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1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茅坤。
15.归有光的文集是《震川集》。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袁宏道。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张溥,其散文的代表作是《七录斋集》。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嘉靖壬午年。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34.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北宋志传》或《杨家府演义》。
35.《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明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一、引言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文化繁荣,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人。
他们的文集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后世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篇目分类索引旨在系统整理明人文集的篇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明代文人的思想、观点和风采。
二、分类索引1. 政治篇这一类别主要涉及明代文人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他们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社会制度变革等问题,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
•《政治篇一》:讨论明代政治体制的优劣、改革方案等议题。
•《政治篇二》:探讨明代社会阶级状况、官员选拔制度等问题。
•《政治篇三》:论述明代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等议题。
2. 社会篇这一类别主要记录了明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经济、农业、商业、教育、科技等。
•《社会篇一》:描述明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状况、土地制度等问题。
•《社会篇二》:记录明代商业繁荣、市场经济发展、商人阶层的兴起等。
•《社会篇三》:介绍明代教育制度、科举考试、文人士人等方面的情况。
3. 文化篇这一类别主要涉及明代文人的文化思想、文学创作、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篇一》:收录明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文化篇二》:整理明代文人的散文、随笔、笔记等作品,反映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
•《文化篇三》:介绍明代文人的书画艺术成就,包括绘画、篆刻、文房四宝等方面的内容。
4. 历史篇这一类别主要记录了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事迹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明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历史篇一》:记录明代重要的政治事件、战争战略等内容。
•《历史篇二》:介绍明代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政治贡献等。
•《历史篇三》:整理明代历史文献、史书等资料,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参考。
5. 哲学篇这一类别主要涉及明代文人的哲学思考和思想观点。
他们对人生、道德、宇宙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
•《哲学篇一》:记录明代文人的哲学思考,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
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
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
著名流派有: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
“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
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
茶陵派。
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
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
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
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
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
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
但也有盲目尊古的不良倾向。
后七子。
嘉靖至隆庆年间的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七人为骨干,李、王为首领。
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但言论更激进,声势更浩大。
王世贞认为文章一代不如一代,东汉文弱,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再往后便无文章可言了。
㈠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明前期: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XX四梦》、吴承恩《西游记》、XX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
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㈡明代俗文学的繁荣: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XX、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
易代之际的诗文(了解下人物就行)p2361)宋濂:《宋学士文集》2)X基:《诚意伯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3)高启:《高青丘集》“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X,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4)方孝孺:《逊志斋集》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明前期上层官僚形成的一种文风,主要是粉饰太平之作)P238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作品特征:内容贫乏,多应制之作,题材多为“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阳(试图以雄浑之体改变萎弱诗风)主X:诗学汉唐p238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前后七子(名词解释)。
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理论:主X:“真诗乃在民间”,主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模拟以形式为主。
5、“吴中四才子”是指谁。
p240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XXXX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主X: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7、李贽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什么。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摘要:一、明朝文学概述1.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二、清朝文学概述1.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吴承恩与《西游记》3.施耐庵与《水浒传》4.曹雪芹与《红楼梦》四、清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纳兰性德与《饮水词》2.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五、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2.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3.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正文: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朝与清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繁荣,流派纷呈,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明朝与清朝的文学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明朝文学概述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方面。
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主要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情小说等。
代表人物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清朝文学概述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特点。
主要文学流派有:考据学派、骈文派、唐宋诗派等。
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纪昀、蒲松龄、吴敬梓等。
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寓意深刻。
3.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小说,讲述了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相信《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它不仅是明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丰碑。
2、《水浒传》《水浒传》是大家熟悉的明朝四大名著之一,书中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西游记》如果问明朝有哪些文学名著能称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定要投《西游记》一票,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其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鸦片战争以后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等多种语言。
4、《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有名的明代文学著作之一,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本书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
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
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
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
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
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
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
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
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
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
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第二章《水浒传》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作者是。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填空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
2、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
3、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等,其中的成就最高。
第五章明代杂剧填空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为代表,把杂剧当作、的工具。
2、王九思的、康海的两部杂剧,创作倾向趋于社会伦理批判,使明代中叶的杂剧创作开始转型。
3、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4、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第六章明代传奇填空1、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和邵璨的。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作者分别是、、。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
4、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流派是以为首的昆山派,以为首的吴江派和以为首的临川派。
5、吴江派以为首,包括、、、、、等知名作家。
明代文学整理明代社会绪论●背景: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心学兴起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B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之平等;李贽(卓吾):《童心说》A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耿中丞》)B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
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C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主张“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是有主情如《牡丹亭》《紫钗梦》,厌世如《邯郸梦》《南柯梦》之作;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俗文学的发展及特点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李梦阳:《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唐顺之等人:《水浒传》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李贽:又将“西厢记”“水浒传”“史记”等相并列;——周晖《金陵琐事》卷一冯梦龙:“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叙山歌》)这些言论,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的到来:一是: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社会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二是: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主要是传奇,经典之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与肯定自我、弘扬个性的思想相一致,明代文学家甚至将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的社会功能准则;B.清晰认识文学“虚”“实”关系;如谢肇淛云: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明代社会绪论●背景: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心学兴起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B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之平等;李贽(卓吾):《童心说》A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耿中丞》)B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
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C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主张“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是有主情如《牡丹亭》《紫钗梦》,厌世如《邯郸梦》《南柯梦》之作;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俗文学的发展及特点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李梦阳:《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唐顺之等人:《水浒传》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李贽:又将“西厢记”“水浒传”“史记”等相并列;——周晖《金陵琐事》卷一冯梦龙:“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叙山歌》)这些言论,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的到来:一是: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社会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二是: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主要是传奇,经典之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与肯定自我、弘扬个性的思想相一致,明代文学家甚至将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的社会功能准则;B.清晰认识文学“虚”“实”关系;如谢肇淛云: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刘备:仁君;——似伪诸葛亮:智绝;——似妖关羽:义绝;——似神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语言的通俗易懂,对一部作品的流传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水浒传》《金瓶梅》很多方言、俗语;结论:雅文学于俗文学相互交融、互动是为一种常态,雅文学的俗化,俗文学的雅化,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态势。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使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且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唯一形式。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艺术特征:情节连贯、故事完整,叙事角度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2)形式特征:散韵结合方式;(全书或开场、收尾、文中,也多用诗词、鼓词等)《三国》开篇:明代杨慎《临江仙》3)叙事特征:注意说与听的关系;开头多用“入话”,即“楔子”,起到陪衬正文故事内容的作用;同时有着说话痕迹,如“话说”“且说”等叙事语言;最后卖关子、吊胃口的结尾。
●元代的三国故事流传的形式主要是:三国戏和《三国志平话》;主要贡献:文学作品中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明确,人物性格基本形成,以及小说框架逐步定型;●《三国志演义》——“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一)官修史书的帝魏、帝蜀之争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为正统2.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蜀为正统3.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国为正统观点矛盾:一方面肯定陈寿的“帝魏”观点;但是在人物评价上却肯定刘备之“仁道”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尊曹魏为正统;5.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为正统;(二)民间——拥刘思想痴心不改●小结:拥刘反曹思想文化内涵“拥刘反曹”的观念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它积淀了普通百姓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拥刘反曹”就是尊崇仁政、贬斥暴政,尊崇忠义、贬斥奸诈,这也反映了人民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残君暴君的憎恶。
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倾向。
●拥刘反曹思想表现:(一)语言称谓上:感情色彩鲜明(二)结构安排上:蜀汉着墨最多(三)内容叙事上:歌颂仁政;其一:仁政——君民关系其二:待人——君臣关系●《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结合——七实三虚(一)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论证◆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是历史演义小说面临的首要问题✓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三分虚构”之艺术技巧:1.妙笔生花,善于铺叙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5.细心穿插、巧于构思二:宏伟壮阔之艺术结构1.五条线索交错并行: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2.在魏蜀吴三条线索中,又以魏、蜀两国的矛盾斗争为主干;魏蜀以蜀汉为重点;蜀汉以诸葛亮为中心;3.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作者又兼用倒叙,铺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三、特征化的人物形象✓特征化艺术典型的特点:1.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夸大其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脸谱化;)2.稳定性: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处于静穆状态;(主要性格特征基本不变,程式化;)✓特征化性格塑造的艺术手法:1.出场定型,犹如脸谱性格特征较单纯、稳定;2.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四: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本章思考题:1.章回体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特征;2.怎样理解《三国演义》世代累积型的小说;3.《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4.评价刘、关、诸葛、曹操的人物形象;5.《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虚实;人物;结构;战争;语言)《水浒传》●如何理解宋江的“忠义”其一:宋江的出身、为人、行世1.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学儒;2.为人:结交好汉;3. 行世:以忠义求进取;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了锦绣前程,时以封建道德准绳,事事以封建秩序为尺度,绝不越雷池半步其二:宋江上山“曲线图忠义”上山之前:逼上梁山:梁山之上:招安(下山)之后:最后的晚宴;迫不得已走一一条曲线救国的忠义之路:暂时委身梁山,以图日后全其“忠义”之志其三: 宋江的“忠义”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小结:宋江之“忠义”结局:宋江因官逼民反,求生不得,为实现其“忠义进取”之志,遂而投奔梁山,惟求“暂借水泊,权时避难”,为日后朝廷招安,求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而虽死无憾。
因此,宋江的人生是追求忠义的人生,而追求忠义的人生也必将是悲剧的结局;●《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形象的塑造1.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2.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同是军官,林冲的软弱性,杨志的奴才性,鲁智深的反抗性。
3.通过行动来刻划人物武松:勇猛、机警,通过打虎、杀嫂,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行动来充分展现的。
4.注重细节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二、完整富于变化的艺术结构《水浒传》上半部分以人物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件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
(46)1.前七十一回主要采用单线连环勾锁结构方式。
2. 从七十二回到八十二回为一大过渡,由聚义过渡到招安。
其以时间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直至接受招安;3.八十二回之后主要采用板块式结构方式。
即征辽、征方腊,征田虎、王庆,各自独立,自成板块。
三. 语言特色1. 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2.人物语言:①高度个性化②充满了生活气息●《金瓶梅》书名由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西门庆的人生哲学:“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好货贪财,好色,逐权1.破落财主,开药铺(西门大郎)浮浪子弟2.近来发迹,交通官吏。
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包揽词讼;娶了李娇儿3.聚敛钱财与官员平起平坐。
娶了孟玉楼,又谋取李瓶儿。
4.党争牵连金钱疏难。
摇身一变——贾廉,西门庆可以享受落难中亲家的家财了5.另觅靠山谋求官身6.以钱易权横征暴敛7.认官为父高官厚禄8.富贵逼人纵欲身亡●《金瓶梅》的审美艺术——白话长篇小说里程碑一、题材转变:变奇为常,从神到人《金瓶梅》的题材不再是朝代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二、审美取向变异:由美到丑《金瓶梅》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作者以生活中的丑作为题材,怀着对丑恶现实的强烈憎恶之情,将生活中的丑进行提炼、挖掘,并加以概括,从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三、性格化人物塑造:立体化、多色调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四、结构艺术: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多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