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明中期自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

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的崇古观念,认为汉时古作在千年后仍被人们摹拟,并不是人们盲目的贵古贱今,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为古今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诗文复古不单是对古作在“体”即外在形式等方面的模仿和沿袭,而更是应该是一种主体积极审美取向的内在诉求。

2.杨慎:

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不仅拜于李东阳门下,还结识了同门下的前七子代表李梦阳和何景明,他经常和何景明切磋试论,并为李梦阳编了《空同诗选》。面对前七子偏狭的复古文学思潮,杨慎“于李、何诸子之外,拔戟自成一队”。杨慎的诗歌主张显得更加通达和客观。他认为唐诗继承了《诗经》的主情传统,所以他非常推崇唐诗,认为唐绝句达到了“后人力追莫嗣”的高度,但杨慎不专主盛唐,不偏废中晚唐,还提出了“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歌主张,不可云“宋无诗”。

3.金陵四大家:

“金陵四大家”是顾璘、陈祈、王韦、朱应登四人的合称,是因地域因素结合而成、在理论和创作倾向上体现出某种群体特征,而组织松散的文人集团。顾璘和陈祈二人在南京倡导复古思想,与京师前七子的主张遥相呼应,顾璘批点《唐音》,大力推崇盛唐格调;陈祈编选《古律手抄》,力图以盛唐之音规范当时学诗之风。

4.前七子: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生,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在权力地位上,不满于李东阳等馆阁文臣的压制;二在文风上,不满于三杨以来流行的台阁风格;三在思想上,不满于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及其对文学的侵蚀。同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七子复古与王守仁心学的同时出现。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还包括何景明、王久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古人的格调、法式。

核心人物李梦阳的复古主张尤为明显。他提出“宋儒兴而古文废”,“诗至唐,古凋亡矣”,还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真情的主情论调,“以我之情,尺寸古法”,并且认为“真诗在民间”,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质疑,李梦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客观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变俗的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评价:他既反对台阁体的虚饰,又不满于李东阳的萎弱。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学复古,正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个旗帜鲜明的文学运动。这一运动,对于台阁体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诗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对于宣扬道学的“理气”诗风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5.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虽说在主体上主要是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各人趣味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陷入重理轻辞的局限。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抒胸臆,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

王慎中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把宋人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当作重点学习对象。唐顺之与王慎中尊宋的态度相似,原不信服,后来对曾巩推崇备至,提倡“本色说”。茅坤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归有光是唐宋派文人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在散文方面,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又尊尚唐宋诸家,对学古对象的择取更为宽泛。他对后七子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

6.后七子: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他的《艺苑卮言》中提出复古的同时反对剽窃和模拟,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2)李攀龙在《古今删诗》选先秦汉魏、唐及明诗,表现“宋无诗”的主张,明朝诗歌以情为主,与宋朝诗歌以理为主大相径庭,因此反对宋朝诗歌。

3)谢榛认为汉、魏诗歌可以并提,但是“魏不逮汉也”。也认同诗歌高古应该师承汉魏、盛唐。

评价: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取法须高,入门须正,强调格调说,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随后复古思潮出现短暂的中断,这一时期反复古思潮出现,由激进的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抨击伪道

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启蒙色彩;到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并力矫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和服的拟古蹈袭的走向俚俗肤浅的弊端;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文坛,力图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这时期晚明小品文趋于兴盛,体制短小,风格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

◆明末文坛,时局动荡不安,明朝政府面临覆灭的危机。特殊的时代环境给文坛带来新的影响。文社的兴起是明代

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

复社:

崇祯元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遥相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提倡“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复古实用思潮。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完成的《几社文选》提倡“文当规模两汉,诗必宗趣开元”的文学思想,同时他并不泥古不化,提倡在古法中贯穿作家真情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由此出发,他可定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但也指出“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多感时伤事之作,具有浓烈的感情与爱国色彩。

评价:明末文社虽然倡导继承“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但并未陷入无病呻吟的模拟误区。在复古内容上强调“兴复古学”重视文章的“经世”功能,为朝廷的革新政治服务。明末社团所倡导的这种复古思想得到社团广大成员的广泛宣传和支持,掀起了明代末年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五、看法:

1)优点:

①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不仅是一次文学运动,而且是一次思想运动。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样,具有恢复古代文学传统和复兴儒学的双重目的,都给当时的文学界和思想界带来了冲击和活力。

②复古运动也为历史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建立了以格调说为核心的古典诗学理论,并在品评古代诗文体貌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

③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在有反理学、反人性压抑的倾向,对晚明重情文学思潮有先导之功。他们的诗文创作中,注重修辞、声律等文学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崇尚捍卫古诗的自然真率,崇尚秦汉顾问的情质宛恰,一定程度上是反抗理学对文学的渗透。

④求真、求情,重自然、重民间文学,逐渐把“真”、“情”引入到他们的诗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用来和内容枯燥、形式僵化的台阁体、八股文相对抗。如前七子核心人物李梦阳就提出“真诗乃在民间”。

2)缺点:

①重形式,轻内容,复古重体格声调、以再现汉魏盛唐文学风貌为目标,因此也被人称为“形式上的复古”。对于人生诸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显得相对保守。

②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真实的诗歌创作拟古蹈袭痕迹明显,甚至于发展到后七子走向了极端。如王世贞拟古乐府《上邪》中,“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显然套用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才敢与君绝”。这种刻意规摩造成的后果,毫无生命力可言。

③持论偏激,对前代的作品没有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而是把自己所推崇的对象推向至高,都认为“宋无诗”。如王世贞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务读”。

3)自己的看法:

①中国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也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明中叶士风与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的不满上。如果说其中某些人具有了“反理学”的倾向,我觉得那也只是在儒学范围内,在尊重周、程、张、朱等理学大师的前提下,作了一些批评和修正,呈现出向孔孟原始儒学回归的迹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给明中叶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一丝活力。所以说,他们的反理学只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复兴儒学。

②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具体是前七子的复古活动时期,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件,那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同时出现。明代社会心学盛行,心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比较难懂、隐晦、神秘、玄妙的学问,反映在文学上就是重情真情的思想。复古派诸子以豪杰的情怀锐意复古,凸现了主体精神,而压抑了个体才情。复古派主张把才情纳入古人格调之范,但杨慎、王世贞、屠隆等人相继出现,重才情的倾向逐渐逸出。

二、明代诗歌中的真情、汤显祖“至情论”、公安派“性灵说”,结合时代的大背景或是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加以论证。

◆明代诗歌中的真情

①“情”的概况:在中国,情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礼记。礼运》说:何谓人之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情亦一直处于受贬抑的地位。而到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反映到文学领域,就是“情”的观念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到明代后期更出现了广泛的尊情主张。

②明朝“情”的论述: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

③明朝“情”和前朝所尊之情的区别:先秦魏晋之情,由于没有明显的对立面,没有受到明显的压抑,故而只表现为一种要求宣泄的情感。而明代之情由于理学专制、城市经济的繁荣、小说戏曲的繁荣等原因,显得更为复杂。

④出现尊情的原因:一它是对理学专制的反动。当人们开始怀疑理学,要扬弃理学的时候,自然首先要在情感论上取得突破,而尊情的观点也就始终成为明代批判理学的主要标志;二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进一步扩大,人们便强烈地要求摆脱旧礼教的束缚,要求充分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确认自我的价值;三随着戏曲、小说的繁荣,歌颂人类情爱的作品大量涌现,自然地促使人们加以反省、思索,从而加深了对于情感的认识。

以李梦阳为例说明明朝前期诗歌中的“情”

明朝前期诗歌中的“情”主要表现为李梦阳的“情真说”。李梦阳情真说的出现,在明代尊情观的发展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①要弘扬个性之情。所谓“个性之情”,在李梦阳看来,就是于诗要求真情,于人要求真人。如他在《诗集自序》中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他把是否具有真情,看作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如果“情迷,调失,思伤,气离,违心而言”,其结果必然是“诗亡矣”(《林公诗序》)。很明显,李梦阳主张的情真,就是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如李梦阳的《自从行》,作者便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鸿鹄不如黄雀啅,撼树往往遭蚍蜉,我今何言君且休”,更是慷慨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样一种颠倒的世情,蕴含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基于诗与情的关系,进一步提出“真诗在民间”的论断。其在《诗集自序》中指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真诗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他认为文人学子脱离社会现实,只能写出毫无感情的押韵之文。如:李梦阳的《梅山先生墓志铭》中描绘了墓主的形象,语言生活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③值得注意的是,李梦阳情真说的理论已经涉及到了人性之情。李梦阳甚至认为,人欲是不可克制的,它同天地万物一样,是自然生成的。他说:“天地间惟声色,人安能不溺之?声色者,五行精华之气以之为神者也。”

◆汤显祖“至情论”

(“至情”主题早在原始神

,即“以情近性”,

”这也表现在文学理论中。陆机、刘勰等人都把“情”界定为文学的

“雅哉君子文,咏性不咏情”,虽没有进一步说明,但也足见其对性情的重视。(唐朝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如黄庭坚的诗论强调了对情感的约束,“诗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得到进一步

,非常重视情。明代诗人文学家诗文都重视抒发真情实感,要求真情体现。

二、汤显祖的“至情论”

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业师罗汝芳、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徘徊出入在儒、释、道之间,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万物有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不同的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②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就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③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面和多元境界。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从而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

三、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其“至情”论。

汤显祖强调的“至情”应该理解为情感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应该可以超越现实,它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切真实思想感情。他认为,人情之所至,可以超越生死,超乎时空,具有不朽的魅力。杜丽娘正是汤显祖笔下的“至情人”。这个艺术典型中蕴含着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求。《牡丹亭》是至情之文,情是其生命,也是它的灵魂。

(一)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汤显祖“至情”的完美化身,至情至性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不甘受束缚,渴望自由美好的爱情。尽管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富贵人家,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却没能阻挡住她对大自然、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这是一种自然生命的冲动,孕含着自然生命的觉醒。《牡丹亭》中最精彩的《惊梦》这场戏写出了杜丽娘生命的觉醒。她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家还有一个后花园,当看到园中美景时,不禁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此刻眼前的良辰美景也使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感复活了。这种因春感情进而入梦,在梦中实现对爱情的追求,一方面体现出现实环境对杜丽娘的压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真情是不能被被泯灭的,是可以超越现实的,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追求的境界。

(二)至情境界

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是“至情”的演绎。“至情”在《牡丹亭》里的表现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以杜丽娘之死写出,在现实中她要寻找真爱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与所爱之人结合了。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不仅是为了展现这样一个爱情悲剧。他在写出压制力量之强大的同时,也写出了反抗力量之强大。他的“至情”特征,即那种超越生死,超脱轮回的情感状态;是从人心发出来的真实欲念愿望,已经超出了男女的爱情而指向更深层面。

(三)至情的文化意义

汤显祖“至情观”的文化意义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了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当然最为直接、具备强烈示范意义的举措是树立贞节牌坊。明代的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所压的是一个个贞节女性的斑斑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

汤显祖的“至情论”影响深远,其为戏曲本体意识开拓了一种自我认识的新思路。张琦作为明末戏曲理论家,其理论主张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把‘情’特别是‘真情’、‘至情’,看做是戏曲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唯一存在理由,亦即戏曲是因‘情’而存在,而又为‘情’所存在”。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深受汤显祖的影响。袁枚的性灵说颠覆了载道观的“诗言志”,他极其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真性情”,唯有表现真性情,方可出新意。另外,汤显祖《牡丹亭》的以情为纲的理念对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主旨、情节安排影响深远。

公安派“性灵说”

公安派的核心观点是“性灵说”。这是“三袁”,特别是袁宏道针对前后七子复古而总结出的创作理论。他在《叙小修诗》中写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相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魄。”

一、性灵说的演变:

①“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或词组成的复合词。“性”的本义是人的本性,性还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禀赋气质。“灵”的本义甚多,与性灵美学思想有关的含义有:1.人的主观精神,三国曹植《七启》:“澄神定灵”;2.人的聪明灵活。性与灵构成“性灵”一词则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②性灵派美学思想重真性情,崇个性、尚自然的观点,在《庄子》中均可找到萌芽。如《庄子·渔父》关于情“贵真”的论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此所谓“真”,不仅指感情之真,而且指人本性之真,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

③西晋陆机《文赋》首次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是对传统“诗言志”载道观的一大突破。

④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⑤稍后于刘勰的南朝著名诗论家钟嵘,在其诗论专著《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钟嵘主张诗“吟咏情性”即抒发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是针对“理过其词”的玄言诗而发的,这是其诗歌美学的主旨。基于此,他又倡导抒发感情的“直寻”、“羌无故实”,不满于“竞须新事”,堆砌典故,也抨击声病之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并归结为应有“自然英旨”。钟嵘重抒情、尚自然、崇真美的“性灵”之说,直接影响了清代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⑥略后于钟嵘的北朝诗人庾信《赵国集序》论诗云:“含吐性灵,抑扬词气”,其诗亦有“天下有情人,居然性灵夭”之句;北齐颜之推论诗云“四始六义,实动性灵”。在南北朝文论中,“性灵”之义多指性情或情。

⑦唐代文论中采入“性灵”一词更普遍。一是沿用南北朝文论的常用“性情”含义,二是“性灵”一词含义又有新的开拓,具有一种灵妙的悟性,与才相通。

⑧宋代主性灵说者首推杨万里。杨万里一是推崇“天分”,认为诗人具有“天才”,或曰诗才,属于“性灵”者;二是诗的本质在于“专写性灵”,亦即诗人的感情、个性、气质等;三是反对“谈格调”,而主张诗人具有艺术个性;四是认为诗要写得有“风趣”,即生动活泼,使人易于接受,产生美感。

⑨其后严羽诗论亦与性灵说有关,严羽明确标举“诗者,吟咏性情也”的观点,又强调“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正是其“独任性灵”的实质所在。

⑩性灵说在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性灵美学思想的先驱徐渭、李贽的观点直接影响是王学。徐渭称“性灵本自是”,于诗主情、重真,倡导创作“出于己之所自得”,反拟古之风。李贽更提出著名的“童心说”,特别强调“童心者,真心也”,“童心”即是真心,人的纯真之心,是人的天然本性,真实感情,包括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如贪财好色之心,即不受封建伦理纲常束缚之心。而后就是明代后期的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另外应提及的是,稍后于公安派的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性灵说。

明代性灵说直接影响了清代袁枚等性灵派的性灵说,袁枚的性灵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二、内涵及审美特征:

从“性灵”的发展看,它是指性情或者思想感情。“性灵说”是主张作者创作时要表现内心的真情感,反对蹈袭古人,一味模拟。这一理论的审美特征包括:

一是真。公安派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性灵,表现内心真实情感,要求真、贵真。“真”是“性灵说”的灵魂,是作家内心对外物的反映。作家在创作时,胸中若是虚情假意,则不会写出“真诗”,更不可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是露。感情需是真感情,存于胸臆而不发则不能称之为“独抒性灵”。公安派反对儒家传统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是趣。提倡“性灵”,实际是主张作品要有独创性,这要求作家是识“趣”之人,其作品也应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袁氏兄弟对“真”和“露”的肯定,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肯定人性,强调真性情的流露,是富有叛逆精神的思想。

三、“性灵说”的影响和局限:

袁氏兄弟提倡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掀起了打破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樊篱的高潮,而且对其后的文论发展影响也很大。他们直接启发了之后的竟陵派。清代袁枚更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明确提出“性灵说”,使之成为与沈德潜“格调说”、王士祯“神韵说”并重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诗论主张之一。

当然“性灵说”也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一味地强调“真”而忽视了对“善”与“美”的追求,流露出真性情的作品如果再渗透善的情操与美的理想,就能更好地陶冶性情,产生积极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当今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对“性灵”的把握也很重要。正是因为没有更清晰地说明“性灵”该如何有分寸地运用,公安派的创作才会陷入浅俚。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三:明代文学的发展: 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 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 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 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 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 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 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后期:高度繁荣 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 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 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

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论述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近代史论述题重点整理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资本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一.《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内容: 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 ①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②规定了农副产业品的生产和分配 2.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性质: 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性质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资政新篇》主要性质 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对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 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 3.1 复习笔记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 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1)宋濂 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 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这些作品吸收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如《郁离子》。 ②刘基的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抓住自然界中不同的景物特征,以细腻而自然的笔触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生趣盎然,自然逼真,不落俗套。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近代史刚要论述题整理

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发展开辟了道路。(2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2分)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2分)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生新的积极变化。(2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分) 2、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5分)28年后,中共成为执政党,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5分) 3、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分)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分)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历史性贡献。(2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1: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两大历史任务。建国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5分) 答案2:①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根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家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3分) ②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3分) 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国内外条件(4分) 5.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①社会制度腐败。1840年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昏庸愚昧。他们大都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压迫、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3分) ②经济技术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以鸦片战争为例,清朝军队在武器装备及军队素质和战斗力方面均落后于英军。这是中日军队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3分)教训:结合“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原理展开。(4分) 6.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中共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共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中共党人以行动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5分) 基本经验:①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5分) 7. 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一、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共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按章节(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按章节(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三、简答、论述题 一、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010.10)P2 答: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3、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主要表现。(2010.07)P3 答: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 2、经济上,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逐年加重, 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清政府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绿营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三、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2012.07)P12 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往,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 围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 体。 5、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009.07、2011.01、2012.04)P14 答: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阶级能够暂时团结 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得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五、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2009.07、2011.10、2012.01)P14 答: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如大公无私、富有组织纪律性等外,自身特点如下: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六、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2009.04、2010.04)P14

大一近代史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强在侵华的时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

近代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有答案)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近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