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手术后胆瘘临床治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
胆漏是指胆汁在胆管或肝内外泄出引起腹腔内汁液积聚、炎症反应等病理反应的一种
并发症,常见于肝胆手术后。
本文对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诊断
临床表现:肝胆手术后数日内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CRP升高、胆汁检查,胆红素和酶类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等检查可以协助诊断胆漏。
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控制胆漏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胆管修补、胆管重建或肝切除等。
内镜治疗: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胆管造影并行内镜治疗,包括置入胆管引流管或硬
式胆道成形术等。
保守治疗:对于胆漏程度轻微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抗炎、止痛、保护
肝功能等措施。
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成功率高。
内镜治疗成功率较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
到明显的疗效。
保守治疗效率较低,仅适用于轻微胆漏的患者。
总结
肝胆手术后胆漏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无法保守治疗或内镜治疗控制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处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收治胆漏患者25例,分别采用单纯腹腔引流、再次手术、腹腔引流+生长激素与腹腔引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
结果:治疗6周后,所有患者均在院内治愈,治愈率100.0%。
不过不同手术方法的2周治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关键是通畅引流、解除梗阻,其中生长激素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辅助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肝胆手术胆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生长激素胆漏是指胆汁通过胆道系统的异常破口漏出胆道的病理过程,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者并非少见,其发生率1%[1,2]。
传统的治疗方法除了营养支持和抗感染之外,往往只能依靠再手术处理[3]。
2009年2月以来收治肝胆术后胆漏患者25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揭示胆漏治疗方法的转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2月~2012年4月收治胆漏患者25例,均发生于胆道手术后,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1~67岁,平均56.21±5.18岁。
胆漏类型:肝创面胆管漏16例,胆总管切口漏4例,胆总管空肠吻合口漏7例,胆囊管残端漏5例,拔T管后瘘管胆漏3例。
胆漏时间:术后3天之内18例,术后1周5例,术后2周1例,术后6周1例。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伴腹痛、腹胀,B超提示右上腹少量积液,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B超发现右上腹中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
本组出现黄疸5例,4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2例合并低蛋白血症。
治疗方法:①单纯腹腔引流11例。
发现胆漏后如原有腹腔引流,则继续保持引流通畅;如原没有腹腔引流则在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②再次手术5例。
③腹腔引流+生长激素6例,使用腹腔引流,加用生长激素8U/日皮下注射,用药7~14天。
④腹腔引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3例。
在腹腔引流的基础上,分别在发现胆漏后2~10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造影剂外溢至胆管外即证实漏口存在,肝外胆管漏将鼻胆管置于肝内胆管,肝内胆管漏则将鼻胆管置于尽量接近漏口处,外接引流袋。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治疗及体会标签:肝胆手术;胆漏胆漏是肝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胆汁溢入腹腔,积聚在膈下或肝下间隙,引起以腹痛为主的胆是汁性腹膜炎。
初期为胆汁化学刺激,随后可继发感染为细菌性腹膜炎,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腹腔脓肿,败血症,甚至休克死亡。
处理常较困难。
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9例。
21例肝胆术后胆漏,其中胆囊切除术后13例(含腹腔镜手术),肝切除术后胆漏3例,胆肠吻合术后胆漏2例,肝外伤清创术后胆漏1例,T 型管引流术后胆漏2例。
胆漏发生时间最短为术后5h,最长为术后13d。
2治疗方法①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16例,发现胆漏后根据胆漏的原因、部位、大小和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本组病例在胆漏早期(4~6h内)均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保持腹腔通畅引流9例,腹腔引流加生长抑素、长激激素序贯治疗7例。
②手术治疗5例,其中行肝创面清创缝合1例,胆囊管残端缝扎1例,腹腔冲洗引流2例,胆总管切除狭窄成形、T型管引流1例。
3结果本组21例行非手术治疗16例,治愈15例占71.4%;非手术治疗病情无好转即改为手术治疗1例,6例經再手术治疗,其中5例痊愈,占23.8%,1例术后因胆漏感染致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4.7%)。
治愈时间为3-30天,平均15d。
4讨论胆瘘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无论是否手术只要有胆汁从非正常和非预设的通道流出体外,即可诊断胆瘘[1]。
如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发热、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B超提示腹腔积液,应高度怀疑胆瘘,如腹穿抽出胆汁或腹腔引流管有胆汁流出,即可诊断为胆瘘。
对发生胆瘘患者可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胆瘘原因及部位,常用方法有瘘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PTC)。
胆漏主要原因有: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胆囊管处理不当残端漏、双胆囊管畸形及迷走胆管术中未发现、肝叶切除残端胆管结扎不全等。
术后胆漏的诊断一般不难,因为绝大多数病人腹腔引流物有大量胆汁引出,未引流者如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腹腔穿刺抽出胆汁即可确诊。
胆道术后胆瘘11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瘘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例胆道术后合并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5例,胆管探查术后4例,胆肠吻合术后1例,MIRIZZI综合征1例,全组首选手术治疗3例,均治愈;首选非手术治疗8例,均治愈,非手术治疗率72.7%(8/11)结论胆瘘多发生于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或胆总管探查术后,与解剖变异,组织炎症、水肿、粘连,术者经验,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有关,应从熟悉解剖、规范操作、妥善引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加强预防,大部分病人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方法治愈。
关键词:胆瘘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术胆瘘是肝胆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胆汁经胆管断面或吻合口流入腹腔,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常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病人性命,需及时诊断处理,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科共诊治胆瘘病人1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⒈1一般资料全组胆瘘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0-84岁,平均57.1岁。
其中择期手术5例,急诊手术6例,11例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为结石性胆囊炎,其中4例有胆总管扩张,4例多发性胆囊结石,11例术后均放置腹腔引流管,其中4例还放置T管引流。
⒈2胆瘘的诊断胆瘘的临床表现:根据胆囊术后放置的引流管引流胆汁的量而确定,B超确定手术当天和术后第1天腹腔内胆汁或者腹腔引流胆汁的总量超过150ml,或拔除T管后第1天胆汁量超过100ml者则视为胆瘘[1],本组病人右上腹局限性压痛8例,局限性压痛逐渐扩大弥漫至全腹3例。
胆汁漏出量100-500ml/d7例,大于500 ml/d4例(手术探查3例)。
⒈3治疗方法与结果本组首选非手术治疗8例病人,腹腔引流管均通畅,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给予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均治愈。
首选手术治疗3例中,1例为胆总管下端结石梗阻,胆囊管残端结扎线脱落。
予胆总管切开取石置入T管,并重新结扎胆囊管。
肝胆术后并发胆瘘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肝胆术后并发胆瘘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在外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瘘患者20例作为分析对象,将其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了针对性的治疗,将治疗体会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本次20例患者中实施内镜治疗的有3例,保守治疗的有7例,手术治疗的有10例,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与内镜治疗患者、保守治疗患者对比时间较短,其数据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行肝胆外科手术后若预防不佳极易并发胆瘘,所以要加强手术人员的手术操作水平,确保腹腔引流及放置T管操作到位,才能更好的预防患者术后胆瘘现象发生,确保患者手术效果。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瘘;治疗体会肝胆手术是临床外科常见的手术类型,而胆瘘是肝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的危险性极高,胆瘘的发生可给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1]。
所以加强对肝胆术后并发胆瘘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是确保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为此,本次我院将2010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在外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瘘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进行了详细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在外院行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瘘患者20例作为分析对象,2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1.0±3.2)岁,其中行肝外伤清创术后并发胆瘘患者3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胆瘘患者8例,行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瘘9例;并发胆瘘原因:副肝管和肝毛细胆管损伤患者5例,胆总管损伤患者4例,肝总管损伤患者3例,胆囊管残端瘘患者4例,拔T管后胆瘘患者2例,T管早期脱落患者2例。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过常规检查核实后符合临床“肝胆术后并发胆瘘”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患者及家属通过对本次观察治疗全过程进行了解后,经协商自愿签署本次观察治疗知情书。
肝胆手术后胆瘘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对肝胆手术后胆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选择3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肝胆手术后胆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对症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持续治疗6w 后,全部肝胆手术后胆瘘患者均获得治愈,治愈率为100%,没有患者出现新的并发症,7例单纯腹腔引流治疗2w内痊愈,3例再次手术患者2w内治愈,7例行生长激素和腹腔引流治疗患者2w内治愈,全部3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以及腹腔引流患者2w内均获得治愈,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2w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w内治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胆瘘的主要引发原因为肝胆手术损伤,保证引流的畅通性,使梗阻及时获得解除,并对患者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腹腔引流以及应用生长激素、腹腔引流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高治愈率。
标签:肝胆手术后胆瘘;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作为肝胆手术后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肝胆手术后胆瘘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加大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特就肝胆手术后胆瘘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3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肝胆手术后胆瘘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9例,男性患者占21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23~79岁,年龄平均值为(47.8±4.3)岁。
3例患者行肝外清创手术,4例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5例患者行胆肠Roux-en-y吻合手术,2例患者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例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所选患者手术完成后均出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腹膜炎症,有大量胆汁自患者伤口或者腹腔引流管流出,。
对全部患者进行CT以及B超检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胆道造影剂外泄,16例患者右膈下积液,9例患者十二指肠腹膜后间隙积液、积气。
19例患者手术完成3d内出现胆瘘,7例患者术后1w出现胆瘘,4例患者术后2w出现胆瘘。
4例患者拔T管后胆瘘,7例患者胆囊管残端瘘,8例患者胆总管空肠吻合口瘘,6例患者胆总管切口瘘,17例患者肝创面胆管瘘。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等。
1.2方法确保胆管引流以及腹腔引流的通畅性,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同时进行并发症以及感染防治。
对腹腔引流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禁食并应用抗菌素,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性。
若患者胆瘘现象严重,则需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方式[1]。
13例患者行单纯腹腔引流治疗,若患者出现胆瘘现象后若原来没有进行腹腔引流,则进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该操作需在B超指导下进行,若原来即行腹腔引流,则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6例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对8例患者进行生长激素应用和腹腔引流治疗,即在进行腹腔引流的同时,每日皮下注射8U生长激素,持续应用1~2w;3例患者同时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以及腹腔引
流,除了对患者行腹腔引流外,于患者发生胆瘘后2~10d,对漏口部位进行确定,若为肝内胆管漏则于漏口处放置鼻胆管,若为肝外胆管漏,则于肝内胆管部位放置鼻胆管,外接引流袋[2]。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2w后以及6w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治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持续治疗6w后,全部肝胆手术后胆瘘患者均获得治愈,治愈率为100%,没有患者出现新的并发症,所有患者最终痊愈出院,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时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恢复效果。
7例单纯腹腔引流治疗2w内痊愈,占53.85%,3例再次手术患者2w内治愈,治愈率为50%,7例行生长激素和腹腔引流治疗患者2w内治愈,治愈率为87.50%,全部3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以及腹腔引流患者2w内均获得治愈,治愈率为100%,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2w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w内治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胆瘘包括胆内瘘和胆外瘘,主要表现在含有胆汁的液体或者胆汁通过非正常途径持续流出,主要引发原因为病理因素导致肝外胆管解剖学变异或者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合理,手术操作不当损伤患者胆道从而形成胆瘘[3]。
该病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近期内接受胆道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胆瘘的几率较高,通常情况下,若患者胆瘘持续时间较短且腹腔胆瘘流量较小则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若患者胆瘘流量较大且引流无效,会导致患者出现反跳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中毒性休克[4]。
为了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胆瘘必须立即明确发生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有效缩短康复进程。
胆瘘的主要引发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并发症以及年龄等方面因素为重要的引发原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患者罹患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糖尿病的几率也随之增高,会对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延迟其组织修复时间,减慢术后窦道形成速度,不利于吻合口的迅速愈合;手术医生由于技术不精,欠缺临床操作经验,容易导致手术操作失误、手术野无法得到良好暴露以及解剖层次不清等不良现象;慢性炎症对患者胆囊造成长期刺激,导致其胆总管、右肝管与患者胆囊壶部形成紧密粘连,加大辨认局部解剖关系的难度,很容易造成判断失误,从而引发胆管损伤[5]。
对漏出胆汁进行腹腔内引流以及腹腔外引流为临床上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
诊断需结合胆瘘的严重程度,若患者行肝胆手术治疗后3~7d内胆汁引流量没有减少迹象或者出现上升现象,未进行引流的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以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则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腹腔穿刺以及B超检查以获得确诊[6]。
非手术治疗不需要进行麻醉,且不会产生创伤,因此能够加快患者的愈合速度,但是患者出现瘘口远端肠梗阻、高流量漏以及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时,非手术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为避免延误患者病情,必须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7]。
生长抑素在胃肠道植物神经以及胰腺D细胞中大量存在,能够有效抑制胰腺多肽、胰岛素以及胃肠液的分泌,还能够抑制胰酶对促胰液素以及胆囊收缩素的反应,此外,还具有减少胆汁分泌量以及松弛胆道括约肌的功效,可使腹腔引流管胆汁量得到有效减少,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8]。
为了使胆瘘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性和规范性,临床医生必须对胆道解剖变异进行充分的把握,为了避免出现医源性胆管损伤,手术进行过程中发生出血现象后不可盲目钳夹止血,不得对肝门区进行结扎或者大块切割。
切除胆囊后应使用清洁纱布擦拭胆囊床,若有黄色胆汁印迹存在,需要立即查找来源并进行有效处理[9];手术完成后对引流管以及T管加强护理,避免引流管或者T管出现脱出现象。
手术完成2w后可拔除T管,在进行T管拔除前需要进行造影,以明确是否有结石残留。
若患者罹患糖尿病或者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则应该适当延长拔管时间,避免由于窦道愈合不良而引发胆瘘。
在进行拔管操作时不可用力,避免窦道被撕破引发胆瘘[10]。
本次研究中,全部肝胆手术后胆瘘患者持续治疗6w后均获得治愈没有患者出现新的并发症,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2w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w内治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为了使肝胆手术后胆瘘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在对患者进行肝胆手术前必须做好各项手术检查,同时保证手术过程中操作的无菌性和合理性,手术完成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患者一旦出现胆瘘现象需要立即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办法,以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腹腔引流以及应用生长激素、腹腔引流短期内治愈率较高,能够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爱国.肝胆术后并发胆瘘21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3):103-104.
[2]于峰,张雪梅.肝胆术后胆瘘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24(30):223-224.
[3]袁汝均.肝胆术后并发胆瘘8例临床治疗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17(20):151-152.
[4]张宝华,张永杰,张柏和.术后胆瘘的综合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22(20):106-107.
[5]周荣军.肝胆术后胆瘘的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9(29):114-115.
[6]吕华新.肝胆术后胆瘘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3):212-213.
[7]李金龙,张乙川,陈生贵,等.肝胆术后胆瘘的原因、预防和治疗[J].吉林医学,2010,22(24):153-154.
[8]吴青松,凌亚非,王建南,等.肝胆手术后胆瘘的原因及处理对策[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12(20):201-202.
[9]谷鹏程,颜廷启,王清馨.生长抑素在肝胆术后胆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0(24):121-122.
[10]刘惠君.肝胆手术后胆瘘的常见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2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