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0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透镜的光学性质4. 生活中的透镜现象5. 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生活中的透镜现象,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第二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第三课时:透镜的光学性质4.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一)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二)6. 第六课时: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7. 第七课时: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望远镜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准确地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3)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能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望远镜等。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4)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原理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等,用于开展透镜实验。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就像一面透镜,它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
心的真实情感。
透镜可以放大或缩小事物,就像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问题无法逾越,但也会发现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透镜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颜色和层次,就像生活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观点和体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透镜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像生活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惑,但是只有通过透过内心的透镜,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生活中的透镜也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同时也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的优点和潜力。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成长,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透镜,让自己看到更加清晰和真实的世界。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透镜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
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和态度去看待,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方向。
让我们把生活中的透镜调整到最佳状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机遇吧!。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 知识点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一 照相机 ★ 1 1 10二 投影仪 ★ 1 1 三 放大镜 ★ 1 1 四实像和虚像★22一、照相机: 1.镜头:凸透镜; 2.原理:光的折射;(1)物距: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u >2f );(2)像距:胶片在一~二倍焦距之间靠近焦点处(f <v <2f ); (3)物体越远,像越小,胶片越靠近焦点; 3.像的性质: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4.光路图:如右图; 5.透镜不动时的调整:(1)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2)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6.物体不动时的调整(1)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2)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7.其他说明: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例题1】12月2日是全国安全交通日,为加强交通安全,太原市重要位置都安装了“电子眼”。
下列关于“电子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眼上成的像是虚像B.电子眼的摄像头是凹透镜C.当物体靠近电子眼时,电子眼所成的像变大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电子眼摄像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答案】C【解析】解:A、电子眼成像特征和照相机是一样的,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 错误。
B、电子眼摄像头和照相机都是凸透镜;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所以物体靠近电子眼时,电子眼所成的像变大;故C正确。
D、电子眼的成像规律和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1】如图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
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同时,本节内容还涉及到透镜的成像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 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实物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透镜模型、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物体?这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的折射,形成了我们眼中的图像。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的形状、折射光线的作用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透镜的成像规律。
如: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不同时,成像的位置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如何判断实像和虚像。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给出一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像的位置和性质。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透镜的成像现象。
如:将透镜放在一张纸上,逐渐改变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眼镜、相机、望远镜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同步基础练习)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总计题数20 10 0 0 0 30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A.增大像距B.增大像的大小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D.增大取景范围2.全国多地在欢迎援鄂抗疫英雄凯旋时举行了“飞机过水门”的最高礼仪。
某次仪式中,摄影师拍摄了如图所示的照片,他所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成在照相机的底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B.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C.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D.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3.小明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了同一花菜的两张照片。
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4.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对二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大,只需将二维码远离手机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5.如图所示,太原地铁的刷脸乘车系统,在乘客进站时只需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就能完成开闸进站,为了兼顾疫情防控需要,使用了更加强大的“刷脸”功能,即便戴着口罩也能快速识别通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摄像头的核心元件是凹透镜B.“刷脸”原理与幻灯机原理相同C.乘客通过摄像头所成的是虚像D.人靠近摄像头时,成的像会变大6.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
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
2. 透镜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和凹透镜样品。
3. 光线演示仪。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
2. 学生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样品。
3. 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
2. 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凸透镜样品和物体模型,展示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凸透镜成像。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能判断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第三章:凹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
2. 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