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与野生抚育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8.43 MB
- 文档页数:65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道地药材:指大家公认的、生长于某特定地区的、质量优良和疗效好的正品药材。
GAP的概念: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
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标准操作规程(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中药区划的概念:研究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从自然、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历史成因、时空变化、区域变异,以及与中药数量、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按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产区域。
第一章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生长:是植物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生长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
经过一系列的质变以后,产生与其相似个体的现象。
发育的结果,产生新的器官—花、种子、果实。
定根:是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来的。
不定根:是由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其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
直根系:主根发达,垂直向下生长,侧根小而少。
如:桔梗,党参等。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发达,根系簇生。
如:龙胆,麦冬等。
根的变态:药用植物的根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其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异常的变化,形成了变态根。
附件2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通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作业,提高野生抚育中药材质量,保障林草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是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对原生境内自然生长的中药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生态环境特点,主要依靠自然条件、辅以轻微干预措施,提高种群生产力的一种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
第三条本通则规定了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原则、抚育模式、抚育区选择、技术要点、关键环节管控以及基地管理等基本要求。
除符合本通则基本要求外,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应当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GAP)的相关要求。
第四条本通则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原生境下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作业和管理。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五条保护优先,遵循自然。
保护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与原生境,保持中药材植物生态系统自然性和完整性,遵循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规律,遵从野生中药材植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保障其在原生境条件下的优良药性。
第六条因材施策,轻微干预。
根据野生中药材自身特性和原生境自然条件差异,施以针对性的轻微抚育措施,促进其自然生长与天然更新,维护自然群落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干扰造成破坏。
第七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在充分保护林草中药材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抚育方案和采收计划,维持原生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种群更新可持续性,实现野生中药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第三章抚育模式第八条依据林草中药材原生性特点和生境状况,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充分结合目标中药材资源分布和蕴藏量,合理确定林草中药材资源保护、原生境保育与采收利用相协调的抚育模式,主要包括封育模式、轮采模式、密度优化模式、多维调控模式、定向抚育模式。
鼓励集成创新其他其他其他野生抚育模式。
第九条封育模式。
根据野生中药材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采用分时、分区封闭管理的模式。
封闭期内,抚育区禁止人为干扰,主要依靠天然更新能力,维持目标种群的生产能力。
课程名称:3350药用植物育种与栽培第 1 页共5页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 假显性现象:在杂合体中因一条染色体出现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称为假显性现象;2 双隐性雌株:雌雄同株植物玉米,在其控制雌性和雄性的显性基因均发生突变而成为隐性纯合时,本是雄性花序的长出了雌穗,本是雌穗处却长不出雌穗,此株称之为双隐性雌株;3 核质互作不育型: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4 杂种优势:广义的杂种优势可以定义为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抗逆性、繁殖力、生长势等方面优于纯种亲本的现象;5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 )的简称,系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是一项从保证中药材品质出发,控制中药材生产和品质的各种影响因子,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本准则。
二、选择题:(认为下列表述对时打“√”,错时打“×”,每题3分,共15分)1 所谓复种是指同一块地上一年种植2季或2季以上的种植方式。
(√)2 熟制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植物的季(次)数;(√)课程名称:3350药用植物育种与栽培第 2 页共5页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3 远缘杂交就是选择利用地理位置相隔很远的同种植物进行杂交(×)4 中药材都有其地道性特性(×)5 野生药用植物一般不易发生病虫危害;(×)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的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有什么育种学上的指导意义?所谓纯系学说系指基因型纯合的自花授粉植物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群体,基因型是纯合的,其性状存在纯系间可遗传的变异和纯系内不遗传的变异。
第四章栽培与养殖管理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管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四章栽培与养殖管理,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管理,从第十一条至十五条都是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基本内容。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直接为药材生产服务的应用科学。
其内容极其丰富,且综合性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各种药用植物及其栽培品种都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它们的生育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的一门科学。
一、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一)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土、肥、水、光、气等外界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而各种环境因素又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药用植物栽培学必须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明确最有利于药用植物优质与高产的环境因素以及为创造最佳生长环境所需的农艺调控技术(对药用植物来说优质主要是质量稳定)。
药用植物栽培生产的对象是群体,而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群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争夺外界环境条件的矛盾,因此,药用植物栽培学必须分析这些矛盾,创造一个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的大田生态系统,改善群体质量,以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潜力。
药用植物栽培既要考虑当季、当年的生产对土壤肥力、资源利用以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而且要考虑生产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的洁净安全,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栽培管理体系。
(二)药用植物的产量和生产潜力1.药用植物产量药用植物产量有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个概念。
生物产量是指药用植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总量;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意义上的产量。
由于药用植物种类和栽培目的不同,被利用作为产品的部分也不相同,如药用植物通常以药用部位来区分为根、根茎类药材、种子、果实类药材、全草类药材、叶类、花类药材等等。
药用植物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经济产量的形成以生物产量为物质基础,没有高的生物产量,不可能有高的经济产量,但高的生物产量,是否具有高的经济产量,则取决于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于2002年3月18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本规范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局长:郑筱萸二○○二年四月十七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 生产中药材(含植物、动物药)的全过程。
第三条生产企业应运用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手段,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第四条生产企业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第五条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药用动物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
第六条药用动物养殖企业应满足动物种群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与生活、繁殖等相适应的条件。
第三章种质和繁殖材料第七条对养殖、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记录其中文名及学名。
第八条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以保证质量和防止病虫害及杂草的传播;防止伪劣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的交易与传播。
第九条应按动物习性进行药用动物的引种及驯化。
捕捉和运输时应避免动物机体和精神损伤。
引种动物必须严格检疫,并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
第十条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护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
第四章栽培与养殖管理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管理第十一条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确定栽培适宜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种植规程。
第十二条根据药用植物的营养特点及土壤的供肥能力,确定施肥种类、时间和数量,施用肥料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物种生长发育的需要有限度地使用化学肥料。
一、选择题(10分)1、K能促进淀粉产生;2、地黄是阳性,人参是阴性;3、丹参是播种繁殖;4、浙贝母是百合科,板蓝根是十字花科;5、当归是根茎入药;6、茯苓是菌核入药,灵芝是子实体入药;7、薄荷是唇形科且全草入药,栝楼是葫芦科;8、第一本药典是《新修本草》;9、浙贝母的土壤含水量是25%;10、采收时间应是中午晴日,含挥发油不超过60℃;二、名词解释1、药用植物经济产量: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标产品的收获量,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的药用部位的产量,称之为药用植物的经济产量。
2、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药用植物野生抚育是指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用植物生产方式。
3、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是研究野生药用植物通过人工培育,使野生变为家种,以及将药用植物引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新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
4、药用植物的采收期:采收期是指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中按月、旬来表示采收期。
采收期与药材产量、品质及收获效率有着密切关系。
5、地道药材:地道药材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和特定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产生的中药材,其产品质优,品质稳定,疗效可靠。
6、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7、中药材GAP: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一项从保证中药材品质出发,控制中药材生产和品质的各种影响因子,规范中药材产生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真实、安全、有效及品质稳定可控的基本准则。
8、中药材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
9、产地加工:药用植物采收后,绝大多数均需在产地及时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
中药材野生抚育方案一、前言。
中药材可是大自然给咱们的宝贝,野生抚育中药材就像是和大自然一起搞合作,让这些宝贝在野外好好生长,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收获高质量的药材,简直一举两得。
二、目标中药材的选择。
1. 市场需求。
咱得先看看市场上啥中药材紧俏,像人参、灵芝这种,大家都知道它们是好东西,市场需求大,价格也不错,所以是很适合拿来做野生抚育的中药材。
2. 本地适宜性。
再看看咱们当地的环境适合长啥。
比如说在山区潮湿、凉爽的地方,可能就适合细辛这种中药材生长;要是在一些林缘地带,说不定黄芪就长得欢。
总不能在沙漠里去种水生的中药材吧,那肯定不行。
三、抚育场地的选择。
1. 生态环境。
场地的生态环境很重要。
要有干净的水源,空气也要清新,土壤得肥沃。
像那种被污染的地方,就别考虑了。
最好是那种原始森林边缘,或者是一些受到良好保护的山区。
比如说长白山的某些区域,生态环境好,很多中药材在那儿都能茁壮成长。
2. 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度也得讲究。
如果植被太稀疏,就像光着头一样,那中药材生长可能会缺乏遮荫和保护;要是植被太密了,就像头发多得喘不过气来,中药材可能又抢不到足够的阳光和空间。
所以要找那种植被覆盖度适中的地方,像有些混合林,树木、灌木、草丛搭配得刚刚好,就很适合中药材野生抚育。
四、野生抚育技术。
1. 种子和种苗来源。
(1)采集。
种子和种苗要合法采集哦。
就像从大自然这个大仓库里拿东西,得遵守规则。
比如从野生植株上采集种子的时候,不能把人家连根拔起,只采一部分成熟的种子就好。
而且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不同中药材采集种子的时间不一样。
像桔梗,一般要等它的果实变黄、开始有点干裂的时候采种子,这时候的种子质量才高。
(2)人工培育种苗补充。
有时候野生的种子和种苗不够,我们也可以搞点人工培育的种苗补充进去。
不过要注意,人工培育的种苗要经过驯化,让它们适应野外的环境。
不能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放到野外就受不了。
2. 种植管理。
(1)除草。
中药材在野外生长的时候,周围的杂草就像调皮的邻居,有时候会抢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