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鲁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91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气压带与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季风环流二、考点知识梳理考点四、气压带与风带(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动手构建】请在下面左图中写出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相应风向。
【拓展延伸】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分别是由于受热和受冷引起大气运动(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动力原因)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移动原因:的季节移动。
(2)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和的移动方向一致。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冬季偏;南半球反之。
如上图右图所示。
【品尝成功】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A . ,B . ,C . ,D . 。
(3)图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填字母(4)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5)此图表示北半球 (季节)。
此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 气压切断,只保留在 上,而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 状分布。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主要成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分布数值特征高山气候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水热垂直变化显著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气温-0.6℃/100m(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
以下是无忧考网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三的莘莘学子准备的《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助你榜上有名!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2017·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D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2.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C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寒冷,暴雨多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第1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故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第2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
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的地方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利于保存。
(2017·德州二模)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绘制了旅途中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cm。
读图,完成3~4题。
3.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在宿营Q处时,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4′,次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
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是( D ) A.90°E1∶37 000 B.130°E1∶74 000C.120°E1∶37 000 D.120°E1∶74 0004.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A )第3题,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可知P地纬度为36°52′N。
“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表明P点地方时为12时时,0°经线地方时为4时,计算可得P点的经度是120°E。
根据材料可知,在Q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4′,说明Q地的纬度为36°54′N,PQ两地相差2′。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考点1 地壳的物质组成①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元素集合而成的。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构成。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是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
它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
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成)等。
考点2 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形成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可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熔融作用,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拓展提示】读图必修ⅠP34图2—7:1)了解地壳物质循环所涉及的圈层结构;2)理解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3)从图中各箭头及岩石的关系分析各岩石的成因;4)能分析各种变化后的地壳物质循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