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与野生抚育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8.43 MB
- 文档页数:65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道地药材:指大家公认的、生长于某特定地区的、质量优良和疗效好的正品药材。
GAP的概念: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
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标准操作规程(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中药区划的概念:研究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从自然、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历史成因、时空变化、区域变异,以及与中药数量、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按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产区域。
第一章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生长:是植物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生长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
经过一系列的质变以后,产生与其相似个体的现象。
发育的结果,产生新的器官—花、种子、果实。
定根:是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来的。
不定根:是由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其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
直根系:主根发达,垂直向下生长,侧根小而少。
如:桔梗,党参等。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发达,根系簇生。
如:龙胆,麦冬等。
根的变态:药用植物的根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其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异常的变化,形成了变态根。
附件2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通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作业,提高野生抚育中药材质量,保障林草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是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对原生境内自然生长的中药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生态环境特点,主要依靠自然条件、辅以轻微干预措施,提高种群生产力的一种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
第三条本通则规定了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原则、抚育模式、抚育区选择、技术要点、关键环节管控以及基地管理等基本要求。
除符合本通则基本要求外,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应当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GAP)的相关要求。
第四条本通则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原生境下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作业和管理。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五条保护优先,遵循自然。
保护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与原生境,保持中药材植物生态系统自然性和完整性,遵循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规律,遵从野生中药材植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保障其在原生境条件下的优良药性。
第六条因材施策,轻微干预。
根据野生中药材自身特性和原生境自然条件差异,施以针对性的轻微抚育措施,促进其自然生长与天然更新,维护自然群落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干扰造成破坏。
第七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在充分保护林草中药材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抚育方案和采收计划,维持原生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种群更新可持续性,实现野生中药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第三章抚育模式第八条依据林草中药材原生性特点和生境状况,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充分结合目标中药材资源分布和蕴藏量,合理确定林草中药材资源保护、原生境保育与采收利用相协调的抚育模式,主要包括封育模式、轮采模式、密度优化模式、多维调控模式、定向抚育模式。
鼓励集成创新其他其他其他野生抚育模式。
第九条封育模式。
根据野生中药材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采用分时、分区封闭管理的模式。
封闭期内,抚育区禁止人为干扰,主要依靠天然更新能力,维持目标种群的生产能力。
《药用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用植物育种学学时:72 学分:2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农学开课院(系)教研室: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草药与植物科学教材、教学参考书:《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植物育种学》,胡延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药用植物育种学》,庄文庆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植物生物技术》许智宏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蔬菜育种学》西南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药用植物育种学》是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及研究选育和繁殖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实验实习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培育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育种及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一、药用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二、品种的概念和作用三、药用植物育种的特点四、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要求:掌握品种的概念、药用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了解药用植物育种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药用植物育种目标与途径第一节药用植物育种目标第三节获得新品种的一般途径教学要求:掌握药用植物育种目标的确定一般原则;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和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明白获得新品种的一般途径。
第二章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第一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第二节种质资源的类别第三节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与育种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掌握种质资源的分类特点及使用,掌握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的方法及其研究内容。
第三章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第一节引种原理第二节引种方法第三节驯化教学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和意义,握引种驯化的原理,了解引种的工作程序。
第四章选择育种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第二节选择方法第二节种源选择第三节有性繁殖药用植物的选择育种第四节无性繁殖药用植物的选择育种教学要求:理解选择育种的概念和意义,了解选择育种的方法,理解种源选择的概念,掌握芽变和实生选种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性和无性繁殖药用植物的选择方法,了解选种的程序。
第四章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第一节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和任务一、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是研究野生药用植物通过人工培育,使野生变为家种,以及研究将药用植物引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新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规律的学科。
根据植物引入新地区后出现的不同适应能力及采取的相应人为措施,植物引种可以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
简单引种是指植物原分布区与引种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小,或其本身的适应性强,不需要特殊处理及选育过程,只要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就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繁衍后代,即不改变植物原来的遗传性,就能适应新环境的引种。
驯化引种是指植物原分布区与引种地之间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或其本身的适应性弱,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处理、定向选择和培育,使之适应新环境。
二、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地黄道地产区,《别录》:“地黄生咸阳川泽(西安附近)黄土地者佳”,陶弘景:“今以彭城干地黄最好,近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苏颂:“以同州者为上”。
直至《本草品汇精要》:“今怀庆者为胜”。
《本草从新》“以怀庆把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
意义:1.通过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丰富本地区药用植物资源。
2.通过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可以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3.通过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
4.通过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可以保护药用植物资源。
三、引种驯化的任务1.引种驯化国内常用的重要药用植物2.引种驯化国外重要的药用植物3.引种驯化野生药用植物4.各地区引种成功的药用植物,应尽快推广5.开展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科学研究四、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步骤和方法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顺天时,易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往,劳而无获"。
(一)准备阶段1.调查和选择引种的种类。
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各地。
而由于各个地区名称不统一,常"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出现2.掌握引种所必需资料(1)掌握和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地区的自然条件。
第一章绪论1.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人工调控技术,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的一门技术。
2.道地药材: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和特定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货真质优的中药材,其产品质优,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3.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此过程的简称。
4.SOP:各中药材生产基地应根据中药材GAP精神,综合考虑栽培区品种适宜性、技术状态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GAP要求的具体药材品种生产技术规程,即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5.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栽培种类繁多,栽培技术复杂;多数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中药材多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分布特性,即所谓的道地性;注重产量更重视质量。
6.简述中药材GAP的主要内容。
(1) 产地生态环境(2) 种质及繁殖材料(3) 栽培与养殖管理(4) 收获(5) 初加工或称产地加工(6) 包装(7) 运输与贮藏(8) 质量管理(9) 人员及设备(10) 文件管理。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生长于发育1.光周期反应:植物对于日照长度的反(在特定时期开花)。
分为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只有在日照长于其临界日长度时才成花(每种植物成花都有一个极限日长度,称为临界日长度或临界光周期)、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只有日照短于临界日长度时才成花、中日性植物:植物成花不受日长度影响。
2.春化现象:秋冬播种的冬性植物在种子发芽或苗期生长阶段需要经受一段时期的低温,到第二年才能和春播植物一样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如春小麦、板蓝根等。
3.物候:自然界中的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的学习现象。
4.顶端优势:正在生长的顶芽对位于其下的腋芽常有抑制作用,只有靠近顶芽下方的少数腋芽可抽成枝,其余腋芽则处于休眠状态。
当顶芽受损或被摘除,腋芽即可萌发成枝。
一、选择题(10分)1、K能促进淀粉产生;2、地黄是阳性,人参是阴性;3、丹参是播种繁殖;4、浙贝母是百合科,板蓝根是十字花科;5、当归是根茎入药;6、茯苓是菌核入药,灵芝是子实体入药;7、薄荷是唇形科且全草入药,栝楼是葫芦科;8、第一本药典是《新修本草》;9、浙贝母的土壤含水量是25%;10、采收时间应是中午晴日,含挥发油不超过60℃;二、名词解释1、药用植物经济产量: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标产品的收获量,药用植物中可供直接药用或供制药工业提取原料的药用部位的产量,称之为药用植物的经济产量。
2、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药用植物野生抚育是指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用植物生产方式。
3、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是研究野生药用植物通过人工培育,使野生变为家种,以及将药用植物引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新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
4、药用植物的采收期:采收期是指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中按月、旬来表示采收期。
采收期与药材产量、品质及收获效率有着密切关系。
5、地道药材:地道药材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和特定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产生的中药材,其产品质优,品质稳定,疗效可靠。
6、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7、中药材GAP: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一项从保证中药材品质出发,控制中药材生产和品质的各种影响因子,规范中药材产生全过程,以保证中药材真实、安全、有效及品质稳定可控的基本准则。
8、中药材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
9、产地加工:药用植物采收后,绝大多数均需在产地及时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02.04.17•【文号】国家药监局局令第32号•【施行日期】2002.06.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第32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于2002年3月18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本规范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局长:郑筱萸二○○二年四月十七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 生产中药材(含植物、动物药)的全过程。
第三条生产企业应运用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手段,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产地生态环境第四条生产企业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第五条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药用动物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
第六条药用动物养殖企业应满足动物种群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与生活、繁殖等相适应的条件。
第三章种质和繁殖材料第七条对养殖、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记录其中文名及学名。
第八条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应实行检验和检疫制度以保证质量和防止病虫害及杂草的传播;防止伪劣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的交易与传播。
第九条应按动物习性进行药用动物的引种及驯化。
捕捉和运输时应避免动物机体和精神损伤。
引种动物必须严格检疫,并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
第十条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护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
第四章栽培与养殖管理第一节药用植物栽培管理第十一条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确定栽培适宜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种植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