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北师大版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2)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7
初一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试题答案及解析1.有一天,小华去参观某一历史博物馆,其中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引着他。
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 )A.隶书或小篆B.小篆或楷书C.金文或隶书D.甲骨文或金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题目中吸引他的是“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
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成为卜辞。
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可知,甲骨文和金文商朝都已经出现,因此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甲骨文或金文,故选D。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2. 2004年是农历的羊年,我国有崇拜羊的习俗,古人的艺术作品中常有反映。
下图是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它的名字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大盂铜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教材插图,可知此青铜器是湖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故选B。
【考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青铜器的概况和价值。
3.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青铜立人像D.牛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二子目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中的内容:“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北师大)七上教材课后答案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看图说一说: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想一想:火的作用有:(1)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
(2)御寒。
(3)熟食。
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
(4)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的自卫和狩猎能力。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比一比:(1)使用的时间不同。
打制石器广泛应用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制作方法不同。
打制石器仅仅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锋利,器形规整。
(3)劳动效果不同。
打制石器比较粗糙难用,而磨制石器精制好用。
议一议: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二者所出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是半地穴式房屋,后者是干栏式房屋。
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材料阅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自我测评:D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想一想: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服。
他让妻子嫘祖教民养蚕。
他命史官仓颉观鸟兽之迹而造字,令大桡作干支甲子,以为纪年的准绳,让令伦制作也器等。
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
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黄帝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当时农业文化的进步。
材料阅读:大意是: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远古时期的部落,相互杂居在一起,通过相互接触,交往,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相同的地方增多,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华夏族。
自我测评: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现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特别提示】导教案不过老师教课的一个辅助,千万不可以完整千篇一律地依照导教案来教课,假如机械使用导教案,讲堂教课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课成效。
【单元剖析】(一)第二单元的特色时段:从公元前 2070—前 221 年特色: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说明由夏代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期间创建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改革,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又促使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华。
(二)第二单元的要点和难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一致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此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花怒放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 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正文有“家天下”的夏代、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要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 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老百姓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要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 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要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期间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 8 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改革” ,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兴起三个子目,要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花怒放” ,第 11 课“先民的智慧与创建”,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应了春秋战国期间社会文化的概貌,此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花怒放、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要点。
第 12 课认识身旁的“历史”也是一堂研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记。
过去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成立的标记,这不过历史的一个“偶合” ,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失去学习兴趣,⽽精⼼设计好⼀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的活动⼼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提⾼学⽣的积极性。
下⾯是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课件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较全⾯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明为代表的奴⾪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制下奴⾪的悲惨⽣活。
过程与⽅法⽬标: 教师指导学⽣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上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明的辉煌。
培养学⽣⾃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激发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豪感,增加学⽣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树⽴⼈民创造历史的正确⼈⽣观。
⼆、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超⼯艺。
2、青铜⽂明的概念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 ⽼师(出⽰幻灯⽚──司母戊⿍)(提前让学⽣收集有关司母戊⼤⽅⿍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类使⽤青铜制作⽣产⼯具、武器及⽣活⽤具的物质⽂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并⽤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在这个时代⼈们所创造的物质⽂化,便被称作“青铜⽂明”。
中国青铜⽂化的起源可以⼀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器时代,⽽其真正的发展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为代表的祭祀⽤容器的制作最为。
青铜⿍的前⾝是原始社会的陶⿍,本来是⽇⽤的饮⾷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层神秘⽽威严的⾊彩。
这件《司母戊⿍》就是此期间最的作品之⼀。
甲⾻⽂:商朝⼈刻在龟甲或兽⾻上的⽂字,被称为“甲⾻⽂”。
甲⾻⽂是⼀种⽐较成熟的⽂字。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小关中学:余江海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语:(书面略)
二、课文朗读:
1、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朗读各自由教师划分的板块。
2、朗读:
3、教师针对各组朗读情况作点评。
三、课文知识:
由教师归纳,学生用笔在书上勾画,书上没有或不全面的,学生在书上作好笔记,以便于复习。
四、课文串讲:
由教师对该课文内容作串讲,学生作好相关笔记。
第二课时
五,理解分析:
1、由学生对教师所设置问题作举手抢答。
2、教师设置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教师设置问题。
(注:完成理解分析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对知识让学生增加印象,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