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物理驱动下地震流体识别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14
探析叠前同时反演进行岩性识别及流体预测技术1.引言反演方法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的有效手段。
常规的纵波阻抗反演利用叠后地震数据,反演得到纵波阻抗,进而利用纵波阻抗与地下介质岩石物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来预测地下介质的岩性、孔隙度及孔隙流体充填等特征的变化。
叠后波阻抗反演是单参数反演,很多情况下,不同地质体、不同孔隙发育、不同流体充填,会有相似的纵波阻抗特征,从而对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造成困难。
叠前同时反演有效利用了叠前地震数据中包含的AVO 信息,通过多个共角度部分叠加数据体同时反演得到纵横波阻抗、密度、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提供了对岩性和流体识别更为有效的弹性参数或参数组合。
相比叠后波阻抗反演,叠前同时反演结果更加准确,信息更加丰富。
东方物探研究院处理中心在国内首先引进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在四川盆地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型储层预测及含气性检测等多个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叠前同时反演处理流程①角道集叠加。
对地震数据进行保幅处理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利用工区的低频速度模型进行角道集分选,然后分别对近、中、远三个角度(最少两个,可以更多)进行角道集叠加处理。
②测井曲线的编辑、校正和模型分析。
对测井数据进行认真的编辑校正,保证井口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真实响应。
应用Gassmann 流体替代理论研究目标储层中饱和流体充填引起的纵波阻抗等弹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精细的测井分析为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提供有效的敏感因子及定量化解释的依据。
③叠前同时反演。
应用不同角度范围的多个共角度部分叠加数据体,每个叠加数据体分别提取相应的子波,不同入射角下反射系数的求取利用精确的Zoeppritz 方程或简化式(Aki和Richards 等)。
基于地震数据的一维褶积模型假设,通过同时匹配不同入射角度下的合成道与地震道,同时反演得到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三个弹性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其他弹性参数。
④反演结果综合解释分析。
《岩石孔隙中NMR油水识别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对油气的探测与开发成为了关键性任务。
岩石孔隙中油水的准确识别对于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核磁共振(NMR)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具有探测精度高、对样品无损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的多个环节中。
本文旨在探讨在岩石孔隙中运用NMR技术进行油水识别技术的研究。
二、NMR油水识别技术基本原理NMR技术是一种物理测量技术,它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行为进行工作。
在油藏勘探中,岩石样本中氢原子的NMR信号反映了孔隙内流体的性质。
通过测量岩石样本的NMR信号,可以分析出孔隙中油、水的分布情况。
具体而言,当磁场作用于岩石样本时,岩石内部的氢原子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测量这种共振频率,可以得到孔隙中流体的相关信息。
由于油和水的核磁共振特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信号强度和弛豫时间等参数,识别出孔隙中的油和水。
三、岩石孔隙中NMR油水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在岩石孔隙中应用NMR技术进行油水识别,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准备:采集岩石样本,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制备工作,使其符合NMR实验的要求。
2. 实验设置:根据实验需求,设置适当的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参数。
3. 数据采集:通过NMR仪器对岩石样本进行扫描,获取孔隙内流体的NMR信号数据。
4.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与油水识别相关的信息。
5.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结合地质知识和经验,判断孔隙中油水的分布情况。
四、技术应用与挑战在应用NMR技术进行油水识别时,需要克服一些技术上的挑战。
首先,由于岩石孔隙结构复杂,信号的解析和提取需要更精确的技术手段。
其次,油水的性质和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准确判断。
此外,还需要解决信号的噪声干扰问题,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NMR技术在油水识别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有效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摘要:大量地震震例及观测实践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多有前兆异常出现,流体异常在短临预报中作用效果更显著。
地震前兆异常分为宏观前兆异常和微观前兆异常,但出现的异常也不全是地震前兆异常,更多的是干扰,有效识别地震宏微观异常,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流体异常进行阐述。
关键词:识别;地震前兆;地震短临预报0 引言地震前兆是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直接引发的地球物理化学异常的变化,可信度高的前兆异常对后续预测地震三要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宏州辖区地球物理观测以流体为主,经过多年的监测预报工作实践,积累了大量震例,并建立了地震预报的震例基础,在德宏及邻区多次5级地震前,州内流体测项出现了异常,并为几次盈江地震前做出短临预报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在异常识别过程中也走过很多弯路。
在日常震情跟踪工作中,根据发现的宏观现象及产出的观测数据异常形态,必须有效识别是否为地震前兆异常,出现的异常未经调查与核实用于地震分析预报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
1 地震宏微观异常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反应特点地震异常是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将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称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和地震微观异常两大类。
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发生的,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靠人的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德宏辖区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以温泉为主,主要异常形态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2014年5月30日盈江6.1级地震前,德宏法帕芒蚌温泉出水口冒浑水,很稠的米汤色,经实地查看落实异常点,认真听取温泉附近村民对情况进行介绍,该温泉出水口平时水质比较清澈,以前从未发生过冒浑水的现象,并且冒浑水时出水量明显增大,水质比平时滑腻,冒浑水现象大约持续一小时;梁河热水塘(荷花温泉)宏观观测点出现水热爆现象,喷出物主要是泥浆和砂石,颜色为红褐色,砂石最大直径约为5cm,水爆后形成新泉眼。
简述岩石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的物理特性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岩石物理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些前沿课题,例如:
1.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性:研究岩石的微观结构,包括晶体结构、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等,以揭示岩石物理特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岩石力学性质:研究岩石的弹性、塑性、蠕变等力学性质,探索岩石的变形和破裂行为,为地震学、岩石工程等提供基础数据。
3. 岩石中的流体行为:研究岩石中的流体(如水、油、气等)在孔隙中的运动和作用机制,探索地下水资源调查、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关键问题。
4. 岩石物性参数的测定与模型构建:通过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岩石的密度、速度、电磁性质等物性参数,进而构建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岩演化模型。
5. 岩石物理与地球物理方法结合:结合地球物理勘探(如地震、电磁、重力等)手段,通过岩石物理参数的解释与预测,提高地下介质的识别与解释能力。
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开展资源勘探与环境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物理参数的流体敏感性分析孙兴刚;魏文;李红梅【摘要】岩石物理参数分析是储层流体检测和岩性识别的基础,针对不同岩石物理参数对储层流体的敏感性各异,提出了岩石物理流体敏感性参数的构建方法,并对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及组合进行流体敏感性的分析.在岩石物理参数分类基础上,构建由剪性参数和体性参数组成的组合参数,将体性参数λ表示为干岩石参量和流体参量两部分的综合贡献,参考实验数据,选择最佳系数c值,使构建的组合参数最大程度地反映流体的贡献.在东营北带,通过实验室中深层岩石样品的测定和计算,得到基本岩石物理参数,按照流体敏感参数的定义对该区的不同岩石物理参数及组合进行流体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组合参数对储层流体的敏感程度要高得多,这对寻求敏感性较好的岩石物理参数进行储层流体识别具有指示意义.【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2(002)001【总页数】5页(P37-40,49)【关键词】岩石物理参数;构建方法;组合参数;东营北带;流体敏感性分析【作者】孙兴刚;魏文;李红梅【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5.3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以及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需要,作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岩石物理研究[1-4]在储层特征及流体识别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联系地震油藏描述的桥梁。
通过岩石物理性质[5]的分析,特别是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变化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定量确定含流体岩石物理参数与地球物理量的关系[6-8],进而描述储层流体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
岩石物理参数可通过实验室岩石样品测定、计算或者叠前地震反演获得,在众多岩石物理参数中,如: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纵横波速度等,它们对储层流体特征的敏感性各异[9-13],如何寻求敏感性较好的参数是储层流体识别的关键问题。
AVO分析与流体识别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发展,利用少量或者单一信息难以达到流体识别的目的。
因此,人们希望能从实际的地震资料中更多地获取反映储层流体的信息。
近年来,学者们以纵波、横波为基础对储层的流体识别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研究表明,纵、横波信息的组合对流体信息的表达是有利的。
但是,由于横波勘探的成本高,技术实现难度大等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和广泛的应用。
但研究同时也表明,垂直入射只有纵波反射,而非垂直入射在界面处则会发生转换横波。
并且,近角度的反射类似于零偏移距的反射,包含的纵波信息较多。
而大角度的反射,在界面产生的横波信息会增多。
在含有流体的储层介质中,振幅随着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较明显,而不含流体的围岩地层中振幅随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则不明显。
也就是不同的角度道包含有不同的流体信息,以及不同的流体信息反映出不同的地震信息。
为此,纵波,横波和转换横波的综合利用为流体识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方向。
因而,以此为基础,以AVO技术为代表的研究振幅随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相关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加之,AVO技术是以岩石物理和严谨而系统的数学推导为基础,同时在特殊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抗噪性,并且能从纵波资料中提取横波信息,加上流体识别方法的可深入性,可研究性,可发展性,越来越多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储层流体研究分析。
所以,这一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储层预测方法。
本文通过对AVO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
介绍了AVO技术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岩石物理基础和地球物理基础,介绍了Zoeppritz方程及其不同的近似表达式,并讨论了不同近似表达式的精度。
然后结合参数模型,分析了各种参数对AVO反射系数的影响,包括泊松比的变化,岩层厚度,以及岩性的差异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分析四类含气砂岩的AVO响应特征。
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钻井资料得到的岩性参数,增加了对碳酸盐岩AVO 反射特征的正演模拟,得到AVO同样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研究。
酸性火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地层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可分作两类。
一类是液态的油和水、另—类是气态的天然气、二氧化碳气等。
由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故必然导致测井曲线特有的响应;另一方面,复杂的空隙空间结构,又必然造成地层中各种流体分布状况与泥浆或泥浆滤液侵入特征的多样性,这不仅影响到储层产流体的性质,也影响到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从而最终影响地层模型的建立和地层含流体性质判别与饱和度计算的方法。
因此,认识地层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特征是储层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
气层定性识别气层识别图版法交会图法是一种测井资料的解释技术。
它是把两种测井数据在平面图上交会,根据交会点的坐标定出所求参数的数值和范围的一种方法。
交会图法同时也是确定岩性、孔隙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有助于解释与趋势有关的问题判断,还能把大量的数据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经过交会图版的应用,能使问题更加明朗化。
由于长岭地区火成岩井段试气层段较少,为了对油气水层识别,在制作图版的过程中加入了若干个具有类似情况的松辽盆地北部的酸性火成岩气水层结论,制作了气水层识别图版。
具体做法是以进行了试气试水的层位为统计对象,分别读取相应的测井曲线值做交会图版。
另外,为了验证的需要,长深1井的工业气层未参加统计,作为验证层。
从所做的各种交会图来看,密度(DEN)与电阻率(LLD)交会图的效果最好(见图8-1-1)。
中子(CNL)-密度(DEN)交会图(见图8-1-2)与声波(DT)-电阻率(LLD)交会图(图8-1-3),也可以区别出气水层。
从图8-1-1中可以看出,当地层的密度大于2.54g/cm3时,几乎全部为干层。
当电阻率小于30Ωm 时,几乎全部为水层。
气较多的长深6井,则电阻率有一定程层则位于图中斜线的上方的气层区。
对于含CO2度的降低。
但基本上位于气层区的下限。
图版法识别气层的效果见图8-1-4和图8-1-5。
图8-1-4是长深1-3井测井曲线和图版法识别的结果。
流体识别因子研究【摘要】从gassmann出发,根据岩石物理参数属性基础及地震波的波动理论及不同流体其性质不同的原理,构建了一个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
根据hiltermann的3类砂岩模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识别因子在流体识别的灵敏度。
得出新构建的识别因子更加灵敏。
【关键词】识别因子纵横波波阻抗拉梅系数流体识别随着地震勘探目标的深入和地层里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反映储层流体的有效信息。
地震纵波、横波及转换波综合利用为此提供了效果显著的方法。
在地震数据基础上对地质储层的流体识别的各种深入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流体的指示方法。
如russell[1]等提出的ρf 流体识别因子、国内宁忠华[4]等也提出了具有波阻抗量纲σfs fi f 等。
本文从biot - gassmann[2][3]孔隙弹性理论和流体替换理论出发,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流体因子的敏感性,然后构建了个高灵敏度识别因子。
1 构建的敏感流体识别因子的理论基础据biot理论可得:式中:饱和流体岩石的拉梅常数为λsat;干燥岩石的拉梅常数λdry;当孔隙压力为常数时,流体体积与岩石体积之间变化之比为β;流体在体积不变时进入地层的压力,为地层模量m。
gassmann 在1951年推导出公式:2 构建高敏感流体识别因子在波阻抗量纲中,波阻抗量纲的低次类可以将数据的差异缩小,高次类的量纲可以将数据的差异更加的突出,两者的结合可以突出构建的因子的灵敏性,更好的达到流体识别的目的。
根据表1可以看出,纵波阻抗ip第一类砂岩里面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出含气、含水砂岩,在第二类和第三类里面能区分,效果不明显;因横波阻抗is对流体不敏感,即横波阻抗在区分三类砂岩的含水与含气效果上都不明显;在流体识别因子中,ρ?与σhsfif 对三类砂岩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它们的取值都为正数。
笔者构建的识别因子σlke在三类砂岩的含水与含气的区分上更加明显,例如在流体识别因子在取正数值的时候,能很好的区分第三类砂岩里含水含气,在含水的时候为2503.9,而含气为1.694;在第一类砂岩与第二类砂岩样本里,σlke的区分含水含气效果更加明显,正数值代表含水,负数值代表含气,第一类砂岩的含水为671.8,第一类砂岩的含气为-8227,第二类砂岩含水为6464.2,第二类砂岩含气为-40.06。
地球物理学在岩石物性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地质、地球科学和能源等领域。
地球物理学在岩石物性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它通过一系列测量和分析方法,揭示了岩石的内部构成、物性参数以及岩石与地下流体等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地热能开发、地震活动研究、水文地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岩石物性的基础概念岩石物性主要包括密度、磁性、电性、声波传播等参数。
这些参数能够揭示岩石内部的孔隙结构、成分组成及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密度可以反映岩石的质量和孔隙度,磁性可以用于矿石和矿物的寻找,电性可以用于地下水质评价和油气水层分析,声波传播可以确定地下岩石的结构和弹性参数。
地球物理学测量和分析这些参数,为岩石物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地球物理方法在岩石物性研究中的应用1. 重力法重力法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重力场强,反推该点下方的岩石密度分布。
密度是岩石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类型岩石的密度差异较大。
通过重力法可以快速确定区域内不同岩石类型的分布,对矿产资源勘探和地壳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磁法磁法利用地球磁场与岩石的磁性相互作用,通过测量磁场参数来识别岩石成分和矿石寻找。
不同矿石具有不同的磁性,磁法可以帮助勘探者确定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同时,磁法还可用于地震活动研究中,通过监测地震前后的磁场变化,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电法和电磁法电法和电磁法利用地下岩石的电性参数来推测其内部结构和含水层分布。
电法主要适用于含有电导率差异的岩石组成的地层,如含水层、污染地下水层等。
电磁法则适用于探测较大深度的地下岩石结构,例如探测地幔下界和地壳构造的变化。
4.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发射地震波产生地震数据,进而推断地下岩石的物性参数。
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能够揭示岩石的结构和弹性性质。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矿产勘探和地下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