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会经济系统与中国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
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
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
包括社会心理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实际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
”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思,亚里士多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而由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文化人,较少在中国产生。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辩体系,因此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第五讲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三代以来,中国的农耕社会,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的考验,始终未曾走入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则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三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王朝的兴衰更替不可避免,短期的国家分裂时有发生,特别是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主中原,都曾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掀起悲惨壮烈的一幕。
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华文明亦未曾中断。
相反地,短期的战乱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心力。
魏严明南北朝是“五胡乱华”的动荡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得到进一步扩展传播的重要时期。
鲜卑族在中原建立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所谓今方厘革时弊,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魏书.乐志》),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化合力。
辽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但文化的传承一如既往,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曾深切地意识到“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为游牧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朝也是如此,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便已“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
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尽善尽美的制度和礼教存在于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中,后世的治平之道便是“克绳其法”,偶有一些枝节的改革,也大多是“托古更化”。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演变。
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转变中,中华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中华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商人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经济的转变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商业交流和文化交融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之一。
同时,宋代士人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商人的行为准则。
商人崇尚信用、重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也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了改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而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影、音乐、时尚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东方,而是走向了世界。
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认同,成为了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还体现在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儒家的仁爱、孝顺等,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然而,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全球化市场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的边界。
中国社会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和重新定义的时刻。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瑰宝。
这一文化不仅在艺术、哲学、文学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也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华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孝道。
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家庭的社会,传统的观念中,家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家庭观念的存在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
这种亲情、信任和支持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例如在创业过程中可以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有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
这使得老年人不用担心晚年生活的问题,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使得社会资源得以合理分配。
其次,中华文化注重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在中华文化中,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这种价值观对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德标准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可以建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有助于促进诚信和公平竞争。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参与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将会倾向于遵守承诺,履行责任,这样可以促进经济交易的顺利进行。
其次,中华文化注重的道德和个人品德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的长期成功往往与其道德卓越和市场信誉密不可分。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及良好的商业道德标准,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这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再次,中华文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一直注重教育,教育被认为是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读书、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个人发展。
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越来越发达,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第三节社会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与文化包括很多方面,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压缩传统的经济地理内容,加大文化地理的内容。
世界地理主要选择了“居民”和“地区发展差异”两部分,其中,“居民”选择了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地区发展差异”选择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合作等内容。
中国地理主要选择了“疆域与人口”和“经济与文化”两部分,其中,“疆域与人口”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内容;“经济与文化”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地方文化等内容。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一)世界的居民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
人类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再生产两方面。
人口自然再生产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再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一般来说,把与社会再生产和资源、环境不协调的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现象,叫做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人口问题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口的数量问题、素质问题、结构问题、迁移问题等。
从7~9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人口的数量问题上,尤其侧重于人口数量过多和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首要的人口问题。
而了解人口数量问题也涉及人口的分布,并且人口分布也是从地理角度学习人口的重要知识之一。
另外,从我国人口问题的实际出发,人口老龄化问题(结构问题)和城市化问题(迁移问题)也成为人口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本部分的一个学习目标,而且也是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属于情感、态度范畴,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关于世界文化的知识基础。
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从而才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