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热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考点一反应热和焓变1.反应热的概念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或的热量。
通常用符号表示。
2.产生原因3.表示方法当Q>0时,即E1>E2,反应吸热,当Q<0时,即E1<E2,反应放热。
4.焓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
符号:单位。
5.焓变(1)定义:反应的焓变是指之差。
⑵符号及单位:符号:,单位:⑶焓变与反应类型的关系考点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的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H2(g)+O2(g)===H2O(l)ΔH(298K)=-285.8 kJ·mol-1表示在条件下,和反应生成时放热285.8 kJ。
ΔH单位中的mol-1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的系数相同。
3.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⑴.注意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在方程式中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不用标“↑”或“↓”,水溶液则用aq表示。
⑵.注意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焓变与温度有关,所以书写时必须在ΔH后指明反应的温度(298 K可不注明)。
⑶.注意明确系数的含义:系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系数也可以是分数。
⑷.注意ΔH的单位及符号:ΔH的单位是kJ·mol-1,Δ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表示正向反应的焓变。
ΔH为“-”表示为放热反应;ΔH为“+”,则表示为吸热反应。
⑸.注意同一反应中系数与ΔH数值的对应关系:ΔH是指一个化学反应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由于ΔH与反应完成时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前面的系数必须与ΔH相对应,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ΔH的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反应热与焓变1.反应热和焓变(1)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其符号为ΔH,单位是kJ/mol。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①从能量高低的角度分析②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①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反应、Ba(OH)2·8H2O和NH4Cl反应、C与H2O(g)反应、C与CO2反应。
【命题角度一】反应热和焓变1.(2014·湖北四校联考)已知某化学反应A2(g)+2B2(g)===2AB2(g)(AB2的分子结构为B—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B.该反应的ΔH=-(E1-E2)kJ/mol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D.断裂1 mol A—A键和2 mol B—B 键放出E1 kJ能量2.(2014·湖北黄石)已知:H2(g)+F2(g)===2HF(g)ΔH=-27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1 mol H2与1 mol F2反应生成2 mol液态HF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C.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与1 mol F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气体的能量D.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来表示【命题角度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与判断3.下列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炭与水蒸气的反应D.甲烷(CH4)在O2中的燃烧反应4.(2014·安庆模拟)氯原子对O3分解有催化作用:O3+Cl=ClO+O2ΔH1;ClO+O=Cl+O2ΔH2。
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3+O===2O2Δ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O3+O===2O2的ΔH=E1-E3B.O3+O===2O2是吸热反应C.ΔH=ΔH1+ΔH2D.大气层中的臭氧无法再生1.(2013·上海高考)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定义: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产物的温度相同时,反应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表示符号:通常用Q表示,且反应放热时,反应体系减少热量,Q为负;反应吸热时,反应体系增加热量,Q为正。
3、决定因素: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状态及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有关。
4、测量方法:反应热的数据可以用量热计测量。
在测量反应热的实验中,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以通过反应前后体系温度的变化来计算:Q=-C(T2-T1)其中,C代表溶液及量热计的热容,T2 、T1 分别代表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热力学温度(T=t +273.15℃)。
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焓变(1)定义:为了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引入了一个叫做“焓”的物理量,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用焓变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2)表达式:△H =H(产物)-H(反应物)(3)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如果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是等压反应,而且没有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能量转化,则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即Qp=△H。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当△H>0时,产物总焓大于反应物总焓,反应是吸收能量的,为吸热反应;相反△H<0时,为放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将物质变化和反应热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如:2H2(g)+O2 (g)=2H2O (l)△H(273K)=-571.6KJ/mol表示的含义是在273K时,2mol氢气和1mol氧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水时,放热571.6KJ。
(2)书写注意事项:①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聚集状态,一般用英文字母g、l、s分别代表物质的气态、液体、固态。
②在△H后要注明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反应热不同,通常298K时可以省略。
③标明△H的符号:吸热表示为“+”,放热表示为“-”。
化学反应热知识点
(1)反应热的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一般是“kJ/mol”。
(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变化的关系:反应热△H的研究对象是反应体系,当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时,反应体系能量降低,为放热反应,△H为“-”或△H<0;反之,为吸热反应,△H为“+”或△H>0。
(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反应热即为形成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即△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
若△H为“-”,反应为放热反应;若△H为“+”,反应为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热概念
化学反应伴能变,成键放出断需要。
左能高常是放热,置氢中和和燃烧。
炭水铵碱分解类,吸热自然右能高。
2.燃料燃烧知识理解
能源紧张,不久用光。
接触充分,空气足量。
节能减排,新能跟上。
高效清洁,来日方长。
3.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理解
化学反应有快慢,摩尔每升比时间。
平均速率标物质,比例与系数有关。
浓度增大我加快,温度升高我翻番。
若能出现催化剂,改变大小更不难。
4.化学平衡概念理解
可逆反应有限度,所有转化不完全。
正逆速率若相等,化学平衡状态现。
此时反应并未停,特征就是动定变。
(或:相反相成,可逆平衡;强弱互争,“逃逸”完成;外表内因,宏微相应;量变质变,运动永恒。
)
5. 化学平衡
逆等动定变平衡,一等二最六一定, 正逆反应速相等,转产二率最值衡,
质量体积n分数, 浓度温度色一定,参数可变变不变(变量不变),定达平衡要记清,参数一直不变化,不可用与断平衡。
解释:
“逆等动定变平衡”,是指平衡状态有逆、等、动、定、变五个特征。
“一等”是指反应体系中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平衡状态。
“
二最”是指转化率、产率达最大值即达平衡状态。
“六一定”是指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浓度不再变化,或体系的温度及颜色不再变化即达平衡状态。
“参数可变到不变,定达平衡要记清”是指参数(浓度、温度、质量、压强、体积、密度等)原为变量,后变为恒量,此时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
“参数一直不变化,不可用与断平衡”是指若反应过程中参数始终没有变化,此参数不可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
6.化学平衡图像题
先拐先折,温度高,压强大!
7.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可逆反应里,建立的两个或多个化学平衡中,各同种物质的百分数相同,这些化学平衡均属等效平衡,其核心是“各同种物质的百分数相同”。
“等效平衡”常见的有恒温恒压和恒温恒容两种情形,其口诀可概括为:等压比相等;等容量相等,但若系(气体系数)不变,可为比相等【三种情况前提:等T】。
8.酸碱指示剂
石蕊,酚酞,甲基橙,“指示”溶液酸碱性。
溶液性呈酸、中、碱,石蕊色变红、紫、蓝。
溶液从碱到“中”、“酸”,酚酞由红变“无色”,
变化范围10至8,①碱性“滴”液它直测。
②
从酸到碱怎知晓?甲基橙显红橙黄;
变色范围3至4,酸性“滴”液它可试。
注:①10和8指溶液的pH值。
②“滴液”指中和滴定达到等当点的溶液。
9.中和滴定1
左手控制塞,右手摇动瓶。
眼睛盯溶液,变色立即停。
10.中和滴定2
水液洗器切分明,查漏赶气再调零。
待测液中加试剂,左手控制右手动。
瓶下垫纸眼观色,读数要与切面平,酚酞示剂常相识,强酸弱碱甲基橙。
使用酸式滴定管,不盛碱液切记清。
解释:
1、水液洗器切分明:"水"在此有两种含义,既表示自来水,又表示蒸馏水;"液"在此也有两种含义,既表示标准溶液,又表示待测液。
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必须先对各种仪器进行清洗,而何时用自来水,何时用蒸馏水,何时用标准液,何时用待测液一定要分清分明[联想: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标准溶液洗涤;移液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待测液洗涤;锥形瓶先用自来水,然后用蒸馏水洗涤即可,切不可用待测液洗涤!]。
2、查漏赶气再调零:意思是说滴定前应首先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然后检查滴定管下端是否有气泡,若有应赶掉它,最后调节液面至"0"位[联想:(1)查漏的方法是在洗净的滴定管中加少量标准溶液。
若漏液,对于酸式滴定管应在活塞上涂适量的凡士林,对于碱式滴定管应更换一下玻璃球;(2)必须赶掉气泡,是因为如果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没有赶掉,滴定后气泡消失,则使测定结果偏高;(3)每次滴定最好都从零位开始,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
3、待测液中加试剂:"示剂"指指示剂。
意思是说在滴定之前要向盛待测液的锥形瓶中加2-3滴指示剂(其作用是借它的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反应的终点。
)。
4、左手控制右手动:意思是说在滴定时,必须左手控制滴定管,右手持锥形瓶不断摇动。
5、瓶下垫纸眼观色:"瓶下垫纸"的意思是说为了清楚地观察颜色的变化,可以在锥形瓶底下垫一张白纸;"眼观色"的意思是说在滴定过程中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溶液颜色的变化,不要看滴定管的刻度。
6、读数要与切面平:解释参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7、酚酞示剂常相识,强酸弱碱甲基橙:这句的意思是说中和滴定常用酚酞做指示剂,只有强酸滴定弱碱(如盐酸滴定氨水)时,才能用甲基橙。
8、使用酸式滴定管,不盛碱液切记清: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放碱溶液(因为碱液和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而使活塞和滴定管粘在一起)。
11.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
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
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误差判断看V(标),规范操作靠多练。
11.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12.盐类溶解性表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13.原电池
两种金属作两极,浸入一定电解液,
再用导线来联接,产生电流瞬时即,
活泼金属电子失,电子流出称负极,
化学能量变电能,原始电池创奇迹。
14.电极
电池须称正负极,电解(池)则称阴阳极。
电解接负称阴极,电子流从阴极出;
电解接正称阳极,离子氧化在阳极。
氧化、还原在何极?正负阴阳均须记。
15.电解规律口诀1
惰性材料作电极,两极接通直流电。
含氧酸,可溶碱,活动金属含氧盐,电解实为电解水。
无氧酸电解自身解,pH变大浓度减。
活动金属无氧盐,电解得到相应碱。
不活动金属无氧盐,成盐元素两极见;
不活动金属含氧盐,电解得到相应酸。
非惰性材料作电极,既然电解又精炼;
镀件金属作阴极,镀层金属阳极连;
阳粗阴纯为精炼,电解液含相应盐。
电解都有共同点,阳极氧化阴还原。
16.电解规律口诀2
惰性材料作电极,两极接通直流电。
含氧酸,可溶碱,活动金属含氧盐,
H+和OH—都放电,溶液中水渐减。
无氧酸,自身解,pH值变大浓度减。
活动金属无氧盐,电解得到相应碱。
不活动金属无氧盐,成盐元素两极见;不活动金属含氧盐,电解得到相应酸。
非惰性材料作电极,既然电解又精炼;镀件金属作阴极,镀层金属阳极连;阳粗阴纯为精炼,电解液含相应盐。
电解都有共同点,阳极氧化阴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