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低于 2500 克的新生儿。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未完全,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以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一、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低出生体重儿在生理上与正常体重的新生儿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保暖不当容易导致低体温,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其次,他们的呼吸系统也不成熟,可能存在呼吸浅表、呼吸暂停等问题。
再者,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弱,吸吮和吞咽能力差,容易出现喂养困难、胃食管反流等情况。
此外,他们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二、护理环境1、温度与湿度保持室温在 24 26℃,相对湿度在 55% 65%。
可以使用暖箱或辐射式保暖台来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
2、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噪音应控制在 60 分贝以下。
光线不宜过强,可使用遮光布来调节光线强度,以保护新生儿的眼睛。
3、严格的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接触低出生体重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病房内的物品和设备也应定期消毒。
三、呼吸管理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定时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及时发现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和口腔的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
3、呼吸支持对于呼吸功能严重不良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呼吸支持设备。
四、营养支持1、喂养方式的选择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
一般来说,早期可采用静脉营养,待其胃肠道功能逐渐成熟后,过渡到经口或胃管喂养。
2、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是低出生体重儿最好的食物,富含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如果母亲无法提供母乳,可以使用捐赠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3、喂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喂养时应采取缓慢、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呛奶和胃食管反流。
喂奶后要轻轻拍背,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个案引言: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LBW)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由于其体重较轻,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个案为例,探讨其护理需求和应对措施。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名低出生体重儿,他在出生时仅有1800克。
小明的母亲在孕期有高血压病史,这可能是导致他低出生体重的原因之一。
小明出生后被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护理。
护理需求:1. 保持温暖: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低体温。
护士应确保婴儿在适宜的温度下生活,使用保温设备如温床或保温箱,监测体温并及时调整。
2. 饮食管理: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功能不完善,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或胃管喂养来满足营养需求。
护士应根据医嘱规律给予婴儿营养支持,并密切监测其饮食摄入和体重增长情况。
3. 呼吸支持:部分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存在呼吸困难,需进行呼吸支持。
护士应监测婴儿呼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或机械通气,保持其呼吸稳定。
4. 感染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免疫系统较弱,易受感染。
护士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提供无菌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发育评估: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存在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问题,护士应进行定期的发育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护理措施:1. 保持家属沟通:护士应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详细了解婴儿的情况和治疗计划,并解答家属的疑问和担忧,帮助他们参与护理过程。
2. 定期监测:护士应监测婴儿的体重、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营养支持:护士应根据医嘱进行肠外营养或胃管喂养,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同时,观察婴儿吃奶情况,调整喂养方式和量。
4. 呼吸支持:护士应监测婴儿的呼吸情况,及时给予氧气或机械通气支持,并观察呼吸机的设置和婴儿的反应。
5. 发育评估: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对婴儿进行发育评估,包括观察其运动发育、认知发育和语言发育等方面的表现,及早发现问题并与医生合作制定干预计划。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的是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且出生时胎龄不足37周的婴儿,因其生理上的不成熟和易感染等特点,需要特殊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曾经与这些婴儿进行过护理,亲身体会到了护理这类患者的重要性。
针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其重点在于保暖、呼吸支持、营养和感染控制等四个方面。
保暖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这类婴儿体表面积大,皮下组织薄,体内脂肪少,无法在体内保持恒温,需要采用保温措施。
通常通过双层胶袋、暖水瓶、温床等方式来协助其保暖。
呼吸支持也是针对这类婴儿的重要护理环节。
由于肺功能较差,易发生呼吸窘迫等情况,医生会使用呼吸机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呼吸治疗。
护士则需要监测患儿的呼吸状态和配合医生调节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患儿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支持。
营养也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这类婴儿需要持续且充分的营养摄取,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由于婴儿肠道功能不完善,通过乳汁喂养的方式往往不太适合,医生通常会通过其他途径如经脐静脉或经鼻胃管等方式来进行营养支持。
护士则需要对婴儿进行定期的营养评估和监测,配合医生制定恰当的给药计划。
感染控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的第四个方面。
由于这类婴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因此需要进行预防和控制。
护士应对每位患儿进行严格的手消毒和穿戴隔离用品等操作,并定期监测患儿的体温和呼吸状态,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护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实践,我深刻领悟到护理这类患者的重要性。
这些婴儿需要我们护士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才能够稳定地度过这个困难的阶段,茁壮成长。
在护理工作中,更需要我们引起思考的是如何降低婴儿的早产率,预防这类早产儿的出现,为婴儿带来更多的健康、温暖与爱。
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存活率逐渐提高,但由于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并发感染和窒息,因此对护理要求高。
本文对45例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孕周28~37周,体重1000~2499g。
2. 护理2.1 保暖: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保暖是十分重要的护理措施。
根据体重、日龄及具体情况,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体重1000~1500g者24℃~30℃,1500~2000g者30℃~34℃,2000g以上者34℃~36℃。
2.2 喂养: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物质需求高,而消化酶活性低,消化道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喂养困难。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喂养。
一般情况好者提倡母乳喂养;无法吸吮母乳者可用胃管喂养;病情差、不能进食者可用静脉补充营养。
喂奶前应将胃管内抽出内容物并观察是否消化后再进行喂奶,少量多次喂养。
2.3 预防感染:低出生体重儿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勤洗手、戴口罩,对每个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都应严格洗手、戴口罩及更换清洁的工作服。
奶具及配奶用具严格消毒;床单位、暖箱、蓝光箱等每日擦拭消毒,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应洗手戴手套。
在给患儿穿衣服、换尿布时宜注意勿碰患儿的手和脚部皮肤。
对伴有新生儿溶血病及胎膜早破者更应加强护理。
2.4 观察病情: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吐沫、喂养困难、哭声无力等应警惕吸入性肺炎和感染等;观察皮肤有无硬肿、水肿、出血及皮疹等;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变化;及时记录液体出入量;遵医嘱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 infant,vlbwi)指出生体重在1 000~1 499g 的早产儿。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低出生体重儿(lbw)、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的生命得到救。
他们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其中喂养因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以下简称为vlbwi)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住院时间的长短。
由于胎龄小、体重低、机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低、吸吮力极其低下、吞咽反射弱、死亡率高。
因此,对vlbwi的护理要求极高,其中合理的喂养更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存活的关键。
现对我院2010年1 月—2012 年1 月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10年1 月—2012 年1 月本院新生儿科共收治的40例低出生体重儿。
其中男21例,女19 例,体重680~1500g。
35例患儿有并发症。
其中肺透明膜病变5例,呼吸暂停35例,吸入性肺炎3例,肺出血5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3 例,消化道出血13例,低血糖6 例,败血症2例,黄疸30例。
经过精心护理后,2例因肺出血抢救无效死亡,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6例因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其余治疗20~40天存活,存活率为95%。
2 护理要点在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心率、呼吸、体重、大小便情况、吸吮能力、皮肤弹性等全般状况,把好三关,即:保温、喂养、预防感染。
2. 1 暖箱的选择及温度调节由于vlbwi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不健全,对周围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差,故所有入院治疗的vlbwi 均置于辐射台上保暖,经复苏处理及病情稳定后予置暖箱保暖,患儿周边用柔软的棉布包绕。
保持体温恒定,体温维持在36℃~37℃。
低出生体重儿(1000 1499 克)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 1499 克之间的新生儿。
这类新生儿由于出生体重较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存和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他们在营养需求、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特殊的护理需求,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精心照料,以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早产孕妇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子宫颈过早扩张,无法承受胎儿的重量,从而引发早产。
孕妇的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
孕妇在孕期进行剧烈的运动或受到严重的外伤,可能直接刺激子宫,引发早产。
2. 宫内生长受限孕妇在怀孕期间患有严重的贫血,导致自身和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儿的脐带异常,如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限制了胎儿从胎盘获取营养和氧气,导致生长受限。
胎儿自身存在基因缺陷或染色体异常,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导致出生体重过低。
3.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即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严重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营养摄取。
胎盘血管瘤,占据了胎盘的一部分空间,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交换。
三、临床表现1. 体温不稳定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热量散失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难以维持正常体温,容易出现低体温或体温波动较大。
2. 呼吸系统问题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肌力量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发育不完善,增加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3. 消化系统问题胃肠道蠕动功能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吸吮和吞咽能力差,容易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胃食管反流等。
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
4.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细胞数量少,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弱,极易感染各种病原体,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
如何护理极低体重新生儿极低体重新生儿是指出生时体重新低于1500克的新生儿,他们通常是早产儿,也有少数是足月儿。
极低体重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发育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的孕期保健和分娩时的医疗水平。
极低体重新生儿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以降低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一、极低体重新生儿与正常体重儿相比的生理特点极低体重新生儿与正常体重儿相比,在生理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涉及呼吸、体温调节、消化、免疫、神经和营养等方面。
极低体重新生儿的肺部未完全发育,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风险较高。
而正常体重儿的肺部较为成熟,不太容易出现呼吸问题;体温调节方面,极低体重新生儿的皮肤薄且代谢率高,这类婴儿需要额外的保暖措施(如保温箱)来维持适宜的体温;消化系统方面,极低体重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可能未充分成熟,消化能力较弱,需要更频繁但较小份量的喂食;免疫系统的未成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感染,需要更加小心维护。
此外,神经发育可能较为滞后,需要更长时间来赶上正常体重儿的发育进程。
最后,在营养需求方面,极低体重新生儿需要更高的能量摄入,但由于胃容量有限,喂食需要更加精心安排。
综上所述,了解和满足极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需求至关重要,以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二、极低体重新生儿的护理极低体重新生儿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控制:极低体重新生儿由于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表面积大等原因,容易发生体温过低,导致代谢紊乱、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极低体重新生儿应放在保温箱或暖箱中,保持恒温环境,定期测量体温,调节保温箱或暖箱的温度。
一般来说,极低体重新生儿的理想环境温度应在36.5℃至37.5℃之间。
呼吸支持:极低体重新生儿由于肺部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极低体重新生儿应根据呼吸情况,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如鼻导管氧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等。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概述:极低出生体重儿(VLWBI)是指出生体重小于或等于1500g的活产新生儿。
一般为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该类新生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抵抗力及适应能力差,在新生儿中死亡率高,幸存者易出现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标签:新生儿;低体重儿;护理1.临床资料我科从改善医疗设备,提高护理技术后,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2012年1月到2013年8月共收治极低体重儿20例,男9例,女11例;出生体重最高达1.42kg,最低0.96kg;胎龄27~36周,平均30.8周;其中治愈15例,治愈率75% ,2例好转出院,2例因经济条件、担心预后放弃治疗,1例足月小样儿住院12小时死亡。
2.病情观察2.1体温,皮肤及外周循环观察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过多,加之缺乏棕色脂肪,糖原储备少,产热不足,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体温波动明显,容易出现寒冷损伤及硬肿症。
2.2呼吸,VLBWI最易发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的发生与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还与缺氧、胃食道返流、颈部体位不正、呼吸道不畅通有关,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很重要。
2.3进食,有无吞咽动作,喂奶后有无呕吐、青紫,呼吸困难,以及喂养耐受问题。
2.4脐部、尿量、黄疸、神志观察3.常见并发症3.1.颅内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是缺氧引起的脑室内出血。
3.2早产儿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与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氧疗有密切关系。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曾被认为是导致ROP的主要原因。
4.护理措施4.1保暖:保暖是抢救极低初生儿的关键。
在患儿转入NICU前提前预热开放暖床,并用暖箱转运,确保其不受寒冷刺激,病情稳定者可直接放入暖箱中保暖,暖箱温度根据胎龄、体重、体温及日龄进行调节,维持患儿体温在36.5-37.5℃。
除了定时监测体温外还需经常触摸患儿肢端是否温暖。
在温度变化不定时“宁可偏暖,不可偏寒”。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2-0160-02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婴儿。
VLBW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早期缺乏胃肠营养能力,代谢,体温调节需要的能量较高,易致严重能量缺乏和代谢障碍,同时:由于早期营养不足,可致晚期智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1]。
可见VLBW的营养至关重要,但由于VLBW吸收,吞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易产生喂养困难[2]。
因此,合理喂养对提高VLBW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很重要。
现将喂养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乳类的选择1.1 母乳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清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母乳含有更多的乳糖可提供能量,母乳含有脂肪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其中的铁50%都可被吸收;母乳还可提供婴儿足够的抗体,预防婴儿疾病的发生。
母乳中的初乳是特殊的母乳,含有排便因子,有利于婴儿胎便的排除,预防黄疸的发生[3]。
VLBW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有积极作用。
纯母乳喂养的VLBW摄入的包括蛋白质、矿物质在体内的营养成分不够其生长所需生长速度较慢,有造成骨发育不良和代谢骨病的危险。
1.2 早产儿配方乳早产儿配方乳保留了母乳的优点,补充母乳对早产儿营养需要的不足。
各种配方奶蛋白质含量高,供应足量的胱氨酸,脂肪中链脂肪酸占40%,易于消化吸收,亚油酸含量高利于婴儿脑细胞的生长发育;配方奶的钙含量是正常母乳的3倍,钙、磷接近2:1,但缺乏母乳中的许多生长因子,酶,IGA和巨噬细胞等,早产儿配方奶由于经胃肠道增加营养较慢,使得胃肠外营养部分增加,脂肪供给较多,易发生酮症。
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达到或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它缺乏长链多介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免疫保护。
2 喂养时间和量主张早期微量喂养。
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亢安娜提出,一般生后2H有吸吮及吞咽反射者,可试喂糖水,无不良反应在生后6~12H内可喂乳母或配方乳,奶量从1mL1次/6H逐渐过渡至1次/2H,在微量喂养期间逐渐增加奶量,但增加应小于20Ml(kg·d)[4]。
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与喂养注意事项以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与喂养注意事项为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来更好地照顾这些宝宝。
低体重新生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的婴儿。
这些婴儿需要特别的照顾和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护理注意事项:1. 保持温度低体重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寒。
所以需要保持室温适宜,穿上适合的衣物,避免受凉。
2. 隔离感染由于免疫力较弱,低体重新生儿非常容易感染。
因此,家人和来访者一定要注意洗手和消毒,减少带细菌和病毒进入室内的机会。
3. 定期喂养低体重新生儿需要定期喂养,以保证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通常建议每2-3小时喂一次,喂奶时要注意姿势和力度,以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
4. 观察体征低体重新生儿需要经常观察他们的体征,如皮肤颜色、呼吸和心跳等,以及排泄情况。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5. 定期体检低体重新生儿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得到及时关注和治疗。
喂养注意事项:1. 选择母乳或配方奶母乳是低体重新生儿的最佳食品,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能够提高婴儿的免疫力。
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配方奶,但要选择适合低体重新生儿的配方。
2. 喂养频率低体重新生儿需要经常喂养,通常每2-3小时一次。
如果婴儿需要,也可以在夜间喂养。
喂奶时要让婴儿吸吮至少20分钟,以确保他们得到足够的营养。
3. 姿势和力度喂奶时要注意姿势和力度,以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和呕吐。
通常建议将婴儿抱起,让婴儿的头处于高于身体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吞咽。
4. 观察排泄情况低体重新生儿的排泄情况是评估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建议观察他们的大小便情况,以及排泄的颜色和质地等。
低体重新生儿需要特别的照顾和关注,我们需要定期带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同时注意喂养和护理的注意事项,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低体重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亲爱的宝妈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小小的身影,每天像个小不点一样在肚子里蹦来跳去?没错,说的就是咱们的宝宝——低体重儿。
今天,我就来聊聊这个小家伙们的护理问题,以及我们该如何给他们最贴心的照顾。
让我们来谈谈“低体重儿”的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出生时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婴儿平均体重的10%的婴儿。
这些小家伙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妈妈孕期吃得不够好、妈妈生病了、或者妈妈肚子里的环境不好,导致他们出生时体重偏轻。
那么,低体重儿们到底有啥不一样呢?他们可能长得小小的,皮肤皱巴巴的,头发也稀疏稀的,看起来就像个迷你版的成人。
而且,他们的胃口也跟其他宝宝不太一样,可能吃两口就饱了,或者怎么哄都不肯多吃一口。
面对这样的小家伙们,我们该怎么办呢?别急,让我来给你们支几招。
得让小家伙们吃得好。
虽然他们可能吃得不多,但是营养可是不能少。
我们可以给他们喂一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粥、小米粥、鸡蛋羹、蒸蛋等。
当然啦,如果宝宝实在不愿意吃,我们也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比如用勺子轻轻地喂,或者用吸管给他们喝水。
要记得给小家伙们补充水分。
虽然他们可能吃得不多,但是身体里的水分可不能少。
我们可以给他们喝些温水或者淡盐水,帮助他们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接下来,我们要密切关注小家伙们的身体状况。
一旦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脸色发黄、肚子胀气、拉不出粑粑等等,我们可得赶紧带他们去看医生哦!我们要尽量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让小家伙们能够安心地休息和成长。
我们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个柔软的摇篮,让他们可以舒服地躺着;也可以给他们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亲爱的宝妈们,面对低体重儿们,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哦!只要我们用心照顾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低体重儿的护理措施简介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
由于早产或胎盘功能不良等原因,低体重儿在出生后面临许多健康风险。
他们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以确保他们的生长和发育能够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低体重儿护理措施,帮助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更好地照顾这些特殊的小生命。
1. 环境管理对于低体重儿来说,提供温暖、安全、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环境管理的护理措施:•保持恒温:低体重儿对温度的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婴儿舒适的体温,可以利用暖箱或恒温器来维持适宜的温度。
•防止交叉感染:低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能力较弱。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洗手设施和婴儿护理区域的清洁消毒。
•降噪音:低体重儿对噪音非常敏感,过高的噪音可能导致他们的焦虑和睡眠障碍。
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噪音干扰,并提供一个安静的护理环境。
2. 饮食和喂养低体重儿需要特殊的饮食和喂养计划,以满足他们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以下是饮食和喂养的护理措施:•母乳喂养优先:母乳是低体重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其中含有丰富的抗生素和营养物质,能够增强他们的免疫力。
护理人员应尽量提倡母乳喂养,并提供支持和指导给予妈妈。
•人工喂养:如果母乳不可行或不足,可以选择人工喂养。
根据婴儿的需要,医护人员会制定适合低体重儿的配方奶喂养计划,并确保正确的配方和安全的喂养方法。
•小而频繁喂养:低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消化能力弱,因此需要采用小而频繁的喂养方式。
通常每次喂养量应在15-30毫升之间,每天喂养次数可达8-10次。
•观察喂养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低体重儿的喂养反应,包括吸吮力度、进食时间和体重增长情况。
如果出现吸吮困难、呛咳、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3. 发育和运动低体重儿的发育和运动需要特别关注,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发育和运动能力。
以下是几个发育和运动的护理措施:•早期接触:低体重儿需要早期接触,包括皮肤接触和婴儿按摩。
低体重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特别的话题——低体重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低体重儿吧。
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的新生儿,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照顾他们,他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哦!二、低体重儿护理问题1. 呼吸困难低体重儿的肺部发育可能不完全,导致呼吸困难。
所以,我们需要时刻观察他们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2. 消化系统问题低体重儿的消化系统可能不够健全,容易出现腹泻、便秘等问题。
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排便情况。
3. 免疫力低下低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可能不够强大,容易感染疾病。
所以,我们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让他们接触病毒和细菌。
三、低体重儿护理措施1. 保持温暖低体重儿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受凉。
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穿暖和的衣服,特别是在冬天和空调房间。
2. 定时喂养低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需要定时喂养。
我们可以采用小而频繁的方式,让他们逐渐适应。
3. 增加营养摄入低体重儿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
我们可以给他们添加一些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4. 增加运动量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低体重儿增强体质。
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家里爬爬、跳跳,或者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亲子活动。
四、结语低体重儿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照顾他们,他们也能茁壮成长。
希望我们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祝愿所有的低体重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现状【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00-01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小于或等于1500g的活产新生儿,其中大部分为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
该类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各系统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及抗病能力极低,适应外界能力差,合并症多,死亡率高。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vlbwi的存活率获得不断的提高,而护理工作在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更进一步提高vlbwi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现就其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1 护理模式与护理理念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也在vlbwi的护理中展开应用,从而改变了临床护士凭经验和直觉为主的护理习惯和行为,进而体现了以人为本,使护理程序更科学、更合理。
李宜等[1]对35例早产儿运用循证护理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存活率。
黄芳艳等[2]将水床式鸟巢护理应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给患儿提供一个近似母体的环境,安全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命质量。
杨舒广[3]等对vlbwi的临床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儿出生早期即开始同母亲进行一段时间的皮肤接触,或母亲探视时或较早出院者,让母亲怀抱式皮肤接触,即“袋鼠式护理”,能促进早产儿奶量增加、体重增加,增进亲情,并将此种方式坚持到胎龄40周时。
目前也有医院对vlbwi允许父母在短期内护理自己的婴儿和亲密接触,可以促进其行为发育,改善预后。
2 vlbwi护理现状2.1 体温管理:vlbwi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极不完善,体表面积大,加之皮下脂肪少,易散热,容易出现体温不升或脱水热;因此,维持恒定的中性环境温度,防止体温骤升骤降,预防硬肿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vlbwi至关重要;故此类患儿尽量置于闭式婴儿培养箱内,并且不裸露,可用薄被包裹、戴帽,保持屈曲体位,使患儿既舒适又温暖。
箱温一般保持在32~35℃,相对湿度55%~65%,患儿体温保持在36~37.2℃为宜[4];注意加强体温监测,了解体温情况,由于vlbwi棕色脂肪少,肖永辉等[5]认为测量肛门温度才能真正反映机体温度;谭启明[6]等提出,采用鸟巢式护理,即在暖箱保暖的基础上,再为患儿制造一个类似鸟巢的自然环境,使其体表温度、热量聚集在小巢内不易散发出去,使小巢内的环境温度始终处于患儿的适中温度,小巢的大小可以使其活动范围局限,活动量减少,减轻热卡的消耗,促进生长。
黄芳艳[2]等则在“鸟巢”底层放置用6~8个一次性手套盛装2/3容积热水垫(水温38~40℃)即成水床式鸟巢,不仅使患儿舒适温暖,同时更好的维持保养箱内温湿度相对稳定,防止患儿体温波动。
2.2 呼吸管理:因vlbwi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因此,护理上除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外,均给予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监测,24h密切观察病情,一旦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适当物理刺激,即轻叩足底2--3下,或抚摸其背部,使其恢复自主呼吸。
严格掌握用氧指征,当经皮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应予吸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注意调节氧流量,并在出生4周时进行眼科检查,以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7]。
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发作,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进行性加重者,可使用cpap,严重时可给予机械通气,防止肺泡萎陷,有条件时可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效果明显,减低机械通气的使用时间,降低病死率。
2.3 喂养及营养:vlbwi胃肠发育不成熟,吞咽动作不协调,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在vlbwi的喂养中,赵宇等[8]提倡尽早开始喂养,可以促进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胃激素分泌及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
任香娣等[9]提出vlbwi,在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尽可能在出生48h内开始胃肠喂养,不仅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还可以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但对于胎龄小于32-34周的早产vlbwi由于吸吮力差或是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以及胃排空延迟时均需管饲法喂养;凌艳萍等[10]对20例患儿采用十二指肠鼻饲喂养观察,均未发生误吸、腹胀、nec等并发症,胃残留和胃食道反流明显低于经胃管鼻饲喂养患儿。
邓桂珍[11]认为在采取管饲喂养过程中要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注重喂养期间异常情况的处理如喂养不耐受、吸入综合征、低斑糖、胃管位置异常等,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实施肠内喂养时应认真评估患儿对开始喂养的耐受能力,从微量喂养开始,逐渐递增奶量,辅以腹部按摩,注意观察患儿消化情况,使患儿尽早适应肠内喂养,以达到缩短肠外营养的时间[12]。
有学者[13]在鼻胃管微量喂养前15 min,用消毒棉签蘸5%葡萄糖水或用安慰奶嘴刺激觅食、吸吮反射,通过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刺激患儿吸吮反射,增强吸吮力和吞咽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弥补鼻胃管喂养作为一种非生理的喂养方式的不足;史静[14]等对吸吮力差及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的vlbwi,进行早期滴服喂养与早期胃管喂养作比较观察,发现早期滴服喂养的患儿达全口喂养所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这与滴服喂养时食物刺激口腔产生有效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食管及胃肠道蠕动,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有关,因此,提出对于此类vlbwi,应尽量早期滴服喂养,以促进患儿早日过渡到全口喂养,对提高喂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2.4 预防感染:vlbwi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来自母体的抗体缺乏,抵抗力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差,极易发生感染,尤其在生后2-3周内,一旦感染发生,极易发展为败血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应加强皮肤、口腔及脐部护理,发现微小病灶及时处理,朱思[15]等认为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洁很重要,主张24 h空气持续净化,每周清洗净化装置内的过滤网1次,室内各台面、暖箱、输液泵等仪器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每月空气培养2次。
医护人员入室必须更换清洁的隔离衣、帽、鞋,入室后先洗手,每次操作前,手喷0.5%的永泰消毒液,对疑有传染病儿应放隔离间,采取相应隔离措施,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2.5 静脉输液管理:vlbwi由于生活能力低下及各种疾病治疗给药的需要,常常要较长时间开通静脉通道,而vlbwi静脉往往细小或隐匿不显露,患儿躁动又容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外而出液体外渗,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局部皮肤感染坏死,而反复穿刺不仅给患儿带来伤害,同时也给护理带来不便[16]。
因此,如何做好静脉管理,保持输液通畅,是每位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都热切关注的课题。
有学者[17,18,19]将picc应用在vlbwi中,解决了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在确保药液及时有效输注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护理患儿,提高了护理质量。
2.6 改善远期预后的护理: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高,vlbwi的存活率明显上升,但如何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尽量改善远期预后以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是每位新生儿科及儿科医务人员所潜心研究的课题。
胎儿是在妊娠32周开始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早产vlbwi因提前出生,神经系统发育受到相应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即使是出生体重<l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后遗症率也只有15%左右[20],远期发育不仅与出生前的因素有关,后天的各种影响因素亦对其发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断改进护理模式,早期给予有效的干预,不仅提高vlbwi的存活率,也能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vlbwi病情平稳后可给予抚触,通过非语言交流及皮肤柔性刺激替代母体子宫内环境,可以使vlbwi消除焦虑或紧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及行为发育,进一步促进大脑发育;有学者[21]研究发现,游泳时患儿可以全身自由活动,大脑皮层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从而促进消化、呼吸、循环、骨骼等系统,尤其是中枢系统脑神经细胞的快速生长和发育,也有学者[22]研究后发现,接受游泳并抚触的婴儿4个月其bayley智力评估明显高于没有接受游泳及抚触干预的婴儿;也学者[21]主张把护理干预方法教会家长,延伸到家庭护理,给患儿出院后继续得到有效干预,不但可以降低vlbwi患病率和住院次数,对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有很大帮助,体现了护理理念的前瞻性,如何才能把这项工作发展普及,让所有的vlbwi及其家庭受益,有待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1] 李宜.田俊.循证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实践[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9):34-35[2] 黄芳艳.林梅.罗秀状.等,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44-45[3] 杨舒广.杜放辉.王素梅.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体重中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8,14(24):136-137[4] 王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6,12(13):1202[5] 肖永辉.李沽纯.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09,7(6):1517[6] 谭启明.韩英.袁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鸟巢式护理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67[7] 朱清碧.龚阳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支持及临床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885-1886[8] 赵宇.祁俊明.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193-196[9] 任香娣.彭艳.孙献悔.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开始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2196-2197[10] 凌艳萍.徐云.李芳.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2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25[11] 邓桂珍.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39[12] 黄翠稳.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道喂养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8):2102-2013[13] 熊峥嵘.朱慧娟.曾建武.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195--1196[14] 史静.王宝宏.战美丽.等,早期滴服喂养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应用[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70-272[15] 朱思.莲赵慧.何万霞.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护理对策[j]。